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里我和爸爸妈妈来到英国的诺丁汉大学,大学的校园里景色优美,绿草如茵。校园里有一个大湖,傍晚我们一家常到湖边去散步。湖面上波光粼粼,许多大大小小的野鸭和水鸟在湖里游来游去。湖中还有许多小艇,虽然艇上的人时不时地会大喊几声,可那些野鸭和水鸟却毫无畏惧。这时,两只白天鹅游了过来,它们的脖子又细又长,毛似雪如玉,中间还夹着一只羽毛未齐的灰天鹅。我在地上捡了点面包屑扔到湖里,天鹅和野鸭们都蜂拥而至,灰天鹅速度最快,一下子就抢走了所有的面包屑。吃完面包,野鸭跟着天鹅,排着队游走了。
看完天鹅,我坐在椅子上休息。突然一个小脑袋从树叶的缝隙中探了出来,东张西望一阵后,从树上下来了,原来是一只小松鼠!它全身灰灰的,尾巴又大又蓬松,可爱极了。忽然,它立起来了,两只前爪搭在胸前,似乎在向我点头致意,那姿势就象一位美丽高贵的公主。我正欣赏着“公主”高雅的姿态,它突然扑倒在地,抬起后腿,在肚皮上飞快地挠痒痒,优雅的公主一下子变成了可爱的小淘气。一会儿,又一只松鼠从树上下来,先是左顾右盼,然后猛地向一只黑鸟冲去,可黑鸟儿并不理它,继续吃虫子。这时一只大狗过来了,可能是听到了大狗的动静,黑鸟飞到了树上,两只小松鼠也钻进树洞里不见了。
我们沿着湖边往回走,草丛里突然窜出一只沙鼠,对着泥土挖起了洞,它一见到我,便一溜烟地逃跑了。
这美丽的湖边多可爱,真是一个小动物的乐园啊!
天空灰蒙蒙,四周浓雾弥漫,朝阳还未睡醒。穿梭在浓雾中,有一种进入仙殿的神秘感觉。
凭着感觉,随意走到一片园林中。刚从远处漫步,并未看清前方是一片园林,近处看才知。可见这乳液般的雾浓度很高。
一片绿油油的园林,散出一股清新的气味。我伸展出手,仰头闭眼,贪婪地吸收这新鲜的空气。缓缓张开眼,一片白茫茫的雾笼罩在绿丛中,显现出朦朦胧胧的绿,宛若一位身穿绿衣的仙女被雪白般的雾给笼罩起来,若隐若现,为园林增添一抹神秘的色彩。伸手一触便摸到芭蕉扇般的叶片,一股清凉顿时直流窜到身体,就像股清澈冰凉的泉水灌入身体,整个人凉爽及至。手上略微沾有些水,近看,原来是晶莹剔透宛若水晶般的小露珠。站在这一片宽阔的园林中,仿佛置身于神仙居住的宫殿,神秘而美丽,让人流连忘返,陶醉不已。
当一缕淡黄的阳光刺入园林中,我才充沉迷中惊醒过来。雾已被艳阳打散,渐渐退去,取而代之的是金黄色般的阳光披散在园林中,好像给园林披上一层金装,闪闪发亮,显得朝气蓬勃,活力四射。再看看那些绿叶,白露也已褪得干干净净,不留痕迹。
雾给我带来一种神秘朦胧的感觉,阳光给我带来了活力和生机勃勃的气息。无论什么,都各有千秋,让我沉醉于其中。
不过,清晨的美需让每个人去独自领会。才会悟出那种清晨独特的美。
读完这本书,我不得不提的就是楔子部分。在这部文字中,作者讲述了他的一些读书经历:包括他从贵州考入北京大学学习古典文献专业、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如饥似渴的阅读大量书籍、在贵州插队时与朋友们相互探讨读书心得。从中可见作者对自己的评价“生活更是与书册彼此纠缠或者相依为命”是多么的精准。作者从与书册“彼此纠缠或者相依为命”的经历中总结出阅读的三种境界或称方法,即“旅游、围猎和侦探”,而作者的阅读无疑是侦探式的。正如他所言“侦探式的阅读常常已经进入专业研究,专业研究其实是苦事,因为它必须锱铢必较,寻头觅缝,把赏心乐事变成自我折磨,把养情怡性变成智力考校,人与书过不去似的想穿透纸背。唯一的愉快就是在‘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时候,突然‘得来全不费工夫’地找到线索,使案情豁然开朗。”当然,无论是像葛兆光先生这样的学者,还是如我们这样的普通读书人,都喜欢“围猎式”的阅读方式。