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是能力,有人说是性格,有人说是人品,还有说专业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某集团一位资深人力资源道出了真机:其实,做好一份工作,最重要的是用心去做,也就是要有一个端正的态度。就像艾莫老是在加拿大考驾照所经历的那样,加拿大交通法规定外籍人士在本国开车必须通过加拿大本国的驾照。作为在国内游四年驾龄的熟练车手,他对这个政策不屑一顾,认为是一种歧视政策,对教练的反复叮嘱也当做耳旁风,结果即使是经过了一番学习,考取了驾照,也出了不少事故,还撞坏了两台车,一台凯美瑞,一部宝马。
我这里想说的是能力很重要,专业很重要,因为那是我们之所以在这个职位上的基本条件。但是,专业能力都很强的员工未必就是企业离不开的mvp,就像原子弹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它却是不定性的,却是破坏性,毁灭性的。能力强的人不一定就是最有价值的员工,他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思想作指导,那就是端正的工作态度。
古代圣贤孔子有句话叫:“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无所得矣。”我们做工作也是一样,走程序很简单,做到位不容易。孔夫子这句话就是要告诉我们,我们要得到100%的结果,必须付出120%的努力。也就是工作不厌其细,只有不断追求完美,才会趋近于完美。因为我们做事出了受主观因素制约,还会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比如我们欲开发一个新客户,出了完善我们自身的服务,还要比竞争对手更快一步,更真诚一点。我们设计一幢大楼,不能说我们能让它结构承载力刚好不倒,必须有很强的抗击外来自然灾害的富余量,比如说抗12级台风,8级地震,这个富余量在建筑学叫做“冗余度”,只有这个冗余度足够,我们住在里面才能安全可靠。我们尽可能把工作做到位,看似“冗余”,实则牢靠,那么,我要问各位,这个“冗余”我们要不要做呢?
态度很重要,我讲一下如何端正工作的态度。
端正态度,出了我们良好的职业素养,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很重要。做销售没有前期准备工作,等于没带武器上战场,所以后勤人员很重要,没有会计,公司的'收入支出无法得到合理的分配,有可能销售人员为公司赚了很多钱,结果发现,最终企业一直在亏损,因此管理人员很重要,人力资源等等很重要。
很多时候我们工作做项目离不开团队合作,每个企业都讲究团队精神。其实所谓的团结,是一种被要求的形式,是被动的,个人推崇的是主动配合。在管理者下达任务后,具体实施工作中,肯定会有不同的分歧,进而因意见不同会产生工作的纰漏。作为一个有端正工作态度的员工,他是团队是的粘合剂,502,她不仅很好的完成本职工作,还会修复同事工作的纰漏,而不是急于跟同事划清界限,表明与此事我无关。
企业就像一个人体系统,只要手脚大脑,五脏六腑各司其职,人才能健康快乐的创造价值,只有我们企业各部门端正态度,各就其位,企业才能健康高效的运转,毕竟,一个部门生了病,痛的是整个企业啊。
最后我用一句老套而又实在的一句话结束:态度引领正确方向,态度决定一切,最有价值的员工一定是态度端正而又坚定的员工。
先明确一下读书笔记的原则:
1. 不要为了做笔记而做笔记。笔记是帮助构建知识体系的工具。笔记代替不了思考,只能作为思考的补充。
2. 做了笔记,要多看,否则,毫无作用。
3. 不要依赖笔记。笔记的作用就是让你不再需要笔记。
再说一下读书笔记的几个误区:
1. 笔记就是摘抄
摘抄是最没效率的方法。如果需要记录大段的原文以供引用,请拍照。这就是数码时代的便利。
2. 笔记就是给一本书画大纲
这同样是效率极低的方法。一本书的内容,不可能全部都使你感兴趣,能纳入你的知识体系。而且,仅仅因为“这本书里有这样的内容”,就记下自己不喜欢也不需要的东西,会影响做笔记的积极性。
3. 笔记要保存起来,时时翻看
前期确实如此,但如果一本笔记做了几年,当你需要时,还得翻开笔记去查——那这笔记做了有什么用?你的知识是储存在大脑里的,不是储存在笔记里的。笔记只有两种:一种是原文,以备查询(拍照或者用电脑录入即可);一种是思维架构,帮助完善知识体系,用完就可以丢弃。
说说我的笔记方法。
当你看一本书,读罢一章,觉得信息量巨大,醍醐灌顶,拍案叫绝,恨不得马上把这一章画大纲、抄下来——这时,先别忙着这样做。
先问自己:这一章里面,感兴趣的是哪些?有哪些能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
比如,读古希腊史,你也许不会对克里特宫殿里有什么器皿、迈锡尼人驯养了什么家畜、伊奥尼亚人种植了什么作物感兴趣,你比较感兴趣的是:希波战争的整个过程。它是如何发生的?双方的实力对比如何?有哪些经典的小战役?
