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喜欢晶莹剔透的钻石,有人喜欢那纯洁无瑕的水晶。更有甚者青睐与价值不菲的翡翠。而我独爱那普普通通的玻璃装饰成的“观赏镜”。
镜面的直径约17厘米,高约20厘米。镜的底座是一个弧形的板面,仿佛一座桥,桥上那低着头,驮着镜框的宛若“海狮戏球”图。镜面刻有“红楼梦”三个醒目的大字,每当看到它,便使我想起了大观园逢年过节时的热闹场面,使我想起了温柔敦厚的薛宝钗,性格刚烈的鸳鸯,还有“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滑溜质,一载赴黄梁”的迎春。令我思绪万千。
镜子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棵倒挂着的,造型奇异的松树,它的枝杈有高有低,有长有短,虽不均匀,但却显示出了松树的多姿多彩,独特的性格。树的叶子是用极薄的木片制成的,薄得就像看不见的纤维,木片边缘均匀排列地如同扇形的小长穗,雕刻得可谓巧夺天工,夹缝之间不夹杂半丝杂质,而且缝与缝之间的宽度恰到好处,我想,这些小穗应该是人们所能看到的最细的东西了。
整体看来,宛若一位婀娜多姿的妙龄少女在翩翩起舞,给人一种没的享受。“松树”下是塑料泡沫做的悬崖,悬崖两端屹立着几棵“松柏”树干挺直,树叶分布均匀;悬崖对面是一座假山,假山上有座凉亭,凉亭两端柳树成荫,苔痕碧绿,长到阶上;凉亭分两层,上层观赏美景下层把酒言欢,吟诗作对,好不惬意!亭子的立体感很强烈,从正面看,也能连同一个侧面一起看到,条纹清晰,装饰雅而不俗。亭子的八个楼角,均向上略微弯曲,端庄典雅;悬崖底部的山石上,两只白鹤在驻足歇息,互相望着对方十分悠闲。
这么小的物体竟然包含了这么多的内容,这么普通的玻璃却成了最特殊的主角,给人两种不同的感受,啊,雕刻家的技艺也真神奇啊!
在我的家里,有一盏台灯,是前年暑假里留守儿童之家,送给我的。
这盏台灯全身几乎是浅蓝色的,只有一点白色,这种蓝色给人一种说不出的感受,看着它,感觉清新空气全被我吸进了肺,有无法形容的舒适之感。这种蓝色,没有天空那么浅,没有大海那么深,颜色的深浅恰到好处。它的连接管柔韧性非常强,可随你任意弯曲,折叠,调到自己合适的高度来使用,适合学生使用。
在这盏台灯上,还有一个小型电风扇。这个电风扇在台灯的边上。它的底座是一个深蓝的花盆,让人觉得很深幽,上面还有许多白色的云朵,像一朵朵棉花糖,一片云上写着苹果的英文。花盆里有棕色的土壤,看起来很肥沃,土地上还有一个圆形的蓝色按钮。土地上长着一株美丽的花儿,它的两片叶子是大红色的,蓝色的花茎和花蕊,淡黄色的三片花瓣,这就是电风扇。
这台电风扇怎么使用呢?只要把纸箱里的一个插座一头插在花盆的背后,一头插在电脑的主机上,再按一下花盆中间的一个按钮,电风扇就能够转动起来了。我猜想电风扇扇出来的风一定很凉快,可惜我没有试过。花儿像一个婀娜多姿的姑娘,在微风中翩翩起舞,朝你微笑,向你频频点头。整盏台灯的底座上共有三个白色按钮,其中一个是台灯的电源开关,另外两个就来起装饰作用。
我每天晚上写作业,都用它来照明,它发出来的光不但很明亮,而且不伤害眼睛。每当我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它那明亮的灯光就仿佛在对我说:“小主人,不要灰心,只要细心、认真,下次一定会取得好成绩的!”听了它这番话,我像找到了知音似的,心里也舒服了一些。每当我取得了好成绩沾沾自喜的时候,它就会提醒我不要骄傲自满。
我爱这盏台灯,它是我最好的伙伴。
在新年里,爷爷总会做许多金灿灿的蛋饺招待客人。我从小就特喜欢吃蛋,对蛋饺更是情有独钟。
