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时,当我看到这个书名我就感觉到了这本书的分量,当我通读全书之后我渐渐了解,方似乎比较刻板,或许就是指的是做人的正气和优秀的品质,而圆则更加有流动性,就是处世老练,圆通,善于使用技巧的方面。
我的某些的思想观念也受到了这本书的影响。作者的许多想法是我们曾经在生活中遇到,但又错过了的总结,因为阅历和思想高度的问题,我们往往刚刚涉及到生活的本质,变放弃了进一步挖下去,而作者则替我们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总结。
文中有这么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要想事情变得更好,先让自己变得更好成功不是追求得来的,而是被改变后的自己主动吸引来的。”“如果你对现在的生活不满,觉得自己不快乐、不幸福、不成功,想改变现时的状况,其实你完全可以做得到,你是你自己的主人,只要你改变你的思想,用另一种眼光看问题,你就能改变这一切。”“我们很难改变别人,我们只能通过改变自己来影响别人;我们更不要抱怨别人,我们只有通过让自己变得更杰出来征服别人。”的确,在生活当中,每每遇到事情时,我们都希望是别人改变来顺应我们自己,却从未想过这样只会伤害到彼此。我们应该做的是学会改变自己,以使得自己和周围的人都感到快乐。
“你觉得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你就会变成有价值的人,做有价值的事。自信会使你创造奇迹,古往今来,每一个伟大的人在其生活和事业中,无不是以坚强的自信为其先导。只有相信自己,才能激发进取的勇气,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快乐,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信心会为你带来活力,焕发光彩,使你的谈吐洒脱、大度,产生一种不知不觉中感染人的魅力;而丧失信心,会使你显得暗淡,不能充分发挥水平。”的确,如果我们没有战胜困难的自信,我们终究会被打败;如果我们没有成功的自信,我们很难有勇气坚持前行。怀着一颗自信的心,我们才能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
书中的有些语句像指明灯一样照耀着我们的生活,往往在很多时候都被忽略,其实如果当我们在迷茫的时候想起作者的教导,我们的思维应该会变得明朗一些。
这本书的书名取自一枚外圆内方的古钱,揭示了做人处世须“外圆内方”的道理。书中说,“方”乃是做人之根本,“圆”乃是立世大道。在人的品质培养、气质修养、人性、处事技巧、交际技巧等方面,如果能够恰当的把握“方”与“圆”,就能使人生更快乐,事业更成功。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自古就有这样的定论。
“方”的确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精神脊梁,人的外在是内在的一种反映,内心没有的东西,外表就无法显露;内心有了,外在自然而然就表现出来。人的心灵杰出,行为才可能杰出;人的'内心美好,气质才会美好。人的气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的内在品质决定。正如军队,做参谋的,只需要有计谋,但起决定作用的司令官,却要有威望、魄力、具备优秀的品质。对人生而言,技巧只是方法和手段,而决定人生成败的却是品质。
圆,就是处世老练、圆通、善用技巧。圆是成功之道,是通向成功的有力保证。良好的处世技巧能让人在工作、生活中游刃有余。一个人的成功主要依靠什么?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善于为人处世,会有效说话,推销自己。如幸福的家庭并不一定是妻子貌美如花,丈夫英俊潇洒,幸福的家庭正在于双方彼此尊重体谅,关系融洽和谐。美国著名人际关系专家戴尔·卡耐基曾这样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依靠专业技术,而百分之八十五却要依靠人际交往、有效说话等软科学本领。
通过阅读,它让我更深刻地认识人性,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教会我如何为人处世。古训说的好:做人要“外圆内方”,即内要方正,外要圆通;既有鲜明的棱角,又有处世的技巧。只有把握好这其中的平衡点,才算真正把握了自己的人生,从而走向成功。要想获得成功就得具有自信、勇气和热忱。你不觉得正是如此吗?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和困难,实际上正来源于你自信心的不足,一旦获得了信心,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自信能使你保持最佳状态,有助于激发你的潜能。信心会为你带来活力,焕发光彩,使你谈吐洒脱,大度,产生一种不知不觉中感染人的魅力;而丧失信心,会使你显得委琐,不能发挥水平。正像书中所言,刻意改变自己去掌握某种技巧,是永远无法取得成功的,而优秀的品质才是人生成功的决定因素。
