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文,你是一个特别乖巧,可爱,懂事,善解人意的好女孩,妈妈和爸爸都爱你,为了你,爸爸和妈妈愿意吃再多的苦,知道吗?孩子,记得有一次,你站在姥姥家的炕上玩,当时你只有四岁多,一不小心,一下子从炕上跌在地上,后脑勺上跌起了一个大包,妈妈抱着你,急急地跑到医院,恨不得跌倒的不是你,而是妈妈。你呜呜地哭着,那痛苦的呜声,一直绞着妈妈的心。唉!这可怎么办?会不会摔出病来呢?妈妈哭了,是心疼你而哭的,看着你胖胖的小手插着针管,你晶莹纯静的双眸如水如梦,望着我,轻轻地说:“不哭,妈妈,涵文也不哭。”挥动另一只小手,为我拭去泪花,孩子啊,妈妈知道,你与我是同一条心,一条血缘的,是上天把你赐予给我的,这是我的福份,也是你我生生世世的缘份呀!
涵文,知道吗?怀着你的时候,正是妈妈一生中最困难的时候,那时,妈妈与爸爸刚结婚,然后又盖房子,欠下了好多的钱,妈妈不舍得吃,穿,所以也就委屈了未出世的你,但是,妈妈好爱好爱你的,每当你在妈妈的肚子里做运动时,轻轻的抚摸着你,妈妈就感到是世上最幸福的人了,因为有你与我同呼吸,共命运。一起走过妈妈人生中最艰难的日子,谢谢你,我的好女儿,有了你,妈妈才有了这一切的一切,在医院里,经过痛苦的挣扎,妈妈生下了你,虚无气力,望着躺在身边的你稚嫩的小脸红扑扑的,像妈妈的拳头那么大,一直睡个不停,妈妈总是千小心,万小心地怕压着你,因为你是那么的微小,那么的稚嫩,那么的珍贵。在妈妈的心中,你是世上任何东西所不能替代的,你是我唯一的宝贝。
欣赏过你第一次哭,欣赏过你第一次笑,你的第一次呀呀学语;第一次跌跌撞撞地学步;在妈妈的心里,都是这一生最美丽的回忆,妈妈也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你唯一可信任的也就是妈妈了,因为只有躲在妈妈的怀里,你才是最开心,最快乐的了,虽然你不会掩饰什么,但你纯真的表情已把你的心意全写在了脸上,妈妈读的比谁都清楚,记得有一次,妈妈要去上班,你追着妈妈的自行车跑了好远,妈妈不忍心看你,听到你嘶天裂地地喊声:“妈妈,等我,等我!”那泣声,把妈妈的心都喊碎了,不忍你的哭声,不忍你的眼泪,不忍你对妈妈的依恋,可是,宝贝,妈妈是有工作的啊,不工作怎么能给你舒适的生活?不工作怎么能让你过的比别人更好呢?妈妈想让你成为世上最幸福最快乐的好孩子。
慢慢地你上学了,高高兴兴的上学了,妈妈一直担心你的头会被摔得不聪明了,一年级的时候,你的功课不怎么样,马虎、粗心、语文连平均分也不过,妈妈心里很着急,我不希望我的'宝贝不如别的孩子,我希望在所有同班同学中,你是最棒的、最出众的,可是。。。与你班主任、任课老师经常交流后,才知道你在学校的表现,胆小、怯弱,针对你所有的情况,妈妈与爸爸商量后,决定让你学一项特长。古筝。询问过你的意愿,涵文,你特高兴,心旷神怡地,非常向往。于是,妈妈把平时省吃俭用的钱为你买了古筝,又请了老师。妈妈这样做,是为了让你在你的班级同龄人中增添一份优越,一份自信,以此为动力,把学习赶上去,你的性格也会改变的,不再胆小,不再怯弱,课堂上你的声音是最响亮的。妈妈希望你是一个自信、聪明、充满阳光的好女孩。
真的,涵文,你很努力,不论是学习上,还是特长课,妈妈知道你自尊心特别强,自从学古筝学了有一年多以来,你的学习也有进步,看到这一切,妈妈特别开心,因为你记住了妈妈常对你说的话。努力加认真就等于成功,你二年级时,抱着一张三好学生的奖状,兴奋的小脸满面春光:“妈妈,我是三好学生,我数学是满分,语文是99分,老师夸我有进步。”一种满足、一份自豪、一份骄傲。妈妈的心好高兴、好高兴的。高兴你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涵文呀,天上不会掉馅饼的,世上没有得便宜的事。想着妈妈的话“只有努力,得来的成功才是最真实的。”知道吗?也许年少的你不会明白,相信长大后才会明白的。
点点滴滴,滴滴点点,妈妈真想把你的一切都记下来,留给你。等你长大以后,能够懂的妈妈对你的爱,对你的好。别怪妈妈语无伦次,好吗?就先到这儿吧!
