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时,常听爸妈说起他们儿时的生活情境……
“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给老三。”这句俗语说的是爸妈小时候兄弟姐妹多,生活比较贫困,一件衣服要穿好几个人。平常根本买不起成衣,只有待到过年时,才能买上几尺布来做一套加棉袄的外套。稻米不丰足,还要配些红薯、大麦片等杂粮。每天餐桌上多是些自家种植的蔬菜,只有逢年过节时,才能买些鱼肉来改善下伙食。住的是茅草屋,经常出现“屋外下大雨,家里下小雨”。墙是用土垒砌起来的,风吹雨淋,还有倒塌的危险。家里陈设更是简陋得很,桌椅板凳再加床基本上就是全部家当,更谈不上什么家用电器。出行就甭提了,基本上就靠双脚。路多是些高洼不平的泥土路,上一趟县城,毫不夸张地说,比现在上北京都难,简直是遥不可及。
现如今,保暖已不是穿衣的首选标准,色彩艳丽、款式新颖已成为人们的时尚追求。我的衣柜里就备有每个季节的几套衣服用来换洗。我们的饮食也不仅仅是为了吃饱,更加讲究品种丰富和营养均衡。每天我都能吃上荤素搭配、新鲜可口的饭菜,水果、牛奶也从不间断。偶尔图省事,还会全家一起下馆子,去品尝一下各式风味。谈起住房,那就更有得说了。我们现在住的是宽敞明亮的楼房,屋里陈设沙发、衣柜、餐桌等一应俱全,彩电、冰箱、洗衣机也是应有尽有。煮饭用的是电饭煲,炒菜用的是天然气,真是清洁又便捷。数字电视、网络宽带,让你足不出户便可通晓天下大事,领略世界风情。如今的宝应,整个城市面貌是焕然一新,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宽敞整洁的街道,四季常青的绿化随处可见。夜晚,华灯初上,霓虹闪烁,大小游园里聚集着前来休闲的人们,他们载歌载舞,尽情享受城市的繁华。现在的出行也变得非常的方便快捷,各种交通工具可以自由选择……
真是今非昔比,我们享受着小康生活的同时,更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好好学习,长大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富足安康!
在我二岁时朦胧的记忆中,有一天,我父亲推着木制的独轮车,在河边泥泞的小路上行走。河中雨点象天上的星星般闪烁,独轮车发出“吱吱嘎嘎”的响声,载着我幼小的生命前去老中医处看病。这是我生命中对“车”最初的记忆。
在我的童年时代,每天都靠父母赐给我的天生“11号”车去2公里外的幼儿园学习,父母除第一次送我去熟悉地方后,几乎很少接送过我。上小学时,虽然离家近了,但离学校仍有1.5公里路程,每天上下午来回都是靠天生的“11号”车。
在我少年时代,上初中时离家有15公里路程,只好寄宿在学校。但每逢周六放假、周日返校时都是徒步而行。虽然那时有班次很少的公共汽车,且价格很便宜,只要几分钱,但几乎很少享受这种奢侈的待遇,也很少搭乘到便车——自行车。虽然那时家里没有一辆自行车,但在学校初一时就学会了骑车。从那时起,买一辆自行车就成了我的梦想。
在我青年时代,记得刚结婚时,由于家庭条件很差,当时的“三大件”都没有,外出靠步行,偶尔借邻居家的自行车去走亲戚。婚后第三年,靠省吃检用,托人找关系,去崇明堡镇买回了属于我的第一辆“车”。这是一辆28寸的凤凰牌自行车,当时的高兴劲儿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觉得风光极了。第二天就被邻居借去当婚车用。从此,我们出门走亲戚,上集镇就方便多了。
九十年代, 一次去为舅父六十大寿祝寿时, 亲戚朋友基本上都骑了二轮摩托车, 当时唯独我们俩骑自行车, 突然觉得太寒碜了, 甚至感到有点无地自容, 回家后我们夫妻俩商量决定, 积极筹资购车。半个月后在亲友的帮助下, 去县城购了八千多元一辆二轮幸福125摩托车。从此, 我们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机动车。
