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童年的收音机》《格桑梅朵》,到《八十一枚金币》,导演韩赤飞的视线似乎总离不开成长中的儿童。无论是早先对大时代的追忆,还是近来对震后孤儿及留守儿童的关注,他用镜头讲述着,也证明了:孩子的成长,即依附于时代,也始终作用着时代。
影片伊始,镜头摇过村里老宅子屋顶上沉寂的瓦砾,在暗夜里唯一一处有光的角落定格,这场景,像北方的诸多村落一样,而它似乎也预示着,导演所讲述的故事,正是中国大地上无尽故事中的,一小个。
因为妈妈无意的睡前故事、因为真诚的白胡子爷爷、也因为奶奶善意的安慰,丫丫相信,只要集够了八十一枚“金币”,就可以拥有将外出务工的妈妈召唤回家的魔法。这里的“金币”,不过是我们惯常见到的五角硬币。因为期待,硬币在丫丫的眼中熠熠生辉。而在导演看来,丫丫虔诚、自立、善良、天真的品质,和这“金币”,一样,有着不寻常的魅力。
朴实平稳的固定镜头,卸去了创作者多余的主观干预,让整部影片更接近一种身处世外的客观记录。夜与白、村庄与旅游区、儿童与老人、留守与外出,它们同中国农村的建设迟缓与城市的发展迅速一样,对立却并存着。导演韩赤飞以一种“我不言情,却处处有情”的镜头语言,让整个故事充满了消融世俗的温情,甚至赋予了影片一份追逐梦想的浪漫情怀。在影片的结尾,导演艺术化的改编让集够了八十一枚“金币”的丫丫盼回了心心念念的母亲。这样“不够痛心”的结尾,让看惯了残酷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观众多少有些抱怨,然而在我看来,这正是导演韩赤飞的用心所在,他用美梦成真的完满肯定了丫丫的虔诚,小心地呵护着她身上如“金币”般可贵动人的美好品质。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千千万万的留守儿童们,依旧滞留在偏远闭塞的村落中,翘首盼望着父母的归来。导演韩赤飞着眼残酷现状时流露出的浪漫情怀,在片尾悠长的笛音中,触碰到我们的心酸,也敲打着整个中国的现状
暑假里我看了一部很感人的电影,名字叫《八十一枚金币》,这部电影主要讲了一天,留守儿童丫丫出去捡空瓶子卖钱,看见了一位卖废品的老爷爷,就把空瓶子给了这位老爷爷,老爷爷给了她一个金币,其实就是角钱的硬币,又对丫丫说:\"我的金币是有魔法的,它可以实现你的一个愿望,只要你天天给我瓶子,我天天给你金币。\"听完老爷爷的话,丫丫便把事情告诉了奶奶,奶奶听了怕丫丫影响自己干活,就骗丫丫说:\"你要攒够八十一枚金币就可以心想事成了。\"自此以后,丫丫每日都不辞辛苦的捡瓶子换金币,老爷爷也被丫丫的诚心感动了,日日守时的在路口等丫丫。经过丫丫的一番辛苦,终于攒够了八十一枚金币,在丫丫的虔诚祈祷和金币的\"魔法\"下,丫丫的妈妈回到了丫丫身边。
看了这部电影后,我双眼湿润了,我非常敬佩丫丫,她的诚信令我非常感动,为了赚金币,为了见到妈妈,她一天到晚都在不辞辛苦的捡瓶子,从不放弃,因为她坚信,攒够八十一枚金币,妈妈一定会回到她身边。丫丫的美好品质多么值得我们学习!
