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这是无声告白的开头,作者以极其平淡的语气宣告了莉迪亚的死亡。
事实上,正是莉迪亚的死亡牵引出这个特殊家庭的过往,也让我们一步步在作者的指引下找出莉迪亚的真正的死因。
让我们回到莉迪亚的母亲玛丽琳和父亲詹姆斯相遇的时候,玛丽琳是哈佛的一名学生,而詹姆斯是历史课的助教,两人相互吸引并坠入爱河。这看似是一个十分美好的爱情故事,实则暗含深意。
首先,詹姆斯是随父母偷渡到美国的华人,尽管他成绩优异,但始终不被周围环境所接纳,而这一切都源于他那黑头发黄皮肤,可他却十分渴望融入美国社会融入人群,于是他选择了玛丽琳来作为他实现这一目的的跳板。
其次是玛丽琳,她对当时社会倡导女性回归家庭的思想不屑一顾,她追求与众不同并梦想着成为一名医生,于是自见到詹姆斯起她就被迷住了,只因他是如此的与众不同。
但一切并未向他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玛丽琳***了,由于当时法律禁止堕胎,她不得不放弃学业与当医生的梦想转而成为一名家庭主妇。
与此同时,这个奇特的家庭也似乎与周围的邻居格格不入,詹姆斯的追求也没能实现。
两人都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而他们悲剧性的人生也对三个孩子,尤其是莉迪亚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莉迪亚是三个孩子中最像母亲的也是最懂事的,她小心翼翼的按照母亲规划的为成为医生而努力,同时她也为父亲的要求而努力多交朋友。
她似乎寄托了父母全部的期待,她是家里的网连接着每一个成员,并努力让这个早已支离破碎的家庭维持稳定。
但她活得太累,事实上她并不喜欢化学和当医生,而平时与她交往的那些朋友也是为了抄她的作业才在詹姆斯面前装装样子。
她的生活是扭曲的,没有希望的,但她仍想通过自己努力克服对水的恐惧来获得新生,但最终她还是在水中失去了生命就如堕入期待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本书的主题就是开头的那句,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们终此一生,不能让爱捆绑住飞翔的心灵,我们之间的爱,是托举你飞得更高,让你去做更好的自己。
莉迪亚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缩影——生于期待,死于期待。我们每个人都理应拥有繁花似锦的人生,这个繁花似锦不是他人眼中所谓的美好,它只能是纯粹属于我们自己。
盛夏六月,蝉鸣不断。远处的公交车在我的视线里不断放大,“吱”,车稳稳的停下,我逃也似的摆脱炙热,扑入清凉的怀抱。
下一站,门再次缓缓开启,一个残疾女孩,缓慢的挪移着上车。她那海藻般的长发乖巧的`趴在肩头,光洁的额头旁偶然跳出几绺调皮的卷发,荷叶般的百褶裙衬托着藕色的衬衫,犹如一株出水芙蓉,只是她那一条纤细的”枝干”单薄的站在风中,让人不禁心生怜惜。
我微微抬起身子,让座的想法浮现脑中,却又迟疑着,正在我纠结之时,一个声音从后脑勺传来:“来,小姑娘,坐这吧!”我的目光攀着声音寻去,那是一位年近花甲的奶奶,几根青丝夹杂在白发中,浑浊的眼眸中闪烁着热情,岁月无情地在她脸上留下深深地印迹,皱皱巴巴的衣衫,袖口已经磨破。她满脸慈爱的笑着,轻摆黝黑的好似树皮的手,召唤着那个女孩。女孩急忙道谢,笑着说:“不用,不用,老奶奶您快坐着!”老人不由分说地拉住女孩的手说:“你坐,我马上就要下车了”。女孩感激地坐下,“谢谢您!”她们相视一笑。车上的人们都感受到清凉的空气中更加舒爽,我的脸在发烫。
老人走向了门口,车停稳后,她颤颤巍巍的走向阳光深处,那小小的背影透出一种善良的光,钻入我的心。“这老人家真好!看着就很和善。”车上的人小声议论着。一位抱着孩子的阿姨上来车,艰难的向后面移动,我果断的站起来,“阿姨,坐这里!”“谢谢小姑娘!”“谢谢姐姐!”我的脸上洋溢着满足地笑容,仿佛看到了那位奶奶对我慈祥的笑容,和别人赞许的目光。
落叶无声却叫人心动,它极力的为这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一方热土上散发着自己最后的美丽。
父亲是华裔,家庭赤贫,他靠着优异的成绩冲到了哈佛。他娶她,更多是因为,他太想融入白种人的社会,在那个种族歧视严重的70年代。母亲,一个单亲家庭长大的白人女孩,她的妈妈一心想让她成为医生,并且嫁一个哈佛毕业生。确实是嫁了一个哈佛毕业生,只是对方是华裔。
因为缺少而梦想,这很正常的人生驱动力。但不幸的是,似乎越是想依靠婚姻去拯救什么的时候,往往越是得不到。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