一个人内在的修养、品性是最重要的,适当提高一些待人、处世、做事的技巧,不断在工作、交往中学习、调整,而你也会因为这些改变受益匪浅的。我想提醒自己的是,每天对着镜子的时候多一些微笑,那么你看到是就是一个自信的,快乐的,充满活力的,在走向成功的自己。
一根香烟点燃了一段人生,一段有关坚强的人生,一段有关寻找的人生,一段有关爱的人生。
香烟的烟雾在出租车里弥漫着,在这些烟雾的笼罩下出现的是一张普通而平凡的脸。李米的一出场或许就让这部电影充满了悬链,或许我们会和那些乘客一样都不知道她口中一直默念的那些数字的真正涵义,这些数字让我对接下来所展开的故事充满了兴趣。
四年到底有多久?它是一千四百六十一天,也是三万五千零四个小时,更是两百一十万零三千八百四十分钟。李米为爱坚守了四年,也寻找了四年,在这四年里她每一天都没有放弃她的寻找,她无时无刻都坚信爱还在,方文也还在。而我想能让她一直这样坚守下去的除了心底的那份爱,再就是这四年中所收到的五十四封信件了,是这些信件让李米坚信方文还是过去的方文,他们的爱还一直都在。五十四封信方文用了四年的时间去书写,从李米的.口中我们知道了这些信是方文坚守为帮助爱人早日实现理想努力奋斗(虽然误入了歧途)的见证,也是这四年对他们坚贞爱情的见证。
在这一百分钟的时间里我和李米一起都一直在寻找,不同的是李米寻找到的是爱情,她坚信的一直都还在的爱情,而我寻找到的则是两处感动,对这份爱的感动。
感动之一:李米在发现那本贴满方文照片的杂志丢失之后,在被劫持的情况下不顾自己的人身安全对着劫匪发出了发自内心的嘶吼,更是对着已经失去了理智的劫匪大打出手。或许在此时李米的心中,她丢失的已经不仅仅是一本杂志了,而是她那份坚信能找回爱人的信念。在那一刻,方文在李米心目中的那份重量早已超出了自己生命的重量,这份爱不得不让人为之动容。
感动之二:李米在拉开保险柜的那一刻,在我眼前出现了一个DV,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里面应该留给警察的犯罪证据(我估计当时叶倾城也是这么想的,嘿嘿)。不曾想出现在我眼前的竟然是一个可爱的“大男孩”和他那腼腆的笑容。原本以为故事到这儿该结束了,然而后面的情节给了我惊喜,也给了我感动。那些画面告诉了我,这四年来方文一直都没有离开过李米,一直都在身后默默的关注着她,也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她,他就像是一个天使用自己的爱守护着自己的爱人,他最后用DV告诉了自己的爱人,其实这四年来你一直都不是一个人,你也一直都不孤单。相信李米最后的泪水和笑容也告诉了我们,那一刻她一定是幸福的。
看完影片我很满足,因为我看到了爱的力量和信念的力量,更让我兴奋的是我看到了超的精彩演绎和周迅的真实投入的表演,他们告诉了我:有时候为爱坚守也是一种幸福。
《方与圆》,一部我很喜欢的书。只是读一次就如沐春风,让春雨给洗礼了…这本书,并没有订立条纲,而是从小处着手举出贴切的例子,浅显地将人的心理活动剖析出来。由一个人在面对某个问题时的心理及由此而发的行为上的反应,有滴水藏海,窥斑见豹的味道…这是我们这作所必须学习的,以小见大的方法。例子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书中从清朝的铜钱形状——“内方外圆”引入做人的道理。方,即为做人的正气,有着优秀的品质。骨子里透着的方正而且直挺。一个个直角又仿佛代表着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完了继续下一个目标。圆,责给人的感觉处世老练、圆通,善用技巧。正如人走的路,不可能一直是笔直的。
一个人如果过分方方正正,则像易断,而为人八面玲珑圆滑透顶,战他人便宜,久而久之无人愿与之打交道。由此可知,做人须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外圆内方为佳。
方,乃做人之本,是一个国家和平安定的精神脊梁。人的外在即内心的反映,内心无也则虚。所以内心方正,外在的处事也自然而然的有之。是的心灵杰出才可能有行为事迹的杰出;人的内心美好,才有气质的美好。心之方正决定正如起决定作用的司令,司令具威望魄力,优秀品质才有能力去命令参谋将士。
“圆”亦是处世之道。懂得圆滑处事之人也往往总是少些遭到他人的“攻击”,也可将些事委婉说出。正如:
有一次有一个记者向著名歌星邝美云提出了一个叼砖问题“你读书时成绩很差,你是否很笨”。面对棘手问题,可邝回答却发人深省。“注意到没有?读书时成绩一流的人毕业后干什么?可能当工程师、律师、医生…而成绩二流的干什么呢?他们中很多人却当了那些工程师、律师、医生的老板!”
