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学:
今天我和大家谈两个问题,叫做“每天两问”。
第一问,自己的学习习惯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我们更轻松快乐地学习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可以促进我们健康地成长。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后做什么事都会事半功倍,否则一切都是杂乱无序。良好的学习习惯离不开老师的教导,离不开自己的坚持,离不开家长的帮助。我希望同学们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问,自己的书写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因为一个人的字代表着他某部分的性格与修养,这就是所谓“字如其人”。在写字的过程中,一个人的审美修养和严谨作风都将得到提升。如果想要锻炼自己,也可以用写字的方法来提高文化修为。中国文字博大精深,许多文字的表现和现实紧密联系。想要让自己的书写有进步,就要认真观察了解汉字的间架结构、一笔一画,将横、竖、点、撇、捺、折写清楚。这样,你的书写一定会有进步的。
以上就是我说的“每天两问”,如果我们每天都这样问问自己,激励自己,我们就一定能够成为有用的人才。
作为一个即将从浙大毕业的本科生,竺可桢校长的事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鼓励我脚踏实地努力,也激励我不断开拓创新。
和所有浙大人一样,竺可桢校长于我,是紫金港校门口石碑上的那经典的两问:“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这两个问题,在当前的形势下,显得更为关键。作为当代中国青年,我们肩负着祖国发展的使命,我们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更要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领袖精神。浙大所希望培养的,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才”。
竺可桢校长于我,更是紫金港基础图书馆里的那句发人深省的话语:“不盲从,不附和,一切以理智为依归。如遇横逆之境遇,则不屈不挠,不畏强御,只问是非,不计利害。”富有理智的头脑,不肯盲从的习惯,以及明辨是非而不徇利害的气概,正是我们青年读书人最应努力培养的优秀品德。每每去到图书馆,这句话都让我更加清醒,也让我更加明白“求是”二字的真谛。
今年,我非常荣幸地得到了竺可桢奖学金,这是对我过去三年所取得的成绩的肯定,更是对我未来学习之路的鞭策。我很感激学校给予我的肯定,但我更加明白这个奖项所蕴含的责任。和竺可桢校长比起来,我的成就是微不足道的,我需要进步的地方还有太多太多。那么,就让这个荣誉会成为我未来道路上的一盏明灯吧,我会不断追寻竺可桢校长的脚步,让自己变成一个更有担当的人。
我的浙大生活马上就要结束了,但是我知道,我的“求是路”,永远都不会结束。竺可桢校长的`精神一直会留存在我的心间,指引我不断探索,不断进步。我会一直记得“明辨是非,追求真理”,努力成为一个求真务实、能主持风气的浙大人。
人生是什么?人生是一杯茶,在年轻时候总是多半要受苦,而后慢慢积累,掌握生存技能,才开始享受甘甜。
都说人生苦短,确实是这样。匆匆的,我们走过了多少岁月,而人这一生又有多少岁月,掰着手指算算。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一天的忙碌并不能充实自己。有些人不明白活着的意义,老师问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朋友告诉我,她不知道为什么而读书,或许是为了爸妈,当时的我暗自自嘲,人生是自己的为什么要为父母而读书?但仔细想想,为什么要读书这个问题,我也回答不出来。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回忆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粗鄙庸俗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想想自己,在人的一生,你能够做些什么,你又能为后人留下些什么,你怎能让后世之中留下你的名字。
现在的我们,除了读书还能干什么。现在的我们,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不知道社会的黯淡,或许现在的我们对社会非常向往,我们满怀憧憬。但是我们没有磕磕绊绊,我们没有足够的力量,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在学校中提升自己。都说读书是最美的姿态,的确是这样。
如果现在,我们走出了校园,那么顿时之间,从心中涌上来的就是迷茫。你不知道你要去做什么,或许有的人一生就在任务中度过,上学,谈恋爱,结婚,生子,事业,甚至直到老去。我不希望我的人生会是这样,人的一生要么碌碌无为,要么活得精彩。
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再彷徨,那么你就成功的让时间冲淡了岁月。
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一位昆明的特殊学校的.老师。他们的学校虽然看起来与我们没什么差别,但是在这所学校里读书的孩子,都是智力有障碍或者有自闭症的。他们有些走路走不稳,脾气暴躁,甚至出手打老师……但是老师并没有放弃,他坚信有一天,这群孩子能够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奇迹真的发生了:老师手把手教导的一百多名同学,去参加运动会,都获得了奖项!这离不开他们辛苦的练习,更离不开老师的悉心教育。
这便使我联想到了自己。我刚上学时,也是一个无知的小女孩,如果没有老师细心的教会我一点一滴,就没有我现在优异的成绩。而我却有时懒懒散散,字迹时好时坏,甚至午休出去了都不打声招呼,让老师牵肠挂肚。从今以后,我一定要改掉自己身上的坏毛病,让老师少操一份心,多帮老师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报答老师!
