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爸爸带领我们全家人一起乘坐公共汽车,去焦作市区后山的一个旅游景点游玩,这个景点有个很有趣的名字,叫“缝山针公园”。
走进公园,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片喷泉,只见池中一片片水花,一条条水柱,在太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美丽。
喷泉的两侧,是两个美丽的人工湖,湖水很清,清得可以看见湖底的小鱼儿;湖水很绿,绿得象一块无瑕的翡翠;湖水很静,静得让你感不到它在流动。
我和姐姐沿着山道,一口气跑到山顶。嗬!好大一根“针”啊!那根大大的、弯弯的月牙针,高约20多米,我估计如果把它拉展直立的话,最少也要有30多米!只见那针尖在下面直指蓝天,针鼻高高在上。爸爸开玩笑说,如果把我放进针眼,平躺着也能放下来。哈哈!肯定没问题!
我们在山道上尽情地玩耍,沿山路飞奔而下,山下的草地毛茸茸的,好象毛毯一样平铺着,我和姐姐在草地上比赛打滚,看谁滚得远。
开心的一天很快过去了。回到家里,我连忙打开电脑,查找有关缝山针公园的资料。原来,这根“大针”后面还隐藏着一个故事呢!
19世纪初,英国人在焦作后山一带开矿采煤,山就这样被破坏了,后来,人们又在此开山采石,好端端的山一天天被削没了。20世纪末,市里为了保护环境,下令封山。后来,有两位年轻的雕塑家薛骏猷、阎爱国来山里考察,当他们走进山林,曾经当过医生的薛骏猷好象听到大山在哭泣,他的心里忽然一颤:大山也是有生命的,应该把它的伤口缝合起来!后来,经两人讨论,向市政府提议,在山顶修建一个巨型雕塑手术针,以警示人们。并把山下修建的公园命名为“缝山公园”。
我想:不光是这座山需要缝,地球上还有许许多多的山,正在被人们开采,我刚刚学过《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里说,如果人们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各种资源的枯竭。我觉得,我们不光要把山的伤口缝合起来,更应该把那些贪婪之人的心缝合起来!
到了焦作市往北走大约一公里,爸爸指着前方说,到了。远远望去,只见一座巨型建筑依山而建,气势磅礴,整体呈朱红色。来到城门下,“焦作影视城”几个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它的正上方矗立着一个铜铸大方鼎。城门呈钱币状,两侧刻着精美的浮雕。
走进城门来到城门广场区。它的正中间矗立着黄帝、神农、伏羲。三皇像。“六哲人”张衡、孙子、孔子……分列两旁。广场两侧分别有两个长方形的湖,湖水清澈。湖边有黑龙、白虎、貔貅、麒麟,四神兽,姿态各异。
接着我们来到了周王宫区。周王宫区包括周王宫、摄影棚和灵台。周王宫前有一条护城河。据说,有哪个大臣心术不正,就会被照出来。因此,又名天眼。护城河上有三座桥,只有皇帝才能从中间走过。文官走右边,武官走左边。抬头看,“咦,周王宫的外形怎么有点像烽火台?”我问妈妈。“这呀,还有一个《幽王戏诸侯》故事呢!”妈妈耐心的讲道,“周朝有一个皇帝,周幽王。他很宠爱妃子宝姒。但妃子总是不笑。为了博得妃子一笑,他听取了一个大臣的.馊主意,他带上妃子,上到烽火台上点燃烽火,士兵们从四面八方赶到了。妃子看到士兵们气喘吁吁的模样,终于忍不住笑了。但是周幽王从此失去了将士们的信任,最终失去了江山。”我为周幽王感到可悲。很遗憾,摄影棚不对游人开放。灵台在影视城的最高处,是古时皇帝祭天和群英会盟的活动场所。
我们又来到了楚王宫区。它充分展现了当时长江流域的文化。我们经过琵琶湖,来到了楚王宫正殿那里是皇上召见群臣,处理朝政的地方。
最后我们来到了市井区。进了禹王府,《春秋祭》正在这里拍摄。禁止游人参观。市井一条街呈丁子形,清一色黄泥墙、茅草屋。乱石铺街。街上有牢城营、酒肆、作坊、当铺、农院、马厩。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
下午一点,我们参观结束,离开了焦作影视城。
这次旅游让我了解了不少历史知识,唯一遗憾的是没有参观亚洲最大的影视棚。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少年便是闰土。我是在鲁迅的《故乡》中认识他的。当时,这健康可爱、有着紫色的圆脸、颈戴银项圈的少年,留给了我很大的印象。他给作者,也给我们诉说了他的稀奇的见识: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他和作者一起开心的交谈,一起天真的欢笑,在一起肆无忌惮的玩耍。
但,二十年过去了,闰土已不是以前的闰土了,岁月在他的脸上和手上,都留下了沧桑的痕迹。他之前紫色的健康的圆脸,如今变作灰黄;红活圆实的手,如今变得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倒像是松树皮了。最重要的是,闰土见到鲁迅后,第一声叫出来的,竟然是“老爷”!
