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路导致不好招生是断头路说的重要理由。如果人为地阻断学生的求学之路,这种做法没有合理性葚至是合法性。但职业与普通两种类型之间的差异天然地在求学之路上出现断裂,注定只有极少数有毅力的学子才能通过。而且这条路也不是完全走不通,各地都有专升本的项目,只是客观上只有少数人能走通罢了。至于因此而让学生觉得没有盼头的推论只是一种个人判断,上学要上到哪个层次更多的可能是个人价值判断,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也不是人人都要读到博士,即使到了博士是不是还要叹息无路可走呢?如果确实因此就不好招生了,要判断此事的对错或好坏,那就要看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学生进入职业院校的目的是什么,两者是否匹配。办职业教育的目的实际上是明确的,就是为社会、为企业培养技能人才,而不是学士、硕士的预科。升学路径畅通并不意味着职业院校因此就变成了升学通道而放弃立校之本,如果这样的话,职业院校还有无存在必要?如果职教存在的意义就是为就业市场提供初步培训的劳动力(或人才,那么职业培养的毕业生就应该大量地流向就业市场而不是升学,而且每一层次的职业教育都是如此。也就是说,每一层次的职业教育从数量(流向上看都是断头路!这才是正常的!
断头路说还有一个理由就是:“职业培养的学生因为不能继续深造,所以在社会上低人一等,因此,这也是学生不报职业学校的原因。”社会层次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财富、权力、声望三个维度,职校的毕业生最容易在工资收入上找到差异,这也是让他们觉得低人一等的根源。但“几乎在所有国家,白领工人都会比蓝领工人获得更高的收入”。“职业教育正好是培养蓝领工人的,恨屋及乌,培养低收入人群的职业教育也就低人一等了。可见“低人一等”的病根不是断头路或是职教应高等化,筛选理论、分割劳动力市场理论都可以对此做出解释,而且“低人一等”只是个人感受,甚至根本就不是病,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秩序。如果一个院士和一个普通人在大家心目中是“相等的”,这才真正是病。“低人一等”也许是现实,但长幼尊卑就是一种数千年形成的而且是必须形成的社会秩序,分等级也好,分阶层也好,社会总要分出个三六九等,而教育程度成为一个最为经济的信号来完成分层功能,这是想否认也否认不掉的现实。关键是想要抹***这种区别的企图是危险的。社会各界以某种高尚的理由(如公平抹***等级差异,会有别的机构、组织以别的方式来分出阶层,到时候付出的社会成本会更高。
从实证研究来看,学生不选择职业院校的原因是复杂的,现有的专科(职业培养与本科(普通培养不存在类型差异,更多的只是层次的不同。一个压缩的本科比不上正儿八经的本科也没什么不好理解的。经过几十年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专、本之间还是不能形成本质差异,是不是能说明在现有体系下,本、专之间总体上不可能形成类型差异,或者说职业教育到专科已经足够,甚至可以说,职业教育总体上不需要高等化。强行高等化就意味着同质化,意味着高等教育的过剩。
我国现在的主流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但倡导职业教育应该升格的声音却不绝于耳,其理由也是从需求来讲的:科技的进步导致职业岗位对技术需求的提升,职业教育升级是顺应了历史潮流。由于社会的进步,原来的劳动者要接受更多的教育才能胜任技术进步后的工作。最常被提到的一个例子就是关于汽车说明书的问题:原来的说明书只有几页,现在的说明书上百页,因此,工人必须接受更多的教育,因此,职业教育必须升级。
技术变革或技术进步对劳动力技能需求的影响存在争议,主要可分为三派观点:正向说(Johnston和Packer认为发达国家传统低技术含量的职业正逐步被高技能的服务行业所取代;负向说(Braver.man和Zimbalist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是雇主为降低劳动力成本和维持对劳动力的控制,会降低对技能的要求;双向说(Spenner等认为技术对工作技能和教育需求有较大影响,有的工作对技能要求提高,有的则相反。目前还没有足够数据来解决这种分歧。因此,主流研究连技术进步会提升对劳动力技能的要求这一命题都证明不了,更何谈对高等职业教育需求的提升。
三种观点所考察的地区、时段、行业不尽相同,由此得出有出入的结论也不足为奇。虽然存在分歧,但从逻辑上可以证明,从长期趋势来看,多数工作对多数劳动力的技能需求不会是急剧上升的,即技能需求总量不会上升(技能需求总量:∑某岗位所要求技能的难度×岗位需求职位数。否则,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总有一天,人类根本走不出学校,毕不了业。工作的复杂程度高,意味着对担任此工作的员工的技能难度的要求高,学历要求也高,当然也意味着较高的人力资源成本。从行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新兴行业在一开始出现大量复杂程度高的工作,因此对高技能人力资源的大量暂时性需求是可能的,但这种情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能长期持续,因为一旦该产业或企业进入快速发展期或成熟期,激烈的竞争会要求越来越严格的成本控制和质量控制。