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
他们应该穿着干干净净的衣服上学;他们应该放学后无忧无虑地玩耍;他们应该是花一般的孩子。可是,这些父母眼中的小宝贝,稚嫩的肩膀却要过早地挑起生活的重担。他们或许有梦,可是已经被砂砾深埋。
三下乡,我来到茂名市电白沙琅。这里经济繁荣,但是教育并不发达。这里有文化中心,有遍地开花的文艺协会,有盛大的“三月三”文化喜庆节,却没有高质量的教育。这里的.养殖业非常繁荣,许多农民文化程度低,但是依靠养龟、种植沉香,发家致富。一夜暴富的人,大多不把教育当回事,妄想着子女向他们一样靠种植业发家。
这里的贫富差距很大,在那些富贵人家下,有许多贫困的家庭,他们供不起子女读书,因此逼迫子女辍学打工挣钱。生活重压之下,许多孩子的梦就此破碎。
在这里,我曾对很多孩子提起大学。但他们大多茫然地摇头,表示不知道大学为何物。一次随同支教组成员夜访在校女学生时,一位女孩对我说:“老师,我好想读大学”。听到那句话,我顿时哽咽了,她的两个堂姐、堂哥都是初二就辍学打工。我看着她,她澄澈的眼睛透露出求知的渴望,对大学的憧憬。我只能竭力为这些孩子描绘大学美景,告诉他们,大学是天堂,是美好的所在;是博沧海,启前程的所在;是放飞美丽,展示自我的所在。
大学是多少学子的梦啊!寒窗苦读数十载,一朝努力化为乌有,你会甘心?可是家徒四壁,弟妹嗷嗷待哺,难道自己能狠心抛弃他们吗?无奈之下,他们只能放下书包,背上行囊,踏上远行的列车,奔向陌生的城市。就这样,埋头苦干一份工作,与自己梦想渐行渐远。
就这样放弃你的梦想?不,不要!有梦就要追,即使越过高峰再现另一峰,也要继续攀登,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风光在险峰。待到雨过天晴时,捷报化彩虹。我一直相信,梦想实现的地方是伊甸园,那里莺歌燕舞,草长莺飞四季飘香,硕果累累。
看着他们,我不禁想起当年的自己。我一直坚信,知识改变命运,因此从小就立誓一定要上大学。2014年高考,我因8分之差与国本无缘,家里贫穷,父母咬着牙也只能供我念完高中。那个暑假,我拼命打工,用3800元工资和两份奖学金交了第一学期的学费,还买了电脑。当我迎着秋风走进大学门口时,潸然泪下,尽管这一路走来很辛苦,跌跌撞撞,摸打滚爬,但最终还是实现我的梦想。
他们不懂什么是理想,什么是美好人生。但如果你的心中曾有梦,赶紧拾起来,不要让它被尘封,不要忘记你的梦,即使一路荆棘,也不要停下追梦的脚步。
撰稿:李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
他们应该穿着干干净净的衣服上学;他们应该放学后无忧无虑地玩耍;他们应该是花一般的孩子。可是,这些父母眼中的小宝贝,稚嫩的肩膀却要过早地挑起生活的重担。他们或许有梦,可是已经被砂砾深埋。
三下乡,我来到茂名市电白沙琅。这里经济繁荣,但是教育并不发达。这里有文化中心,有遍地开花的文艺协会,有盛大的“三月三”文化喜庆节,却没有高质量的教育。这里的养殖业非常繁荣,许多农民文化程度低,但是依靠养龟、种植沉香,发家致富。一夜暴富的人,大多不把教育当回事,妄想着子女向他们一样靠种植业发家。
这里的贫富差距很大,在那些富贵人家下,有许多贫困的家庭,他们供不起子女读书,因此逼迫子女辍学打工挣钱。生活重压之下,许多孩子的求学梦就此破碎。
在这里,我曾对很多孩子提起大学。但他们大多茫然地摇头,表示不知道大学为何物。一次随同支教组成员夜访在校女学生时,一位女孩对我说:“老师,我好想读大学”。听到那句话,我顿时哽咽了,她的两个堂姐、堂哥都是初二就辍学打工。我看着她,她澄澈的眼睛透露出求知的渴望,对大学的憧憬。我只能竭力为这些孩子描绘大学美景,告诉他们,大学是天堂,是美好的所在;是博沧海,启前程的所在;是放飞美丽,展示自我的所在。
大学是多少学子的梦啊!寒窗苦读数十载,一朝努力化为乌有,你会甘心?可是家徒四壁,弟妹嗷嗷待哺,难道自己能狠心抛弃他们吗?无奈之下,他们只能放下书包,背上行囊,踏上远行的列车,奔向陌生的城市。就这样,埋头苦干一份工作,与自己梦想渐行渐远。