进入二十一世纪初, 我家购了第一辆柳州五菱四轮面包车, 作为家庭自备用车。现在我家拥有了一辆奥迪的“小弟”——奥拓小轿车, 作为我上下班的座骑, 每天听着音乐与歌曲, 开着小车在宽阔的马路上行驶, 只觉得无限的幸福与满足。我儿子也有了一辆崭新的北京现代“伊兰特” 轿车,女儿家也打算购一辆丰田轿车。 现在, 我们夫妻俩、儿子与媳妇、 女儿与女婿六人中除我妻外, 都拥有c照以上驾驶证。只要有车谁都可以开, 太方便了, 到县城近三十公里的路程只需二十多分钟, 省内旅游岀行靠自备车,真是方便快捷了。
现在乡村条条大道宽广平坦, 一辆辆汽车风弛电掣。车,把乡村与城镇,城镇与城市,城市与城市,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缩短了,人们岀行便捷了,幸福的指数増加了。老百姓生活富裕了,买辆小车不稀奇,有车族的队伍不断壮大了。
“车’’ 是人们岀行的必备交通工具, 而我家‘‘车’’ 的演变从侧面反映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 私家车的岀现是老百姓生活质量提高的标志,是人民生活步入小康社会的一个缩影。
在我二岁时朦胧的记忆中,有一天,我父亲推着木制的独轮车,在河边泥泞的小路上行走。河中雨点象天上的星星般闪烁,独轮车发出“吱吱嘎嘎”的响声,载着我幼小的生命前去老中医处看病。这是我生命中对“车”最初的记忆。
在我的童年时代,每天都靠父母赐给我的天生“11号”车去2公里外的幼儿园学习,父母除第一次送我去熟悉地方后,几乎很少接送过我。上小学时,虽然离家近了,但离学校仍有1.5公里路程,每天上下午来回都是靠天生的“11号”车。
在我少年时代,上初中时离家有15公里路程,只好寄宿在学校。但每逢周六放假、周日返校时都是徒步而行。虽然那时有班次很少的公共汽车,且价格很便宜,只要几分钱,但几乎很少享受这种奢侈的待遇,也很少搭乘到便车——自行车。虽然那时家里没有一辆自行车,但在学校初一时就学会了骑车。从那时起,买一辆自行车就成了我的梦想。
在我青年时代,记得刚结婚时,由于家庭条件很差,当时的“三大件”都没有,外出靠步行,偶尔借邻居家的自行车去走亲戚。婚后第三年,靠省吃检用,托人找关系,去崇明堡镇买回了属于我的第一辆“车”。这是一辆28寸的凤凰牌自行车,当时的高兴劲儿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觉得风光极了。第二天就被邻居借去当婚车用。从此,我们出门走亲戚,上集镇就方便多了。
九十年代, 一次去为舅父六十大寿祝寿时, 亲戚朋友基本上都骑了二轮摩托车, 当时唯独我们俩骑自行车, 突然觉得太寒碜了, 甚至感到有点无地自容, 回家后我们夫妻俩商量决定, 积极筹资购车。半个月后在亲友的帮助下, 去县城购了八千多元一辆二轮幸福125摩托车。从此, 我们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机动车。
进入二十一世纪初, 我家购了第一辆柳州五菱四轮面包车, 作为家庭自备用车。现在我家拥有了一辆奥迪的“小弟”——奥拓小轿车, 作为我上下班的座骑, 每天听着音乐与歌曲, 开着小车在宽阔的马路上行驶, 只觉得无限的幸福与满足。我儿子也有了一辆崭新的北京现代“伊兰特” 轿车,女儿家也打算购一辆丰田轿车。 现在, 我们夫妻俩、儿子与媳妇、 女儿与女婿六人中除我妻外, 都拥有c照以上驾驶证。只要有车谁都可以开, 太方便了, 到县城近三十公里的路程只需二十多分钟, 省内旅游岀行靠自备车,真是方便快捷了。
现在乡村条条大道宽广平坦, 一辆辆汽车风弛电掣。车,把乡村与城镇,城镇与城市,城市与城市,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缩短了,人们岀行便捷了,幸福的指数増加了。老百姓生活富裕了,买辆小车不稀奇,有车族的队伍不断壮大了。
“车’’ 是人们岀行的必备交通工具, 而我家‘‘车’’ 的演变从侧面反映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 私家车的岀现是老百姓生活质量提高的标志,是人民生活步入小康社会的一个缩影。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