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也是这样,态度再好,工作能力不强,工作不能胜任,也是做不好工作的。无论做任何事情,态度与能力同等重要。作为事务的领导者、组织者,首先强调态度一定要积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以竭尽全力的态度去完成工作任务是正确的,因为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强调态度问题就是思想引导为先。但同时也要强调能力问题,不能因为忽视能力问题而影响全局工作。对个人而言,因能力问题完成不了任务,并不是个称职者,应发奋图强,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以胜任本职工作。
要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就要分析影响学生口语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发现,影响学生口语能力提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教师的口语能力教师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如部分教师的口语能力不强,不能自如地进行口语交际,无法胜任课堂交际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工作。同时,教师授课任务繁重,在职进修培训较少,口语水平的提高很难有质的飞跃。
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些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口语的重要性,仍然把学生能否通过有关考试看成是语言学习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志。这种理念导致教师对学生口语能力培养的忽视,在课堂上很少有时间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使学生失去了宝贵的语言交际的机会。
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较为单一,仍是“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读,学生跟。只是一味强调语言点的教学,不重视口语教学,忽视语言的交际性,除基本的课堂用语外,教师使用口语交际的空间范围不大,师生之间没有形成讲英语的氛围。
学生的口语基础由于高职学生生源的多样化,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出现了群体差异。比如,普通高中学生基础较好,语法知识、读写能力有一定优势,但他们习惯了以听讲、记笔记为主的教学方式,不太适应更为灵活的以开口说为主的方式;对口升学的学生学过一些与专业有关的英语知识,有一定的知识面,但基础不太牢固,更不用说口头表达能力了。总之,学生是为通过中考、高考而学英语,注重的是笔头训练,缺乏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忽视了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进入职业院校后,相当多的学生仍旧遵循中学时养成的学习习惯,死啃语法,没有对口语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
学生的学习心理口语的主动性、交际性、公开性、灵活性给学生形成了心理上的压力。中国学生大多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害怕讲得不好有损面子而不敢开口。在课堂上,教师要花很多时间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经过鼓励,学生才慢慢思考,小心谨慎地讲出一个句子。这样一来耽误了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教师便不再对学生进行鼓励训练。久而久之,产生恶性循环,越不开口讲就越不会讲,越不会讲就越怕开口讲,使学生形成心理上的障碍。
语言环境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对于提高学习者的口语能力往往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习者常常是在不经意中受到良好的语言熏陶,从而培养出较好的语感和语言习惯。但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很多高职院校尚未建立完备的外语环境,以致许多学生走出英语课堂,就很少有进行口语练习的实践机会,自然也难以培养自觉说英语的习惯。
测试手段测试手段往往是学习的指挥棒。到目前为止,高职英语水平测试主要采用笔试(含部分听力),而口语考试一直没有组织。这从客观上影响了教师和学生对口语的重视程度以及在口语训练上的积极性。
今天又是高考的日子,很多考生都在炎炎夏日中奔赴考场。每年的高考都不乏有发挥超常和发挥失常的学生。有些学生的水平都差不多,为什么考出来的成绩却大相径庭?这时我们就要提到一个概念,心理素质。其实高考就是考两种能力,一是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应用能力,二是你的心理素质。有很多考生平时掌握的基础好,但是一面临考试就两脚发软,大脑一片空白。而往往那些在高考中真正取胜的人都是心理素质较好的考生。
心理素质,可以说是决定成就大小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人曾研究发现,在那些成绩平平与取得较大成就的人身上,最明显的差别不在于智力水平,而在于是否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就如我们伟大的科学家爱迪生,他曾经试验一次电灯泡试验,就经历了上万次失败,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又怎能在这种频繁毁灭性的打击下依旧做到桃花笑春风呢?爱迪生曾遭遇一次火灾,当他被人发现时,他正在火灾堆中平静地看着火势,并对他的儿子说:“快去叫你的母亲,她恐怕一辈子也见不到这样的\'场面。”这种淡定与平和,是普通人无法超越的,而正是因为这种淡定与平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才是爱迪生给后人创造了那么多的发明,成就物理新时代。
心理素质,不仅在取得成绩,获得成就方面有很大的意义,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更是有不可忽视的功能。在21世纪,人们的生活压力大,时时都面临着下岗,失业的风险。甚至是学生,也有着考试挂科的心理危机。在这些沉重的打击下,很容易导致心理失衡。这是导致健康问题。所以我们不仅要重视心理素质,更要懂得如何去获得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获得身心的健康,从而取得成就,扬起人生的船帆。
在21世纪,最重要的是知识,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而比能力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希望朋友们都能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顺利地披荆斩棘,到达成功的彼岸!
能力对命运说:“你的功绩哪里比得上我啊?”
