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过年了,到处都挂起了花灯,夜幕降临,灯火通明,美丽极了!
公路旁的树梢上,挂满了“星星”、“月亮”、“雪花”……它们都是“魔术师”,一会儿变成红彤彤的,一会儿变成黄澄澄的,一会儿变成绿油油的。微风一吹,“魔术师”变得更厉害了,它们一边跳舞,一边变化颜色。有些小树的枝上挂了五颜六色的“小桃”;草丛上一片深蓝,星星点点,像星星的海洋。
中心广场的灯非常美丽,道路两旁的树上垂挂着灯线,五彩缤纷,像是通往童话的世界。一进门,通道中间会照射不同的投影,一会儿是“二龙戏珠”,一会儿是“百合花”,一会儿是“向日葵”……当投影到“二龙戏珠”时,好多孩子一齐去追,有的边追边说:“别飞走了,跟我拍张照”。
我们继续往前欣赏,突然,一批散着光芒的十二生肖“跳”了出来。牛最威风,昂首挺胸的站在那儿,十分光彩照人。紧挨着牛的是威武的老虎,雪白的兔子,威猛的龙,吐着蛇芯的蛇……各个大小不一,活灵活现。
再往前走来到了中心广场的龙形雕塑前,只见周围都矗立着巨形大红灯笼,上面画着不同样子的丑牛,它们的头旋转了一圈又一圈。左走,就看到四排钢琴键,脚一踏,不同的颜色出来了,还有不同的歌曲,十分好听。中间有几只莲花灯,有粉的、红的,它们一张一合,像是几位仙女在舞蹈,优雅极了。莲花灯对面有一排鼓,只要一拍,“嗖——轰!啪啪!”的烟花声响,鼓上方烟花形状的灯一闪一闪:紫兰,绿黄,很秀丽。
美丽的灯光迎接着快乐的新年,好看极了!
身为小记者的我,在2月1日来到了澳德乐,学习如何做元宵。
一下电梯,就看见一个圆圆的、大大的铁筒,经工作人员介绍,这个奇异筒的名字为“元宵滚筒”。这个家伙一直在不停地转,里面还装有一些糯米粉。
9:40左右,“拜师学艺”做元宵活动就正式开始。教我们的有两位老师,一位阿姨和一位叔叔,都非常和蔼可亲,有问必答。阿姨负责准备原材料和卖元宵,力气大的叔叔负责制作元宵。好了,下面就进入正式的制作步骤啦!“首先,要在一个大盆里倒上一些水。”那位叔叔说。然后我们看见他拿出提前做好的馅,看上去是小正方形的、硬硬的、粉红色的,一问便知,是草莓馅的。我心想:我们吃的元宵馅都是很软的,为什么制作之前是这样一个小方块呢?没想到这位叔叔好像看透了我的心思似的说:“要拿水浸泡一下,这样的馅既不会融化,也不会太硬。”
由于做元宵需要用机器,就不敢让我们去切身体验,只在一旁观看即可,所以接下来就是观看环节了。只见叔叔把稍经过浸泡的草莓馅放在了盛有糯米粉的元宵滚筒里,奇迹发生了,一个个小方块,竟然变成了小元宵,太好玩了!叔叔又把滚上一点糯米粉的元宵放在盆里,再浇上一些水,然后又放在滚筒里。这样的动作重复了好几遍。“叔叔,您为什么要隔一会儿就加上一些水呀?”我又带着疑问去问叔叔,叔叔笑了笑,告诉我说:“这是为了使元宵有黏度,要不就不好吃了。”
在这短暂的一个小时里,我了解了制作元宵的过程,很开心的!大家知道吗?元宵和汤圆是两回事呢!咱们北方人喜欢吃元宵,是现做的,用机器滚出来的。而南方人常吃的是汤圆,是跟包饺子似的包出来的,是速冻的。
看,农发行制作的花灯前聚集了很多人,只见上面是一朵雪白的大棉花,中间是一个红红的大灯笼,两边是堆满了粮食的粮仓。一位老爷爷看着花灯乐呵呵地说:“这个花灯可真有意义呀!”