高技能人才意味着高薪酬,而要严格控制成本以应对竞争,就注定这些人只能成为关键的少数。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一家销售额达几十亿美元的公司,在遍布美国的40多家工厂中都分别设有一个总会计师,每位总会计师有3~6个监督人员向他汇报,并管理25~50个职员。这些总会计师的年薪仅为3万美元,因为他们只受过高中教育,而且并非聪明过人,若要雇用取得过大学文凭、硕士文凭和注册会计师证书的有人员的话,支付的年薪需要6.5万美元或更多。为什么能把高中生放在这么高级别的岗位上?因为公司已经把总会计师的全部决策几乎都高度程序化了,公司制定了一份4000页的会计手册,并不断进行更新,它能告诉每一位总会计师他所能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应该如何处理。这样,总会计师要做的就是“照章办事”。如果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程序在手册里找不到,总会计师就会向总部请示,由总部指导他该怎么做,总部在收到有关问题的请示一个月后,会将会计手册再次更新。在成本压力下,选用低成本的低学历员工是企业都会选择的压缩成本的有效路径。另外,让投人人员的技能达到高水平以达到保证产品质量的目的是不现实的,只能由装备来替代人工,这是高水平、稳定的质量控制的必要条件。不把质量控制的希望寄托在员工的技能水平上是质量管理的通识。质量控制的驱动也会导致对员工(也包括高技能员工的需求越来越少的趋势。可见,技术进步是长期趋势,但并不会导致技能需求总量的上升。能观察到的现象是对关键的少数岗位的要求提高,对大多数岗位则降低了要求,甚至连岗位都取消了。因此,为关键的少数而升格是否必要?
即使是对于这些关键的少数,其教育与培训也大可由普通高等教育来完成。普通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也是在职场中生存的,他们中的很多人还成为中坚力量,或者说职场中的中坚力量多是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这足以说明即使是职业化特征十分明显的需要高等教育学历的岗位也不见得非要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因此,对职场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既可以由普通高等教育培养,也可以由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因此,是由职业教育高等化还是由普通高等教育来满足这一需求,这是不言而喻的。
我国处于产业升级阶段,大量低端产业需要转移,高端产业要兴起,对劳动力的技能、学历等要求一定会提高,这毋庸置疑。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低端产业转移出去,高端产业建立起来,产业升级是需要过程的,特别是中国还有上亿的农村劳动力要转移进城,职业教育整体升级就意味着我们已经完成了产业升级,那么初级职业教育与培训是不需要的吗?所以,职业教育的整体升级在目前是不需要的。另外,产业升级意味着职业教育与培训内容的改变,培训的绝对难度也许是增加的,但相对难度却不见得增加,甚至是降低的。所谓相对难度是相对于当时当地人的认知能力而言的,古人也许穷其一生也理解不了地球是圆的,是自转、公转,这些知识对现在的孩子来说都没什么难度,这说明绝对难度没变,而相对难度则大大降低。因此,产业升级带动职业教育与培训升级的逻辑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技术进步说既不能说明技术进步会导致对劳动力需求技能的提升,也无法证明即使存在这种要求的提升会必然导致对所需教育培训的高等化,因此,技术进步说对职教升级、高等化的论证不充分。
Wernerfelt 现任麻省斯隆商学院管理科学系教授, 博士管理委员会的主席。
1 所受教育:
哈佛大学管理经济学博士学位
哥本哈根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
哥本哈根大学哲学学士学位
2 工作经历:
西北大学战略管理的助理教授
密歇根大学管理与政策控制的助理教授
哥本哈根大学经济系研究员
《营销科学》的地区主编
《管理科学》的副主编
一系列营销、战略管理和经济学杂志的编委
3 头衔:
美国经济协会的会员
战略管理协会的会员
国际管理协会的会员
4 著作:
营销方向 32篇,以下面两篇最为著名:
1“Implementing Quality Improvement Programs Designed to Enhance Customer Satisfaction: Quasi-Experim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Spain”,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37, no.1, February, pp. 102-112, 2000.