这里引用先生的原话来解释一下,“围猎式的阅读者,没有强迫性的耳提面命,没有功利性的计算考量,兴趣是唯一的指标,愉快是最后的收获。”用心感悟书中的点滴,获得最原始最纯粹的享受。至于最后的“旅游式”的阅读,其实很好理解。当我们去到一个陌生的国度旅游,最需要的无非就是一个导游了。阅读也是如此,课堂上老师为我们所列出的“必读书目”“十大好书”就是一个例子,在书海里老师就是我们的向导,有了他们的指引,我们就能有目的比较省时的获取知识,畅游书海。无论是那种方式,只要你喜欢就好,只有你喜欢它才会有价值。
读这本书的过程是艰辛的,常常会有想要中途放弃的想法。在此之前,从来没有想过我会阅读有关学术性的著作,原因有二:一是学术性的著作通常比较专业,我自惭能力有限,不敢挑战;二是学术性的著作通常比较枯燥,我这个人比较浮躁,可能坚持不下去。但是这次,经由王老师的引导,我误打误撞选到了这本书,实属无奈。出于对自己负责,也不辜负老师的心意的想法,我强迫自己看完了这本书,说实话,收获是很多的。如今想来,也愿意分享其中一些另我印象深刻的美丽片段。
在本书第三辑有一篇文章《我注唐诗》,是作者给自己的《唐诗选注》所作的序。其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的:“有人说,年轻时总是幻想与文学结伴,年长则常会不自觉亲近历史,说得也对。当出版社决定要重新再版这部《唐诗选注》的时候,编辑让我再回头去看看它,问我还有什么新的想法和感受?新的想法和感受?说实在话,现在回头看这部书,就好像倒拿望远镜回看身后,似乎有些遥远,有些陌生,由此我才意识到自己已经变化了的年龄和心境。不妨看此后我撰写的《中国思想史》中的一段话罢,这一段曾经很让一写热爱盛唐气象的人不高兴,题目叫做《盛世的平庸》,讲的是最辉煌的盛唐,其实恰是思想最平庸的时代。在那里我说:后代人总是说‘盛唐气象’如何如何,其实,从生活的富庶程度上来说是不错的,从诗赋的精彩意义上来说也是不错的,但是,从思想的深刻方面来说却恰恰相反。因为在思想的平庸时代,不一定出现不了文学的繁荣景象,也许恰恰相反,可能这也是一种有趣的‘补偿’。特别是,一旦那种沉潜入微的思绪,已经不能对知识、思想与信仰有所匡补和批评的时候,就纷纷夺门而出,表现在‘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文学上,这个时候,思发为文,智转入诗,而思想却在权力制约的情况下,逐渐走向平庸,智力也正是在这种一无所用的趋向中,逐渐转向了诗赋的琢磨和沉思。”
初读这段文字,并没有完全领会其中的意思。只是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迫不及待的想与人分享。首先,作者说盛唐的'诗歌最辉煌,但是思想却最平庸。这让我联想到高中上语文课讲到唐诗时,老师并未给我们分析这些思想,那时我们对诸如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这些唐朝大家的了解也只局限于他们的作品,对于诗人的思想没有细致的了解,就更无所谓分析当时整个时代的思潮。但是我想说的是,无论盛唐的思想平庸或深刻,它作为历史的一部分已经载入了史册,今天的我们可以对它的各方面发表意见,但这仅仅是个人观点,盛唐的过往无法逾越。当然不能否认,唐朝是诗歌的朝代,唐诗或雄浑大气一泻千里,或不拘一格字字珠玑,不论写景还是抒情,不论是山水田园诗还是边塞诗,虽然诗人在诗歌中的描写对象不一样,表现风格不一样,但是佳作迭出,各种主题的作品交相辉映。这就是为什么唐诗是唐朝的一个标志,象征着那时的繁华、美丽。
