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里学习了《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一书。范范一翻,发现里面云集了各种新颖的教育观点和理论。书中条理清晰的向我们娓娓道来:什么是儿童,什么是儿童文化。再一一列举了儿童教育的近现代观点,将近代的各大教育学家的理论和实践行为详细的展现了出来,真是受益匪浅。
特别是里面的一个观点吸引了我的注意:儿童崇拜。乍一听觉得很是新鲜。这是不是把儿童捧上了天?带着这个疑问继续看下去。原来这些提出儿童崇拜的人未必不知道儿童淘气的一面。只是他们又发现了儿童生活的另一面,这是超出成人的一面,值得我们成人学习的一面。
回想自己工作8年来与孩子们的朝夕相处,孩子们的纯净目光;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还有孩子们的善良之心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和快乐。还记得在语言科学类活动中,孩子们的精彩回答往往会成为下一个生成的新主题内容;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孩子们凭借丰富的想象力用稚嫩的笔绘制出了似大师般美轮美奂的作品。特别是有几次,我身体情况欠佳的时候,孩子们敏锐的观察力发现了我的异样,纷纷上前问候:老师你好点了没有;老师我帮你捶捶背吧!老师你要多喝水哦!一句句温馨的关怀话语给我带来了无穷的温暖。
我想这些提出儿童崇拜的人不是说要否定儿童继续成长,否认儿童的成长需要成人的帮助。只是他们从儿童的`生命中窥出了天机,因而由衷的发出感叹的言辞、崇拜的的话语。我们应该从中感悟其中的对儿童世界的尊重和认识。我们在任何一次对儿童某一方面的发现都能唤起一种儿童崇拜。因此让我们努力去发现孩子们的生活吧,让我们欣赏孩子们的生命吧,让我们谦逊的向孩子学习吧,让我们真诚的崇拜儿童吧。
现在大多每个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大人们个个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越来越多的大人们开始逼着自己的孩子学英语、学钢琴,从小就只能和各种各样的书本打交道,甚至有的家长连孩子们嬉戏玩耍的时间都要一并剥夺。我想,这就是让儿童生活在了儿童本身的生活之外了吧,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他们的个性就只能被完全束缚住了。
但如若只是放任幼儿,恐怕也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正就如同书中所提到的鲁迅的“三味书屋”与“百草园“之间的关联。显然儿童更好地成长一定程度上还是十分需要我们这些成人去指引他们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一味的将我们成人认为孩子因该发展的方向去强迫他们接受。就像我们成人所设定的三味书屋一样,对于孩子来说是相当枯燥与乏味的,这样只会让他们变成一个缺乏好奇心、缺乏探究精神的木偶。特别是对于幼儿教育,适当地释放孩子们的天性,让他们在三味书屋中发现百草园的乐趣是必然的。
结合我们现在的幼儿园课程来说,我们能够发现现如今的幼儿教育也在一步步地像这个方向不断地靠拢。例如越来越多的教案中体现出了幼儿自主探索,自由讨论发现的重要性。孩子们在这样的活动中不断增强自己的探索能力、探知***,这样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个良性的循环。作为一名在职的幼儿园教师想要让自己班级的孩子有个性地发展,更要深刻理解及内化这样的一些理论知识,将它们融入于孩子们的一日生活之中,将它们普及与每一位孩子的家长。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孩子们那些可贵的东西吧!