2 “Customer Satisfaction Based Incentive Systems” (with John R. Hauser and Duncan I. Simester, Marketing Science, 13, no. 4, Winter, pp. 327-50, 1994. Finalist, 1994 J.D.C. Little Best Paper Award, INFORMS College of Marketing.
经济学方向 16篇,以下面两篇最为著名:
1 “Why Should the Boss Own the Assets?”,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trategy, 11, no. 3, Fall, pp. 473-85, 2002.
2 “General Equilibrium with Real Time Search in Labor and Product Market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6, no. 3, August, pp. 821-31, 1988.
战略管理方向 17篇,以下面两篇最为著名:
1 “Strategy and the Research Process: Reply” (with Cynthia A. Montgomery and Srinivasan Balakrishna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2, no. 1, January, pp. 83-84, 1991.
2 “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5, no. 2, April-June, pp. 171-80, 1984.
5 奖项:
1994年战略管理协会奖,就是这篇文章。
6 目前的研究领域
企业理论
营销设计
组织信息处理
营销实施
二 关于文章
一 引 言
对一个公司来说,资源和产品都很重要。在战略管理的学术界对这两者都有论述。传统的战略的概念指的就是一个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优势和不足,同时我们使用规范的经济学的工具来分析产品市场。尽管视角不同,着眼点会不同,但最终两者将会产生对企业战略一致的理解。
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使用一些简单的经济工具来分析一个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并看看这些分析所提供的战略建议。这样一来,企业就可以认识到盈利性和资源之间的关系,使企业通过对企业的资源的管理来获得利润。
这篇文章将讨论以下四个问题:
1 以资源的视角来讨论企业的战略会产生与过去那种产品视角完全不同的理解。对多样化的公司来说,尤其是这样。
2 我们可以区分导致较高利润的各种各样的资源。在分析行业的进入壁垒时,我们就将它们称之为资源进入壁垒。
3 战略对于一个比较大的公司而言,存在一个利用现有的资源和开发新的资源之间寻找平衡。在分析增长—份额矩阵时,这个问题可以从我们的资源—产品矩阵中看出来。
4 兼并可以被看作在一个没有高度有效的市场上购买一揽子资源,通过购买稀有资源,企业可以付出较少的资金而获得较高的回报。
二 资源和利润
资源可以定义为与企业联系的比较紧密,基本可以同时存在的有型或无型的资产。例如:品牌,专有技术,特殊技能的员工,贸易合同,有效的生产过程和资金等等。这里,我们将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怎样的情况下,资源可以在长期内给企业带来高额回报?为了回答这个问题,Wernerfelt使用了Porter的“五力模型”。
(一 一般效果。主要讨论供给方和需求方的议价能力和替代性资源的威胁。
1 如果资源本身或用资源生产的产品被一个垄断供给者所有,资源的使用方和需求方的利润便会被降低。
2 同理,如果以资源生产的产品只能在一个垄断市场上销售,资源的供给方将获得较少的利润。
3 替代资源的可获得性会降低原有资源持有者的回报。
(二 资源壁垒。资源壁垒只是部分等同与Porter 的进入壁垒。因为它们都可以使壁垒内的企业对于外面的企业来说拥有优势。但Wernerfelt认为资源壁垒的概念超越了进入壁垒的概念,原因如下:
1 如果一个公司在市场A上对新进入者具有进入壁垒,而这个公司的产品要使用B市场的资源,那么,在B市场上拥有更多B资源的企业在进入A市场时就具有成本优势。
2 如果一个公司在资源a上拥有资源优势,a将在市场A上使用,那么即使a可以在别的市场上使用,那么无论如何,在A市场上,公司仍具有优势。
(三 吸引人的资源。资源壁垒是可以自我增强的。即企业可以通过已有的资源壁垒去巩固自己的资源优势。一个在资源方面处于强势的公司对于一个相对较弱的公司来说,可以获得潜在的高回报,也可以影响并购的成本。