再来谈谈另一个问题,本书第三辑中作者的一篇文章《什么够资格称“中国经典”?》,这是他为自己的《中国经典十种》这本书所作的序。其中作者发表了自己对于“中国经典”的看法。原文如下:“近来常有一种风气。有人说道‘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急急忙忙把它转换成“儒家经典”。我总觉得这种观念有些褊狭,其实,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绝不是“单数的”传统,而应当是“复数的”传统一样。我一直建议,今天我们重新回看中国的经典和传统,似乎应当超越单一的儒家学说,也应当关涉古代中国更多的知识、思想和信仰,这样,一部介绍中国经典的书,就应当涵盖和包容古代中国更广泛的重要著作。”还有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通鉴》之类,这些统统都可以被当做经典来阅读。因此,在这部《中国经典十种》里面,作者既选有传统儒家的经典,也选了佛教道教的经典,既有诸子的思想著作,也有史著和字典。完全诠释了作者心中对“经典”的理解。
最后,谈谈自己读这本书的心得。读了这本《穿行书林断简》,我有一种成就感,我竟然耐着性子读了这样一部学术性著作,在此之前这是我没有想到过的,我不是学术派,也没有研读学术性著作的兴趣,所以读书的过程极其艰难,葛先生的这本书不是文言文却胜过文言文,书的内容完全是专业的学术论述,其中的内容对于我们这种非专业的阅读者来说很有难度。但是既然选了,我没有办法中途放弃,只有硬着头皮继续下去,还好最后还是读完了。对葛兆光先生也有了一些了解,相比起他的读书经历,我的这点经历算不上什么。由于他大学读的是古典文献专业,所以每天都会阅读大量书籍,以他“侦探式”阅读的角度来讲,兴趣是最不可能兼顾的。
假期,来到宁波,一个美丽、富足、充满详和气息的城市。
一直以来,喜欢独自欣赏美景,喜欢自然界那种超脱一切的感觉,喜欢呼吸这来自自然的空气,没有任何污浊,清新得让人向往。我知道在这样一个城市,要找到如此安详之地。实属不易,不过寻寻觅觅总可以找到这样祥和得美景――月湖公园。
独自一人漫步在小径上,品味花的芬芳,鸟的鸣叫,一切都是如此美好,祥和。正是我所爱的宁静。总希望这样的时间可以长久一些,至少等我醉在这祥和的芳香中,好想就这样醉着,永远不要醒来。
不过美好的时间总是很快就消逝,我来到了小径的尽头。离开这小径,寻觅另一处盛景。所谓月湖公园,自然应该以湖为中心。我爱湖,因为它的清澈,或许也因为我生来就对湖有着常人无法理解的感情吧。凭着经验,我找到了月湖。那真是一个祥和的盛景啊!湖的清澈自然是不用我说了,湖里的鱼儿似乎也吟着一支又一支的歌儿。我总是羡慕鱼儿,羡慕它们的自由,更羡慕它们虽然如此娇小。像玻璃一样似乎要好好呵护,不然就会破裂一样。但是它们的身影,却能赋予这毫无生气的湖,一种青春的活力。鱼儿的自由总是能让鸟儿驻足观赏。我从它们的眼神中看不到贪婪,一种对食物的贪婪,,我惟一可以看到的是一种欣赏一种对生命的欣赏。我的到来,并没有打扰这祥和的气氛。似乎这里的一切,生来就不懂得戒备。看着这样的湖,心中有着一种莫明的快乐,想要和着鱼儿、鸟儿一起投入这安详的湖的怀抱。我感到了这水对我的心的犀利。喜欢这样的感觉,似乎这世界的你争我夺已经永远的离开了我,永远,永远。偶然见到湖边一朵野花。我看到了它的坚强,但还在这坚强中看到了一点点柔和。我好象和它一样,是一个有着坚强外壳的人,不过现在的我在这祥和中,好象已经脱去了外壳,我终于知道原来祥和可以化解坚强,它可以使人忘却自我,或许应该说是做回自己。