前面的花灯更有趣了,它是一朵很大的莲花,花瓣里装满了水果,有圆圆的大西瓜、红红的苹果、紫色的葡萄、黄黄的菠萝……我看着都要流口水了!
莲花下面是一条金光闪闪的长龙,我围着它把龙身看了个遍,它的两只眼睛像两盏小灯笼,显得炯炯有神!再往前走,我们看到两个金鱼灯,跟活的金鱼一样,各自回首对望着,瞧它们那神气的样子,好像在说:“咱俩谁美呀?”几个与我差不多大的孩子手拉手在灯前又蹦又跳,还有的孩子在灯前拍照呢!
看着看着,忽然发现前面黑压压一大片人,是什么灯把他们吸引过去了呢?我与妈妈挤过去一看,嗬!是两个娃娃抱着一棵摇钱树,在不停地摇呢,我仿佛看见树下落了一大堆的钱币,在闪闪发光,我又仿佛看见这些钱一下子都变成了崭新的书本,被汽车拖往贫困的山区……
“艺艺,快看多少猴子呦!”妈妈的话打断了我的联想,我一看,好家伙,旁边还有一棵结满桃子的大桃树,树上树下全是猴子。一只大猴子已经摘到了桃子,正大口大口地吃呢!一只懒猴坐在地上就摘到了桃子,还有几只干脆趴在树上一边摘一边吃。人们都在看着猴子,它们好像有点不好意思了!
我们随着人流往前走,又看见了孔雀开屏灯、凤凰灯、飞船灯、地球灯……真是应有尽有,形状各异。
街边还有许多卖花灯的,妈妈给我买了一个,可有趣了,两只小猴围着中间的玉米棒随着音乐灯爬上爬下。我要让这盏小灯笼照亮我的小房间,就像工人叔叔用美丽的彩灯照亮整个宿城一样!
元宵节夜晚的吃食,平地曰“十五扁,十六圆”,一天吃饺子,一天吃元宵;山区则是“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正是所谓的“十里不同俗”。打茶是用筷子搅着茶面下锅做油茶也曰面茶。
今年我们全家去武汉过年,正月初二爸爸妈妈带我去武汉的汉阳古琴月湖看看花灯庙会,这里欢声笑语,人头攒动,热闹极了,真是别有一番新年的气象。
走进大门,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鱼美人戏群龙”,这组灯设在湖中,一个亭亭玉立的鱼美人站在莲花台中央,身上披着五色彩带,手拿一朵莲花,仿佛仙女下凡,真美啊!人鱼四周是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巨龙,身长百米,它们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向鱼美人腾跃,喷水。中央的鱼美人不停地旋转,光芒四射,溅玉飞珠,流光溢彩,身上的彩带随风飘荡,月湖就像一面镜子,把整个灯组照的栩栩如生,四个巨龙活灵活现,我站在岸上仿佛走进了一个童话故事中,让我如痴如醉。
我继续往公园里走,哇!真是让我眼花缭乱,心旷神怡。瞧:那边的“虹猫蓝兔”,它是由动画里的人物做成的花灯,采用了动画里的场景,把虹猫和蓝兔制作的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再看这边的“猴子捞月”,采用故事中的动态,小猴子们一个抓着一个的尾巴,接到了井底去捞井底的月亮,我看了哈哈大笑。下面还有许许多多的,在这里我就不一一介绍了。这些灯带给了许多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体现出制作花灯的叔叔阿姨们对孩子们的关怀。
在赏花灯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尝到各地的美食,看到民间的绝技绝活表演,有捏泥人、剪纸、舞狮、踩高跷等,我们边看边吃。
我们看完了花灯就回家了,我依依不舍的离开了月湖。小朋友们,你们一定一定也有许多趣事吧,写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快乐吧。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学习进步,天天向上。