蛋饺的模样可讨人喜欢啦。饺子的模样大家都知道,蛋饺和她可是“亲戚”。我从小就认为饺子是在馅上撒上雪,蛋饺是在馅上撒上金。在我的印象里,爷爷总是把蛋饺一个个整齐地放在圆盘里,像一只只在雪地里的小鸭,抱在一起互相取暖呢。
蛋饺不仅样子好,味道也好。吃蛋饺的时候,我常常把嘴巴张得大大的,一下子就咬下一半,蛋的鲜美和肉的香嫩一下子溢满我的嘴巴,还有一滴滴肉汁从另半个蛋饺上滴下来。记得有一次,爷爷还特地为我做了“迷你”蛋饺,我一口就能吃一个,馋嘴的我接二连三的吃,嘴巴里塞得满满的,嘴角都流出了油。
我最喜欢看爷爷娴熟地做蛋饺。爷爷一边做一边乐呵呵地告诉我:“这做蛋饺呀,先要做肉馅,肉要选用腿肉,肉先稍加处理再剁成末,然后加入生姜、葱、料酒、盐和糖腌制十几分钟。然后就开始摊蛋皮,拿出几个鸡蛋打碎,调成蛋液。接着把炉火调小,然后把铜勺放到火上,用普通勺子弄舀一勺蛋液,沿着铜勺的边淋下去,来回摇晃做成蛋皮,火候把握不好,就会把蛋皮烧焦了。最后把肉放在蛋皮上,用筷子把蛋皮的边粘合摁紧,一只金灿灿的蛋饺就做好了”,爷爷连说带做,不一会就包了一碗蛋饺,“小馋虫,等急了吧,爷爷这就给你煮饺子去!”
家乡的蛋饺真美味,浓浓的亲情真难忘!
剪纸起源于古人祭祖祈神的活动,它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剪纸艺术是汉民族传统的民间工艺,可以用雕、镂、剔、刻、剪等方法在各种纸上表现出来。
剪纸是我最喜欢的课余生活之一,每当家人叫我剪纸时,我都会开心得像猴子一样一蹦三尺高。礼拜天晚上,妈妈叫我剪纸,还要给我拍照片,我一听到要剪纸,还要给我拍照,心里就像吃了蜜一样甜滋滋的。
开始剪纸啦!我先准备了一张粉红色的腊光纸,然后准备了一把剪刀,正式开始剪。我先把长方形的腊光纸撕成正方形,再折到指定的样子,剪出了一个花边,但是因为折错了,剪出了两个不完整地分开的半圆形。当时,我很难过,因为我白白浪费了一张纸。我只好不情愿地按原先的步骤重新剪了花边。这次我更加谨慎了,严格按照要求一刀一刀地剪。剪完花边之后,我开始剪中间不同形状的空洞了。我先剪了好几个月牙形状,然后又依次剪了三角形、圆形、五角星和一些我不知名的形状,最终完成了一幅剪纸作品,看着自己的作品,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通过这次剪纸,我得出了一个大道理,就是凡事都要仔细,一粗心就会像我剪纸一样剪出两个有花边的半圆形来。同时,我也相信,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之一——剪纸和其它传统文化会一直世世代代地流传下去。
中国画是一门艺术,想要学好学精,并非一日之功,我就曾经学过这门艺术。
王为琏是一位画家,是我外公有多年交情的老朋友,也是我小外公,教我中国画的正是他。
这位老师性格和善,整天乐呵呵的,我们的课堂也总是充满了欢乐。我打小就喜欢猫,毛茸茸的样子惹人怜爱。于是,我们的第一堂课就围绕猫来展开。我握住笔,在纸上画了起来,大笔一挥,身子画好了,用力按下笔转一圈,圆鼓鼓的脑袋出来了。可是,脑袋是一个黑团,眼睛,鼻子,嘴巴怎么办?于是,我用绿色画了嘴和鼻子,红色画了眼睛,纸上马上出来了一只黑毛,红眼,绿嘴的怪物,逗得老师合不拢嘴。
老师为我铺上了一张新纸,用他的大手握住我的小手,控制我的小手,一笔一划认真仔细地教我画起来。光一个脑袋就涂了三遍,接下来才点上了眼睛,鼻子,嘴巴,画得极其细致,毛笔换来换去,终于,一只猫跃然纸上,真可谓是栩栩如生,快要从画里跳出来一般。他对我说:“别看画就是这样薄薄的一张纸,她可是一件举世无双的艺术品,有两位画家能画出同样的一幅画吗?”我学着他的样子,开始作画,把笔从大号换到小号,从小号换到中号,在纸上东抹抹,西涂涂,也画了一只小猫,只是有点儿……怪怪的,老师对我说:“嗯,有两分像样了!”我听了真高兴,毕竟第一次上课就受到了表扬!