成绩一流的成了打工仔,而二流的却当了老板,为何如此?原因之一即为成绩一流的同学过分专心于专业知识,忽略了做人的“圆”,而二流的甚至三流的同学却与人交往中掌握了圆这一处事之道。
这是由方与圆而联想到了我们实际生活中的处事方式,给我们以启示:生活中处事,方与圆不可或缺。
平时很少看纯哲学方面的书籍,总认为纯粹讨论哲学的书籍太过于枯燥和复杂。由于辩证法课程的关系,最近大体看了看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这本书,可是我看了这本书之后感觉自己对哲学的看法改变了很多,有些东西是我以前就模模糊糊有过的念头,但却一直并不清晰,通过这本书觉得有些东西一下子清晰了许多。而有些观点则是以前所从未接触或很少接触的,通过这本书对这些方面又有了新的认识,而且以前对这些内容的了解却是知之甚少。虽然只用了很少的时间,也没有在细节上深入分析研究,但我通过这本书和我所查找的一些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思考和关于波普尔的文献资料中,还是学到了很多东西:我在这里不仅了解了波普尔的对于科学哲学的思想,还对自己的哲学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和重新的定位;从这里我改变了对传统的看法,对我们一直所接触的和学习的主流科学与哲学有了另外的较为理性的思考。另外从这里我再一次深刻思考了关于理性和感性,其中有些观点我并不能完全明白。
首先我认为波普尔科学哲学的观点基本上和他的书的结构是相同的,即包含猜想与反驳两部分:对于他的猜想,他通过驳斥了归纳分析法和观察证实的方法,提出“科学理论是真正的猜测,他们不可能被证实但是可以北批判。”其意思就是说科学理论并不是在观察和实践中归纳出来的,而是一些大胆的猜测,这些猜测我们是无法证明的,因为我们只能在个别的场合下证明它的正确性,但是我们无法把所有的场合都证明出来,因此归纳法也是不能成立的;犹如我们在孙老师的课上所讨论的“天下乌鸦一般黑”这个命题一样,我们只能证明世界上所有乌鸦中有限的部分,而不能证明所有的乌鸦都是黑的,因为这个实际操作是不可能的,因此通过观察的归纳法是无法符合逻辑的来证明命题的正确性的。那么波普尔认为我们是通过大胆的猜想来引出命题的,哲学家的思辩才是命题的源泉。而且这些命题并不具有可证实性。
对于反驳,波普尔认为对于科学命题的验证,应该是通过证伪来批判;具体就是说我们看一个命题是否是假的如果是假的,这个命题就被证伪了,如果是真的,我们继续进行证伪,知道它被证伪为止。波普尔在这里批判了逻辑实证主义,他认为用实证的方法是不能证明命题的正确性的,原因和猜想部分里的是一样的。
对于实证主义,它认为科学的发展或者说关于命题的提出和证实是这样的路线:由观察到归纳到命题证实。这样就是命题的提出到其成立的证明。而对于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则不是这样,证伪主义的关于命题的提出发展路线是这样的:思辩到猜想到证伪如果是到下一猜想如果否到继续证伪。也就是说首先一个命题的提出并不是由实际观察所得到的,而是由哲学家(科学家)的思辨所得到的,而且关于命题的证明,波普尔认为命题的永远不能够被证实正确的,我们只能通过实际的观察实验来证明这个命题还没有错误,而这个证明过程将一直持续下去,直到这个命题被证明是错误的(即证伪),从而通过思辨提出下一个命题,并接着进行证伪,推动科学的不断向前发展。
通过以上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到:波普尔认为科学的构建是建立在猜想与反驳之上,而不是一般认为的归纳和证实。由这样的区别确实可以有很多的不一样的认识,因此波普尔的体系也是建立在这样的基本观点之上的。与传统的认识体系不同,从实际观察>猜想>理论体系>证伪的检验,每一个的理论体系我们都不能称其为真理,只是至今没有被证伪的理论。对于已成体系的反驳和改进也成为科学工作的必然,而不是应当被奉为神明,由是科学逐渐接近真理。
对于波普尔的观点,我是基本支持的,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永远没有什么绝对的真理,只有在一定范围内的适用度。只有暂时的、一定范围内的适用,而没有绝对的和永恒的真理。譬如我们所熟知牛顿力学及三大运动定律,在牛顿体系建立以后有很长时间人们认为这就是科学的终极理论了,因为利用这些理论可以解释当时所能观察到的`绝大部分现象,从微观到宏观,一直到星球的轨道运行,并且运用这个理论可以很准确的预测许多现象,并得到了证实。但是随着科学的深入发展和观测技术的不断提高,许多这个理论体系所不能解释的现象出现了,从而导致了二十世纪初期的物理基础理论的一次大革命。另外我联想到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很有趣的是爱因斯坦的理论大都来源于他的思考,而不是从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中归纳总结出来的。
