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师,我们的班主任。她那黑得发亮的头发里掺和着几根白发,她有一张唠叨的嘴。说起她,我会用各种糖果形容她。
牛奶糖
一年级开学第一天,我对张老师的印象很好。这个老师挺温柔的,并不像传说中的老师,令人不寒而栗。张老师笑眯眯的,像一颗甜甜的、美味的牛奶糖,使我时常沉醉其中。
水果糖
开学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张老师有了改变。一次语文课时,有两个“调皮鬼”在老师眼皮底下讲话,看到这场景,张老师突然变了“味儿”,边讲边瞪着他们。开始,他们一点儿也不在乎,到了后面,他们觉得张老师的眼神,似乎有点儿不对劲了,想了想,才开始好好上课。下课时,张老师把他们叫到办公室,进行了一番教育:“下不为例,事不过三!”他们听了点点头,羞红了脸,一起走出办公室。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敢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了。
这时的张老师就像一颗水果糖,有甜,也有酸。
姜糖
渐渐地,张老师发现了一个问题——我们班对待作业的态度不是很好,于是她想出来一个好办法:抄课文。有一次,班里有个同学的作业写得很乱,而且字很潦草,很多题目都空着或只写一两句。张老师批评了他,还罚他抄两篇课文,才算解气。那位同学被张老师教训过后,再也不敢这么做了。
现在的张老师像一颗爽口、刺激的姜糖。
瞧,这就是我的“糖果”老师,无论她是什么糖,都值得我们回味。
所谓“三大三小式”是就议论文的篇章结构而言。其中的“三大”,是说全文总体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即引论部分、本论部分、结论部分;其中的“三小”,是说本论部分一般又由三小层组成,即从三个不同角度来证明中心论点。这样,全文就形成了匀称的五段式布局。如:邹韬奋的《呆气》就是很典型的“三大三小式”布局。
要真正用好“三大三小式”还涉及到相关的三个问题,即段头观点句的使用、观点句怎样确立和段内四层式等三个问题。
(1)三小层要使用段头段尾观点句。议论文是向人讲道理的。怎样才能使论点最鲜明呢?在结构上最好的办法是段头段尾采用观点句。所谓观点句,就是能将这一段,这一层或这一篇文章要说的观点概括起来的一句话。它要具有提领性、凝炼性和明了性的特点叫人看了这一句就知道这一段的中心。如《给青年们的一封信》的作者巴甫洛夫对青年的三点期望,就用了三个段头观点句:“首先,要循序渐进”、“第二,要虚心”、“第三,要有热情。”每一层都是围绕着这个段头观点句展开论述的。观点显而易见,一目了然,读来干脆痛快。
段头观点句相互间有一定的联系性。巴甫洛夫的三个段头观点句是凭文中论题“希望”二字联系到一起的。使用观点句也必须注意到它们的内部联系,注意到它们排列的先后次序。
段头观点句主要是用在“三小段”的开头。段尾观点句则是段头句的升华。段尾观点句不仅要和段头观点句在观点上具有一致性,不仅对全段要具有总结性,而且不能是段头句的简单重复,至少要变换一下语言形式,或是换一个新的角度去总结前文的论说。这就如同一束长长的竹竿子,只有头上捆一下,尾上捆一下,才搬运方便。而段头段尾观点句就像这束竹子两头的捆结,将全段提领收束在一起,形成一个不可分开的整体。所谓的结构紧密。就包括了这一层意思。
使用段头段尾观点句是名家常用之法,是论文的成功的总结。它不仅适用于平时应用性论文,更适用于各类论文。
(2)用分解法和分位法确立段头观点句。所谓分解,就是把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分论点。这几个分论点既互相联系,是中心论点的一个组成部分,又相互排斥,各说一个侧面。如“说勤”这个题目,就可以分解出:勤能成才,勤能补拙,勤能致富等。再如“谈贡献”这个题目,可以分解出:贡献是社会存在的需要,贡献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贡献不在大小。
