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它可以解释词语,组词``````用处可大呢!而且,字典还和我是好朋友呢!我读3年级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我拿起字典,还挺重的,只见它披着红黄相间的外套,正冲我咧嘴乐呢!妈妈拿着字典,耐心的教我部首查字法和音序查字法,音序查字法就是按这个字的开头字母查找字体.从此,我便和字典交上朋友.有一次,我写,一个攥着的攥把我难住了,我便找我的朋友字典帮忙,我按次序找到了音序和音节.
哗哗哗的翻到这一页,一个攥字趾高气扬的站在那里.哈哈,还真神呀!我一向都有懒惰的毛病,一次,我正在看电视,爸爸忽然要我查一个很难的字,我不想查,说:再等等!字典又发出了哗哗哗的声音,像是说:问题不能一拖再拖,你可是少先队员呀.我便拿起好朋友翻阅起来,不一会儿,就查到了这个字.字典又开心的向我咧嘴大笑了.
我的好朋友----字典不但帮我学习知识,还帮我改掉了拖拖拉拉的坏习惯!
我最讨厌的就是星期五了,这时你可能会问了:“星期五过了就是星期六了、星期天了,怎么你会讨厌星期五呢?难道你不喜欢周末吗?”不是我讨厌星期六、星期天,我也想玩呀,但是,每到星期五这一天,同学们就大量制造垃圾,连我也不例外。等下周一来,满教室的垃圾,一大堆一大堆。特别是我们班的\'熊玲仪,一天到晚都在吃,吃了呢还不说,还乱扔包装纸,这样的同学不只一个呢!哎,还别光说学校,让我们到大街上去瞧一瞧吧!街道上、人行道上到处都是垃圾的天地。
哎呀,人行道上到处是垃圾,什么棒棒糖、牛肉干……垃圾们都在这里开会了,垃圾们就是不乖,连垃圾桶老师立在那里也起不了什么作用。你们看,更可耻的是那几位叔叔阿姨,居然在草坪上吃东西。到草坪里去就不对,这些人不但在草坪上吃东西还乱扔垃圾,可不远处就有一个垃圾桶啊,我真是弄不明白他们是怎样想的。这时,不远处传来一阵训斥声,原来是那边一个小朋友,他吃完玉米把玉米棒随手扔到地上了,他的妈妈一边教育他,一边让他把垃圾捡起来放进垃圾桶里。这个阿姨的品德真好,大家纷纷夸赞她,看着可爱的小孩,阿姨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同学们,你们看看这些人太不讲卫生了,地球妈妈的的花衣弄的太脏了,我们要爱护环境,保护地球妈妈,不要再伤害她了!我们一定要随时控制好自己,为地球妈妈作出一点贡献吧!大家快快行动起来,愿身边的垃圾越来越少,让我们一起努力创造一个美好的明天!
“年味越来越淡。”是每次年后被提及最多的话题。正如春晚歌曲《群发短信我不回》里的歌词一样“不管你是谁,群发的我不回,不是我不给你面子,实在我觉得太累。”除夕夜,似乎都在回短信、看春晚、刷微博中度过,但是除了这些现代的贺岁方式外,似乎很多的传统仪式都无声无息地消解了。
其实春节本身就是仪式的集合体,像祭祖、守岁、贴春联、邻里之间互道祝福、走亲访友、发红包等等。这些仪式不可偷懒,更不可省略,因为仪式本身就是有意味的形式,对于过年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年味的淡化正是因为来自仪式感的弱化和物化。
如果有幸你在中国的乡土乡间过个年,便会感觉年味依旧如十年前、二十年前一样。但为何邻里之间拜年祝福的仪式在城市的小区、社区就进行不下去且消失了呢?这不应该拿城市化作为借口,这只是画地为牢的结果。想想刚过去的这个春节,除了看春晚和发短信、偶尔发发微博之外,确无其他事情可做。这样的话,其实不是各家各户在过春节,而是春晚在帮我们过春节、本应该作为春节的主体却变为了春节的看客。
再说回到这些消散的仪式,大家逐渐的让他们消失是因为春节的这些仪式总是庄重而又繁琐的,但是仪式往往象征着一种承诺、宣誓、结束和启程。例如祭祖——最能代表春节文化的重大仪式,是春节的灵魂;守岁——则是春节的核心。像贴春联这种最传统最简单的仪式,其实是现代城市,不是不贴就是贴一副春联不换,一劳永逸。
可以说,这些仪式正面临着物化的侵蚀,像发红包本是带来财气和喜气的举动,却在近年红包文化的异化中变了味道,连年水涨船高的压岁钱俨然多了些送人情、还人情债的意味。而越来越后的钱包,俨然已经成为不少人的一大负,甚至有人因为回家过年发红包压力过大而选择在外地过年,这多尴尬。
