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默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有人感到孤独寂寞,就让他看看天上的星星吧。这些从天国传来的光芒会将他与他所触摸到的世界分离开来。”
我是一个喜欢看星星的人。在夜晚,仰望星空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夜幕上星辰闪烁,璀璨而华丽,有着绚烂而迷幻人心的美。伸出手才发现,它们是那样的遥不可及,星辰是近乎永恒的存在,它们将亿亿万万年地存在于浩瀚的宇宙中。而我们,与这宽阔无际的穹宇相比,只是那样微渺的一点。很好奇星辰所存在的神秘空间,那个我们不可捉摸的宇宙世界。
我常常去书店,想阅读那些有关科学的著作,可每次翻阅便被上面晦涩的专业术语,难以理解的化学物理概念所困惑。一次偶然,在一大堆书中看到了一本封面黯淡的,上面只有两个简洁之字的《宇宙》。我好奇地翻看了起来,草草阅读之下,并没有看那些纯学术的作品而感受到的生涩难懂,反而走进了卡尔萨根所深爱的那个奇幻的宇宙世界。将书买回家,我沉静地阅读了起来。小时候有梦想成为科学家,儿时的认知中,科学是一个奇妙的词,可以创造发明出无数新奇的东西,同样那些遥远星辰上的画面和故事也让我格外向往。而长大以后才发现,科学是那样的深奥玄妙,梦想也早已不知所踪。卡尔萨根的《宇宙》却让我重新陷入了那个梦境般奇幻的世界,也燃起了我对科学的热情。书中并没有其新的理论与知识的发现,但吸引我的是萨根那形象生动的描绘和天马行空的丰富想象。萨根笔下的宇宙是动态的,不是那些深奥的天文学宇宙学概念,不是只有天文科学家们才能看懂读懂的独享事物。微观粒子的奇妙和宏观宇宙的壮美,属于宇宙的秘密,那样清晰而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萨根的独特讲述,使我深深沉醉其中,那些我所渴望知道的奥秘,从宇宙洪荒到如今科技时代,从西方的文明到东方的历史,都一一得到了解答。在萨根的《宇宙》中,我不再恍若一个旁观者,只能仰望着那一门高高在上得学科,欣赏着别人津津乐道的天文事件;我感到我成为了这茫茫穹宇中的一员,身处其中,探索着它那惊心动魄的奥秘。紧紧缠绕主题的,不仅只有广阔宇宙之间的奥秘,更有对人类的历史与未来,政治与宗教,命运与梦想的探求与思考。其中萨根这样写道:“……宇宙中可能存在许许多多有高级生命的世界。但是根据达尔文主义的理论,除地球以外,其他地方不存在人类。只有在这里,只有在地球这颗小小的行星上才存在人。我们是珍稀濒危的物种。从宇宙的角度来看,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极其珍贵的。如果有人与你有隙,让他活下去吧!因为在1000亿个星系中,你找不到第二个这样的人。人类的历史是缓慢地认识这样一个真理的过程:我们都是一个更大家族的成员。” 这是萨根和平的博大之爱,是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与关怀。他不仅是科学知识的普及者,更是科学精神的传播者。即使在病重之时,他仍然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倾其心血编著讲述着《魔鬼出没的世界》中科学的蜡烛怎样照亮黑暗。。。。。。
在全书的结尾萨根更表现了其对人类前途的深深担忧,并为地球而呼吁着“我们应该忠诚于全人类,忠诚于整个地球。必须由我们来为地球大声疾呼。维持人类的生存不仅是对我们自己负责,也是对宇宙负责,对这个古老的、浩瀚的、孕育了我们的宇宙负责。”伟大的萨根编写了一首真正的宇宙史诗,深爱着宇宙星辰的他,追寻着自己的梦想而去。像萨根一样“酷爱星辰,岂惧夜幕”,努力寻找生命中最璀璨的亮点吧!