很久没好好看一部电影了,很多电影看不下去,也有很多看了就后悔,也很快就忘了。而这部电影是周六做家务时无意中拨到的\',看着就没拔出眼睛来。
丫丫,一个只有四五岁的张家界景区附近农村的一个小姑娘,妈妈在外面打工,奶奶带着她在景区买布贴画,她想妈妈,想妈妈的电话,想妈妈回来,她在景区捡饮料瓶子,五个收废品的老爷爷就给你个金币(五毛钱的硬币,奶奶说:这个硬币有魔法,如果能攒够九九八十一个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那时候妈妈就回来了---
丫丫从此开始捡瓶子换金币,每天拿个小绳子,捡到的瓶子串起来,在山腰上等收废品的爷爷换金币,丫丫和爷爷也每天都来,在影子长长的时候,爷爷就会来跟她换金币了---就这样,丫丫一天天想着各种办法找饮料瓶子,跟着快喝完水的游客、垃圾箱里,路边沟里,只要看到饮料瓶子丫丫就兴奋,每天跟爷爷换金币就是她最大的快乐—奶奶的零钱有会给丫丫,同样的金币,丫丫不要,丫丫说要自己换来的才有魔法,别人给的饮料瓶子丫丫也不要,要自己捡来的才作数,心诚魔法才灵----
就这么简单,故事似乎写留守儿童的凄苦,而我看到的是一种美,一种幸福,一种快乐,丫丫每天都很快乐,她每天做的事情都很简单且微不足道,而这是丫丫的大事,丫丫的世界,丫丫的信仰,丫丫的信用,景区的背景,奶奶的布贴画,老爷爷的箫声,丫丫的足迹----这一切都很纯美、很动人。
有了真正的信仰,人就会很安静,很执着,很灵动,很幸福--
古代小说的主题没有现代宽泛,无非是两大方向。一个是“公子落难,小姐养汉,状元及第,皆大欢喜。”一个是劝人向善,是非善恶终有报的因果报应。善报与恶报,皆是前世今世修德与否的结果。怎么说呢,今天的\'我们来看这些文章,在感叹古人的心地纯洁之余,只能说,那时候的坏人太少。
世界上没有两片同样的树叶,好人与坏人也是。就像多少年前我们就知道“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在古人的笔下,好人生来就好,坏人生来就恶。他们不是貌似好人干尽坏事,就是横行一方,人人咬牙切齿。到了小说的最后,命运的福报会给出个清清楚楚的答案。读书之人,不由得产生敬畏的心思。
究竟有没有因果报应我不知道,至少我不会去有心干坏事。说来也巧,我认识的人群中,有这样几个人,好像印证着什么,我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偶尔会忍不住遐想,真的有看不见的手,掌管着人们的命运?首先声明,他们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好人。
话说有这样三个人,他们相识的时候,还都刚刚成家。各自的家庭背景,基本条件差不多。婚后不久,各自有了孩子。一家生了一儿一女,一家是两个儿子,还有一家两儿一女,更是美满。孩子的大小也差不多。按照我们这些独生子女时代父母的理解,他们这么多孩子,要比我们称心多了。儿女双全更好,开花结果两相宜嘛。没想到一儿一女那家的儿子有点点毛病,先天带的。小时候活泼可爱的孩子,成年后渐渐显出与正常人不一样的特点。这是命,没有办法。
另外那两位,心里有淡淡的得意。一有机会,两位便会在一起,悄悄议论那个可怜的母亲。表面看来,三个人关系很不错,不知道是缘于女人在一起必须要说长论短的特性,还是某一种不可言状的嫉妒。她们的议论常常发生。孩子们都长大了。改革开放,给年轻人以机会。两个儿子的老大,一下子跑到了全国开放的最前沿,眼看着就是弄潮儿一个,大把大把挣银子,令人羡慕。有点毛病的儿子,只能在父母的羽翼下,找一碗吃得饱吃不好的饭,聊以过生活。再一个家的长子,成了某国企的一员,洋洋自得。
各家日子各家过。多少年过去了。某一天我看到了从南方回来的那位,挺着鼓鼓的大肚腩,有点木呆呆地走在路上,经打听才知道,他离过两次婚,后来身体很不好地回到父母身边,小中风两三次,基本是废人一个。怎么可能?不过刚刚半百啊。三个孩子的家庭,父母爱幺儿。最小的儿子,俊朗可爱。没想到在初中毕业的暑假,几个熊孩子一起,干起了违法犯罪的勾当,陷于牢狱五六年。
“宁养浪子,不养呆子。”中国有这样的话。这么说因为“浪子回头金不换”。每一个浪子是不是都能回头就说不清了,要不怎么有二进宫三进宫等等。
再次声明,那三位都是好人。他们差不多的人生,又有谁能想到,孩子长大后会各自差异到这样的程度?
人到八十八,不晓得瘸和瞎。未来虽说大差不差,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是老话。这里面有没有因果?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