我们首先要了解儿童文化才能往更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方向去进行儿童教育。通过这一次的继续教育,我也发现自己在了解儿童和如何进行教育的方面还是相当匮乏的,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汲取书中精华才能让自己的教育方式更适于孩子们的自然发展。希望自己能通过这样不断地学习提升自身各项能力。
教育是一种影响、一种熏陶,应该把生动鲜亮的生活呈现在幼儿面前,营造温馨的文化环境,让孩子于潜移默化之中感受、体验、探索。
(1)根据孩子好动的心理,创设科学环境。
我们可以利用废弃的纸筒制做望远镜,可以提供木块、小钉、小锤,教孩子做简单的玩具,如小桌椅子、小床等,培养初步构造玩具的能力。通过玩泥、玩沙还可以培养初步制做模型的能力。利用磁铁做钓鱼游戏,给孩子适当的科学环境,以发展关于科学的技能和兴趣。
(2)文明的行为举止,积极的人际交往环境。
文明的行为举止,有助于人们之间关系融洽、和睦、协调,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从小养成高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但是文明的举止最好有一套合理的能被孩子接受的规则来明确,要做到语言文明得体,使用礼貌用语,并注意说话的态度、方式,做到和气、文静、谦逊,举止动作优雅合适,坐有坐相,站有站样。多给孩子提供动手劳动的机会,让孩子多动手多参与劳动,体验劳动的快乐,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培养儿童自己独立的能力。
从前,有这么三个富翁。他们相约一起进城,各自用重金买了一件极为贵重的皮袍。
回来的路上,天气突然变冷,他们便将新买的皮袍穿在身上。走着走着,眼看就要下雨。"怎么好让自己的皮袍被雨淋湿呢?"三个人同时这么想着,便就近到一个破庙里暂时躲避一下。他们刚进庙门,果然就大雨滂沱……
他们等了好久,雨还是下个不停。看看天色已晚,可谁也舍不得自己新买的贵重皮袍叫雨淋着,真不知如何是好!
"有了!有了!"一个富翁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办法,大家欣然同意:"就这么办吧!"
于是,第一个富翁的皮袍借给第二个富翁穿,第二个的借给第三个穿,第三个的又借给第一个穿。这么着,三个富翁便高高兴兴、心安理得地冒雨上路了。
这三个人想的都一样:我穿的皮袍反正是别人的,淋坏了也没有关系,一点也不觉得心痛。
从儿童期的特点看,家庭是儿童文化习性获得的最重要的文化场。家庭是以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建立起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儿童不仅从这里获得基本的物质需要,也从这里获得对外界的初步认识和理解。因而,家庭是人的一切发展的根基,是人一生中精神世界及行为方式的第一源头。家庭对儿童文化习性获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核的熏陶与继承,包括民族的宗教信仰、图腾崇拜、伦理观念、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心理素质、价值观念等。由于家庭对人的影响的首发性、直接性、深刻性和长期性特点,家庭成为了儿童文化习性获得的第一影响源。
当儿童学会走路,他的活动范围即从家庭迈向了社区,参与社区的文化活动,比如节日庆典、宗教礼仪等,但这时儿童是作为边缘人、旁观者的身份参加的,他对文化的感受与理解,更多的是通过模仿和熏陶而获得的。
当长到一定年龄后,儿童便进入幼儿园、学校进行学习时,儿童的身份与以前不同,这时他是作为学校的主人和学习的主体参与到学校各项活动中去的。学校则通过教育帮助儿童获得相应的文化习性。
此外,个体的人格倾向、主观的文化体验以及文化选择,规定着个体与外在文化环境互动的水平与结果。个体与外在文化环境互动的水平可分为自在与自觉两个层次。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决定了儿童个体与外在文化环境互动的水平处于由自在向自觉水平过渡的阶段。
有一只猫认识了一只老鼠,便对它大谈特谈自己是多么喜欢老鼠,原意和它交朋友,弄得老鼠终于同意和猫住在一起,共同生活。“我们得准备过冬的东西了,不然我们到冬天会挨饿的,”猫说,“至于你嘛,我的小老鼠,哪里也不要去,我真怕你会被什么老鼠夹子夹住。”老鼠接受了猫的好建议,于是它们买来了一罐猪油,然而两个人都不知道该把猪油放在什么地方。它们左思考右思考,最后猫说:“我觉得这猪油放在教堂里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因为谁也不敢偷教堂里的东西。我们把猪油藏在祭坛下,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决不动它。”猪油罐就这样被放到了安全的地方。可是没过多久,猫开始想吃猪油了,便对老鼠说:“小老鼠,我想跟你说点事。我的表姐刚刚生了一个小宝宝,还请我当小宝贝的教母。那小宝贝全身雪白,带着一些褐色的斑点。我要抱着它去接受洗礼,所以今天要出去一下,你一个人在家看家,好吗?”“好的,好的,”老鼠说,“你尽管去吧。要是有什么好吃的东西,千万要记着我。我很想尝一点洗礼时用的红葡萄酒。”这一切当然都不是真的,因为猫并没有表姐,也没有被请去当教母。它直接去了教堂,偷偷爬到猪油罐那里,开始舔呀舔,把顶上一层猪油舔得精光。然后,它在城里的屋顶上散了散步,想碰碰别的运气;接着便躺下来晒太阳。每当想起那罐猪油,它都情不自禁地舔舔自己的嘴唇。它一直等到天黑才回家。“啊,你终于回来了,”老鼠说,“这一天肯定过得很开心吧?”“一切顺利。”猫答道。“你们给那孩子起了什么名字?”“没了顶层!”猫冷淡地说。“没了顶层!”老鼠叫了起来,“这个古怪的名字可不多见。你们家常取这样的名字吗?”“那有什么?”猫说,“不比你的那些教子叫什么‘偷面包屑的’更糟吧?”
