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教科书的教条、没有过多意识形态的影响、也没有大陆版过多的删节,这版中国近代史让人觉得更加真实。作为中国近代史,作者并没有单独去叙述近代中国的衰败与名族解放运动的伟大,而是从对近代有较大影响的清朝一直写到二十世纪末期,这早已超出了通常人们所认为的近代史范围,但正是“超出”的这部分才让我们对我们的国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当前的图书市场上,介绍中国近代史的书籍充塞着各大书店,但这其中要么是像教科书一样的避重就轻,要么就是标准的主旋律,让人看了感受不到历史的气息。对于这本书的大陆版则更让人倒胃口,港版一千多页的书到了大陆就少了四百页,其中缺少的内容则不言自明。当然,除了一些被河蟹的内容之外,能够成系统的写清中国近代史也不是件易事,毕竟中国这段时间发生了太多太复杂的东西。
第一历史已经随着时间而消逝,书本上的第二历史将随着文化的传承而代代相传,但是历史的真相是不容掩盖也不容篡改的,所有的民主的文明的.社会一定会尊重历史,不会将历史用于自己的统治,那种《1984》下的社会必将受到人民的审判和历史的惩罚。
一提到中国近代史,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反正我就感觉到了两个字:可恶。当然,这是说外国人的。每每当我看到外国人如何如何霸占中国领土,如何胡搅蛮缠,使得中国政府晕头转向,答应他们无理的要求,我就觉得十分地愤恨:外国人,你们怎么能如此不要face呢?可是,当我看了《重说中国近代史》这本书后,我原先的一些片面的想法得到了一些改变。
这本书,给我的思想敲了警钟,它不仅告诉了我不少关于晚清的知识,更告诉了我:思考问题,不要太片面。
我读了《中国近代史》这本书的读后感,让我了解了很多,其中,认识了很多重要人物。
翁同和:同治和光绪两位皇帝的老师。向光绪帝引荐康有为,维新变法时期支持光绪帝进行改革,后被慈禧罢黜归家。其主要著作有《翁同和日记》。是一部具有极高史料价值的研究清末历史的著作。翁氏家族的藏书在学界也是值得一提的,大概就在前几年被上海图书馆(貌似)购得。
这些历史人物,深深的记在了我的心里,他们的好,我都记住了。
我要像李鸿章那样,为中国的未来做奉献,书上说:
李鸿章拜谒格兰特将军陵时,更折服了美国人,他们是这样描述的:……他站直了身体,用极其悲伤的声音低吟道:“别了。”他的思绪回到了20xx年前与格兰特将军会面时的场面,当时他们相谈融洽,因为他与将军一样都曾经为了拯救祖国而久历沙场。——李鸿章在美国所受到的接待的规格、礼遇和受欢迎的程度,是后来访过美的中国***如***等人无一能望其项背的。而李鸿章对美国人的友善和所搏得的美国人的好感,终于在后来八国联军事件的谈判中得到了回报。
这本书对我的收益非凡,从中了解了很多近代时期的历史故事。
我读了《中国近代史》这本书的读后感,让我了解了很多,其中,认识了很多重要人物。
翁同和:同治和光绪两位皇帝的老师。向光绪帝引荐康有为,维新变法时期支持光绪帝进行改革,后被慈禧罢黜归家。其主要著作有《翁同和日记》。是一部具有极高史料价值的研究清末历史的著作。翁氏家族的藏书在学界也是值得一提的,大概就在前几年被上海图书馆(貌似购得。
这些历史人物,深深的记在了我的心里,他们的好,我都记住了。
我要像李鸿章那样,为中国的未来做奉献,书上说:
李鸿章拜谒格兰特将军陵时,更折服了美国人,他们是这样描述的:……他站直了身体,用极其悲伤的声音低吟道:别了。他的思绪回到了17年前与格兰特将军会面时的场面,当时他们相谈融洽,因为他与将军一样都曾经为了拯救祖国而久历沙场。——李鸿章在美国所受到的接待的规格、礼遇和受欢迎的程度,是后来访过美的中国***如***等人无一能望其项背的。而李鸿章对美国人的友善和所搏得的美国人的好感,终于在后来八国联军事件的谈判中得到了回报。
这本书对我的收益非凡,从中了解了很多近代时期的历史故事。
一提到中国近代史,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反正我就感觉到了两个字:可恶。当然,这是说外国人的。每每当我看到外国人如何如何霸占中国领土,如何胡搅蛮缠,使得中国政府晕头转向,答应他们无理的要求,我就觉得十分地愤恨:外国人,你们怎么能如此不要face呢?可是,当我看了《重说中国近代史》这本书后,我原先的一些片面的想法得到了一些改变。
书中一开始便指出了中国人的三种心态:怨妇心态,泼妇心态,和情妇心态。这让我有些难以接受,可是随着我渐渐地深入读了下去,我发现作者说的也是不无道理。不仅如此,书中作者不少描写的地方都没有怎样偏向中国人,反而是指出了中国很多愚昧和不合理的地方。这便让我原先一看到近代史便发热的脑袋变得冷静了些。毕竟,不管中国人如何掩盖,事实就是这样:晚清亡国了。而我们呢?出于一种爱国主义,便是大肆宣扬外国人如何如何狡诈,蛮横,而对中国失误的地方,则是轻飘飘地一笔带过,这便让我的思想出现了一种误区。思考问题也变得片面起来,觉得中国人是很无辜的样子,一切都是外国人侵略我们的错。可是,如果中国不弱小,外国人又怎么会打上中国的主意?如果中国采取了正确的措施,外国人的计划有怎会得逞呢?