从上述举例可以看出,分解法是把中心论点拆开来看,它关联到哪些方面的问题,就可以从哪些方面确定分论点。
所谓分位,就是变换一个角度,变换一个位置来看同一个问题。如《说勤》,用分位法确定分论点,就可以把它分成“勤”,对农民来说就意味着丰收”,“勤,对工人来说就意味着丰产”。“勤,对学生来说就意味着成业”,“勤,对国家来说就意味着兴盛。”这四个分论点的思想内容不变,而这个思想内容起作用的几个方面变了。
不论分解还是分位,都是在中心论点的制约下来确定分论点的方法。当然确立分论点的方法有多种,如:还可以正反论证。只不过这两种方法比较容易为人忽视,所以才提出一谈。在使用时,还可二者兼用。如“贵在自知”一题,就可两法兼用地分析成:“自知可贵在能使人不卑不亢”,“自知与个人、国家都十分重要”,“自知才能长立于不败之地”。其中的“自知与个人、国家都十分重要”就采用了分位法确定,其余两个是采用分解法确定的。
(3)用段内四层式保证三小层的充实性。一篇习作有了全文的三大层和本论的三小层,这只是搭起了全文的架子,充实这个架子主要是在“三小层”上下功夫,即采用段内四层式。“三小层”的段头段尾已各有一个观点句了,这已是两层了。这两层是全段的“骨”,其余两层,才是这一段的\'“肉”。其余两层或举实例或打比方,或引用一句名言等等。例如《谈毅力》一文的第二小层这样写道:
“毅力是飘越苦海的舟楫。‖你也许听过帕尔曼那优美的演奏而为之赞叹不已,拍手叫绝。然而你可曾知道,他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幸运儿,而是从小双腿瘫痪的残疾人。他没有像许多同命运的不幸人一样,在残疾人福利院度过一生,而是走上了铺满鲜花的舞台,成为举世闻名的小提琴王子。他靠的是什么?毅力,毅力,还是毅力。‖巴尔扎克有一句名言:‘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遇到形形色色的打击。在不幸的重压下,天才、信徒和能人心中都有着一股顽强的毅力,促使他们不屈不挠地奋斗,直到成功和胜利,从而获得幸福。而弱者缺乏这种毅力,以至于被压下苦难的万丈深渊而无法抽身。因此,当你遇到困难时不要退缩,用你的毅力去战胜它。‖当困难向你认输时,你定会感叹道:我飘越苦海的神舟正是顽强不屈的毅力。”(《中学生作文文库》)。
这是一段很成功的论说。作者除了运用丰富的知识、灵巧的语言之外,他也成功地使用了段内四层式:第一层是全段观点句,是个纲。第二层是个例证。举帕尔曼那凭毅力来取得成功的实例证明“毅力是飘越苦海的舟楫”这个中心。第三层是引用巴尔扎克的一句名言,并对它加以阐发说明,从而证明面对不幸,毅力是十分重要的。第四层是照应段头观点句,总结全段。如果这段文字的第三层不采用引用名言论证,还使用实例,不仅行文灵巧度显得稍逊一筹,就连论说的力量也差了不少。因此这四小层中或者举一个例子,引一句名言;或者举一个例子,打一个比方;或者引一句名言,打一个比方当然也可以使用其他方法,只是上述方法容易掌握,使用率也比较高而已。
总之,学会“三大三小式”就可以应付一般的议论文写作了。可以说,它是议论文的通用式。
如果你在校园里看见一个脸上总挂着笑容的女老师,那必定是我的语文老师——王老师了。她身材瘦瘦的,长着一张秀气的瓜子脸,皮肤很白,一双明亮的眼睛像一汪清泉,总是散发出智慧的光芒,一头乌黑的秀发扎着一个小马尾。她常常穿着休闲装,美丽又大方。
她每次都会用最好的状态给我们上课,书上的每一道题,她都了然于心,讲的头头是道。如果有题目是我们不了解的,她会耐心地给我们讲解,而且她总是笑眯眯的。
有一次老师在讲题时问道:“谁知道文中哪一句写出了赵括打仗打不赢的原因?”这道题我知道,我正准备举手时,发现周围的同学没有举手,我便又缩了回去。老师好像看到我的动作,说:“洲璇同学,你来说说看。”我的天呐!老师竟然选择了我。当时我非常紧张,心里仿佛被一个无形的大石压住,不知所措,脑子一片空白。