如果我们运用波普尔的观点来看,也许这个就很容易解释了:在牛顿体系建立的时期及其以后的很长时间里,人们是用证实主义来分析科学问题的,人们从当时所观测到的现象,运用了证实主义“证实”了这个体系的绝对正确性,并把它推为了自然界乃至人类社会的终极真理(其中出现了关于机械的人和机械的社会的哲学观点)。而当科技的发展最终打破了这个“终极理论”的适用范围的时候,人们才意识到它是具有一定适用范围的,于是作为终极理论,这个牛顿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被证伪了的(被反驳掉的)。这个时候,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科学体系正在逐渐建立成熟起来,这两个科学理论都是在假设的基础上提出的,而且是基于科学家的思考想象提出来的,我想这个或许就是波普尔理论中所说的由思辨而提出猜想吧。关于这两个理论的证伪,现在还没有重大的突破,不过已经有些矛盾的东西出现了,例如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理论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发展,但是这两个理论却是不相容的。我个人认为这将是另一个更高级的理论的生长之地,当然了,或许这两个理论本身的不断修正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对于波普尔的观点,我有一点不太明白,或许是我还没有深入的研究过这个哲学体系的原因,就是关于数学中的完全归纳法。完全归纳法确实可以证明命题的正确性,而不是所谓的证伪,我想这个或许是因为这个方法中的“完全”的因素,因为它就包含了直到永远的成分。还有ε–δ语言证明关于极限的问题,也许也是因为它包含了直到极大或者极小的成分在里面。但是有的数学方法确实可以证实命题的正确性,这是研究工具的问题了,至于由这个工具所证明的命题是不是真的正确则是不一定的。
通过这本书我又重新定位了我的哲学观,我以前的哲学观(也可能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基本上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哲学观,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和政治性,排他性很强,而且我们所受到的哲学教育也有故意贬低其他哲学流派和观点的嫌疑;对于其他的哲学理论批判的态度很多而且对于西方的其他的哲学观点也是知之甚少。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发现如果真正的要想了解哲学,就需要稍微抛开阶级和政治的思想;学习西方哲学家们的思辩和逻辑的思维,学习他们的认识世界的方法;不去考虑他的流派的问题,每一位伟大的哲学家都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思想财富,从古代的苏格拉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复兴时期的笛卡尔、牛顿、康德等,到近代的罗素、维特根斯坦等。这里面我对康德的看法是改变最大的,在我们的学习里一般认为他是唯心主义的代表,但是康德的很多观点确实值得让我们好好的思考;他说:“我们的理智不是从自然界中引出规律而是把自己的规律强加于自然。”这句话对我的影响很大,我认为我们现在的人类社会正是如此,我们很多东西都是人造出来的都是人为的制度和规律,这些东西是随着人的变化而变化的,即我们的知识是人的思想,虽然我们存在与物质之中,但是我们的知识是我们自己的意识,我们无法证明这样的规律在自然中是正确的,我们只能批判它的错误;这正是波普尔的观点的来源。
所以宣扬一种终极理论,无论是关于自然科学的,还是关于社会科学的,都只是当时的统治阶级的一种愚民手段,用来巩固自己的统治,这是历史的必然,但这是不正确的,因为时间会证明这一切的,这就是证伪主义,只是时间的问题。