因为星并不远梦并不远,只要你踮起脚尖 。
有一个人平凡而又伟大的人,她一直“住”在我的脑海里,她就是我的邻居——一位老奶奶。
老奶奶饱经风霜,干巴巴的手上满是皱纹,但眼睛却依然炯炯有神。时间在她的脸上留下了痕迹。她的牙齿几乎掉光了,但每次见到人都是笑呵呵的,总能露出一副和蔼、亲切的样子。
老奶奶的儿女不在身边,她的老伴儿也在五年前离开了人世。老奶奶由于没有经济来源,便四处借了点钱,支起了一个小店儿。顾客时常会因为老奶奶的物价太高而讨价还价。可老奶奶却死死地“咬”住价钱,死活不肯让价。
一次,妈妈去那位老奶奶开的商店买味精,由于太匆忙,竟将找回来的钱落在了商店里。在回家的路上,妈妈猛然发现钱没拿回来,便急匆匆地跑回去,没想到妈妈刚走出几步,老奶奶竟气喘吁吁地出现在了妈妈的面前。只见老奶奶累得满头大汗,弯着的腰迟迟未直起来。她举起手里的钱,笑容满面地说:“这是您找回来的钱,以后可千万别忘记拿了!”说完,老奶奶把钱塞进妈妈的手里,便笑呵呵地回去了。老奶奶的背影在夕阳的照射下一点点变大、变大……
老奶奶就是我最敬佩的人,虽然她现在已经搬走了,但她那种精神却留在了那里。老奶奶那种诚实,不为私利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不值得我们敬佩吗?
有的人敬佩能弹出无数美妙动听的音乐家,有的人敬佩佳句连篇的写作家,有的人敬佩......而我却敬佩他,我的爸爸。为什么呢?
自从我爸爸开始学习英语,他晚上就全泡在英语书里,即使我们叫他吃饭,都要三请四请的,星期天的晚上我们吃完晚饭,楼道里又传来了收音机和电视机的声音,我和妈妈兴致勃勃地看着电视,可是爸爸仍在做英语题,手里挥舞着笔"沙沙“的写着,这是我对爸爸说:”今天是星期天,别那么用功,过来看电视。“爸爸去头也不抬的对我说:”小孩子别烦人。” 好像电视跟爸爸没有任何关系,就在这时爸爸遇到了难题,爸爸先把题目看了又看,然后再将录音听了又听,最后经过爸爸一遍又一遍的分析,终于,把题做出来了,一分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一小时过去了。我和妈妈开始都打哈欠,纷纷钻进被窝里了。可爸爸仍在灯光下 津津有味的学习,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他早已与英语融为一体了。在爸爸的公司很多公司很多人赞扬的说:”老王,你的英语真好啊。“
从那时起我知道做任何事,如果要去做就应该认真的去对待,而且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应该勇敢前进。不应该“知难而退,碌碌而为”,我们应该”知难而进,无坚不摧。“
我敬佩一位与我朝夕相处的同学,因为他宽容大度;我敬佩一位教我知识的老师。因为他对人友善;我生命中不可缺少母亲,因为她对我的爱无处不在。
那是去年的一个夏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天空万里无云,我走在去校外的一个食宿班的路上。夏天的天气就像小朋友的脸,说变就变。刚才还是晴空万里,可不一会儿就下起了倾盆大雨。食宿班与学校虽然距离不远,但如果走还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跟我一个食宿班的一个同学说:“雨下得这么大,我们怎么去学校啊?我看即使打着伞,我们也会被淋成落汤鸡。”我们都唉声叹气,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该回学校了,我们下了楼,在食宿班所在的那栋楼的门口,我惊讶的发现了妈妈的红车!我和食宿班的其他三个同学立刻上了妈妈的车,在妈妈的车送我回学校的路上,我问妈妈:“妈妈,你今天中午不休息了吗?”妈妈说:“今天雨下得这么大,你们怎么回学校啊?我是特意来送你们去学校的,牺牲中午的这点儿休息时间算什么?”听完妈妈的话,一股暖流涌上我的心头,我想:妈妈宁可放弃中午休息的时间,也要来接我。妈妈是我最敬佩的人。
我敬佩妈妈,因为生命中不可缺少她,她的爱无处不在。
在五彩缤纷的生活中,有许多值得我敬佩的人。可印象最深的还是公交车上的那位阿姨。
那是一个星期天,我搭公交车到外婆家去玩,好不容易挤上了车,到了第二个站上来了一位年岁已高的老大爷,手里提着两大包东西。我旁边的叔叔下车了,我拉了拉老大爷的衣角示意让他坐下,老大爷刚提起东西准备过来,可谁知一位阿姨一屁股坐了下来。
我上下打量了一下这位阿姨。她穿着一件华丽的旗袍,手里提着一个名牌小包。身上的香味几乎弥漫了整个车厢。