这时,王老师向我走来,微笑地看着我,眼神里没有丝毫的责备,溢满的是鼓励的神情。她轻声地说:“洲璇同学,自信点,老师相信你能回答出来。”我冷静想了一下说道:“因为赵括只会读他父亲写的书,不懂得随机应变。”“很好,请坐。”老师的鼓励的眼光驱赶了我内心的恐惧。
王老师虽然亲切,但有时还会是会很严厉的。有些同学上课不认真听课,而是把手放在抽屉里做小动作,这些小小的举动,并没有逃过她的火眼金睛。她会把那些同学叫起来严厉地批评,并对这样做的后果作出深刻的剖析,让他们懂得上课专心听讲有多么重要。
这就是我时而的亲切,时而严厉的王老师。她是我们生活中的朋友,更是我们学习中的引路人。
[套路特点]
借题发挥,借甲说乙。抨击时弊,嘲讽歪风。
[套路模式]
述——简述由头,点破文题。
例——举例证明,言在A,意在B。
析——分析例证,指出奥妙。
嘲——进行嘲讽、批评。
结——照应开端,讽嘲议论。
夏天,教室里热得慌,但同学们还是你一言无我一语地说个不停,闹得好像全世界都能听见。
这时,美术老师像幽灵似的突然出现在门口。但同学们好像没看见,依然吵吵闹闹。于是美术老师神不知鬼不觉地来到了吵得最大声的\'同学背后,把他往上一提,喝到:“闹够没有?我又不是来菜市场里买菜的!”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或许大部分美术老师比较文静,但他可不是,他经常批评同学后就忘了,反而还跟同学聊起天来。
有一次,老师又抓了一名同学,把他抓到了讲台上,大家以为要训人了都紧张起来,可等到的却是:“你坐到这儿,其他同学安静画画!”说着,老师拍了拍身旁的椅子,让那位同学坐下,问:“你怎么这么调皮呀?每节课都这样吗?”
那位同学摇摇头。
“没有?”
他又点点头。
“有?每节课都这样?”
那位同学笑了一下,说:“我的意思是,我没有每节课都这样。”
“哦。”老师点点头,“那你每天吃什么?”
那位同学肯定是吓了一跳,老师怎么转变得这么快!刚才不还在批评我吗?但老师眨眨“大眼睛”看着他。于是那位同学说:“菜呀、饭呀、肉呀、汤呀……”
“那你为什么这么瘦呀?要多吃一些肉肉……”
同学挠了挠头:“哦!”
“你把你最好的朋友也叫上来,我们一起聊一聊。”
天哪!真的转变得太快了,全班都捂着嘴巴笑。就这样,一堂严肃的美术课成了我们的乐园。
下课时,老师摸摸那个被抓上去的同学,让他乖一点不要捣乱。这次的“探讨”让他们成为了朋友。真是“漫画”老师呀!
要问我们班的数学成绩怎么样,同学们一定会异口同声地回答:“非常棒!”你也不看看我的数学老师是谁。对啦,忘了告诉你她是谁啦,她就是孙雯静老师。
她穿着打扮很讲究,也很时尚。她喜欢穿粉色、黑色或白色的衣服,很衬她白白的皮肤。她眉清目秀,鼻梁高高的,一张不大不小的嘴巴,常常涂着口红,非常漂亮。
她的教学技术精湛、穿着讲究并不是重点,她的特别之处是非常“爱管闲事”。
一节课间,我去给韦老师送作业本,耽误了一点上体育课的时间,正巧碰见孙老师从楼上下来,她问我:“怎么还不去上体育课?”“我去给英语老师送作业本,耽误了一会儿。”“哦。”只见她在经过四(10班、四(11班时,分别径直走向了这两间教室,“啪啪啪”地把灯扇关了,嘴里还叨咕着:“去上室外课也不把灯扇关了,真浪费!”
接着,我们一前一后去洗手间。洗手间里有一个水龙头在滴水,仿佛在流眼泪。孙老师一步走上前,准备关上水龙头,可就是关不上,原来是滑丝了。只见她拿起手机,拍了一张照。我问她:“拍照干什么?”“我要汇报学校负责人,找人来修啊!这样一天得浪费多少水啊!”原来孙老师的“爱管闲事”是勤俭节约的表现啊!
“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成由勤俭,败由奢。”这些警句都是她告诉我们的。受她的影响,我们也渐渐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这就是我的数学老师,一个“爱管闲事”的人。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