时间,悄然流逝,年华,匆匆走过,记忆,便永远变成了昨天。他们说平行线最可怕,没有相遇。。。我说相交线最可怕,就算相遇了,也会一直向前,不可能再相遇了。
夕阳下,她靠着打好的麦子,悠悠闲闲的唱着自己编的歌,享受着这童话一般的世界。当最后一只大雁飞向南边,最后一片叶子在树上颤颤巍巍,将落未落的时候,她不断的提醒自己,秋天已经到了。
秋风瑟瑟,风调皮的从她的袖口钻了进去,她打了个寒战,躲在长裙底下的腿也不自禁的缩了缩。她把被风吹乱的几根秀发梳到耳后,焦急的望着天边的地平线,似乎在期待着什么,也许,是奇迹的出现吧。
他,灵动明亮的眼中,闪烁着理想,信心与勇气。他,厚实的肩膀和那永远乐天派的心态,成了少女心中唯一的寄托。他与她邂逅在前一年的那个秋天的早晨,她喝过粥就去帮爸爸秋收了。有时,她觉得爸爸像一只大虾,弯曲的背让人心酸。
父亲固执的不让她干活,叫她看着,自己模仿模仿,免得累着。女儿被爸爸说的哭笑不得,只得坐在草堆边看着。
看着看着,她竟然进入了梦乡,忽然,他觉得膝盖让人踹了一脚,痛的她跳了起来。“你干什么啊!”她想不到平时文弱的自己竟然叫的这么大声,意识到自己的失礼后,就没敢抬头,不过又想,那人一定是故意的,又高昂的把头抬起来了。“啊啊,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小伙子显然没意识到,唯唯诺诺的答道,不知为何羞红了脸。
女孩看他的窘样,哈哈笑着。
“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这句话出现在书的封面,也是本书的题记,更是引起我思考的首要问题。在我看来,“教育孩子,是因为爱还是害怕”这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能对应三种类型的父母。
第一类父母是出自真心地爱孩子,他们会主动学习如何教育孩子,凡事为孩子着想,在爱与严之间能把握好一个度。
第二类父母也很爱孩子,但是没把握好度,变成了害怕,害怕孩子不能如自己所愿,因而管教过于严格,变成了强制型家长。
第三类父母纯粹是因为怕,怕孩子做不好,怕孩子让自己丢脸,给自己添麻烦,他们被动地教育孩子,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我属于哪一类父母呢,我是因为爱还是因为害怕才教育孩子?说真的,没看书之前我没考虑过这个问题。翻开这本书之后,这个问题开始提醒着我:我现在对孩子所做的一切都要基于爱,只有这样,才不会让亲子教育变了味。如何去爱?那就要不断学习,成为更好的自己。恰好,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引导父母要因爱而教育,做主动型父母,对孩子的需求保持高度敏感,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与孩子保持强大的情感纽带。
“做父亲之后,我也在自己身上看到了前所未有的优点,发现自己竟然愿意为了某个人倾尽全力,做到许多超越常人的事情”。
之所以把这句话放在最前面,不只是因为这句在书中很不起眼的话完美地对应了书的标题,还因为我对这句话深有同感。成为妈妈之后,才发现自己原来能胜任这么多事情,赶跑了嗜睡症,战胜了拖延症,更温柔了,更耐心了······那种感觉,就是遇见了一个更好的自己的感觉。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帮助不是育儿方法的指导,而是育儿路上的指引与启发。书上的内容直击我的心底,引发我的思考,是我身为妈妈的心灵成长读物,正如其封面所言——写给天下父母的10堂心灵成长课。
释迦牟尼曾说过,每一个出现在你生命中的人是本该就要遇到的,绝非偶然。
有一句话,叫这么近而又那么远。或许是上帝熟睡时不小心撒落下的种子,遇见,在这一刻开始萌芽。
时间和空间不能成为阻碍你们交流的因素,只因惺惺相惜,或者是同病相怜。即使在千里之外,耳畔似乎能够传来37℃的呼吸声。
也许某一天,那生命的天平倾斜了,本该平行的两条线开始慢慢靠近。缘分这东西说来也奇秒,这一刻你无法预知他,下一秒他就出现你心头的某一个角落。温度,开始变化。
但,交集之后终归是愈行愈远。岁月将曾经的痕迹慢慢淡去。只一瞬,你会陡然清醒,缘分,他来过。
也许真的是命中注定。多年后,当记忆的画卷再次被展开,曾经的刻骨铭心现在看来不过是平静的秋水罢了。我们的棱角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岁月磨平了。有时,真的需要换个角度去思考。
还记得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吗?这一刻的遇见,不过是为了下一秒更加漫长的等待……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