这本书,给我的思想敲了警钟,它不仅告诉了我不少关于晚清的知识,更告诉了我:思考问题,不要太片面。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从没有听过圆明园历史上最华彩的那段乐章,没有见过圆明园历史上最宏丽的画卷,更不可能亲身游历那座精妙绝伦的“万园之园”。原来,圆明园的历史并不是从1860年开始的。“圆明园”这个名字已然不仅仅是一座皇家园林的名字了,它代表着一部中国近代的屈辱史,也是让国人最具民族自豪感的“园中之最”,更是让其后千千代代的国人为之神往、抱憾和缅怀的绝代佳作。
《圆明园》真实地再现了大清帝王家族隐秘的生活,创造了一个如梦如幻的世界。它既不同于故事片,也不同于传统的纪录片,是一部独树一帜的史诗电影。尤其是清晰而又不卑不亢的旁白描述,此起彼伏的视觉冲击,不快不慢的拍摄节奏,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不仅是中国屈辱历史的爱国教材,更是中华璀璨文化的爱国教育蓝本。
在圆明园宏伟壮观的建筑背后,我看到了雍正的艺术情操和治国的雄心壮志,乾隆的狂妄自大和西方艺术科学的不屑一顾。也许任凭我们的大脑如何联想与描绘,都难在那满目苍夷、断壁残垣中,寻找到其300年前的模样,而这部史诗帮我们再现了这场举世瑰造的绚烂多姿,历史也在这滔滔的洪流中更加的惊艳与迷人。
圆明园因清王朝的繁盛而横空出世,颇有一种俯瞰世界的姿态,却也随着清朝的腐败趋向消亡。这种消逝好像秋天的落叶,灿烂了一个夏天,终究还是随着夏天一起走了,走得那样义无反顾。我觉得它的毁灭应该是一种必然。它确实不属于我们,它只属于那个逝去了的大清王朝。它注定和阿房宫一样不属于后世的我们。它留给我们一个美丽的倩影,任凭我们猜测臆想,让圆明园的“一生”多了一丝凄美,让人心生怜爱。圆明园这个华丽的梦,蒙蔽了很多人的眼睛,这其中就包括雍正和乾隆。当梦醒时,也许只有那个时候的咸丰和那个时代的人才真正明白自己身处的世界,直到这个梦变得支离破碎,才看清这个世界。但是即便如此,即便这个梦已经醒了,结束了,还是有人不愿从中醒来,期望着梦的延续。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列强不断入侵与吞占中国的时候,大清皇帝还是从努尔哈赤一直走到了溥仪,这才真正从本质与形式上结束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圆明园在清朝灭亡前被毁,也许预示着什么,但是遗憾的是,清朝的皇帝也好,官员也罢都没能做出改变,也无法改变什么,预示终于变成了现实,船到江心,悔之晚矣。
在欣赏复原后的圆明园何其雄伟壮观、幽静深邃的同时,我的心中不止一次地发出叹息。这个当年大清王朝为自己筑的梦,一个令今人不止幻想过一次的梦被毁,谁之过失?难道真如维克多·雨果所说那样,这座只有在《一千零一夜》中才会出现的仙境是毁于格兰特将军及其士兵之手?如果引燃炸药的是这些面目可憎的侵略者,那么我想,埋藏导火线的必定是是中华大地上最后一个帝国。在一千多年前,中国始终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哪怕是内火战乱、外敌入侵,就算是在最为孱弱的宋朝,中国的国力依然排名第一。
到底是什么让一个曾经极度繁荣的帝国在最后倒在了西方的火器之下?我的回答是:落后的科技、僵化的思想。正因为这样,我们拿着弓箭与大刀的士兵们才会在列强的大炮与火枪面前宛如手无缚鸡之力。我仿佛可以听到可恶的老外在骄傲的笑着,笑着他们的胜利,笑着他们的伟大,笑着中国的腐败。后来中国在“天朝大国”的美号中迷失了自己,封闭了自己,也断送了自己的未来,终将一代圆明园断送在敌人的炮灰之中。“落后就要挨打”,这就是先人给予我们的血的教训。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伯纳·布立赛曾说过:圆明园劫难是中国历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灾难。他一直坚持自己的态度:对于历史上所犯的错误和罪行,可以原谅,但不能忘记。因此,我才不支持重建圆明园,俗话说“好了伤疤,忘了痛”,这一块代表着中国那段屈辱历史的疤痕,就屹立在我们的首都北京,这么的触目惊心,只有这样,才能时不时地提醒与督促着当今中国,发展才是硬道理,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里,一国不进则退,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教训,国家要全心全意为人民,同人民一起一心一意谋发展,谨记这为了忘却的纪念——圆明园。
没有梦想,人生是不完美的。我们都应该在奋斗中度过,而最应该需要的是我们自身的努力。人们都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古往今来,成大事者都经历过这段经历。我们的人生离不开奋斗,只有通过奋斗才能成功。