那么,带着这个问题,再读一遍,其他无关的信息,不要理会。
读的时候,看到任何一个不懂的词、不清楚的概念,立刻上网查,务必弄明白。
当你把这个过程梳理清楚了,好,眼睛离开书。现在,请你在心中想象一个听众,用你的话把这个知识点解释给他听。
说的过程中,遇到任何不清楚的地方,停下来,上网查,马上弄明白。
等你可以流畅地把“希波战争发生的全过程”解释清楚了,打开笔记本,在本子上记下要点。这些要点,就是你在叙述时,那些比较重要的节点,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
下一步,请你思考,这个东西,可以跟知识体系中的.什么联系起来?
你通过这个知识点,可以联想到什么你已经知道了的东西?
以这个点为圆心,把它们记在它的周围。
这就是你关于这个知识点的图式。
好了,这个知识点已经告一段落,请在笔记下面标明日期、书名、页码,然后就可以翻开下一章了。
接下来,只需要每周一次,或者几天一次,翻开这几天做的笔记,根据自己记下的图式,将这个知识点完完整整地回忆出来。
然后,根据周围的联系元素,将它在你整个知识图式中过一遍。
直到你对这个点已经烂熟于心,这则笔记也就完成它的使命了。
文/杨绛(注:钱钟书夫人)
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他做笔记的习惯是在牛津大学图书馆(Bodleian他译为饱蠹楼)读书时养成的。因为饱蠹楼的图书向例不外借。到那里去读书,只准携带笔记本和铅笔,书上不准留下任何痕迹,只能边读边记。钟书的“饱蠹楼书记”第一册上写着如下几句:“廿五年(一九三六年)二月起,与绛约间日赴大学图书馆读书,各携笔札,露钞雪纂、聊补三箧之无,铁画银钩,虚说千毫之秃,是为引。”第二册有题辞如下:“心如椰子纳群书,金匮青箱总不如,提要勾玄留指爪,忘筌他日并无鱼。(默存题,季康以狼鸡杂毫笔书于灯下)”这都是用毛笔写的,显然不是在饱蠹楼边读边记,而是经过反刍,然后写成的笔记。
做笔记很费时间。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他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
钟书读书做笔记成了习惯。但养成这习惯,也因为我们多年来没个安顿的居处,没地方藏书。他爱买书,新书的来源也很多,不过多数的书是从各图书馆借的。他读完并做完笔记,就把借来的书还掉,自己的书往往随手送人了。钟书深谙“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有书就赶紧读,读完总做笔记。无数的书在我家流进流出,存留的只是笔记,所以我家没有大量藏书。
钟书的笔记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宿舍到另一个宿舍,从铁箱、木箱、纸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进进,几经折磨,有部分笔记本已字迹模糊,纸张破损。钟书每天总爱翻阅一两册中文或外文笔记,常把精彩的片段读给我听。我曾想为他补裰破旧笔记,他却阻止了我。他说:“有些都没用了。”哪些没用了呢?对谁都没用了吗?我当时没问,以后也没想到问。
钟书去世后,我找出大量笔记,经反复整理,分出三类。
第一类是外文笔记(外文包括英、法、德、意、西班牙、拉丁文)。除了极小部分是钟书用两个指头在打字机上打的,其余全是手抄。笔记上还记有书目和重要的版本以及原文的页数。他读书也不忽略学术刊物。凡是著名作家有关文学、哲学、政治的重要论文,他读后都做笔记,并记下刊物出版的年、月、日。钟书自从摆脱了读学位的羁束,就肆意读书。英国文学,在他已有些基础。他又循序攻读法国文学,从十五世纪到十九世纪而二十世纪;也同样攻读德国文学、意大利文学的历代重要作品,一部一部细读,并勤勤谨谨地做笔记。这样,他又为自己打下了法、德、意大利的文学基础。以后,他就随遇而读。他的笔记,常前后互相引证参考,所以这些笔记本很难编排。而且我又不懂德文、意大利文和拉丁文。恰逢翻译《围城》的德国汉学家莫宜佳博士(ProfessorDr.MonikaMotsch)来北京。我就请她帮我编排。她看到目录和片断内容,“馋”得下一年暑假借机会又到北京来,帮我编排了全部外文笔记。笔记本共一百七十八册,还有打字稿若干页,全部外文笔记共三万四千多页。
钟书在国内外大学攻读外国文学,在大学教书也教外国文学,“院系调整”后,他也是属于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组的。但他多年被派去做别的工作,以后又借调中国古典文学组,始终未能回外文组工作。他原先打算用英文写一部论外国文学的著作,也始终未能如愿。那些外文笔记,对他来说,该是“没用了”。但是对于学习外国文学的人,对于研究钱钟书著作的人,能是没用吗?