教师节就要来到了,我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给老师看,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第一次听说竺可桢这个名字,还是在小学的自然课本上,非常简要:竺可桢,著名气象学家,历史气候学的奠基人。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十几年过去,当我第一次踏入浙大校园,与导师讨论未来的科研方向时,送我来的母亲却顶着杭州七月的炙烤高温逛起了校园。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我再和母亲会合时,她的第一句话是:“你们玉泉校区正门草坪里立了一块牌子,写了浙大老校长竺可桢提的两个问题,说的真好。”
一切都安置妥当后,我去寻找母亲提到的牌子。在葱郁的草丛中,我终于看到了竺老校长的两个问题: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这两个问题,激起了我强烈的共鸣,也揭示了我背井离乡来到遥远的南方城市,来到浙大求学的初衷。
我查阅了资料后更为震惊,如此深刻的教育理念,竟然是竺可桢老校长在1936年时就提出来的。从竺老校长的人生经历中,我找到了些许端倪。竺老校长自年轻时就离乡求学,出国深造后毅然选择回国,无论经历怎样的时局变动,无论处于何种的困难环境,竺老校长始终坚持把钻研学问、训练思想、服务国家作为首要目标。竺老校长把热忱倾撒在浙江大学这片育人沃土,他让一代代浙大人受其精神鼓舞走向世界,他也为每一个浙大人注入了灵魂。
从此后,竺老校长的“两问”就成为我在浙大学习的印记。每当在学习和科研中遇到迷茫、态度松懈的时候,我就以这两个问题来鞭策自己,回溯自己来到浙大的初心。
另一个触动我的竺老校长的故事也是在校园里发现的。在我实验室的背后,有一座亭子,题名“费巩亭”,为了纪念曾任浙大训导长费巩先生而设立。费巩先生也曾与竺可桢校长有一段故事:费巩恃才傲物,但很长一段时间对竺可桢非常不满,认为竺校长“只会看天,不会看人”。消息传到竺可桢那里,竺可桢只是一笑了之;还极力推荐费巩使其当上了训导长。费巩先生后来为了浙大的人才培养作出了很大贡献,这也恰恰体现了竺可桢老校长做人的大格局、大气度。
在浙大的校园里,有着太多优秀的老师和学生,他们身上有太多的闪光点。以竺老校长的胸怀为榜样,也让我学会与优秀又有独立思想的浙大人共同交流和成长,从他们身上学习长处来武装自己。
我从事微纳卫星技术的研究,这是一个服务于我国前沿技术和国防事业的研究方向,更是一项需要团队协作共同攻坚克难完成的工作。在我经历的众多研究项目中,我感受到了浙大人的坚韧和执着,也体悟到了竺老校长精神的传承。20xx到20xx年间,我参与到浙江大学皮星二号研制任务中,时间紧、任务急,整个团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团队全体师生工作时间近乎饱和,无数个日夜坚守,无数次通宵达旦。我至今仍然在思考,是什么让整个团队如此步调一致全情投入到工作中去?我想,正是竺老校长传承下来的“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的求是精神深入到每一个师生的骨髓,每一个人不再单纯是一个个体,而是整体的一部分,团结一心凝聚心血和智慧,践行浙大人的共同价值观和使命。