湖上最朵的是桥,还有亭台楼阁,在桥当中我最喜欢的是花溪桥。虽然湖上的桥都大同小异,但是我只偏爱花溪桥。正着看桥,似一轮弯弯的明月,倒影和桥连在一起像一轮满月。月光柔柔,总印在水中。晚上,这天上之月,似与这湖中之月比美,两者交相辉映,像是两位有着花容月貌的女子在湖上,为她们所爱的湖,吹奏一曲祥和的'歌。此时此景,怎不能使人心醉。我爱花溪桥,并不只因为它的美丽,祥和,还因为它的名字。多么美的名字,使人想起桃花溪――一处鸟语花香,与世隔绝的美妙景色;一处人人平等,没有忧愁的祥和世界。
在这么多的美景之中,我仿佛进入了无人之境,但几声稚嫩的童声,还是打断了我这已经不知飞到何处的思绪。我开始认真端详他们,我看到了一些我曾经拥有,现在失去的东西――童真的笑。他们轻轻跑着,脚下的步伐,丝毫没有因为他们的渺小而停止,娇小的身体,带着他们全部的热情,何他们永远用不完的力气在奔跑。他们越跑越远,他们的路还很漫长,他们才刚刚开始,我们和他们一样,我们的路还远。他们的笑使这原本祥和的湖,更为祥和,更加美好。
领略过无数的盛景,暗守过无数的美好,但我只是想在这里停下脚步,不再向前,惟一一次对美景留恋,不是因为它的美,而是因为它的祥和,一种可以将人感化的祥和。
谁的胸怀里包藏着无数能把人类生活装点的更高尚的瑰宝是什么赋予人类传承文明,开拓未来的巨大力量呢书。
漫步书林,前方隐隐约约走来几个人。瞧,郭沫若提着他巨大的毛笔向我走来,他告诉我,读书不在于欲求,读书要仔细品味。往前走,这里是鲁迅的故居,写字台上文房四宝俱全,翻阅他桌上的代表作《呐喊》,我似乎置身其笔下民族的荒原之中了。再往前走,是一片果园,牛顿坐在树下,凝视那落地的苹果。爱因斯坦正在疾书成功的秘诀:要想成功,必须付出。
漫步书林,曲径通幽:盛世的垂柳,在烟花三月的扬州,款款拂过唐宋的封面,二十四桥淳朴的月色,明朗如玉人手中渐次开放的箫孔……江南采莲荷叶间的女子,漠北沙如雪中的征夫,行吟泽畔的***人,一去不返兮的壮士,封山赐土的帝王……风流总被风吹去了,浮名也为水流去了……东方的敦煌与丝绸,西方的`教堂与圆舞曲,非洲的大象与狮子,美洲的密林与瀑布……四大发明的古老神奇,ufo的神秘莫测,拉尼娜的风云变幻,纳米与克隆的高深新奇……是书,让我的世界变得五光十色,山重水复而又柳暗花明。
我偏爱书中的诗情画意。那儿树也朦胧,月也朦胧,水也朦胧,雾似淡淡的轻纱,它遮住了山,却遮不住山鸟的清音。清脆的鸣叫在山涧回荡,回荡……那儿溪水清澈,溪边是浴面的桃花,清风起,花瓣在水面轻漾,轻漾……我仿佛翩然来到了这梦的天堂。这美妙的世外桃源,是诗人们用心为我营造的。
我偏爱在夜晚的窗前读书。深蓝的夜空,繁星闪烁,有清风拂面,有明月做伴,时闻蛩鸣,时有所悟。
漫步书林,哪一朵小花没有时代的芬芳哪一片叶儿没有生活的反光哪一次我的脑海里没有思潮的清响。
阳春三月,我随着爸爸、妈妈来到了因莫愁女而闻名的莫愁湖公园游玩。那次游园,我们闲闲地绕湖而行,紫藤花开,杨柳依依,水碧鱼肥,亭台楼阁,倒也小巧可爱,满园的海棠花已经成群成群的开放,绚丽多彩。莫愁女前留了影,这个美丽良善的女子从此与我有了某种跨时空的联系。
传说莫愁女的父亲卢公,在汉江上靠摆渡为生,母亲在村中植桑种桃。在楚襄王初年的一个风雨天,莫愁女降生在桃花村头江岸渡口的船舱中。她刚生下地时,不住地啼哭,卢公抱她哄着她:"莫哭,莫哭,莫悲,莫悲,莫愁,莫愁!"听到"莫愁"二字,她的哭声竟一下停止了。卢公于是就把她取名为莫愁。"金雀玉搔头,生来唤莫愁。"(明。张宁)莫愁女生在风波里,行走风浪中,喝着汉江河中水,吃着桃花村中粮,有时随村中姐妹在那碧波荡漾的沧浪湖中采菱摘莲,有时随父母进城卖桃,有时在江中、湖里摇艇打桨,有时在阳春台、白雪楼习舞唱歌。她有一副津甜清脆的嗓子,郢中的诸般曲,她一学就会。