“正月十五看花灯”这是民间的一种传统。今年元宵节我们一家就去看花灯了。
花灯节定在了黄河口文化展厅,远远望去,那里彩光点点。我欢呼着、期待着,马上就可以看到那美丽、漂亮的花灯了。从近处看,这里简直就是花灯的海洋,花灯五颜六色、各种各样,但奇怪的是广场外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而场内的人却冷冷清清,因为需要门票才能进,没有票就不能进,所以很多人选择了在外面观望。
妈妈买了票带我进去,一进大门,迎面而来的是三只小狗造型的花灯,因为今年是狗年。这三只小狗造型的花灯非常可爱,后面两只棕色的小狗在对视,中间是一只黄色小狗,手里还拿着一副春联,上面写着“新春大吉”四个大字。不过,它们没有引起我的兴趣,我只想看比这个更漂亮的花灯。
一连好几个花灯过去了,他们都没有引起我的注意,我一路和哥哥打打闹闹。“哇!好大的飞机啊!你们看!”突然哥哥大叫,顺着哥哥手指的方向,我们看到了一架“大飞机”。它是由一个机身、两个机翼分别用了白、黄、蓝三种颜色组成的,旁边还有做的非常逼真的五颜六色的云彩。这么漂亮的飞机,做这个花灯的师傅手艺好巧啊!我连忙过去要和大飞机拍一张合影作为纪念。
广场里还有其他的花灯,有动物的、有植物的、还有卡通人物的,比如“熊出没”、“疯狂动物城”、“神偷奶爸”等等许多动画片中的造型花灯,都很逼真。
一直逛到很晚,我们才恋恋不舍的回家。回到家,我还兴致未了,自己动手用纸做了一架跟花灯相似的大飞机!
时光飞转,正月十五又在元宵的香甜中匆忙地来赶赴这团圆的盛会。吃汤圆、看灯展、猜灯谜、踩高跷、扭秧歌、耍狮子、舞龙灯、逛庙会……在科技发达的二十一世纪,这个历久弥香的传统佳节不但没有褪色,而且愈发的蓬荜生辉。
元宵之夜,千家万户都被团圆的喜悦所包围着。我们一家人围坐在桌子边上,碗里漂浮着白白嫩嫩的元宵,腾腾热气暖着每个人的心。爸爸指着它们说:“吃元宵的学问也有不少,四个表示四喜临门,八个表示八面玲珑,十个表示十全十美……它们可是寄托着人们无数的心愿呢!”带着这些美好的祝福,品着嘴里入口即化的甜蜜,我们家的猜灯谜比赛也拉开了帷幕。妈妈不紧不慢地读出了谜面:“天女散花,打一新词。”我脑筋一转,竟与爸爸同时报出了正确答案:“高消费!”妈妈赞许地点点头:“不错嘛,脑袋很灵活,每人奖一个元宵!”我暗自得意:这个我在网上看过,现学现用。接下来,我也尝试了一回考官的滋味:“无可奈何花落去,打一常用词。”这下可把爸爸妈妈给难倒了,我摇头晃脑地公布了谜底:“哈哈,不知道了吧!是‘感谢’。”听了这个答案,他们面面相觑了一会儿,随即,银铃般的笑声便久久萦绕在我家上空。
这时,天空中的烟花绽开了笑靥,映得人间溢彩流光。烟花的形状很多,有圆形的、方形的、椭圆的……烟花的颜色五彩缤纷,有红的、绿的、黄的、紫的,真是数不胜数啊!漫天的烟花照亮了夜空,震耳的巨响吸引了家乡的人们,这里变成了声、光的世界,烟花的海洋!我真希望我们生活也像这烟花一样美。
当我陶醉在这美妙的景象时,妈妈说:“快来,快来,晚会开始了。”我又回到了客厅,目不暇接得欣赏精彩的元宵晚会。
元宵,你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你让无数外国友人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古色古香;元宵,你是联结人们情感的一座桥梁,你让常年出家在外的人感受到了亲情与友情的温馨;元宵,你是闪耀在勤劳智慧国人心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你让炎黄子孙为古老而富有魅力的祖国感到骄傲与自豪!啊,我爱我们的节日——元宵!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