他们之前以兄弟相称,但现在却主仆分明,只是因为“那时是孩子,不懂事”么?二十年的转变,使得他从一个勇敢机智、见多识广的小男孩成为一个庸俗、卑躬屈膝的下人。到底是什么使他的改变如此之大呢?是贫穷?还是所谓的“长大了”?或者……
应该是当时的社会吧。是当时的种种压力,才使得一个天真无邪、自由快乐的少年变作一个目光呆滞、呆若木鸡的农民。闰土就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庸俗、麻木。
文章的最后,鲁迅的侄子宏儿和闰土的第五个孩子在一起,同二十年前的鲁迅和闰土一样,在一起欢乐的玩耍着。这不就是小时候的鲁迅和闰土吗!但等到他们长大之后,会不会也和现在的他们一样,中间相隔着一层可悲的身份的厚隔膜呢?
我认为鲁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多种悲哀。
鲁迅先生先写道童年时期,与闰土一起守瓜田,捕麻雀的故事。思绪不知不觉就回到了童年。但当闰土来时,一句“老爷......”打断了他所有的回忆,他和闰土之间,好像突兀出一道无法逾越的沟壑,好像突兀出一面无法捅破的窗户纸。童年,早已远去。鲁迅先生为这种封建制度,为这种“中国式”的奴才主义所愤恨,所悲哀。
可笑,明明只是层窗户纸,可它保持了几千年。明明只是一道沟壑,却从没有人想去填。
这时,鲁迅先生又写道:“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母亲说,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杨二嫂发见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这是我们这里养鸡的器具,木盘上面有着栅栏,内盛食料,鸡可以伸进颈子去啄,狗却不能,只能看着气死),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低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
这看似平凡又啰嗦的文字,其实正恰恰表现了中国人的那种愚昧,又恰恰体现了中国人的那种悲哀。对此,我也实在不想再说些什么,大家都能体会到。
最后,鲁迅先生说:“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实在是一种无奈的感叹,一种凄凉。也许,我们永远也无法体会到。
同学们,你们去过我们焦作的后花园——缝山针公园吗?缝山公园依山而建,这里风景优美。人们在这里休闲、娱乐、锻炼身体、府看焦作的美景。
缝山针脚下有一个很大的喷泉广场,夏天 喷泉开放,这里成了小孩子们嬉戏的乐园,他们一边玩水,一边追逐,留连忘返……紧挨着喷泉广场的是一大片人工湖泊,湖水清澈见底,可以看到有小鱼游动。湖边有石子小路,绿树成荫。顺着通往山顶的石阶向上望去,满山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到处是一片片的绿色,半山腰还挂着一条雪白的瀑布。山顶上是一根巨大的弯弯的长针,这可不是一根普通的针,缝山针公园的名字便由它而来。
多年以前的缝山针公园可不是现在的模样,你一定想象 不到昔日的缝山针公园是多么凄惨。
那里这里是一个巨大的采石场,人们用炸药将山体崩开,以获取矿产和石料,成片成片的山体滑落,树木植被丝毫不存,一遇雨季,大量的泪水夹着石块向山下冲去,人们似乎听到了大山在哭泣……
终于有一天人们忽然觉醒,人们认识到环境的破坏带给人们的灾难。城市的管理者决定禁止采伐山石,决定在这里建造一根巨型的手术针。人们不仅要把大山的伤口缝好,也要把被破坏的环境修复,更要治疗人们内心深处对自然的掠夺年攫取之心……
让我们以缝山针为警示,让我们携起手来,创造我们美好的家园,创造我们美好的未来!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