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的作文教学实录(于永正作文教学的特点)

于永正的作文教学实录(于永正作文教学的特点)

首页大全更新时间:2023-11-26 13:13:08
于永正的作文教学实录(于永正作文教学的特点)

于永正的作文教学实录【一】

适当的“创新”或说“创新”要适当。“创新”是好事,是课改倡导的核心,但在一些课堂上,常常一“创”不可收拾,沾边的不沾边,恰当不恰当的统统称之为“张扬的个性”,有“创新”。归究其原因,这是没有在扎实的基础上追求“创新”,没围绕文章或字、词句、段的中心意思去“创新”。前面叙述中我们已经感觉到了在于老师教学中,学生通过“熟读”“品读”“美读”课文,与“文本”进行了扎实充分的对话,创新思维非常活跃,产生的创新成果也与“文本”相贴切。

再如,在教学到“有的还是花骨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一句时,于老师播放课件让学生说说“花骨朵”是怎样的,有的学生说:“含苞未放”、“含苞欲放”,还有的学生道:“含苞羞放”,这时于老师又竖起了大拇指夸她想得好,既贴切,又运用了拟人的方法使“花骨朵”羞答答的形象栩栩如生。像这样“创新的火花”,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多处,每一处都让我感觉到“油然而生”,“水到渠成”。这才是课改体现的“创新教学”。

以上三点是笔者听课后油然而生的自我反思,于老师的课展示了教学艺术的无穷的魅力,表达他对阅读教学的深邃的思想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究体会。

于永正的作文教学实录【二】

[课堂教学设计特色] 图文结合,体味古诗内容;文题勾联,感悟诗人情感。

[课堂教学流程实录及设计意图]

检查预习导入

生背诵《观书有感》

(古诗琅琅上口的节奏,简练的文体易于学生背诵,学生上课前大多已会背诵。)

师:光会背还不行,能默写吗?

生:能!

师:还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吗?

生:翻开课本,看字词。

师:谈一谈有没有要注意的字词?

师生重点交流“鉴”、“徘徊”、“渠”等字词。以“渠”字为例:师:这是上下结构的字,如何在书写上突出“上下结构”呢?生:将“木”的一横写长些。

(字的教学应引导学生把握关键部位,既利于识记字型,又利于正确布局书写。)

生默写并自查

师出示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重点指导“一鉴开”)

师:“半亩方塘”好理解,“一鉴开”怎么理解呀?谁来帮帮我?要是“一剑开”我肯定知道是指诗人一剑把半亩方塘里的水给劈开了。可这儿用了这个“鉴”字,哎!(师作焦虑状)

生:老师“鉴”是镜子的意思。

师:噢,有这个意思?你怎么知道的,说出理由来听听?

生:我知道的。

师:你真行!会用工具书帮助学习了。据老师了解“鉴”在2000年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里有5种意思,你怎么一眼就选中了“镜子”?生不语

(引导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犹为重要,这将有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并获取知识的能力。)

师:再读一下这句。生读后师:读出什么来了吗?

生1:我觉得“鉴”在这句话中应理解为“镜子”。师:你的“这句话”说得好,你会联系句子理解字词了。)

生续说:我看了文中的插图水面比较平静,半亩方塘水平如镜所以“鉴”在这儿应该理解为“镜子”的意思。

师:你不仅能联系句子还能图文结合思考,谢谢你帮我解决了第一个“拦路虎”。可“开”字你们理解吗?

生:当“打开“讲

师:这个老师知道,我是向那位同学学来的(手指先前的同学)

老师课前查过资料了,古代的铜镜有镜袱盖着,用时打开。现在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生试说

指一生说:半亩方方的池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

(查阅工具书,主动收集资料是高年级学生应养成的一种学习习惯。)

师出示:天光云影共徘徊

师:我们经常用镜子照美丽的小脸蛋,诗人说池塘像一面镜子,那此时谁在照呢?

生:天光和云影

师:他们一边照还一边徘徊呢!什么叫“徘徊”?(强调双人旁)

生:来回移动

师:能否说成“晃动”?

生:不行,用“晃动”说明方塘里的风太大了。

师:你怎么知道当时风不大呀?

生:上句说池塘像镜子吗?

师:噢!这就叫联系上文呀!

(古诗教学应培养学生学会图文结合,联系上下句理解感悟,这是一种阅读能力。)

师:天光哥和云影妹在半亩方塘里手拉手散步,心情怎样?

生:好高兴呀!

师:你怎么知道?出示:问渠哪得清如许?

生:这句中说池塘水很清

师:“渠”不是“渠道”吗?你怎么说是池塘呢?

生:上句写诗人看到半亩方塘水清,所以在问的呀,显然“渠”指的就是方塘

师:诗人问什么呀?

生:诗人在问池塘里的水怎么会如此清澈呢?

师:问得好,看来诗人挺会动脑筋的,既然是问话,别忘了问号呦?那么诗人有没有得到答案呢?

