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个阶段,我形象地称之为“打鱼”,即学生根据老师教授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掌握技能的阶段。
1.根据已教的内容,教师要选择适当的阅读文章给学生去练习,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答题情况,从总体上把握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生掌握较好的地方由学生自己讲或者干脆不讲,学生讲的时候,要先判断题型,然后说答题思路、答题步骤,再说答案,其他同学可以指出问题,也可以补充。学生掌握不好的地方教师也只做点拨,启发学生自己找出方法和答案,决不包办。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做阅读文章的时候,一定要限定时间,只有限定时间,学生才能更好地集中精力,从而达到训练目的。这样反复练习,学生在说和听的过程中就逐渐掌握了答题的技巧与方法。
2.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以后,就要进行赏析性的阅读训练,即对文章中的语言、技巧、情感等进行欣赏性的阅读。这一训练内容也要以课内为基础,以课外为训练拓展。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做法:(1)我赏我读:根据你对文章情感的,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语段,饱含感情地读给大家(这一点,很多老师都会做的);(2)课本(情节)表演: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或几个情节进行表演(比如:《老王》提着香油和鸡蛋来我家的情节就很适合表演。)这一内容,只要课前学生稍做准备就能表演的很好;(3)我学我画:请根据文章内容画一幅画,展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比如朱自清的《春》,学生都能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表现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课内阅读是“例题”,课堂训练是“练习”,赏析阅读是“表演”,教师要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让学生在充分的阅读中积累资料,体会情感,丰富答题经验。
3.要赏练结合、以写带赏。好的阅读文章,一定要让学生仿写。比如学了课内精讲文章朱自清的《背影》,让学生仿写一个片段,着力刻画人物的动作、神态。学生能够很好地抓住人物的心理,选择恰当而生动的词语展示人物内心世界。而这,正是阅读理解的一个重点。再如,学了课外阅读《父亲》以后,要生写一篇表现父爱的文章,学生通过仿写加深了对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的理解。教师做一个有心人,把阅读当中出现的“写作点”提炼出来训练学生,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这真的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好方法。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可见无论是一沙一木,还是一叶一花,总在细枝末节处隐现端倪。
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它改变了整个山洞的环境,迫使那些斑斓的大蝴蝶只能另寻栖所。
一叶零落,便知秋天将至。的确,注重细节需要有如“尘”的心思。这是一门洞察世事的学问,并非机械地观察记录,也不是四处探听偷窥,而是以一种至情至性的眼光来看待万物。这几位朋友,在进洞前只有对大蝴蝶的好奇和探索,全无对生命的尊重,因而他们贸然点燃蜡烛。如“尘”的心思是一种有血有肉的心灵探索,并不是高等生物对低等生物的征服。“钩帘归乳燕,穴纸出痴蝇。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这是苏轼对于生命的大度。这位执铁板唱大江东去的真男儿,心中也有这种如“尘”的时刻。不过,此情并不令人费解,倘若没有这等如“尘”的心思,又怎能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绵绵无绝的佳句?
心思如“尘”,不仅需要“怜蛾不点灯”的大度与包容,还需要我们有触动事物核心的敏感。
当我们有了触动事物核心的敏感时,才真正明白细节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力量,因为它可以使我们看得更多,看得更远。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佛独具慧眼,从一花一叶之中,看到比凡人深得多也远得多的东西。懂得细节的人,往往能占尽先机。但凡有智慧的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总会表现出一定的先知性。同为凡人,为何他们会有这种先知性?究其原因,是他们触碰到时代的脉博和神经,从细节出发,观凡人之不能观,悟常人之不能悟。
细节,总是腐朽事物的报丧者、新鲜事物的召唤人。当宗法制度在第一个诸侯国被破坏时,当文字狱兴起、抓起第一个书生时,当官僚资本主义压迫第一个民众时,当中国国门第一次被外国列强打开缝隙时,这些细小的迹象都预示着某种地覆天翻,而有智慧的中国人会毫不犹豫地见微知著,迎接变化,抓住机遇,从而成为一个时代的先驱者。
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这话一点也不夸张。但凡心中怀有大爱又能关注细节的人,必能为时代所成就进而成就一个时代。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