当她长到十五、六岁时,出脱的竟如沧浪湖中的出水芙蓉一般,纤纤腰肢,亭亭玉立,靥靥酒窝,笑缀缨唇;容颜似香荷新瓣,白里透红;行动如风送彩云,轻捷飘逸;金嗓一歌声嗽玉,霓裳一舞袖吐虹。莲荷包透佳气,江涛涌玉音,莫愁女得屈原、宋玉的指导、帮助,翻古传高曲,融楚辞乐声,继大琴师刘涓子之后,完成了寡和之典《阳春白雪》的合乐入歌传唱。莫愁女的歌舞声誉传进了楚王宫苑,楚襄王把她征进了宫中作了歌舞姬女,把她的未婚夫东邻王襄哥放逐到了扬州。扬州地面距郢中数先千里之遥,襄哥此放实是生离死别。古《莫愁乐》记述了莫愁女汉江泪别王襄哥的悲痛情景:"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探手抱腰看,江水断不流!"雪浪滔滔的汉江水,流不尽莫愁女的衣愁,她目送载着襄哥的船儿远去,含忿在白雪楼举身奔赴投了汉江!
漫步莫愁湖边,我总是在想,一个不见青史的平凡女子,何以博得一代芳名?以至感人?有人感叹道:“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唐李商隐《马嵬》诗)这是否说明,莫愁女的身世之苦是广大劳动人民的缩影,而她笑对人生、助人为乐的善良美德,不正表达了人民群众的良好意愿吗?从郁金堂“小人物”和胜棋楼“大人物”身上,让人看到了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真诚和睦、友善温馨和上层统治者之间的尔虞我诈、残暴冷酷,两种人格构成了鲜明对比。
牐犅步莫愁湖边,我思索人生,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的确,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不追求和向往美好,可人生却总是交织着喜悦与悲哀,伴随着矛盾与苦难,充满着求索与艰辛,遍布着荆棘与坎坷。然而,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生命如此宝贵又如此短暂,怎能在忧愁与悲戚中度过?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一步一个血迹,也当从容走过,笑对坎坷,傲视不平,活得乐观、豁达、坚强。要像莫愁女一样化愁为不愁,珍爱生命,珍视生活,努力创造真、善、美,迎接生命的光明、纯洁、崇高与真诚。
如果说三月是一个唤醒世间万物的使者,那么,四月就是一个百花争艳的季节。
一个蔚蓝的天空中,几朵橘红色的云朵在空中悠闲飘着的下午,我和同学们一起漫步聚龙湖畔。这时,风起。地面上一团团洁白的柳絮被风儿吹着,卷入空中。时而,在我们的眼前一闪而过;时而,又在我的头发里做了窝……我像一个小孩童一样,跑着、追着、跳着,追赶着空中那四月飞雪。有时,我捉到了一团柳絮,正欲打开手心,仔细看看,它却从我的指头缝中溜走了。好一个调皮的小精灵,渐渐地,风停了,那一团团的柳絮停止了翻滚。慢慢地下落,下落……它像一只白蝴蝶,正张开翅膀,在享受着下落的……
忽闻亭中京剧诵,我不由得随着琴声来到了岸边的亭中。一位爱打扮得阿姨正和一位爷爷在那儿伴着欢快的琴声。唱起了《登上皇榜真高兴》这首戏曲。那阿姨一边用手在空中微微地打着拍,头轻轻滴随着节拍微微的摇动,唱出了一句句字正腔圆的京剧好听极了。再瞧一瞧那拉京胡的老爷爷,他左手在琴弦上流畅的滑动着,一个个颤音、揉弦……构成了一首乐曲。只见他的右手时而紧握着弓,时而手指松开。一个个急促的顿音欲优美的长弓,给乐曲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好一会儿,我才从这欢快的乐曲中,回过神来。
走在羊肠小道,一排排葱翠的柳树,一棵棵高大的榕树,盛开着粉红色的花儿……不由想起了王维的一首诗句,“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