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迷上了一本书,名字叫做《爱的教育》。
这本书中所说的“爱”究竟是什么?这本书里的“爱”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呢?带着问题我踏进了,《爱的教育》去寻找我问题的答案。
这本书是以日记的形式写出的,这本书都围绕着一个字——爱。讲述主人公安利柯和他的伙伴、同学、老师、家人发生的故事。有一件事情使我深有感触。安利柯和他的姐姐无意间得知他们爸爸妈妈近来没有钱了,我想他们应该会坐视不理,没想到他竟然把自己的衣服,文具,日用品,零花钱……能不要的都不要,他们把所有的东西都换成钱。想给爸爸妈妈减少一点负担,读到这里,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同样是孩子,为什么差别那么大,同样都有一颗爱父母的心,我就很少想到替父母去分担,去减轻他们的负担。我想到的只是问他们要钱,他们却给爸爸妈妈分担他们非常让我佩服。这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美好的爱而已却不是这本书的全部,许多朋友之间师生之间的爱,使我受益匪浅,我爱不释手。
我明白了爱其实很简单,无论是父爱,母爱,友情,还是师生之情,爱国之情都伴随着我们。
爱的教育:爱像一丝阳光,照耀着我们成长,爱像一朵路旁的野花,只要你发现那朵花的魅力,爱就在你身边。
在人生一望无际的大道上,有一股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量暗中推动着我们向未来前移。这究竟是什么呢?如此的的温暖,温暖着我们纯洁的心灵,照亮着我们前进的道路。是爱,是无人不晓得爱,他就在我们身边,每当我们发现它时,就会感到无比快乐。
儿时,把身边的人为我所付出的爱,总认为是理所当然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渐渐的长大,才明白,我错了,其实在生活中“爱”就在我们身边。
爱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他在我们心中却是完整的。爱分为多种:友爱、社会中的爱……隐藏于心的爱—父爱、花样百出的爱—母爱。爱是多姿多彩的。
打开记忆的窗户,同学为了使我们弄懂难题给我讲得天翻地覆;老师为了提高我们的成绩使他(她自己双鬓却添了些白发;雨天父亲为我们打伞而无情的雨水打湿的却是父亲;在早晨母亲早早的为我做好饭菜,等我们一起床就可以吃上可口的饭菜。生活总是这样,受苦受累的总是爱我们的人,而我们总是“浸泡”于“爱”之中,使我感到爱是伟大的。至此以后我留心每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每次都有重大发现,从中感受爱的力量。
爱究竟为何物?爱就是朋友间的信任、集体间的团结努力、同学间的互相理解,绝望时的希望之火,同时,也是付出……爱是伟大的,只有真心的爱才能打动“观众,”但爱并不需要经历大风大雨才能被发现,让我们握起爱之笔,画出爱的色彩写出爱的片段。只要用心,爱就在周围,周围的每一个角落,因为,爱就在身边!
爱,像春雨,滋润我们干渴的心田;爱,像氧气,时刻满足我们迫切的需要;爱,像绿茶,初饮用时会不习惯,但回甘令人回味无穷……
在家里,妈妈无私的关怀,温柔的话语,都会让我们沉醉在爱的氛围。妈妈的唠叨、严肃,都是为了我们好。当做作业时,妈妈会端来一杯热茶;当睡觉时,妈妈不厌其烦地帮我盖被子;当考差了,妈妈会耐心地辅导我。在生活中,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句关心的祝福,一把小小的雨伞……都可以让爱永驻在身边。
爱是什么?爱是宽容、是理解,是信任……爱不一定是语言,有时,爱我们的人会用行动来表现出他们对我们的疼爱、慈爱、关爱。爱,不知是父母的疼爱、老师的关爱,还有陌生人的友爱。世界因为有爱变得多姿多彩;世界因为有爱变得美好快乐;世界因为有爱变得温馨和谐。爱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就看看你有没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生活处处有爱,生活处处充满美好,就让我们一起发现爱,发现美好吧!