这部影片我还是蛮期待的。看开头没什么吸引我的,我觉得他们演的多多少少有点刻意,或许是戏中戏吧。三个小品,一段公益片,就像他批的东西:俗。但是我不就是个俗人吗,俗人不就看俗片吗?雅片还看不懂呢。冯导的电影很平民化,适合解压。至少我看这片子,挺乐呵的。
这部影片 喜怒哀乐 都有啊。总得来说 还是值得一看的。
片尾的那个对大自然道歉我认为有点牵强,雾霾、污染、过度采伐等等问题确实值得关注,强加进来有点刻意。
片中唯一戳中我心的一处是宋丹丹在车里听着王铮亮的`歌时流下的眼泪,以及她独自走向小弄堂里时那落寞的背影。
反正是触动到我了。
好吧,最后心情还是不好。
脑子中不停 的循环着王铮亮的那首 《时间都去哪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
生儿养女一辈子,
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
柴米油盐半辈子,
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当然我不是要借这个说法谋取一些便利,比如说因为这点我就可以把冯导和这部电影骂的一钱不值同时又凭着观众的身份免受指责什么的。事实上,在一个主要关注北美影市的吧里评价一部国产片,可能确实有越位嫌疑,如果进球了也会被裁判吹无效。那么容我继续就着眼高于顶这个词来说下去,我们即将来到这样一个环节:
所谓眼高于顶,在这里我所指向的意思是冯导和王编依旧走在时代的前列腺上,自以为抓住了时髦(没有哥的小辫子,能够用自己的作品站着把钱挣了,同时还能引起观众共鸣。引起观众共鸣,说出观众心声,这种雅俗共赏的大善之举,想想就叫人激动。可惜,观众走进影院的时候,可能不会带着那种急切地要批判社会的情绪。他们想看一部正经搞笑的喜剧片。
在批判社会现实方面影片可谓用力颇猛,除开用作引子的那个黑白开场片段,范伟老师粉墨登场,一上来就开始粉刺我们国家的政治语言,什么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啥的。这一段,影片行走在丑陋的边缘,就是在很用力地讽刺官场,大揭其丑。这种对民间情绪的讨好,可能意图太过明显了,屁民都不好意思笑了。
假如说我对影片其他章节的态度还算模棱两可的话,那么我对影片第二个关于雅俗的章节则是明确地不喜欢。此章节开头还算有趣,有着很明显的自嘲成分,但发展下去就开始辩解了。大体类似于这样的思路:我冯导就是俗怎么了,你们的雅算个屁。算个屁。
这一段,冯导和王编向着观众和更加艺术的电影同时开炮。可能会是两面不讨好吧,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
第三章是关于钱的,普通人的有钱梦,也许是中国梦的民间版本。其实除去本司无论如何不能认同的第二段,影片其他章节都还是有点想法的。我只是说,影片的批判来的有些想当然,未必能被认同。
最后,影片很时髦地谈到了环境问题,几乎是在尝试着全方位反应民众心声了,好像年终总结似的。且不论这样与剧情完全脱节的安排是否妥当,是否符合电影创作法则,因为毕竟文无定式嘛,欧陆艺术电影有时候就会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段落,比如主角突然出戏对着镜头大谈人生哲理什么的。它这样的设计,我不想现在就决断是神来之笔还是胡闹。关键是,这样全方位接地气、赶时髦的努力,是否能获得观众的认可?
