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永久不变的道理,这个道理用在于农夫身上、用在于考生身上、用于一般世人身上,也可用在香港、用在美国、用在世界各国都可行得通,这个道理就是:“舍得,舍得,有舍方有得。”这个至理历经岁月漫长的洗礼,经过不同时空的淬炼,始终站得住,挺得起的千古名言。
赠人玫瑰,手里留香;给予饭菜,功德无量;予人方便,自己无害。所以舍并非完完全全的失去,而是另一种型的转换,也可说是心态上的转变。铁矿可以在深山里悠闲地埋在地底下,历经千载的花果飘零,万年的沧海桑田,始始终终都是原来的铁矿;但如果铁矿不舍弃安稳舒适,而仍旧无所事事地潜藏于深山的话,就无法造就林林立立的高楼大厦,供拥挤不堪的人们使用。如果一粒麦子不死,我们也看不到沉甸甸金黄的波浪,也看不到非洲饥饿孩童脸上的笑容。一粒麦子的自我舍身,繁衍千千万万的生命朝气蓬勃,欣欣向荣。所以说,舍弃小小的自我,燎原为成千上万的大我,于生命历程中是一项伟大的行为。
我舍弃走马看花的习性,不再只是远观青山。远眺的青山是多么的翠绿,何等的苍茫,静止不动的如一位壮硕的战士昂首、挺立;但如果你走进一看,瞧!那绿树的枝条随风摇曳,嫩叶亦婆娑起舞;小草像是喝醉酒似的摇摇摆摆,朵朵点点的小花,缤纷这大山的色彩;潺潺的溪水撞击着溪床上的岩石,发出轻快的妙音;枝头的鸟儿吱吱喳喳唱出生命的欢欣,山谷中的竹鸡也走走跳跳着欢乐的音符。呵!原来这看似静止的远山,竟是如此的生机无限,绿意盎然!如果你肯舍弃远观,如果你肯舍弃些许时间,跨出你的大步,迈向青山,你就会得到不同凡响的收获,看到一座生机勃勃的大山。
我舍弃勿勿一瞥的惯性,不再将浮云看成一掠眼的白烟。仰望苍穹,青天朗朗,是多么的浩瀚无垠,何等的无边无际,如同一纸泼墨的山水画。但如果你静静的看,仔细的瞧,你就会发现这看似平淡无奇的天空,居然可以如此的波诡云谲,变化莫测,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原来,看似平静的云彩,随风徐徐缓缓的飘荡,色彩时而白,时而金黄,时而橘红,时而晦暗,于揭起波澜壮阔的翻腾,汹涌如浪,令人直言不可思议,叹为观止。所以说,如果你肯舍弃繁杂的情绪,如果你肯沉澱你的心灵,如果你会放空自我,那么你就会得到与众不同的见解,欣赏一幅跃动的图画。
老师舍弃自己休闲的时间,孜孜矻矻的学生身上,大舍无求,殷殷期勉,而造就学生之得;而学生之得,也是老师之得。所以“舍弃”与“付出”并非失去,而是一种更为意义,层面更为壮阔的获得。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将会面临无数个的“失去”,也会得到无数个的“拥有”,我们将以“有舍才有得”的平常心看待,以“舍”勾勒生命的轮廓,以“得”涂抹鲜明的`色彩,期冀能于“舍”与“得”的浩瀚苍穹里,任我翱游。
舍与得,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俗话说:有舍有得,不舍不得。人们为了生活,整天忙忙碌碌,急于获得,而吝于割舍。事实上,该舍不舍,造成生活的负担;不该舍而舍,又造成人生的遗憾。到底何者该舍,何者不该舍,没有人能给出准确的答案。
当你想要获得某些东西就必须失去某些东西,最简单地说,如果你想让你的成绩名列前茅,能考个好大学,就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这样就舍去了你娱乐的时间,如果你不愿舍去,就换不回那“一纸如千金”的录取证书。
小时候总是听大人跟我们说,要学会舍弃,才能取得成功,也经常会在书上看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可我们当时只是看看就算了,从来没有想过其中的深意,现在想来,其中的道理可不简单。
什么该舍,可是自己却不想舍,什么不想舍,可是却该舍,这还牵扯到了自我的控制力,如果控制不了自己,把该舍的都舍不掉,那说再多的舍得舍得都是徒劳。
两千多年前的吴王夫差,就做了一个在世人看来都很愚蠢的选择,他沉迷于美色,对越王勾践送出的美人来之不拒,其中西施最为著名。说他沉迷于美色,我觉得有些勉强,因为现在没有人能知道历史的本来面目,没有人亲历,所以任何的历史记载都有可能有虚构或夸张的成分,说不定当时吴王夫差是真的爱上了西施,大臣们苦心劝谏,他却充耳不闻,结果很显然,他是得了美人,却赔上了江山还有性命。
其实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商纣王和妲己,周幽王和褒姒,都是为了美人而亡了国。其实“舍得”不过是人们心中的一个衡量点,也许有人觉得这舍的值得,就算得到的不一定跟舍的相等,那也心甘情愿。
而活在今天的我们,舍什么,得什么,怎么舍,怎么得,都取决于我们自己,这也是我们必须深思的问题。而我们确实要先有舍,才能有得,但这“舍”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有把握的“舍”,不能盲目的“舍”,这样才能更好的“得”,“得”到更好的!