没过多久,猫又想吃猪油了。它对老鼠说:“你得帮我一个忙,再一个人看一次家。又有人请我当教母了,而且这个孩子的脖子上有一道白圈,我实在无法推辞。”好心的老鼠同意了。猫从城墙后面溜进教堂,一口气吃掉了半罐猪油。“什么东西也没有比吃到自己的嘴里更好,”它说,心里对这一天的收获感到很满意。等它到家时,老鼠问道:“这个孩子起的什么名字呀?”“吃了一半,”猫回答。“吃了一半!你在说什么呀?我长这么大了还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样的名字。我敢打赌,就是年历上也不会有这样的名字!”
不久,猫的嘴巴又开始流口水了,想再去舔一舔猪油。
“好事成三嘛,”它说,“又有人请我去当教母了。这个孩子除了爪子是白色的,浑身黑黝黝的,连一根白毛都没有。这是好几年才会碰上的事情,你当然会同意我去的,是吗?”“没了顶层!吃了一半!”老鼠回答,“这些名字真怪!我实在弄不明白。”“你白天又不出门,”猫说,“整天穿着深灰色的皮袄,拖着长长的尾巴,坐在家里胡思乱想,当然弄不明白啦!”趁着猫不在家,老鼠把屋子打扫了一下,把东西放得整整齐齐。可是那只馋猫把剩下的猪油吃得干干净净。“人只有把东西吃得干干净净才能放心,”它自言自语地说。它吃得饱饱的,直到天黑了才挺着圆圆的肚子回家。老鼠看到它回来,立刻问它这第三个孩子起的什么名字。“你也不会喜欢这个名字,”猫说,“它叫‘吃得精光’。”“吃得精光!”老鼠叫了起来,“这个名字太令人费解了!我从来没有在书上见过。吃得精光!这是什么意思呢?”它摇摇头,蜷缩起身子,躺下睡着了。
从此,猫再也没有被邀请去当教母。可是冬天来到了,外面再也找不到任何吃的东西。老鼠想到了它们准备的过冬的东西,便说:“走吧,猫!我们去取储存的猪油吧。我们可以美美吃上一顿。”“是的,”猫回答,“那准会把你美得就像把你那尖尖的舌头伸到窗外去喝西北风一样。”它们动身去教堂,可它们到达那里后,看到猪油罐倒是还在那里,里面却是空的。“天哪!”老鼠说,“我现在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你可真是个好朋友!你在去当什么教母的时候,把这猪油全吃光了!先是吃了顶上一层,然后吃了一半,最后……”“你给我住嘴!”猫嚷道,“你要是再罗嗦,我连你也吃了!”“……吃得精光,”可怜的老鼠脱口而出。它刚把话说完,猫就扑到了它的身上,抓住它,把它吞进了肚子。这世界就是这样!