一坐下,就开始拿着化妆品照着镜子一直在那打扮自己。老大爷一阵又一阵的咳嗽声引起了全车人的注意,我刚想起身把座位让给老大爷,没想到那位阿姨也抬头看到此情此景。我以为她会无动于衷,继续在那化妆。可她连忙起身把老大爷扶到座位上,还一个劲的道歉:
“对不起大爷,我刚才没看见您……”
我对这位阿姨肃然起敬,趁她下车时我仔细地观察了她:一双明亮的眼睛,粉红色的脸蛋,乌黑的秀发披在肩上,显得格外俏丽,再加上她苗条的身段……比刚才见到的美多了,望着阿姨渐渐远去的身影,我心里不禁浮现出阿姨那美丽迷人的面孔,她身上的香气还在车箱里不断的弥漫。阿姨不仅是外表上美丽,心灵也很美丽。
这就是我敬佩的一个人。
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以为近几十年来的作家都是一些没真本事的人,创作的作品也都没什么水平,及不上前人。我想这样的想法肯定不是基于我低端的水平能对那些作品有所客观正确地评价。毕竟在这个信息化社会中,别人的观点总能潜移默化的影响你。而近来读过路遥先生的大作《平凡的世界》后,才明白“精于此者,大有人在”是为何意。我也在领略作品艺术美的同时,也对先生起了深深地敬佩之情。能写出这样作品的人,怎样赞美都不为过吧!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平凡的世界》在很多地方都引起了我的共鸣,并深为感动。 首先是少平放弃在砖厂。农田帮助家人干活,过平稳的生活。独自一人去黄原城揽活的事。当时的他二十一。二岁,读过许多书,知道外面有一个广阔的世界,不甘愿在父亲与哥哥的下面做着既定的一些事务,如牛马一般。这不是说他想当家做主,他的内心是非常尊敬父兄的,他渴望的是去外面的世界闯荡。无论前方的道路多么泥泞难行,他都渴望前往。天地广阔,总不能做一只坐井观天的青蛙。我觉得驱使他前行的应该是他内心深处一种属于男人的尊严。
其次是润生辞职务农的事,当时村里一队实行了包产到户的政策,两户人家一组。润生的父亲,也就是大队书记田福堂因年事较高。身体又不好。兼之出席会议,没怎么干过农活。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教师的的润生毅然辞去教师的职务找到了队长孙少安和队员田海民。他知道父亲从小疼他,小时候就没让自己干过农活,现在必然会反对他,用自己剩存的体力换他的安宁。舒适。可是他更舍不得父亲受苦啊,他已经是一个二十几岁的男人啦。记得当时是这样描写的:润生对他俩说明自己替父务农的来意后,他俩很是理解,因为他们记得当年自己也和润生一样,意识到了对家庭的责任,并勇敢的承担起来了,而后海民欣慰地答应自己与润生组队。润生担起了他的责任,而我们或许还差了些吧!
最后想说的是作品中对爱情的歌颂,其中两次竟让我留下了泪。第一处是兰花和王满银的一段描写:王满银已经累得象散了骨头架;一绺头发聋拉在汗迹斑斑的额头上,手里拉着四岁的女儿猫蛋,松松垮垮地走着。不过,终于释放回来了,他脸上带着说不出的轻松和愉快,一路走,一路嘴里还哼哼唧唧吟着信天游小曲。兰花把两岁的儿子狗蛋抱在自己热烘烘的胸脯里,跟在她的二流子男人身边,也喜得眉开眼笑。半路上,兰花心疼地对男人说:“家里还有六颗鸡蛋,我回去就煮!你和猫蛋狗蛋一人两个!”王满银高兴得嘴一咧,竟然放开声唱了两段子信天游——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莹莹彩,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的爱死个人!五谷里(那个)田苗子,唯有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儿哟,数上(那个)兰花花好……兰花脸涨得通红,跑过去用她那老茧手在王满银的后脑勺上拍了一巴掌。王满银脖子一缩,眼一瞪,嬉皮笑脸地把舌头一吐——他这副鬼样子把两个孩子逗得直笑……第二处是秀英与少安的一段描写:少安和秀莲正准备回家吃饭,书记田福堂突然来到饲养院他们的新房。他拿来两块杭州出的锦花缎被面,说是润叶今天上午捎回来的,让他把这礼物转送给新婚的少安夫妇。田福堂把润叶的礼物放下,就告辞走了。秀莲马上奇怪地问丈夫:“润叶是个什么人,怎给咱送这么重的礼物?”少安尽量轻淡地说:“她是刚来的田大叔的女儿,她和我小时候同过学……”“肯定和你相好过!要不送这么贵的东西?”秀莲敏感地追问。少安承认说:“是相好过……”秀莲突然不言语了,背过身把头低下抠起了手指头。少安一看她这样,就很快转到她面前,开玩笑说:“你们山西人真爱吃醋!”秀莲反而冲动地扑在他怀里,哭了,说:“你再不能和她相好了!”少安手在她头上拍了拍,说:“人家是个干部,在县城工作着哩!”秀莲一听送被面的润叶是个干部,马上揩去脸上的泪水,不好意思地笑了。这她就放心了——一个女干部怎么可能爱她的农民丈夫呢!我想这般朴实真切的感情在当今社会中是没有的,但人总是可以有这样的感情的。记得有句佛语是这样说的:“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尊佛,只是许多人未曾开启而已。”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对爱情的歌颂永远不会落伍。