在一个有月的深夜里,我的思想悄悄地起身,开始了历史中的漫游。
穿过世事浮华,走过凄凉无奈,跨过沧海桑田,来到了一望无边的汨罗江畔。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好奇地回过头,见一个身材高大却看似柔弱得弱不禁风的老人,手里端着一杯水酒。杯中酒倒映的是寂寞的表情,还有颗颗的泪滴。
昨日不可留,一个王朝的背景在你朦胧的醉酒中逝去。一个逗号慢慢地缩成了一个句号,但是,我们拥有一个传诵千古的名字——屈原!
我按捺不住心中的疑惑,径直走到他的跟前,望着他那历尽沧桑的脸庞:“你已经被昏庸的怀王放逐汉北,还指望再报效国家吗?你还是安心去隐居吧!”他笑了笑,三分的愉悦七分的苦涩:“你以为我现在不是左徒了,位置不高了,就不能实现价值了吗?就不能报效祖国了?你错了,无论我在哪里,无论我是左徒还是庶民,我那颗心永远不会改变!”
我又飞快地跑到那群得势后无比猖狂的小人身后,看见上官大夫靳尚的身影,那身影正像幽灵般环绕在楚怀王左右。他像一只哈叭狗,在楚王面前摇头摆尾……
瞧,人家靳尚的位置多高啊!自然“价值”也无法估量啊!哪像屈原你啊,只能在心中默默地等待,等待艳丽的桃花再开……
“你说我没有实现价值吗?这要看‘位置’了。”不知何时,屈原站在了我身边。
我激动地说了下面一段话:
您误解了,我无限崇敬您。
您被贬,但您的诗作《离***》却流芳千古,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您被眨,但您的心一直牵挂着国家社稷、黎民百姓,惦念着国家的存亡。
您在政治上没有实现价值,但在文学上,您留下一座高峰,浸透了人格魅力的文学高峰。
您的诗作是文学上的珠穆朗玛峰,您的精神是文学史上的万里长河。时间飞快地流逝,却带不走您留下的《离***》,它绵亘千古而不衰,历经百代而不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后人。
您,在政治的位置上,没有实现价值;在文学的位置上,您价值巨大,千古流芳。
梦醒了,枕边湿湿的一片。
舍——舍弃,得——得到,人生路漫漫,我们必须学会舍与得。“舍得”是一门艺术,是一种精神境界。“舍得”需要智慧,需要勇气。
宋代词人苏东坡讨厌官场上的黑暗与险恶,不愿同流合污、随波逐流,便舍高官得清闲。美国作家海伦·凯勒又聋又哑且双目失明,她能成为一名作家,是因为她舍弃了与伙伴们玩耍的机会,休闲娱乐的时间才得今日之辉煌。
我们不能只得不舍,要有收获,必有付出,付出便是一种舍。虽然它有代价,但人们在此方面付出时定能在彼方面得到数倍的回报。
黄继光胸口堵枪眼、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邱少云为潜伏忍火烧,这些“最可爱的人”所付出的一条条宝贵鲜活的生命。他们生命的舍去重于泰山,得到的是祖国安全的保障,是亿万人民的幸福生活,个人生命的“舍”比起这种“得”来微乎其微。
日常生活中的“舍”与“得”无处不在。学生们经常遭遇到的“舍得”是学校的选择,就读专业的选择。我们中学生面临的则是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的选择,为了国家用工的需要,我们有时必须舍弃自己的兴趣与爱好。那些成名成家的人前半生,求功名,求建树,追求绚烂,是“得”的过程。后半生,需要急流勇退,放弃以前的一切执著,回归平淡,这是“舍”的过程。我国历史上“舍”得最漂亮、最潇洒、最动人、最不朽的莫过于陶渊明、朱希真,一篇《归去来兮》、《一个小园儿两三亩地》将手边功名的舍弃是何等飘逸!不要以为只有能“取得”的人是大智大勇,那些能毅然割舍的人,实在具有更高的智慧与更大的勇气。
“舍”与“得”是一个不等式,二者不可兼得,解好这个不等式的唯一标准是:舍功名得安闲,舍平淡得超俗,舍小义得大义,舍小家得大家。
沧桑的老屋旁,人心迷惘。
朝花夕拾。
一地花影,哪一片是我丢失的?曾经面对这一片静好,在岁月中寻找着自己心中的向往。到常开不败的花丛中去找吧,到一字成行的老树旁去看吧,到乱红堆积的繁盛处去听吧。像一个走过一生的人,变成孩子,每天带着无数新奇的幻想去张望蝶影的翻飞;像一个痴情的恋人每日到那斑驳光影中的车站处独自翘首;又像一个垂暮的老者,安详地等待召唤。
曾记否,在这无处安放的青春中,有怎样的张扬、怎样的落寞?