命运说:“你有什么功绩要和我比试?”
能力说:“寿与夭、穷与达、贵与贱、贫与富,都是我能做到的。”
命运说:“可是,彭祖的智慧不在尧舜之上,却享有800岁高寿。颜渊的才能不在众人之下,却早夭。孔子的道德不在诸侯之下,却倍受困窘。殷纣王的德行不在箕子、微子、比干等贤臣之上,却位居王位。季札在吴国得不到爵位,田恒却占有了齐国。有气节的伯夷和叔齐饿死在首阳山,而无耻的季孙氏比坐怀不乱的柳下惠要富足得多。还有许多例子就不举了。假如这些都是你所能操纵的,那么为什么让此人长寿而让彼人短命,使圣人穷却让逆子发达,让贤人贱却让愚人显贵,使善人贫却让恶人暴富呢?”
能力回答说:“假如像你刚才所说,我本来对众人是无功的,所以众人才会这样;那么难道这些都是你所控制得了的吗?”
命运接着说:“既然说是命运,那么还需要谁来控制呢?我不过是顺其自然,直的就往前推,率的就听任它。实际上,人们都是自寿自夭、自穷自达、自贵自贱、自富自贫,我哪里能够知道那么多呢?我怎么能管得了那么多呢?”
能力和命运的这段对话说明:力是进取之力,命是自然之命;力与命紧密相联,命与力因果相关;有什么样的能力,就会有什么样的命运;而“命”的最终取向,除了自身努力外,还必须借助自然的力量。
有几个人闲来无事,在一起聊天。一个年纪大的人对周围几个人说:“吃梨对人的牙齿有好处,不过,吃多了的话是会伤脾的。吃枣呢,正好与吃梨相反,吃枣可以健脾,但吃多了却对牙齿有害。”
人群中一个呆头呆脑的青年人觉得有些疑惑不解,他想了想说:“我有一个好主意,可以吃梨有利牙齿又不伤脾,吃枣健脾又不至于伤牙齿。”
那位年纪大的人连忙问他说:“你有什么好主意,说给我们大家听听!”
那傻乎乎的青年人说:“吃梨的时候,我只是用牙去嚼,却不咽下去,它就伤不着脾了;吃枣的时候,我就不嚼,一口吞下去,这样不就不会伤着牙齿了吗?”
一个人听了青年说的话,跟他开玩笑说:“你这不是将枣囫囵着吞下去了吗?”
在场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笑得那个青年人抓耳挠腮,更是傻乎乎的了。
这个年轻人自作聪明,如果按他说的办法囫囵吞枣的话,那枣子整个地连核也吞下去了,难以消化,哪还谈得上什么健脾呢?我们学习知识也是这样,如果对所接受的知识不加以分析、消化、理解,只是一味生吞活剥,那是得不到什么收益的。
。这种人就像一块海绵,能时刻吸收甘露让自己逐渐得到提高的营养,最后在工作中成长起来。他们把每一次的任务,都当作是砸在自己头上的机遇,努力地去做到尽善尽美。这种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弥补了能力不足的缺陷。俗话说的“勤能补拙”就是这个道理。做得多,历练得多,能力也就逐步得到提高了。由此可见,良好的工作态度可以提高自身的能力。这一点应该无可厚非。
从前,有个叫公孙仪的人,非常善于弹琴。从他的琴声中能听得出泉水涓涓,也能听得出大海的怒涛,能听得出秋虫唧唧的低鸣,也能听得出小鸟婉转的歌唱。曲调欢乐的时候,会让人禁不住眉开眼笑,曲调悲哀的时候,能使人心酸不已,跟着琴声呜咽。凡是听过他弹琴的人,没有不被他的琴声打动的。
一次,公孙仪弹琴的时候,看到有几头牛在不远处吃草,不由得突发奇想:“我的琴声,听了的人都说好,牛会不会也觉得好呢?且让我来试一试。”
这样想着,公孙仪就坐到牛旁边,使出浑身的解数,弹了一首名叫《清角》的拿手曲子。这琴声果然美妙极了,任何人听了都会发出“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感慨。可是那些牛还是静静地低着头吃它们的草,丝毫没有反应,就好像它们从来不曾听到过什么一样。
公孙仪想了想,又重新弹起琴来。这一次曲调变了,音不成音、调不成调,听上去实在糟糕,很像是一群蚊虹扇动翅膀发出的“嗡嗡”声,中间似乎还间杂有一头小牛“哞(mou哞”的叫声。
这回牛总算有了反应了,纷纷竖起耳朵、甩着尾巴,迈着细密的小步子走来走去地倾听着琴声。
牛终于听懂了公孙仪的琴声,那是因为这声音接近于它所熟悉的东西。所以我们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根据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对症下药地研究解决方法。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