很多年以前,我生活在一个叫做“慢吞吞”的城市,浪费了很多的时间。于是,我决定搬到一个叫做“忙碌”的城市。
在“忙碌”城市,我每天都非常忙,只有下雨天稍微空闲一些,我就会去图书馆。我向图书馆的管理员要了一杯咖啡,一边喝咖啡一边看书。
没见过有咖啡喝的图书馆吧?它就坐落在“忙碌”市的中心,这里的'咖啡和书一样受人欢迎。图书管理员是一个梳着辫子的女孩,穿着漂亮的花衣裳,那些花朵是静静开放的紫云英。
在这个叫做“忙碌”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地方是多么好啊。
在我看书的时候,进来了一个奇怪的家伙。我看不清楚他的脸。他戴着口罩,穿着雨披,鞋子上有着厚厚的泥巴,还粘着树叶。我想:他一定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因为整个城市里没有这样的树叶。
他把雨衣脱了,雨衣里面还有大衣,然后,在门口脱了满是泥巴的鞋子,这才进了屋。
他要了一杯咖啡,来到我面前,问:“可以让点地方给我吗?”我腾出一块儿地方。
他说:“最近我总是很困,听说咖啡可以提神。我有很多很多的事情要做,没有充足的时间去睡觉。”
我说:“哦,是的。在这个城市里,每个人都是忙忙碌碌的。”
他说:“其实,这样很不好,但是没有办法,我需要很多时间做很多事情。比如,搭一间木屋,做蜂蜜,给远方的朋友写信。”
我想,这位朋友一定不住在城市里。其实,自己搭一间木屋,养一群蜜蜂,空闲的时候给朋友写写信,这样的生活不挺快乐吗?
可是,他说:“我没时间去做完这些事情了,我已经开始瞌睡了。”
我说:“是的,我也瞌睡过。瞌睡是很难赶走的。”
他很高兴我也有与他类似的经历,所以他接着说:“知道吗?古老的书里记载,有一种虫叫做瞌睡虫。”
“不知道,我只知道甲壳虫、西瓜虫和放屁虫。”这些虫子的名字有些好玩或者难听,所以我记住了。除此之外,我真的说不出别的虫子的名字了。
他就开始为我介绍起瞌睡虫来。
“他们不住在树洞里,也不住在地里,更不住在鸟类的羽毛里,他们就住在风里,真的,北风一刮,我就开始想睡觉了。”
哦,对这些东西我一无所知。
接着,我就继续看我的书了。过了很久,当我站起来去换一本书的时候,突然看见了他的脸,他的口罩已经拿掉了。天哪,我大吃一惊,这绝不是因为这张脸难看,而是因为—_这是一张狗熊的脸。
没有比在图书馆里看见狗熊更让人觉得意外的了。但我没有尖叫,只是悄悄地对梳小辫的图书管理员说:“我看见这里来了一只狗熊。”
那位图书管理员却用很响的声音说:“你开玩笑吗?狗熊怎么会来看书,他应该到对面的面包店去。”
“真的,他的鞋子上粘着一片橡树的叶子,城里没有的。”我依然压低了嗓门说话。
等我转身的时候,却发现那只狗熊已经不在了。
我对图书管理员说:“是你把他吓跑了。”
图书管理员看了看借书卡,天哪,那是一片树叶——一片野橡树叶子。她把目光投向窗外,看见
那个穿着雨衣的身影从面包店经过,慢慢地远去了,直到变成了一个很小很小的黑点,消失在雨中。
我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看见狗熊留在桌上的书,这是一本關于
“狗熊”的书,上面写着:狗熊为什么要冬眠。
图书管理员推了推眼镜说:“我猜,这位狗熊先生一定住在野橡树旁边。”
“是的,他有自己的小木屋,还养了几箱蜜蜂。”我说。
“但是,他是一个傻瓜,他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很忙很忙。”图书管理员说。这个忙碌的城市里有很多很多这样的傻瓜。
屋外风刮得很大。哦,森林里的狗熊啊,但愿你能在天黑前回家,好好地睡一觉,做个好梦。
天性是文化的根基。因此,教育必须要以儿童的天性为依据,才能发挥自身的功用。天性是不可教的,也是无法改变的。所以,有学者提出,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以人的天性为根基为前提的。天性的生成是由生命的进化历史决定的,是经自然选择的,因而是自在的合规律合目的的。教育的出发点应当是人的天性,教育应当尊重天性。
儿童文化习性的塑造,首先应当了解儿童,了解儿童之所以为儿童的需要与成长的规律。蒙台梭利将儿童的需要视作来自生命的呼唤,认为孩童成长为大人是借助于一种神圣的力量。所以在这个奇妙的过程中,教师与成人所做的干预必须是“间接的”,是一种充满敬意地等待儿童成长的过程。她说,“让我们‘释放’这个生命去成长,只要是对他好,让我们当个安静的观察者。”,因此,顺应儿童天性,成人首先应当是一个观察者,一个儿童发展需要的研究者。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