“中国画是一门艺术”这个信念在我心里生根发芽。就这样,我断断续续地学了一年“艺术”,绘画技巧一点点提高,在学校我也是一直热爱美术这门功课。后来因种种原因,我没有坚持地学下去,很遗憾,没有机会把这门艺术学好,但我没有放弃小时候的梦想,时刻幻想着自己能成为王为琏外公一样的画家,踏入艺术的殿堂!
现在,我还在学习书法,二胡,葫芦丝……这些都应该算得上是艺术,我相信自己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一门艺术,把它学好学精!
如果一座没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新盖的建筑物再多,也是苍白的。上海的老房子是城市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组成部分。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上海,不能没有老房子,就如不能没有历史文化那样。上海老房子随着城市的辟路、建地铁、造桥、盖新楼、造各种商场等一批批消失了,存下的老房子越来越少了。
一个老房子里可以有什么?一段往事,一段童年的回忆?还是长大的无奈?
走进富有上海气息的弄堂里,眼前的小路使我不经意间产生几许凄凉之感。四处湿嗒嗒的,墙角长了不少的青苔,斑驳,剥落的墙面透露出时光流逝的沧桑感。我也曾想过,如果老房子知道它现在已经被人遗忘了,会不会也躲在黑暗里默默地哭泣呢?好在现在老房子里住的人还不少,更多的是一些老人不愿意搬出来,毕竟这里有几代人留下的回忆。
走过略微阴暗的弄堂,再来就进入人们住的老房子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它的结构。
首先是石库门和天井最先映入眼帘,然后便是客堂间,旁边是厢房。跨过窄小的过道就是楼梯间。底楼的房子后面会设置一个灶间,年代久远点的时候里面会有很多只灯泡用来照明。每户人家备一只灯泡,这么多家住户把灯泡放在一起,像极了一串会发光的葡萄。灶间的旁边还有个大水槽,是水泥砌成的,大约有半腰高,大家都依靠它来做最基本的洗漱。伴随人居增多,水龙头密布。
灶间往上就是亭子间了,亭子间设在底楼与二楼或二楼与三楼之间,大多处在厨房上面和楼梯转折处,也有在顶层,室内低矮局促。所谓“亭子间”,原意是储藏室,近乎阁楼的性质,大多为佣人仆人的栖身之处,冬受风欺,夏为日bi,只有一边墙上开窗,面积绝对小于十平方米。这种狭小的环境换了现代人更本就住不下去!很多作家都写过关于亭子间的小说,把它描绘的如梦幻场景一样。但在我看来即使狭小凌乱这也是它最真实的样子。
沿着亭子间旁的楼梯往上走,就是为数不多的正房,那是一栋石库门中最好的居住环境了。随后要说到阁楼。随着人口的增加,有许多孩子睡觉其实是在阁楼上的,相比之下阁楼的空间也不大,但是不得不提的还是老虎天窗。在夏日炎热的晚上,睡不着的孩子们是有多无聊多难耐啊,他们掰着手指头望着深蓝色的夜空数着星星,那份少年时纯真的情感多让人动容!
顶楼的后面还有晒台,夏天的傍晚时这绝对是个纳凉聊天的好去处!老老少少,在夏日余晖中的那点光亮里,老人摇着蒲扇讲故事,孩子托着腮帮听故事,不远处甚至还传来老式收音机里那悠悠的戏曲唱腔和说词对白。这份惬意这段画面,实在是永生难忘!
老房子的历史悠久,建筑结构独特。承载了一代又代人的童年和美好的记忆。总而言之,那些有着自己独特风格而非现代化钢架混凝土工艺,无论怎样都有无法比拟的意义不是么?我觉得老房子不该拆,它应该切实的存在着……它是城市的一部分也是历史的一部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