就这样放弃你的梦想?不,不要!有梦就要追,即使越过高峰再现另一峰,也要继续攀登,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风光在险峰。待到雨过天晴时,捷报化彩虹。我一直相信,梦想实现的地方是伊甸园,那里莺歌燕舞,草长莺飞四季飘香,硕果累累。
看着他们,我不禁想起当年的自己。我一直坚信,知识改变命运,因此从小就立誓一定要上大学。2014年高考,我因8分之差与国本无缘,家里贫穷,父母咬着牙也只能供我念完高中。那个暑假,我拼命打工,用3800元工资和两份奖学金交了第一学期的学费,还买了电脑。当我迎着秋风走进大学门口时,潸然泪下,尽管这一路走来很辛苦,跌跌撞撞,摸打滚爬,但最终还是实现我的梦想。
他们不懂什么是理想,什么是美好人生。但如果你的心中曾有梦,赶紧拾起来,不要让它被尘封,不要忘记你的梦,即使一路荆棘,也不要停下追梦的脚步。
或许,许多人会感动于小说第一页的一句话——"哈桑从未拒绝我任何事情。"
听上去,这是多么忠诚的爱。
然而,当我读到这句话时,却痛苦起来,我讨厌这个句子,以及这个句子中对哈桑这种情感的赞誉。
因为,这让我想起最近常在我脑海盘旋的一个词汇——爱的炮灰。有时,我们会甘愿做一个人的炮灰,觉得那样才有爱一个人的感觉;有时,我们会要求别人做自己的炮灰,以此来证明这个人的确爱自己。
当阿米尔,抑或作者在怀念"哈桑从未拒绝我任何事情"时,其实就是在渴望哈桑做自己的炮灰。
阿米尔少年时的确有这样的渴望,他和哈桑有过以下一段对话:
"我(哈桑)宁愿吃泥巴也不骗你。"
"真的吗?你会那样做?"
"做什么?"
"如果我让你吃泥巴,你会吃吗?"
"如果你要求,我会的。不过我怀疑,你是否会让我这么做。你会吗,阿米尔少爷?"
哈桑的反问令阿米尔尴尬,他宁愿自己没有质疑哈桑的忠诚。然而,哈桑不久后还是做了炮灰。
那是阿米尔12岁哈桑11岁时,他们参加喀布尔的风筝大赛,这个大赛比的不是谁的风筝飞得更高更漂亮,而是比谁的风筝能摧毁别人的风筝,最后的唯一幸存者便是胜利者,但这不是最大的荣耀,最大的荣耀是要追到最后一个被割断的风筝。
这一次,阿米尔的风筝是最后的幸存者,而哈桑也追到了最后一个被割断的蓝风筝。阿米尔无比渴望得到这个风筝,因为他最大的愿望是得到父亲的爱,他认为这个蓝风筝是他打开父亲心扉的一把钥匙。
哈桑知道阿米尔的愿望,为了捍卫这个蓝风筝,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被也想得到这个蓝风筝的坏小子阿塞夫和他的党羽侮辱,这是阿富汗男人最大的羞辱。这时,阿米尔就躲在旁边观看,孱弱的他没胆量阻止阿塞夫的暴行,也不情愿跳出来让哈桑把那个蓝风筝让给阿塞夫。
于是,哈桑就沦为了阿米尔的炮灰,他付出了鲜血、创伤和荣誉,而换取的只是阿米尔与爸爸亲近的愿望得以实现。
阿米尔明白自己的心理,他知道胆量是一个问题,但更大的问题是,他的确在想:为了赢回爸爸,也许哈桑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我必须宰割的羔羊。
哈桑知道,阿米尔看到了他被凌辱而未伸出援手,但他还是选择一如既往对阿米尔奉献他自己。
所以,当阿米尔栽赃哈桑,造成哈桑偷了他的财物的假象时,他捍卫了阿米尔的荣誉,对阿米尔的爸爸说,这是他***。
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仍是在做阿米尔的炮灰。当时,他被拉辛汗叫回来一起照料阿米尔的豪宅,但塔利班官员看中了这栋豪宅,并要哈桑搬出去,哈桑极力反对,结果他和妻子被塔利班枪***。
做阿米尔的炮灰,这主要还是哈桑自己的选择。
对此,我的理解是,我们爱一个人,多是爱自己在这个人身上的付出。如果自己在这个人身上的付出越多,我们对这个人就越在乎,最终会达到这样一个境界——"我甘愿为他去死".