1 生产能力。 资源使用的规模经济是产品进入壁垒的主要表现形式。从资源视角而言,产品进入壁垒就是资源壁垒。如果有这样一个市场,过量的生产能力会导致激烈的竞争和低的回报,理性的潜在进入者就会考虑收益过低而不去购买在此市场上产品相关的资源。
2 消费者忠诚。 是资源产生了资源壁垒,在一个市场上建立一个位置比取代它要容易的多。这样一来,后来的进入者比先入的进入者支付要更多的费用。两个超市竞争的例子。
3 生产。如果先入者实施了正确的经验曲线战略,后进入者的经验曲线就会比先进入者高,即他要为经验不足付出代价,还要忍受低回报。但如果经验被后者得到,情况会大不一样,先进入者就无法维持自己的竞争优势。
4 专有技术。一方面,专有技术可以使企业获得更高的回报,这样他们可以比跟随者有更好的条件和环境提出更先进的思想。而跟随者会发现模仿先入者的技术比自己发明方便的多,所以先入者要一直做到技术领先保持自己的位置。例如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力度。
一般来说,资源可以用于好几个产品,所以资源壁垒可以对几个产品产生影响,管理技巧就是一例。只将吸引力的资源理解为资源壁垒的基础是不够的,所以企业首先要寻找可持续的资源所构成的资源壁垒,而不是它目前所拥有的。如果一个企业已经建立了资源壁垒,他们就要寻找能够与他们目前的壁垒结合的好的资源和企业战略目标需要的资源。
(四收购与兼并。兼并与收购可以得到一般情况下市场上得不到的资源或一系列资源。但由于只有少量的购买者和标的公司存在,而且对于不同的购买者来说,同一个标的公司具有不同的价值,所以这个市场非常的不完备。由于以下四个方面根本调查不到:
1 目标公司有什么样的资源
2 本公司是否可以充分运用这些资源
3 调查这些资源的成本是多少
4 企业购买这些资源要支付多少
所以潜在的购买者一般只有标的公司满足一些简单的标准便不在调研。所以基于资源的并购战略是这样的:
1 得到更多你已有的资源
2 得到那些与你所有资源可以有效结合的资源
考虑到资源的一揽子交易,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的不完备而便宜的购买资源以建立和巩固其的资源壁垒。这时,有一系列目标公司,只有一个购买者是最好的。最差的就是有多个目标公司和多个购买者,后者会导致在并购的同时发生建筑资源壁垒的激烈竞争。
三 动态资源管理:一个例子
一般来说,第一个进入有吸引力资源市场的人会获得高的回报,这里我们将重点考虑“经验”这种资源,并研究一个公司如何增加其所拥有的资源。
资源—产品矩阵
资源
产品12345
A# #
B##
C # #
D # #
#表示资源和产品的密切关系,此图表示一个企业既定的资源在企业内部的配置情况。
(一顺序进入战略。BIC公司用大规模的生产技巧对它生产的钢笔、打火机和剃须刀的生产提供支持,但水管的生产不是很好。利用你的资源同时在所有可能的市场上扩张并不是一个好方法。正确的应该是先在一个市场上利用资源,在取得优势之后,在利用这个优势进入另一个市场。BIC就是按顺序进入钢笔、打火机和剃须刀市场并且取得成功的`。一个公司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一般也使用顺序进入战略。
资源
产品生产技能国际订单34国内订单
国内# #
国际##
C # #
D # #
BIC依靠国内订单这种资源获得了生产技能这种资源,再依靠生产技能这种资源从国内市场进入国际市场。
数学公式的结论:对于BIC公司而言,下列三种情况会更有利于企业扩张。
1 国内市场比国际市场大。
2 国内市场用到较多的国内订单的资源。
3 国际市场较少的用到国内订单的资源。
(二研究与开发战略。
公司的有效增长包括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开发新资源之间寻找平衡。资源优化管理与产品的优化管理是一致的。即使在一个不确定的环境下,多样化的资源并不一定比专业化的资源更具有吸引力,因为尽管多样化的资源有更多的选择,但也会遇到更激烈的竞争。
资源
产品生产技能国际订单34国内订单
国内# #
国际##
C # #
D # #
国内订单这种资源支持了国内市场上生产技能资源的产生,而国际市场同样需要这种资源,运用它可以得到国际订单。
(三拾级战略。在管理资源组合的时候,资源的多样化必须同时考虑短期的平衡和长期的扩张。例如,日本如果想进入计算机业,它首先必须掌握与芯片相关的技术,一方面他们已经有了一些这样的技术,另一方面从长期而言他们也会更容易进入这个产业。
资源
产品大规模
生产消费者
市场34电子
技术
芯片# #
半导体##
C # #
计算机 # #
即日本已经掌握了半导体技术,由半导体技术发展芯片技术,再由芯片技术进入计算机产业。
四 结 论
这篇文章是从资源的角度对企业的思考,最后一节指的资源是与生产相关的资源,其它资源的增长战略这里并没有研究。这篇文章是抛砖引玉之作,最重要的是企业按照文章所指出的战略实施,实践中会遇到辨别资源,制定并实施战略等一系列问题。
现在新的趋势是考查技术战略,企业倾向性按照技术对自己分类,并设计相应的战略组织,不少公司在这方面都做了努力。
三 关于评论
这篇文章使Wernerfelt获得了1994年SMJ的最佳论文奖.继Wernerfelt之后,许多学者将这一观点应用于企业战略所涉及的各个方面,根据这篇文章,战略的概念开始被视为“对公司收益连续的搜寻和维护”,资源成为战略分析的最基本单位。