每一个经历过浙大学习生活的浙大人都怀有一个抹不去的心灵印记——竺可桢。竺可桢这个名字,赋予了浙大人太多情怀,也给予了浙大人精神支柱。今年,在优秀学生表彰典礼现场,当我托起吴朝晖校长颁发的竺可桢奖章时,我又感受到了“竺可桢”给予我厚重的责任。我从浙大完成学业走入社会后,当倾尽一生来回答竺老校长的第二个问题,开物前民、树我邦国。
下午第二节是体育课。上课之前,班主任老师王老师再三叮咛大家:“三跳比赛快要到了。希望同学们加紧练习,努力为班集体争得荣誉。”
上课铃还没打响,同学们就一个个拿着跳绳,三五成群地走出了教室。
刚出楼门,外面的阳光刺得人一时睁不开眼睛。“天气真热!”我嘀咕了一句,便无精打采地又回到教室。几名准备下楼的同学见我愁眉苦脸的样子,关切地问:“小月,怎么啦?哪儿不舒服?”我愣了几秒钟,随即缓过神来,便顺水推舟地说:“我有点头晕。”一个热心的'同学摸了摸我的额头,问道:“是不是中暑了?”我吞吞吐吐地说:“可、可能吧。帮我向体育老师请个假,行吗?”“好的。”
上课铃响了。教室里空荡荡的,陪伴我的,只有这些沉默的桌椅。我独自玩了一会儿,不久便感到无聊至极。于是,我走到窗前,将目光投向窗外,楼下操场上那热火朝天的跳绳场面,顿时映入眼帘。
突然,我的目光锁定在一个同学身上——那不是李晴吗?只见她舞动着跳绳,三下,五下……看样子跳得有些吃力。也难怪,她刚刚病愈,身体还很虚弱。老师不是准许她这几天可以不参加体育活动吗?她怎么……
看到同学们为了给集体争得荣誉,都在烈日下卖力地练习,特别是看到李晴带病还坚持参加跳绳锻炼,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操场上的景象和班主任老师老师课前的叮咛,再次触动了我的神经。我再也坐不住了,绝不能辜负老师的期望,一定要发挥好自己“跳绳健将”的特长,加强练习,为班集体争得一份荣誉!
想到这儿,我抓起跳绳便下了楼,精神抖擞地向操场跑去……
上课铃还没打响,同学们就一个个拿着跳绳,三五成群地走出了教室。
刚出楼门,外面的阳光刺得人一时睁不开眼睛。“天气真热!”我嘀咕了一句,便无精打采地又回到教室。几名准备下楼的同学见我愁眉苦脸的样子,关切地问:“小月,怎么啦?哪儿不舒服?”我愣了几秒钟,随即缓过神来,便顺水推舟地说:“我有点头晕。”一个热心的同学摸了摸我的额头,问道:“是不是中暑了?”我吞吞吐吐地说:“可、可能吧。帮我向体育老师请个假,行吗?”“好的'。”
上课铃响了。教室里空荡荡的,陪伴我的,只有这些沉默的桌椅。我独自玩了一会儿,不久便感到无聊至极。于是,我走到窗前,将目光投向窗外,楼下操场上那热火朝天的跳绳场面,顿时映入眼帘。
突然,我的目光锁定在一个同学身上——那不是李晴吗?只见她舞动着跳绳,三下,五下……看样子跳得有些吃力。也难怪,她刚刚病愈,身体还很虚弱。老师不是准许她这几天可以不参加体育活动吗?她怎么……
看到同学们为了给集体争得荣誉,都在烈日下卖力地练习,特别是看到李晴带病还坚持参加跳绳锻炼,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操场上的景象和班主任老师老师课前的叮咛,再次触动了我的神经。我再也坐不住了,绝不能辜负老师的期望,一定要发挥好自己“跳绳健将”的特长,加强练习,为班集体争得一份荣誉!
想到这儿,我抓起跳绳便下了楼,精神抖擞地向操场跑去……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