或许,喜爱《追风筝的人》的一些读者会对我这种分析感到愤怒,觉得我并不理解这样一种伟大的情感,但通过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的言语,我们会看到,导致这种奉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深深的恐惧。
哈桑为什么甘愿去做炮灰?
当知道了哈桑是自己的弟弟后,阿米尔去了喀布尔,从已成为塔利班官员的阿塞夫的手中将索拉博带回了巴基斯坦,而代价是险些被阿塞夫打死,如若不是索拉博用弹弓将阿塞夫打成独眼龙的话。
在巴基斯坦,阿米尔求索拉博跟他一起去美国。索拉博一开始没答应,并说出了他的担忧:"要是你厌倦我怎么办?要是你妻子不喜欢我怎么办?"除了阿米尔,幼小的索拉博已没有其他亲人,这时,他作为一个孩子产生这样的担忧不难理解。
不过,在我看来,这更像是索拉博在替父亲说出他的心声。原来,哈桑之所以做炮灰,为了阿米尔的一个蓝风筝而被凌辱,为了阿米尔的豪宅而和妻子一起被枪***,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他担心阿米尔会厌倦自己,会不喜欢自己。
这就很像一些家庭,那些最不受宠的孩子,反而常是最"孝顺"的孩子,他们在成年后为了得到父母的欢心会不惜付出一切代价,以至于严重忽略自己的配偶和孩子的幸福。
绝大多数孩子学会说的第一个词汇是"妈妈",而哈桑说出的第一个词汇却是"阿米尔".这个细节的直观理解是,哈桑将阿米尔视为最亲近的人,象征性的理解则是,阿米尔是哈桑的"心理妈妈".
所有的`孩子都渴望获得"心理妈妈"的爱,为了达到这一点,他们不惜付出任何代价。
哈桑不例外,阿米尔也不例外。阿米尔说出的第一个词汇是"爸爸",那么爸爸就是他的"心理妈妈",为了获得他的爱,阿米尔可以付出一切代价,并最终不惜将哈桑牺牲。
阿米尔渴望哈桑做他的炮灰,哈桑则主动愿意做阿米尔的炮灰。
然而,任何一个人都不值得另一个人做炮灰。
因为,奉献者的生命重量会压得接受奉献者喘不过气来,后者会发现,除非他给以同等分量或更多的回报,否则他心中总会有歉疚。
或许,亏欠感是我们最不愿意有的一种心理,而如何处理亏欠感便成了左右我们人生道路的一个关键。
哈桑是阿米尔的爸爸和仆人阿里——其实她和阿米尔的爸爸也是自幼一起长大,也是情同手足的妻子偷情而来的私生子,他无法公开承认哈桑是自己的儿子,这令他心怀歉疚。为了弥补这种歉疚,他的办法是用他的财富和力量慷慨补偿所有需要帮助的人。
对此,拉辛汗形容说:"当恶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
这是少数人处理歉疚的办法,尽管这不是最好的办法,但这仍然称得上是勇者的道路,而更多人的办法是阿米尔的道路——贬低或逃避自己亏欠的人。
当躲着看哈桑被阿塞夫凌辱时,阿米尔一时成了"种族主义者",他先是觉得为了用蓝风筝赢取父亲的爱,牺牲哈桑是必须的,接下来,当心中出现一刹那的犹豫时,他对自己说"他只是个哈扎拉人(阿米尔是普什图族人,很多普什图族人对哈扎拉族人有歧视)",这就是贬低。通过贬低奉献者的生命价值,接受奉献者的愧疚感降低了。
这种贬低心理是很常见的,我们既可以在文艺作品中,也可以在自己生活中发现这样的故事——那些只付出不索取的人,他们很少会得到接受他们帮助的人的尊敬,甚至一些人对恩人的仇恨胜于对其他所有人的仇恨。
有些人的愧疚感会彻底丧失,于是一切人均被他们贬低为炮灰。阿塞夫便是这样的人,他没有底线地凌辱一切弱者,因为他的世界中只有他一个人是人,其他人都不存在。
阿米尔知道,自己身上有阿塞夫的影子,所以他梦见阿塞夫对他说:你和哈桑吃一个人的奶长大,但你和我是兄弟。
不过,阿米尔毕竟不是阿塞夫,他无法逃脱愧疚感的折磨,这种愧疚感显示他仍然是一个有良心的人。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