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新颖,读者读起来才有兴趣。要想材料新颖,就要尽量及时地选取那些新鲜而有意义的事做为作文的材料。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做个有心人,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在我们的周围,每时每刻都有新的事情发生,要学会观察,善于捕捉。
例如:作文题目“一场”。这个题目从选材的角度看,比较广泛。但要做到新颖,就需要动脑筋。“偷考”、“考试失误”等写得太多、太俗。要选择那些能反映自己特点,反映自己真实感受的、别人未写的事情,这样才能吸引人。人们常说,人生就是一场考试。社会生活中有许多地方,是考察一个人道德水准、精神风貌、应变机智的考场。如果写作中能够在这方面作些思考,就会给入耳目一新的感觉。
我在九小读书,我有一个温暖的班级,班级里有友好的同学,他们每个都是我的伙伴,其中杨武超是我最友好的伙伴。
我和杨武超从读学前班就认识的,学习上他是我最强劲的伙伴,课上他是我最值得学习的伙伴,放学后他是我最要好的伙伴,有时,我们会在网上见见面;有时,他约我上上街;有时,他来我家玩一玩。就这样我们俩成了形影不离的好伙伴。
我记得最清楚的一次,我外公死了,爸爸妈妈忙着去办事,没有时间管我,中午饭不能回家吃,爸爸妈妈给了我5块钱我却一直舍不得用,就当我在这琢磨着怎么办的时候,杨武超看见了连忙一个劲的赶上来,对我说:“去我家吃饭吧!”我红着脸说:“不了”可杨武超硬是要把我拉去他家,想起我以前爱整他,我顿时感到羞愧。在他家吃完饭,他又邀我一起走去学校,在路上我们有说有笑……
还有一次我在教室上课时,老师叫我们记东西,我打开文具盒才发现我的笔没墨了,问旁边的同学借他们都说没有或者我只有一只笔,就在这苦恼的时候,杨武超伸出了援助之手借了我一只笔,我才解除了忧虑。
在我的学习中缺少不了这样一位有竞争能力的伙伴、热于助人的伙伴,他是我最好的伙伴!
记叙文的写作,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内容问题,即“写什么”。无论是记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作者都必须尽可能深地熟悉反映的对象,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如同一个产品制造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原材料的质量一样,一篇记叙文写作的成败和好坏,也常常取决于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对各种事物的观察、体验、了解和掌握的程度。
选择材料,有没有可供遵循的标准呢?应该说是有的:
1、材料要体现正确鲜明的主题。
一般记叙文都是通过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所写的事仅是一个载体,最终要让作文某种意图,给读者以启发和教益,这在构思中首先应注意的。主题很多,如爱国、诚信、守纪奉献、勤劳、坚强、敬业、合作、节俭等等。但我们稍加分析就可以得知此等种种主题都源出于一个“爱”字,这是人性的本质所在,明确了这一点,在构思选材剪裁时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少数同学不明白这一点,为了写事而写事,如《疙瘩解开了》一文很多学生就疙瘩写疙瘩,事情完了文章就完了,无着力点,不给人留下思考,这类文章就是没有灵魂的文章。而选材上有些同学甚至将“疙瘩”等同于恶语中伤、拳脚相加遗留下的“怨恨”、“敌视”等等流毒,这就是典型的“无用素材”。
2、材料要新颖。
一般地说,材料陈旧乏味,就不利于主题的表达,甚至会影响主题的表达;而新颖妥贴的材料常使主题不同凡响,令人耳目一新。大自然的壮美莫过于日出了,于是赞美日出就成了许多文人大家笔下的共同主题,怎样使这个共同的太阳不至于千篇一律而又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呢?巴金写海上的日出,徐迟写黄山日出,刘白羽则描写在飞机上看见的日出;海涅借云海衬托日出的美景,屠格涅夫用光与色表现日出的辉煌??作家总是寻找新的题材来表现“每天都是新的”太阳,这对我们不是很有启发吗?