(大多古诗都是逗号句号,此处问号有必要作一强调。)

出示: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齐读

师:你知道为什么池塘里的水如此清澈吗?

生: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来的。

师:如果没有活水呢?

生1: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

生2: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

生3:水还会被污染。

生4: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

生5: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

(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合理大胆的想象。)

师:是呀!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老师曾看到过一个小池塘,里面漂满了污物,夏天还有浓浓的臭味,要是诗人看到这样一个池塘,又会写出什么诗来呢?

生思考后急切地动起笔来。

师选择一生习作,投影出示

观塘有感

陈桥

半亩方塘不见开,

一片污物在徘徊。

问渠哪得脏如许?

为有世人乱扔来。

指小作者朗读,该生一脸愤怒状

师:你好生气呀!我知道你是要世人保护好水源是吗?

(联系生活情景,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并适时让学生学诗练笔。)

出示《观塘有感》于前面依次呈现的四句诗前。

众生:不对!不对!是《观书有感》!

师:细看课本,作迷惑状,知道老师想什么吗?

生:老师肯定想:诗的内容明明写的是诗人观塘的感受,怎么又以《观书有感》为题呢?

师:你跟老师想到一起了,难怪这么肯定。可老师想不通呀?你们再帮帮我,好吗?

引导学生观看插图

生:诗人手中抓着书,身旁还有一些厚厚的`书,我想诗人肯定很爱学习。

师:是啊!出示关于诗人的资料。着重强调“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性。

师:读了关于诗人的介绍,能帮我回答问题了吗?

生举手欲答,师:再想想好吗?

情景辅助理解:师手拿书本,黑板上出示半亩方塘的简笔画,眼光从书本移向方塘并吟诵《观书有感》,忽然师似有所悟。眼光从池塘回到书本,并出示:

方塘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呀!我要想变得英明有远见,看来要——————————————。

生思考填空

生1:要源源不断读书,获取新知识才行。

生2:不能满足现有的知识,所谓“少壮工夫老始成”,要活到老学到老。

生3:不断学习,永不满足,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

师:你们终于到了诗人当时的感受。这种感受还是对池塘吗?

众生:不是,不是!诗人写这首诗的主要目的是用半亩方塘来比喻自己读书的感受。

师:诗人和我们都明白了读书的道理。

出示:半亩方塘就像——————————————。

源源不断的活水就像——————————————。

生一一作答

师:你们读懂了诗的内容,有没有读懂诗人呢?手指关于诗人的介绍材料,想对他说什么吗?

生1:谢谢您,朱大师,您让我明白了人应该不断学习,才能使自己更聪明。

生2:朱熹啊!您真是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呀!

生3:朱熹啊!您不愧是一个大理学家,一个池塘也能让您想到读书的道理。

生4:您的题目真含蓄呀,让我们想了好半天才明白呢!

生5:我一定要向您学习,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充实自己!

(入情入境入理,明理悟道导行,跨越时空的交流,使学生真正走进诗人。)

于永正的作文教学实录【三】

在语文教学中,造句练习,历来是件头痛的事。学生由于缺乏表达的内容,不会表术,造出来的句子往往不是空话,就是套话,没有新意。而于老师的这次造句训练却十分精彩,给我很多启迪。

课后练习第三题的要求是读一读,再用带点的“渐渐地”、“究竟”造句。于老师创设情景,用简笔画顺利地过了“渐渐地”这个造句关。

“究竟”这个词是个多义词,放在句子中间和结尾,意思是不一样的。要学生来造句,是有一定难度的。但于老师十分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先引导学生读文中含有“究竟”这个词的句子,帮助学生弄懂了“小海鸥想问个究竟”的“问个究竟”是“问个明白”、“问个结果”的意思。这时,于老师问学生:“生活中,你们碰到了哪些问题时,想问个究竟?”学生因为弄懂了意思,明确了方向,纷纷举手。模仿课文中的句式造句,是我们教师常用的一种方法,但于老师的精彩就在于他紧紧抓住了这个训练点,在下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扩散。

1.变换句式造句。只听于老师话锋一转:“如果我们把‘问个究竟’换成‘看个究竟’,又可以怎么说一句话呢?”“在生活中,你在什么情况下想看个究竟?”学生一经点拨,顿时活跃起来,“爸爸搬回了一个大箱子,里面不知道装了什么,我想去看个究竟。”……“如果我们再把‘问’换成‘探’,‘探个究竟’该怎么说句话呢?”这时,学生的思维已经被激活,造句似乎根本不是困难的事了。“皮球为什么一拍就会跳起来呢?我想去查查资料,探个究竟。”……到这时为止,课文内的造句练习已训练得很扎实了,但于老师仍没有罢手的意思,他又进行了拓展,出示“究竟”放在句中的\'例句,问“这个表示疑问语气,放在句子中间的‘究竟’,你会造句吗?”这是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句式,对学生来讲,并非难事,精彩的句子一句接着一句。

