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是一面看书一面写,不论有甚么感想、疑问和見解,都随即把它们写下來。如果书是自己的,可以直接写在书上;如果书不是自己的,可以准备一本读书札记簿,写在本子上。书看完了,把自己写下來的那些感受浏览一次,就会发現几个重点可以发揮的。把这几個重点列出來,有时间的話,把书有选择地再看一遍,为你想论述的.重点,找寻更多的資料或例证。
有需要时,还可以再找其他有关的书籍來补充你的論点。这样,你閱读的收获会丰富得多,你写的读书报告也有分量得多。
好的读书报告应以写报告人自己的意見为主要內容,原文可以作为举例加以引述,但不宜太多。引述其他人对这本书的看法也要适可而止,不要连篇累牘的抄。否則看过之后,只觉得大部分是別人的唾餘。写读书报告的只是一个人云亦云的抄录者。
初学写读书报告,大多拜倒在作品之前,大大誇獎一番。赞与弹都需要見地,公式化的赞美之词﹕內容丰富,描写細膩,刻劃入微,感人肺腑,文章...全是废话。
赞要赞到作品的节骨眼上,最好是这本书独有的、最突出的优点。
弹当然比赞更难,因为写读书报告的人学養往往遜于作者,要能指出一本书的缺点,而又能言之成理,使人信服,实在並非易事。但不容易並不表示不可以这样做,如果做得到,这篇既指出优点又指出缺点,当然是持手的做法,可是很容易變成一種公式,四平八稳的結果是不汤不水。
因此赞不容易,弹更难,又赞又弹也不简单。
有人说:“学习成绩差,考试门门不及格,这样的学生就是差生。”这种论断是十分片面的。一个学生的技能按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两种。有的学生虽然心智技能差些,考试分数不高,可动作技能却很强!报载:有个中学生,屡次考试都不及格,也是个远近闻名的“老留级”。新上任的班主任在做家访时却惊奇地发现,他擅长无线电修理技术。后来老师教学用的收录机坏了,请许多人修都修不好,可他却很快给修好了。这样的学生,尽管“成绩”差,又怎能不加分析就扣之以“差生”的帽子呢?再说,学生“成绩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可能是一时的,老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人们常说:“一个人的过去不能说明现在。”那么同样,一个人的现在也不能说明他的将来。爱迪生在童年时代,老师也曾给他戴过“差生”这顶不光彩的帽子,但他后来成了世界上发明最多的人。我想,他的老师如果有知,一定是会惭愧的。况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生是老师的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里,老师可以看到自己教学的是与非、得与失。学生成绩差,可能恰恰是老师教学方法不当的结果,老师应该多多注意学生的反馈,认真地分析自己的教法,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猎取知识,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如果老师不注意剖析自己,却一味地给学生扣“差生”的帽子,这未免有点不近情理吧!
也有人说:“净问些幼稚可笑、荒唐无稽的问题,这样的学生就是差生。”可我认为,这正是学生具有强烈求知欲的表现。殊不知,越是善于思考的人,越能提出许多难以解答的问题。爱迪生问他的老师:“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老师不会答;前苏联农艺家巴甫里克小时候问他的.老师:“是不是剪下一根果枝,把它插到土里就能活呢?”老师不能答;被人称为“乐圣”的贝多芬,小时候看到许多人顶礼膜拜于红衣主教,就问:“大主教红袍子里的身子和别人长得一样吗?”当时,没有人敢答……老师对提出这些自己不会答、不能答、不敢答的问题的学生,统统冠之以“差生”的丑名,岂不冤枉他们!
当然,有些学生反映问题、接受知识的能力可能差一些。但作为老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作全面具体的分析,决不能轻率、武断地给学生扣上“差生”的帽子。如若不然,小而言之,会给学生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致使恶性循环;大而言之,会将一些有成才之望的小苗扼***在萌发期,于培养人才不利,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损失。
高尔基曾经说过:“人们的天赋就像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燃烧起来。”那么,我想,学生那些天真幼稚的言行,也许正是一闪一闪的智慧的火花,而老师们则应该是使之燃烧为熊熊大火的播火者。
请老师们毁掉那顶“差生”的帽子吧!
忙碌的生活中,太多的条规约束了人们的生活,使我们如线上木偶一般,一成不变,最终导致身心俱疲却碌碌无为。
动物何尝不是如此呢。
我坐在窗前奋笔疾书,一只色彩斑斓,翅翼修长的蝴蝶从敞开了一半的窗口飞了进来,在我身边悠然飞舞。约摸半个多时辰后,不知是蝴蝶厌烦了房间的局限性,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它开始朝着窗口有光亮的方向飞去。可是,蝴蝶一次次地撞在另一边没有打开的窗口的玻璃上。它似乎有些慌张了,更加努力地朝着同一个方向飞。出口就在旁边,可蝴蝶却坚信隔着玻璃的光明就是它的出口,恐怕也是天性使然。
这个无形的牢笼就这样束缚了它,它所做的只能是徒劳无功地做着无谓的尝试,直至筋疲力尽。
泰国被誉为“万象之邦”,当地的训象人在表演的时候,都只是用绳将大象拴在竹竿上,许多人觉得很难理解,小小的竹竿如何能拴住力大无比的大象?其实很简单,在大象还很小的时候,就一直被拴在大树上,小象虽拼尽全力却仍然无力逃脱。最后,小象终于放弃了努力,并形成一种观念:绳子是无法挣脱的。如今小象虽然长大了,却再也没有做任何尝试。
法国科学家约翰·法伯进行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试验。他在一个花盆的边缘摆放了一些毛毛虫,让它们首尾相接,围成一圈,以此同时在离花盆几英寸以外的地方放了一些它们最爱吃的松针。由于毛毛虫天生就有跟随者的习性,因此它们一只跟着一只,盲目地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绕着花盆一圈圈爬行。这群毛毛虫就这样一小时、一天、两天地兜着圈子,连续几天后,终于精疲力竭饥饿而死。
人类也有同样的做法,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心理定式现象,以其相反的则是创造性思维。“敝帚自珍”只能导致“故步自封”,打破常规,敢于创新,不要惧怕失败,对一个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都至关重要,不创新,就永远落后。
法伯在自己的试验总结里写的话,也是我最后要说的:在那么多毛毛虫中,哪怕只有一只与众不同,它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