第二是中文笔记。他开始把中文的读书笔记和混在一起。一九五二年知识分子第一次受“思想改造”时,他风闻学生可检查“老先生”的日记。日记属私人私事,不宜和学术性的笔记混在一起。他用小剪子把日记部分剪掉毁了。这部分笔记支离破碎,而且都散乱了,整理很费功夫。他这些笔记,都附带自己的议论,亦常常前后参考、互相引证。以后的笔记他都亲自记下书目,也偶有少许批语。中文笔记和外文笔记的数量,大致不相上下。
第三类是“日札”钟书的读书心得。日札想是“思想改造”运动之后开始的。最初的本子上还有涂抹和剪残处。以后他就为日札题上各种名称,如“容安馆日札”、“容安室日札”、“容安斋日札”;署名也多种多样,如“容安馆主”、“容安斋居士”、“槐聚居士”等等;还郑重其事,盖上各式图章。我先还分门别类,后来才明白,这些“馆”、“斋”、“室”等,只是一九五三年“院系调整”后,我家居住的中关园小平房(引用陶渊明《归去来辞》“审容膝之易安”)。以后屡次迁居,在钟书都是“容膝易安”的住所,所以日札的名称一直没改。
日札共二十三册、二千多页,分八百零二则。每一则只有数目,没有篇目。日札基本上是用中文写的,杂有大量外文,有时连着几则都是外文。不论古今中外,从博雅精深的历代经典名著,到通俗的小说院本,以至村谣俚语,他都互相参考引证,融会贯通,而心有所得,但这点“心得”还待写成文章,才能成为他的著作。《管锥编》里,在在都是日札里的心得,经发挥充实而写成的文章。例如:《管锥编。楚辞洪兴祖补注》十八则,共九十五页,而日札里读《楚辞》的笔记一则,只疏疏朗朗记了十六页;《管锥编。周易正义》二十七则,共一百零九页,而日札里读《周易》的笔记,只有一则,不足十二页;《管锥编。毛诗正义》六十则,共一百九十四页,而日札里读《毛诗》的笔记二则,不足十七页。
钟书在《管锥编》的序文中说:“……遂料简其较易理董者,锥指管窥,先成一辑”、 “初计此辑尚有《全唐文》等书五种,而多病意懒,不能急就。”读《全唐文》等书的心得,日札里都有。他曾对我说:“我至少还想写一篇《韩愈》、一篇《杜甫》。”这两篇,想是“不易理董者”,再加“多病意懒”,都没有写出来。日札里的心得,没有写成文章的还不少呢。
这大量的中、外文笔记和读书心得,钟书都“没用了”。但是他一生孜孜石乞石乞积聚的知识,对于研究他学问和研究中外文化的人,总该是一份有用的遗产。我应当尽我所能,为有志读书求知者,把钟书留下的笔记和日札妥为保存。
感谢商务印书馆愿将钱钟书的全部手稿扫描印行,保留着手稿原貌,公之于众。我相信公之于众是最妥善的保存。但愿我这办法,“死者如生,生者无愧”。
杨绛敬序 二零零一年五月四日
1、《问天下…是何物》
2、《试问…胡不归》
3、《湖山沉思》
4、《且行且珍惜》
5、《…为帆,…远航》
6、《人生何必披华裳》
7、《…我该如何安放你》
8、《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9、《生命逆旅,一苇以航》
10、《我为…代言》
11、《掀起…的盖头》
12、《寻找适合自己的…》
13、《积跬步,至千里》
14、《…又何妨》
15、《1+1也可以不等于2》
16、《…价更高》
17、《一寸余地一寸美》
18、《给…留点空间》
19、《留白人生,滋养灵魂》
1、内容上,点明说明对象是XX,说明对象的XX特征(有些题目只有说明对象),揭示说明内容。
2、表达上,运用了XX,(具体分析其作用。)
套话:以此为题形象生动,新颖别致,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吸引读者的`原因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或化用诗句、成语等,生动、新颖、别致。
运用问句的形式(设问、疑问句;含“为什么”、“什么”“为何”“?”等词语、符号)设置悬念。
话题新鲜奇特,超出人们认知常识。
引用热门话题,贴近生活。比如“低碳生活”“世博会”等。
?注意事项:
① 一篇文章的标题不一定能涵盖所有这四个作用,所以在答题的时候,切记不要盲目罗列,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 答题时,不要只简单地罗列四句作用,而应该联系具体的说明内容,以及标题运用的手法进行分析,否则只有空洞的套话,会导致严重失分。