前不久,朋友推荐了一本据说是畅销十年的人文图书《方与圆》。本来我对时下流行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但这本书却意外的深深吸引了我的目光。书名取自一枚外圆内方的古钱,揭示了做人处世须“外圆内方”的道理。书中说,“方”乃是做人之根本,“圆”乃是立世大道。在人的品质培养、气质修养、人性、处事技巧、交际技巧等方面,如果能够恰当的把握“方”与“圆”,就能使人生更快乐,事业更成功。书中特别强调了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自信、勇气、热忱。这个结论让我怦然心动:自信、勇气,无疑是必要的,但对于热忱,或许人们的重视不够。而热忱,恰恰对于我们这些机关工作人员来说尤其重要。
新华字典中对于“忱”字解释为:真实的心情、诚挚。热忱就是对事物发自内心的充满热情和兴趣,从而喜欢并全身心的投入其中。
热忱,是一种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经常听人们抱怨说:活着真没意思——工作庸庸碌碌,生活平平淡淡,没干劲,没奔头,每天无奈的重复着千篇一律的内容,浑浑噩噩的过日子,百无聊赖,乏味之极。现在我明白了,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消极思想,就是对工作、对生活缺乏热忱。对于国家干部来说,拥有了铁饭碗,只要不犯大错误,这辈子的生活就算有了保障,用不着为生计发愁,更无需为未来担忧。正是这种安于现状的思想让一些人不思进取,贪图眼前利益,以享乐和安逸为荣,奉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处世哲学,形成了老百姓口中所不耻的“机关作风”,严重的损害了党的形象和威信。
作为一名税务工作者,头顶国徽,身披肩章,时刻鞭策我们要牢记为国聚财、执法为民的职责,永葆热忱、积极的工作状态,强化责任,淡化权力和利益,时刻检查自己,做到与时俱进,用饱满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用出色的工作业绩来实现人生的价值。
一组数字揭开了一个故事,一个关于坚守的故事,一个关于信念的故事,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一根香烟点燃了一段人生,一段有关坚强的人生,一段有关寻找的人生,一段有关爱的人生。
香烟的烟雾在出租车里弥漫着,在这些烟雾的笼罩下出现的'是一张普通而平凡的脸。李米的一出场或许就让这部电影充满了悬链,或许我们会和那些乘客一样都不知道她口中一直默念的那些数字的真正涵义,这些数字让我对接下来所展开的故事充满了兴趣。
四年到底有多久?它是一千四百六十一天,也是三万五千零四个小时,更是两百一十万零三千八百四十分钟。李米为爱坚守了四年,也寻找了四年,在这四年里她每一天都没有放弃她的寻找,她无时无刻都坚信爱还在,方文也还在。而我想能让她一直这样坚守下去的除了心底的那份爱,再就是这四年中所收到的五十四封信件了,是这些信件让李米坚信方文还是过去的方文,他们的爱还一直都在。五十四封信方文用了四年的时间去书写,从李米的口中我们知道了这些信是方文坚守为帮助爱人早日实现理想努力奋斗(虽然误入了歧途)的见证,也是这四年对他们坚贞爱情的见证。
在这一百分钟的时间里我和李米一起都一直在寻找,不同的是李米寻找到的是爱情,她坚信的一直都还在的爱情,而我寻找到的则是两处感动,对这份爱的感动。
感动之一:李米在发现那本贴满方文照片的杂志丢失之后,在被劫持的情况下不顾自己的人身安全对着劫匪发出了发自内心的嘶吼,更是对着已经失去了理智的劫匪大打出手。或许在此时李米的心中,她丢失的已经不仅仅是一本杂志了,而是她那份坚信能找回爱人的信念。在那一刻,方文在李米心目中的那份重量早已超出了自己生命的重量,这份爱不得不让人为之动容。
感动之二:李米在拉开保险柜的那一刻,在我眼前出现了一个DV,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里面应该留给警察的犯罪证据(我估计当时叶倾城也是这么想的,嘿嘿)。不曾想出现在我眼前的竟然是一个可爱的“大男孩”和他那腼腆的笑容。原本以为故事到这儿该结束了,然而后面的情节给了我惊喜,也给了我感动。那些画面告诉了我,这四年来方文一直都没有离开过李米,一直都在身后默默的关注着她,也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她,他就像是一个天使用自己的爱守护着自己的爱人,他最后用DV告诉了自己的爱人,其实这四年来你一直都不是一个人,你也一直都不孤单。相信李米最后的泪水和笑容也告诉了我们,那一刻她一定是幸福的。
看完影片我很满足,因为我看到了爱的力量和信念的力量,更让我兴奋的是我看到了超的精彩演绎和周迅的真实投入的表演,他们告诉了我:有时候为爱坚守也是一种幸福。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