《疙瘩解开了》一文多数人都写个人的疙瘩或个人之间的疙瘩,但有位同学构思比较巧妙——两家间的疙瘩:村上两家间的排水沟堵了,相互指责对方有责任,应由对方清理,弄得村上环境臭气熏天。后来村上一位老者主动自带工具,开挖疏通,感动了两家人,齐心协力共建了美好环境。材料较新颖,传达的主题也明确而又积极。
3、材料要抓住重点,引人入胜。
任何一则故事都有来龙去脉,有一定的发展过程,我们如何才能截取素材中重点环节来满足题目的要求呢?首先我想,我们应该明确题目的重心何在。如《守住自己的宝》一文,这个题目结构上是动宾结构,重点应在动词“守住”上,要突出“守住”就必须明确三点:
一、这个所谓的“宝”本来就隶属于自己;
二、这个“宝”现在有丢失的危险;
三、要有“守住”的方式、行动。不少同学应为没有理解题目的重点,匆匆选材,对既定选材各个过程不加辨析,匆忙下笔,慌乱中已失方寸,失分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记叙文事件记叙要体现情景性、场景化,切忌大段的概括式宽泛语言。情节要有张力,人物要有冲突。再如《疙瘩解开了》一文不少同学运用误会法,突出了这特点,也为后文解开疙瘩作了铺垫。解开疙瘩转折点不少同学设计了一定的事件,这比有人仅说时间久了疙瘩自行消解强得多,从而更引人入胜。
《首钢大搬迁》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自主创新钢铁强国之梦”为主旨,贯穿于全片。在谈到《首钢大搬迁》创作初衷时导演肖童回味道:“08年,广东一位朋友找到我,问我能否以工业为主题拍摄一部纪录片,当时我没敢答应。原因是工业题材难拍,你总不能把纪录片拍成宣传片吧!” 肖童敢于接手《首钢大搬迁》正是因为这次谈话。从2008年开始,肖童无时无刻都在思忖着工业题材,当《首钢大搬迁》制片人将历年的素材交给他过目时,肖童欣然接受了这次挑战。 “经过这几年的思考,我觉得有些想法趋向于成熟。当我接触“首钢大搬迁”之后,故事架构很快便在脑海中构建起来。”
肖童在内容架构上没有再去挖掘“首钢搬迁”深层次原因,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塑造新时期“钢铁英雄”层面上。按照肖童的`说法:首钢搬迁的原因早已度过了社会舆情阶段,况且新世纪初围绕“首钢是否搬迁”的媒体舆论大战世人皆知,再去陈述已毫无意义,倒不如把镜头对准大搬迁历程中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迹上。” 肖童的叙事手法往往习惯于将故事架构在一个宏大的主题上,然后再在宏大中见细节,《首钢大搬迁》亦是如此。在肖童眼中,这里所说的“细节”绝不是镜头意义上的特写,而是大事件进程中的个体命运,哪怕个体单元中一个微小片段,都可能构成整个主题的关键故事。 “工业题材难,就难在叙事上。除人物生活工作场景之外,很可能大部分镜头都是工厂里的设备。比如说首钢的炼铁高炉,要采取什么样的视线和角度来讲述它们的故事?工友们与高炉朝夕相处,很多人把它们当成了自己的朋友自己的伙伴,那么我在第一集《英雄无泪》中就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为了使《首钢大搬迁》画面语言,不再是生硬的“概念解释”,肖童在撰稿时采用最平实的语言来陈述,并对炼铁高炉等静态景物以“人性化”手法来拉近镜头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使影片更具亲和力。正因此,《首钢大搬迁》得到了观众的追捧。 “这个‘人性化’要把握一个度,太过则文学化,太少则无法渲染氛围,解说就会变成名词堆积。之所以使用最质朴的语言来解说,就是因为词藻华丽会失去这部片子的纪录风格,就会使画面与解说之间增加隔离感。”肖童如是说。
技法指津
“哈哈哈”!从教室里传出一阵阵欢笑声。他们在干什么呢?原来是在开展一次别出生面的“广告表演大赛”啊。
第一个上台表演的是杨世杰同学,在万众期待中,杨世杰开始了他的表演,打了一个骨通贴膏的广告,只见他慷慨激昂地说道:“杨氏牌骨痛贴膏,一贴见效,绝对正货。”只见方文轩激动地说:“我刚才腰间盘突出了,我要买,多少钱?”杨世杰乐呵呵地说:“不贵不贵,不要998,只要98元。”方文轩听完大吃一惊,无奈地说:我只有2元钱”!哈哈哈,大家都被二人的滑稽对话逗得笑倒在地。
接下来轮到我了,刚开始我还有点紧张,可一想起自己要说的广告词,就不停地开怀大笑。正式表演了,我只好憋着笑大声说道:“你是否还在为***猪而烦恼,不要担心,李氏***猪刀,***猪不留血,砍肉不留痕,你值得拥有!”话音刚落,同学们都笑得前俯后仰了,有的同学直拍桌子,有的同学甚至还捶胸顿足了,有的同学故意开玩笑似地问道:“这么厉害的刀,借我玩玩。”我略带尴尬地回答说:“我没有,我家有。”大家一阵唏嘘,纷纷嘲笑我。
最精彩的莫过于是冰红茶广告了,表演者是我们班的班草---石俊熙,只见他大步流星地走上讲台,拿着一瓶冰红茶一饮而尽,喝完自信嘹亮地说道:“熙哥牌冰红茶,青春无极限,熙哥牌冰红茶,喝一口神清气爽,喝两口精神抖擞,不要10元,只要4元。”我说:“我要买,现在没有一点心情,我要神清气爽,我要焕然一新,变成李白。”呵呵呵,一群人都在笑话我,我却完全不当回事,。正所谓说自己的话,让别人去笑吧!
后面的表演也精彩纷呈,如幽默风趣的士力架广告,浪漫有爱的德芙广告……
教室里笑声不断,掌声不停,这个游戏太搞笑了,太好玩了,全班同学都尽兴倘佯其中。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