很多年钱的三月五日***同志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中华大地掀起了学习雷锋的`热潮。今天,就让我们再来了解了解雷锋叔叔吧。
雷锋叔叔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7岁就失去了父母,成了孤儿。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培养下,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平时他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从平凡的小事做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此,他多次立功。雷锋叔叔因公牺牲时,年仅22岁。雷锋叔叔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的光辉形象和动人的事迹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
有一次,雷锋因公出差,踏上了从抚顺开往沈阳的列车。上了车,他看到旅客很多,连忙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一位老人。他看到列车员很忙,就又动手帮着扫地板,擦玻璃,收拾桌子,给旅客倒水,帮助妇女抱孩子,给老年人找座位,帮助中途下车的旅客拿东西。一些旅客不住地招呼他:“同志,看你累得满头大汗,快过来歇歇吧!”“我不累。”雷锋叔叔是永远不知道累的。
雷锋自己十分节俭,一双袜子补了又补还舍不得更换,却用自己每月仅有的6元津贴为全班战友们购买了学习书籍。他不仅自己认真学习,而且带动战友们学习,帮助战友们提高思想觉悟。1960年,辽宁遭受重大水灾。雷锋悄悄给受灾的战友王大力家寄去了20元钱。在出发去灾区救灾时他又把100元钱以一名解放军战士的名义捐给抗洪救灾第一线。
不管雷锋同志在哪里都会帮助那里的人民。做好事不留名。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我们要向雷锋叔叔学习,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我要牢记这样的话:永远愉快地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里拿取”。这是雷锋叔叔在里写的一句话,读完《学雷锋见行动》这本书后,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话。
在日常生活中,这句话时刻激励着我,影响着我。前不久我和姨妈去上海玩,上海车多、人多,地铁是最快,最便利的交通工具。那天我们去外滩玩,在乘坐地铁时,我好不容易才等到了一个座位。刚坐下不久就上来了一位老奶奶,当时车上的人特别多,根本没有空座。当我看到老奶奶时,我主动站起来迎了上去,搀扶着老奶奶坐到了我的位置上,老奶奶和周围的乘客都夸我是一个懂事有礼貌的好孩子。我非常高兴,我深刻到帮助别人的快乐。我想雷锋叔叔每次帮助别人后一定和我是一样的幸福。
在平时的学习中,当别的同学遇到难题时,我都会主动帮助辅导。在集体劳动中,脏活累活我总是抢着干。在学校组织的各项集体活动中,我总是积极参加,为班集体争光。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雷锋。发扬助人为乐、不求回报地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以帮助他人为最大的快乐,像螺丝钉一样为社会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把雷锋精神发扬光大,向雷锋叔叔学习!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