巴金曾经说过奋斗就是生活,人生只有前进。我们如果不奋斗就会落后,如果不经坎坷就不会成功!就像霍金,他在1963年被确诊为肌肉萎缩症,医生认为他只能活两年,而他坚持到了现在,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获得学术界与大众一致的敬重。1970年,他不得不借助轮椅,已有30余年之久,但他始终坚持物理学研究,甚至在丧失说话功能后,仍然依靠机器工作,他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但他始终坚持奋斗,坚强的活着,他所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科学的智慧,还有人类最可贵的奋斗精神。奋斗是可以改变命运的。而这些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上。霍金没有放弃自己,一直在努力的坚持,勇于奋斗的他终于成功了。
西谚说过:年轻的`本钱,就是有时间去失败第二次曾经看过一则报道,讲的是谢坤山,他没有双手和一条腿,他的人生过的非常坎坷,但他从不放弃希望,他用他的嘴巴画出许许多多的画,他的妻子和小孩现在过得非常幸福,他的恒心与毅力,愈挫愈勇的精神令人钦佩。
有恒为成功之本做任何事情恒心与毅力都必先具备,放眼古圣先贤也都是奋斗所换取来的。为了理想,我们要务实进取实干,这是奋斗;为了父母家人,你不断努力,身兼数职,这也是奋斗;为了贫穷的学童再现校园,奔走呼告,游走街头,这更是奋斗。若干年后,当我们步入暮年,你可以对自己说,我的青春没有虚度,我的人生终于有所成就,我高兴,我自豪。这是一个理想的结果。
千万不要将遗憾留下,想不付出代价而得到幸福,那是神话。我们要不断完善自己,超越自我。努力的去奋斗。这才是我们生命中永恒的财富!
我在听完这一轮讲座之后,虽然是有懵懵懂懂的地方,但确实是有所收获的。这一次的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的教授杜丽红老师演讲的主题是《中国的制度构建与日常生活》。
首先,老师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出发,就是我们最为平常不过的个体生命的出生与死亡,衣食住行与吃喝拉撒,因为在面对这些时,我们可能是毫无意识的,或者是以文化观点的角度来解释他们的运行,而杜丽红老师所表述的是“这背后不仅是文化观念,更是制度和权利”,融入生活之中的规则,程序都在井然有序的运行当中,于是这就便涉及到我们该如何感受到这背后的制度与权利?杜老师以“水”为例,这个我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物质,来让我开始感受这背后的制作运行!
杜丽红老师抛出了一个问题“如何获得水?”,看似简单的事情其实要比我想像的更为复杂,因为这不是老百姓自己的问题,它涉及的主体包涵政府、水厂还有百姓,也有农村和城市的区别。从以前的井水到现在的自来水,水成为一项公用事项,买卖方式改变,消费方式改变。由老百姓对水的评判(干不干净到组织与制度评判的出现,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并让科普机构去传播,于是成为了大家所接受的“常识”。这一点便很好的解释背后的制度和权力如何改变了我们的“日常”,我想那是知识的产生和制度的运行合二为一。
然后,老师从日常生活的制度化入手,即生活的方方面面怎么被制度化了的。是由行动者制定和执行的。近代以来,国家对日常生活进行管理,社会相关惯例到冲击,各个利益团体和组织在面对问题时如何在国家介入的情况下保存自己的利益。国家从上而下的制定和推行,团体或组织从下而上为得到对制度的认可,因此会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中,这个在国家与社会团体中各自满意的一种状态,这种互动,杜老师称之为“相互博弈”,也正是这种博弈,影响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与此同时,杜老师提出了三个值得我们注意的特征,第一,全球化与在地化并存的过程;第二,制度的延续性和断裂性;第三,如何深入到技术原理层面。我理解于全球化是具有共性,在地化或是每个个体却又有自己的属性,(这里制度的延续性和断裂性并不是很能理解,而对于能错综复杂的现象提纲挚领,看清背后的实质,是一种不错的收获启发,技术原理便由此产生。
而对于制度的制度生活化,正如杜丽红老师所言:“制度虽是书本内容,但我们不仅是要认识书本的\'知识,还需利用观念构建一套话语通过制度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成为大家共同遵循的尝识性的知识”。语言系统的不同能够让新的常识性的事物适应于社会问题中,为人们所接受。值得令人注意的是,杜丽红老师强调的是,一个制度的运行并不是国家强制推行的。而其中包涵的一点是,在辽阔的地域,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
这是我参加的第一场涉及到我专业的讲座,不论是聆听老师的讲解,黄老师,徐老师的总结,还是同学们的提问,我明白的是,我需要学习的事情还有很多。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