学者们开始认为企业的收益来自企业有价值的资源,而判断资源是否具有价值的主要标志是这些资源是否是稀缺的,难以替代的和可持续拥有的.一旦拥有这样的资源,企业即可建立起有效的进入障碍,阻止新竞争者的侵入.同时,可降低企业的资源使用成本以降低产品成本,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特别是通过对企业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后,还可加快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创新并提高创新质量,从而提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因此,该理论观点被一些人看成是联系企业能力和外部环境的桥梁.总的来说,资源能力是通过提高企业资源的拥有量及资源的使用效率来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然而,这一理论观点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最大的问题在于这一理论忽视了资源转换的作用,而这一转换过程恰恰是企业的一种核心能力.不可否认,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是企业战略制定、实施的重要基础.但是,随着环境变化的加速,静态的资源价值判断标准已不能适应企业动态竞争的需要,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已不在总是能保证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因为,产品替代的速度已大大加快,产品的寿命周期越来越短.当一种产品从市场上被消费者抛弃时,构成该类产品的资源往往失去其价值.另外,动态的环境要求企业能及时调整资源的配置,在这一调节过程中,往往原有可持继使用的资源价值大大降低.许多企业因不愿承担这种调整给企业带来的损失而拒绝改变原有资源的使用模式,从而使企业的经营惯性加大,逐步失去竞争优势。
在媒体教学中, 教师运用创造性教学策略,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基础,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 疑为主轴, 探为主线的新型教学模式, 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究的基础之上, 进而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学环境。数学课堂教学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亲身体验过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创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媒体,巧妙创设教学情境,展现知识的动情点,使学生的认知方式和情感体验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轻松地、愉悦地学习,获得对数学知识的丰富感觉。多媒体课比较贴近现实,有着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实效性,并且目前也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学生营造创作动机,不仅是学习的动力,而且也是创造的起点。
总之,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地不断深入,实现新世纪素质教育的基本要素“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的有机结合是现代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教师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决策者和创造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自觉地转变教学观念、主动地探索、大胆地创新,变传统的人的客体性、被动性、依赖性为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真正实现学生个性的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实现具有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教学价值。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