那个六月,下雨也不曾孤单,一次次地引着湖面,陪它嬉闹。
湖畔,用指尖在水面挑起涟漪,失神。
“多好看的手啊,原来男孩的手也会那么修长、那么干净,弹起琴来一定很好听。”耳边是由衷的赞叹。
“我也希望能用双手追随肖邦啊!”终究还是未果。
一粒石子飞速砸碎湖面的平静,钻出一条水龙兴风作浪似的.翻滚。身后的脚步声渐近,之后坐下。
“我还是觉得波澜壮阔是最漂亮的,人生就应该活得像激情似火的心电图嘛!”话语中意气风发,尽显“我是世界之王”的豪情。
悄然间,雨水像一个不耐烦的孩子,离开湖面,去寻找新的玩伴。雨后的天空,云淡风轻,彩虹如约而至,泥土的气息扑鼻而来。人各有志。或想以舞墨纵横宣纸;或想驰骋绿茵,手捧金杯;甚至平步于商界政坛,举世瞩目。梦想虽尽数夭折,仍一如破碎的泡沫,美丽而绚烂。于是挥手离去,谓之告别。
时光飞逝,宛如历尽花甲,走过古稀,恍如隔世。
走进心灵港湾的这艘古船,仿佛连甲板都重现着当年泰坦尼克号上面挥臂轻狂的少年。
屈原是中华民族心中永远的痛,也是留给世人永远的感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痛定思痛,我们应做的是透过屈原个例,来窥测悲剧的原因。
屈原只是一滴水,但滴水藏海,背后是深广的社会背景和独特的个人性格特征。
屈原有才干,有远见,对楚国忠心耿耿,却被楚怀王流斥,又被顷襄王流放,直到怀石自沉汨罗。悲剧的背后,是朝廷的昏庸。
政治清明的朝廷,应当选贤授能,亲贤臣,远小人。而楚国恰恰相反,君王亲近靳尚、令尹子兰等小人,疏远了忠心耿耿的屈原。上官大夫跟屈原一同在朝为官,想争得楚怀王的宠信,内心嫉妒屈原的才能。上官大夫就在怀王面前讲屈原的坏话:“大王叫屈原起草宪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的。每当一项法令制度定出来,屈原就夸耀他的功劳,认为‘除了我就没有谁能制定得出来’。”怀王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偏信小人谗言,疏远赤胆忠臣,这不是昏庸是什么?
当秦国割让汉中一带的地方给楚国来讲和的时候。楚王说:“不愿意的地方,愿意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了说:“用一个张仪抵汉中的地方,请您让我到楚国去。”到了楚国,又用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让他在怀王的宠姬郑袖的面前编造谎言。怀王居然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念私利而不顾大局,纵虎归山,这不是昏庸是什么?
屈原悲剧的另一个原因,是其自我圣化的道德理想主义。
屈原总是将自己圣化,圣化成一个操守高洁的君子。他确实操守高洁。他总是以圣人的姿态引导楚王,努力使之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王,从而使楚国的政治走入正道;他总是从高悬而无根基的道德层面去评判现实中的楚王。其结果总是发现现实中的楚王与理想之间存在着距离。当然,屈原的自我圣化,并非为了自作圣王,而是为了以圣人的姿态辅助圣王,从而建立一个人间天国——道德理想国。屈原将自己的理想政治称之为“美政”:“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他愿意以自相殉这个“美政”,可是,现实却击碎了他的理想乌托邦。这种自我圣化,这种在不可能的情况下追逐的道德理想,可以说是他悲剧的重要原因。
滴水藏海看屈原,我们看到了很多,我们也思考了许多。
这是一篇议论文,中心突出立意明确,文章首段明确提出中心论点,即“亲近自然,尽享生命清欢。”全文围绕亲身感知自然的途径所获得的结果、意义行文,层层深入思路明晰。文章思古鉴今,指出文人墨客尽赏山水的情怀自古有之,亲近自然一方面能获得心灵的洗礼与灵魂的丰盈,另一方面,用心感知、触摸自然,更是一种积极的生命姿态,一种高致的精神美学。能够从这两方面分析和论证,显示出该考生对材料的理解和思考已达到了一定的深度。虽然文章后半部分借用了王开岭《按时看日出的人》一文的观点和语句,但运用得还是较为贴切自然,不生硬。反观现代社会,文章呼吁人们投身自然去寻觅生命本色、尽享尘世清欢。末两段稍显拖沓,收束可更简练些。整篇文章紧扣中心,材料丰富,语言简洁并具有古典的诗意美感,书写干净美观。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