最后,作为本文的总结性呈言,我必须指出,影片在技法上非常差劲,毫无可取之处。我想编剧和导演所有力气都花在寻找接地气的元素上了吧。
在这本书里,唐宋文人士大夫们将私家园林与玩好的收集与珍藏融合为“狭小”的“私人领域”。作者在这本书里主要是着眼于中唐和北宋。私人领域的变形昭示出一种现象,即是那些身在园林之中的人把隐逸作为此园林存在的唯一意义,但其真实的目的则是逃离那纷扰的乱世,一个人独自享受园林的安逸,以此来平定内心的那份喧闹。
在第一章里面,作者借用了很多白居易关于城市私家园林的讽喻诗,借诗来讽刺贵族的那些奢侈浪费的生活。而在白居易的闲适诗中,表现出他退隐尘世之后,对自己拥有一座园林的骄傲与自豪,认为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园林是实现生活方式必不可少而又充足的的条件,体现出一种悠闲自得的生活状态;第二章讨论了“前门”这个诗歌意象,并谈到建构园林的主要调控方式;第三章文章以园林中的“奇石”为线索,写围绕石头收藏而展开的审美、道德、经济和政治的纠葛,讽刺的是,对石癖抨击最猛烈的诗人也往往是最富激情的石头爱好者,从欧阳修、苏轼到司马光,无一免嫌;第四章里聚焦于一系列关于士人文化点缀品交换的趣闻轶事,从而剖析诗歌的交换描写交换的诗歌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第五章则集中在邵雍和司马光的诗歌中对于“乐”与“闲”的表达。
“白鹤之争”主要争论的事白居易该不该把白鹤让给裴度,白居易忍痛割爱,将白鹤赠与裴度,但这一赠与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作为禽鸟栖息地两座园林之间的优与劣,也不是禽鸟与主人之间的关系,而是裴度、白居易和刘禹锡之间的社会政治关系另外还有“爱妾换马”的故事,亦是有类似的意思。诗歌交换和物质交换之间发生了交叉,带有一定的商品交换的意义。另外,书中描写苏轼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获取砚石,包括作为礼品接收、购买和物物交换,并包括以他似乎信手拈来的诗歌作为交换,一面营造着洒脱不羁的艺术家形象,一面精于商品交换价值的计算,具有一定的讽刺意义。
书中还描述了邵雍在“安乐窝”园林中的“真乐”与司马光在“独乐园”里的“假闲”,虽然司马光退居洛阳十五年,安享晚年,但是他用来“独乐”的园林却充满了各种社会活动的喧闹声,车水马龙、冠盖云集,并不是真正的隐居之士过的真正的闲暇生活,因此并不能脱离政治的平静生活。在我们眼里看来,“乐”与“闲”不过是个姿态罢了。
在书中作者还提出了“中隐”的观点,与当时历史时期有关,采取“中隐”的立场是一种非常现实的自我保全之策,而洛阳则为“中隐”生活提供了更为适宜的环境。尽管洛阳不能完全免除政治上的纷扰,但是相比长安而言,平静了很多。同时,对园林进行整修也使得白居易获得了享受“中隐”生活的愉悦之情。
其实,在中国的道德哲学里,已经没有任何绝对的私人或个人空间,作者在书中所表述的私人领域属于一个独立于社会整体的个人主体。城市私家园林是私人领域的体现,亦是私人领域的场所。士大夫文人想要借私家园林来远离尘世的喧闹,是不太可能的,都会受到外界各类事物的影响,带有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这些,都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中唐是中国文学传统乃至文化传统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时期,宋代及其后世的许多文化现象都是在中唐崭露头角的。换句话说,这是中国文学传统的一个新开端,它孕育这不同以往的新的美学规范。在杨晓山的这本《私人领域的变形:唐宋诗歌中的'园林与玩好》中,我们能够品读出在这一独特的时期、在这个被宇文所安目之为中国的“中世纪”时期的诗歌不一样的味道。
在本书中,作者从“私人领域”这一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诗歌的另一种独特魅力。它不仅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可居可游的、充满诗意的文化审美空间,同时也展示了这个精致文雅的私人空间是如何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结构中收到挤压并开始变形的。从书中,我们能够看出,作者认为这种抽象的“私人领域”是需要一个空间的,而这个空间首先就是园林。因此,在我的阅读过程中发现,虽然他并不是全部关注于园林,但他在书中所讨论时,都直接地或间接地与园林文化的方方面面相关。
伟大的诗人白居易高呼“谁能将我语,问尔骨肉间:岂无穷贱者,忍不救饥寒?如何奉一身,直欲保千年?不见马家宅,今作奉诚园。”奢华的奉城园与人民贫困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书中,作者重点从诗人白居易的诗来着重体现“私人领域”这一独特视角。这是白居易的《伤宅》中的句子,我们能够从他的诗句中看出唐诗人对过度奢华的不满,他将笔墨集中在园林宅第上。此诗通过对权贵们的豪华宅第及奢华生活的描绘,对豪门显贵的奢侈之风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抨击。全诗的语言朴实,描写细腻,感情悲愤沉郁,深刻反映出中唐时期整个统治阶层享乐腐化,不思进取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并且,在后文中作者认为园林不仅仅是一个容身之所,更是一种中隐的归宿之地,更是一种精神的归宿。作者还列举出李德裕的诗。他的诗有许许多多都是写自己的园林的,他喜欢自己园林的生活,喜欢自己园林的一切,甚至,他想让自己的这座园林一直的被子孙后代传承下去。园林就是自己的家。在白居易的诗中,他很好的将“家”和“邦”两者联系起来,家的好坏与主人的个人品性有着极大的关系,家与国更是休戚相关。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