每年春节过后,面对着越来越淡的年味,总有会声音指出要保卫春节,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没有了一些仪式,自然就没有了节日的眉目,以致消失。
生活越来越好了,而年味反而淡了,这的确是一个让人难以释怀的话题。过年原本是最为快乐和幸福的时刻,此刻却引发很多年轻人集体吐槽,年轻人集体怀旧小时候的过年情节,更有一小部分年轻人,因为没有勇气面对过年回家种种责难与拷问,成为“恐归族”。媒体调查80、90年轻一代对中国年的感情,结果显示年味随着年龄增长热度退减,昔日那个欢天喜地的中国年,已成一种耐人寻味的怀旧。
现在的年轻人为何打不起过年的精神,对过年越发没有了那种热烈的情趣与兴致?为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享受也越发富足的今天,我们却对传统节日丢失了一种兴致勃勃的情怀?这个问题不只是关乎着大家过年能否开心,更关乎着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是谁抢走了我们童年对过年那种眷恋情愫,又是什么让年轻人过年不乐观,反而“压力山大”?
年味都去哪了,年味为啥淡了?很多理智且颇为成熟的人,会说那是因为我们长大了。是啊,因为长大了,我们肩头多了责任与使命,更添了烦恼与忧愁,儿时过年那种无忧无虑的天伦之乐,也就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慢慢消逝在成长之路上。小时候,过年吃顿饺子,有新衣服穿,男孩放鞭炮,女孩头上插朵花,这些今天看来似乎再平凡不过,甚至老土的过年方式,就足以让过来人大发怀旧之情。而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原来只有过年才会操办添置的东西,现在分分钟都能得到。孩子需要的东西家长可以随时去买回来;而成年人买新衣服更不是过年的“专利”,现在只需轻轻点下鼠标就能搞定;原来一年最重要的宴席“年夜饭”也可以在饭店订个套餐,免去油烟之苦……这些种种,让人们对过年没了期待,也迷茫着过年应该要干什么,“年味”慢慢变成了“乏味”。
一到过年,我们就会在网上发现很多吐槽,大家相互问候这过年还剩下啥,恍若只有对儿时的怀念。过年很累,压力很重。就业、买房、婚嫁,这每一个问题都是一种现实压力。当下,80后普遍成家立业,可依然有相当一部分群体“被剩下”,他们在大城市打拼,却难有归宿感,身份与房子是留在这个城市似乎难以逾越的短板,只好以牺牲青春来打拼未来。在80后情何以堪的时候,90后步后尘而来,就业压力与生活压力成为年轻人头顶望尘莫及的两座大山。过年不是不愿意回家,很多人不敢回家,回家的成本足以让人生畏,更可怕的是不知如何面对亲友们那些不知所以然的问候。结婚了么?孩子有了么?在哪工作?收入还行吧?房子买了吗?这每一个问题似乎都量十足,难以招架。在社会压力普遍增加的同时,人们无暇对过年倾以太多的情感,年假顶多是难得休息几天。
传统节日中民俗文化逐步遗失,是年味越来越淡的另一个主要原因。过年赶大集变成了逛超市,过年燃放鞭炮如今成了一个纠结的话题,庙会文化已经很难吸引年轻人的眼球,很多小朋友已经说不出过年的来历,我们传统佳节却丢失了太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我们从串门拜年到用电话拜年和传真拜年,后用电子邮件拜年,再用短信拜年,现在连短信也不用了,用微信;甚至我们连红包都不包了,而改用手机“支付宝红包”。是我们自己把自己的文化涣散了、消解了、搞乱了。春节的民俗被一个个地消除,以至于今天我们中国老百姓似乎已经不会过春节了。
年确实变了,以前的东西只剩下怀念,但是年的味道其实还在。有钱没钱都要回家过年,年就是回家的那份期盼。无论时代怎么发展,我们对家的眷恋、对年味的追寻,应该是所有中国人不变的情怀。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