爱是奉献,是精神,是力量,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将会更美好。
妈,你也去睡吧。”我面对母亲说道,便收拾一下书桌。
妈妈匆匆地回到房间,“我也该休息了”我喃喃自语。但我却想起了一件什么事,久久思考着……
“女儿,快睡吧!”门后传来一声叫声,我仔细一看,哦,爸爸。“我还有一件事没做。”我拿起牛奶细细品尝着。“爸爸,你怎么不去睡?要不然,明天你起不来的!”“你还睡,我不放心”伴随着爸爸的声音还有几声钟的呼道:十二下了。“马上,马上,你也去睡,爸爸。”我对爸爸撒娇说。
爸爸便到房间入睡,他刚走了几步,咳了几声,“两声,三声,四声”我不禁在心里数道。
几颗星星闪耀着,有一个声音在我心灵深处叫唤:“这就是爱”
我恍然大悟,手中的.笔立刻飞舞起来。门又折射出一道光,那是一道爱的光,美丽的光……
苦者,乃五味之一,引申为劳苦。最早约见于《孟子·告子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亚圣此言自古以来被作为修身的金玉良言。
如今时兴“苦难教育”(一说“挫折教育”,义同),其施教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大力倡导的做法之一是创设挫折情景,让他(她)们经历一番“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锻炼。还有一个与“苦难教育”殊途同归的活动叫作“忆苦思甜”,大人们用他们的苦难观教育我们,说他们那个时代是如何苦难,缺吃少穿,没钱读书,云云。
其实,每一时代都会有各自的苦难,只不过不同时代对苦难的感受不相同罢了。父辈们认为挖野菜、捡煤渣是苦难,有书念才是幸福。但现在的孩子却觉得只要能不被考试所累,宁愿去捡煤渣、挖野菜。大人们觉得现在的孩子生在好时代,长在蜜糖罐里,因而,总想让他们也体验一下自己儿时的苦难,诸如吃窝窝头,喝黑面粥,咽菜糊糊……然而,在孩子眼里,这些都不算苦难,反而从“忆苦饭”中尝到了刺激和新鲜感。如果可以交换,让大人们去体验现在孩子们学习的重压,对他们来说,重温童年,弥补学识的不足,何尝不是一大快事。
可见,苦难有它的时代性。这个时代是苦难的东西,下个时代或许成了游戏;上个时代的苦难,放在今天不一定是不幸;下个时代的幸福,放在上个时代也不一定就意味着好运。每个时代的人都在体验着各自的苦难,完全没有必要用自己时代的苦难去磨砺别人。因为他们都有各自的苦楚。
对父辈那个时代所经历的苦难,只要知道就够了,不需要重复。苦难对每个人来说,既不是生命的运气,也不是生命的不幸,它只是一个事实。人生在世,他的任务仅仅是在体验自己的那一份并在忍耐中清除它,而不应人为去制造它。倘若把孟老夫子《告子下》的话引向极端,进而视“苦难教育”为万能,其结果便是给下一代人增加了双重苦难。
我们应当走出这一误区。
我读了《教育的力量》这本书,深深地被肖川教授那优美的文笔、深邃的思想所折服。“他的随笔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或似淡雅的香茗,或胜陈年的烈酒。”我感觉,读肖川老师的随笔是一种美的享受,一种教育的享受。
“在我们的身边有一个精灵,它产生于刹那之间,却可以定格成为永恒。它不会因为你富甲一方而需要他,也不会因为你一贫如洗而不能拥有它。它如夏花灿烂,如春风温暖,它是清冽的甘泉,是心灵的阳光。它,就是微笑。”清丽、灵动的文字犹如春风拂面,让人倍感温馨。确实,微笑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以沟通彼此的心灵,能使人产生信心和力量,能使人心情舒畅,振奋精神。要知道,您脸上的微笑有多少,幼儿心中的阳光就有多少。
《微笑是一种力量》这篇随笔是我最喜欢的文章,让我懂得作为老师,我们脸上的微笑有多少,孩子们心中的阳光就有多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如果说微笑是一缕春风,那么它会吹散淤积在心头的阴霾;如果说微笑是一抹阳光,那么它能温暖因受伤而苦闷的心;如果说微笑是一剂良药,那么它能让孩子在心底写下一份自信。莎士比亚说过:如果你一天中没有笑一笑,那你这一天就算是白活了。所以说,微笑会给你一种友好、安全的感觉,它会在不知不觉中拉近人心的距离,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快乐的、拥有友谊和财富的人,你就把智者的微笑写在脸上,把愚者的冰冷的面孔摔到一边去吧!
微笑是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一种暗示和期待。
微笑是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一师的种肯定。
微笑是对学生爱和关注的最好阐释。
读一本好书犹如品一杯香茗,翻书细读之间美妙的感觉绕着指尖,停在唇边,好不惬意,《教育的力量》就是这样一本书。合上书,闭着眼,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停留在心中。
在家庭教育中,多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掌握选择、判断和取舍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我们能多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孩子会感受到他们被尊重、被信任,从而带给他们自信和成就感,使他们感受到自己能把握生活。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可以多提供给他们选择的机会很多,如今日穿哪件衣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由他们自己安排自己的活动等等。在没有原则性冲突的情况下,可以尽量按照孩子的安排来处理他自己的生活。而且,选择性的问题常常可以使家长避开处于反抗期的孩子以“不”来回答所有问题带来的难堪:在这一阶段,对于开放性的问题。家长很难得到满意的回答,孩子往往以“不”来作为标准答案。而“选择题”对于孩子来讲,一般会进行认真地思考和答复。
在让孩子自己作出选择的时候,做家长的要有耐心,因为孩子的反应能力是和成人不同的。不能自己一发问,孩子就能回答,一定要给孩子反应和思考的时间。而耐心的等待,更会表示出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有时候,我们还需要适当地重复我们提供的选项,因为孩子开始学习思考的时候可能在过程中忘记自己在干什么了:孩子的注意力持续还是短暂的。另外,明确地说明和处理一件事的同时,仍然包含选择是完全能做到的。比如某件必须要做而孩子并不想做的事情,如果我们在它的处理过程中设置一些方式方法上的选择机会,孩子往往会较愉快地进行选择从而完成了这项工作。
总之,从小给孩子机会选择做什么事情并承担由此而来的后果,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良好的自信和自我负责的品质。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