经典总会流传,当地球绕这太阳又转过许多圈后,在某一个书店的角落里,总还会有读者会为经典而感动。
这本书放在家里的书架上放了好久,虽然是很久之前出名的书,但是因为近5年在个大书籍销售排行榜上频频出现我才留意到才买的。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今天的当代美国文学中,有两部小说经过三十多年时间的考验,已被认为是“现代经典”,《麦田里的守望者》就是其中之一。此书的写作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对于生活在现代的我们,直接看这部书或许有点难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义。作者塞林格通过第一人称以青少年的说话口吻叙述全书,更重要的是因为作者用现实主义的笔触,生动而细致的描绘了一个男孩苦闷、彷徨的精神世界,真实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的实质。
主人公是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出身中纽约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学校里的老师和自己的家长强迫他好好读书,为的是出人头地,以便将来买辆凯迪拉克,而在学校里一天到晚***,就是谈女人,酒和性,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根本没心思用功读书,因而老是挨罚,到他第四次被开除时,他不敢回家。便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他在电影院里百无聊赖地消磨时光,糊里糊涂地召了,情不自禁的与虚荣的女友搂搂抱抱,与此同时,他的内心又十分苦闷,企图逃出虚伪的成人世界去寻批纯洁与真理的经历与感受。这种精神上无法调和的极度矛盾最终令他彻底崩溃,躺倒在精神病院里。
当时看到这个书名就感觉是讲精神方面的,精神上的守护,讲述的是麦田上的事情。结果看了一半都没有发现有麦田,只是看到了和麦田有关的愿望。主人公对他妹妹说,他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主人公的想法或许会有点难以理解。这体现了作者心灵深处渴望着一种可贵的平和与安静,渴望着类同于桃花源一样清纯的生活环境。书中的主人公有着美好的理想,渴望远离复杂的社会,回归自然,与天真烂漫的孩童为伴,拥有一生的净土。其实,这种想法不仅仅是60和70年代存在,在当前也是有的。在当今这个物质横流的时代,金钱和利益渐渐侵蚀我们的精神世界,在社会这个大染缸漂染愈来愈久的我们似乎早已失去了原始赋予我们的纯粹与简单。不知不觉中我们开始复杂和虚伪,身不由己,没有人敢否认!
“里面全是些伪君子。要你***就是读书,求学问,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帐凯迪拉克。”道尔顿眼中的学校,充满了黑暗和虚伪,似乎到处都是邪恶与混乱。他讨厌这个环境,因为不愿同流合污,自然也就无法好好念书,在他那样的生活环境里,他又能找到什么可贵的精神寄托或崇高理想呢?
反思我们的现状,我们读书的目的又是什么,是为了日后找到一份更加好的工作,为了将来赚大钱,还是说实现自己的价值,找到自己的理想,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特别是物质发展比较迅猛的时代,人很容易浮躁,很容易丢了内心里的最可贵的那份理想。不仅仅是资本主义社会,不管什么性质的社会,都应该要注重精神文明。
当我们迷茫不知如何选择方向,当我们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的时候,看看《麦田里的守望者》,或许会让你重新燃烧起昔日奋斗的心。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