2.综合句式造句。于老师在最后,竟让学生以“外星人”、“恐龙”为题,用上两个“究竟”来造句,一个在句中,一个在句尾。如果没有前面的引导,这

样的句子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到这时,已难不倒思维十分活跃,几乎处于亢奋状态的学生了。“宇宙中究竟有没有外星人呢?长大后,我一定要探个究竟。”我想,这时的造句,对于学生来讲,根本不是一种困难,恐怕已经成为一种享受了。

于老师根据课文,匠心独运,选择了恰当的训练点和突破点,不断拓展,引导学生逐渐学会表达,正是这堂课的精彩的原因。

于永正的作文教学实录【四】

1、  老师真佩服你们,不管是故事大王,还是最佳评委,你们

是当之无愧的。 可是我们今天还有那么多组同学没有把你们的童话故事展示出来,怎么办呢,咱们各自动手把你们把刚才编的故事再整理一下、把它写下来,当然,好吗?写的时候请孩子们注意在写的时候参照一下童话的特点,并且试着把故事写的生动有趣。 另外,再仔细斟酌一下,给你的童话故事起一个能吸引人的名字,能做到吗。孩子们开始吧!

2、作品共享,指导修改

(1)老师发现刚才你们在写童话的时候呀,那个认真的劲儿,仿佛一个个都沉浸在童话世界里去了。看看你们都写了什么可爱的题目,谁来说一说。来把你们的有趣题目大声地读出好吗?

(2)光听你们的题目就已经很吸引人了。那你们想不想听听里面

有些什么故事呀。

2.引导学生学习欣赏、评改1篇。全班欣赏、交流、 评价。

3、小结:一篇好的童话必须要有语言的美,孩子们你们自己读一读会发现,你的故事里也应该许多亮点, 请现在把你们精彩的开头读一读。(生自己读,师随机点评)

六课外延伸

1、刚才呀, 同学们神奇的童话也好,精彩的片段也好都给老师带来了惊喜和感动。可能由于时间关系,孩子们的故事还没写的很完整,怎么办呢,今天下来之后,,请把它写生动、具体。另外,你觉得自己对其它的事物特别感兴趣,那就吧他们作为你童话的主人公,重新编写一个童话故事也行。 如果大家写得好的话,我就把你们的童话编成一个班级的童话集。

2、老师也作了一些努力,老师写了一首小诗,作为童话集的卷首话:大声读出来

于永正的作文教学实录【五】

板书:                    写童话

主人公——奇事——道理

(起因 经过 结果)

于永正的作文教学实录【六】

1、一、激情导入,扩展思路。

(1)孩子们我们上一单元学习了童话故事《巨人的花园》 、《幸福是什么》、《去年的树》、还有《小木偶的故事》,说一说除了这些你们还读过哪些童话故事呀。

(2过渡:同学们真了不起,读了这么多童话故事,从小到大,童话故事就是我们的好朋友,陪伴我们长大,可我们读的都是别人写的故事,想不想自己也来编一编童话故事?这节课我们的学习任务就是学写童话故事。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归纳童话故事的特点

(1)那你们读了那么多童话故事,发现了童话和我们学过的别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2)看来大家对童话了解的可真不少呀,难怪你们那么喜欢它。 老师也喜欢童话。我把童话的特点归纳了一下,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想像大胆奇特、情节生动有趣、拟人化手法、、语言通顺连贯、获得一点启迪

3、巧引例文 写出童话的生动有趣

(1)引入: 童话,之所以会博得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喜爱。就是它独具特色,它除了大胆奇特的想像以外、就是使用拟人化的手法

让故事中的中变得生动有趣。那如何让故事生动有趣呢,现在我们

做一个头脑热身运动,老师这儿有一个片段,看看我们也来试试把它能编写的生动有趣。

片段:小蜈蚣有那几十双丁当鞋,穿在脚上便响起了(    )音乐,(                    )它(    )说:“我的鞋子会唱歌!我的鞋子会唱歌!”一群小鸭子正好走过,也(         )跳起来:“嘎──嘎嘎!嘎──嘎嘎!”狗熊大婶听见了,也(      )跳了起来。在一旁的大象(       对小蜈蚣说:“你那么多双鞋,给我两双行吗?”不等小蜈蚣回答,狗熊大婶接过去说:“能把你的一个脚趾头塞进去就谢天谢地喽!”

(2学生边说边点拨, 评价夸奖: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咱们这个故事片段就变得生动有趣了,真是令老师吃惊呀,其实呀,这个片段也是一位四年级特别优秀的孩子写的。老师没想到你们也像这位小童话大王一样这么有灵性。

4、教师小结:

要把故事编得生动有趣,这就要求要注重一些细节的描写。老师提醒大家一下。写出了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心里话可以使我们的比较具体,运用好词佳句,可以使我们的童话更加生动有趣。

于永正的作文教学实录【七】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