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瓜果飘香的季节,大家按耐不住对秋日的向往,疾步来到离家不远的西陶村,挖红薯,掰玉米,成了我们对“秋”真实的体验。
我和同学们先是来到了红薯地,还没等老师下达命令,就都迫不及待地奔向了黑土地,“唉呀,看我的鞋都沾上土了,好脏啊!”不知道是谁在这个时候还在娇气呢,大家没功夫理她。径自去找农民伯伯不小心丢在地里的红薯了。唉,真的就是已经被农民伯伯丰收过的地,捡来捡去就那么手指头般大的红薯,用嘴巴啃啃吧,啃了一嘴的泥却没有尝到一口“肉”。这伯伯们劳作真的很细致啊!没办法只得耐心地寻找大红薯的蛛丝马迹。这是什么?我用脚趟了一下,露出一条红薯梗,嘻嘻,一定是个大家伙!我忙蹲下身子,用手指抠,用木棍挑,就在我满头大汗的时候,拉扯之战终于在我的欢呼声中取得了胜利。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不禁笑出声来。同学们闻声赶来,指指点点我的大红薯,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咦,那个矮个同学怎么对我的成果无动于衷?只见他已经满脸通红,汗水浸湿了衣襟,此时都能听到他上气不接下气的喘息声,看来他有信心挖到属于自己的红薯。就在大家专注地看着他时,他猛地抬起头整个身子往后一仰坐了个大屁蹲。顿时,同学们笑成了一团。
我们又继续踏上了寻找红薯的路,身后留下了我们深一脚浅一脚的足印,远处又看到一个红薯模样的,赶紧跑过去捡。啊?竟然是一坨粪便,真是倒霉死了!我只能愤愤地离开,转身来到了一片玉米地里。一棵棵玉米秸迎着秋风在飒飒作响,像是在向人们诉说着,“它们已经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一个被遗漏的小玉米在秋日的照耀下裂开了嘴儿,你看,她正在冲我笑呢!
金色之秋,请让我们尽情地依偎在你清爽的怀抱中!
秋高气爽,晴空万里。早秋的北京,微风吹过感到一丝丝凉意。一大早我们就来到举世闻名的长城。
我们登上长城,爬到了一个较高的烽火台,此刻我已是汗流浃背。我满怀豪情吟颂着***的诗句:“不到长城非好汉”。放眼向四周望去,长城就像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中,穿过苍莽的树林,翻越陡峭的岩石,从山海关一直延伸到嘉峪关,越过了好几个省,因此它得到了“万里长城”的美称。据历史记载,有二十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大约有十万里以上。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修筑的长城都超过了一万里。
我们登上长城,踏着长城的石阶,扶着城墙上的栏杆,一会儿缓,一会儿急。每隔大约300米就有一座烽火台。据说古时候,只要看见了敌军就点火,靠点火来传递信息。
我又想起了一个小故事,讲的是古时候修建嘉峪关城时需要成千上万块长2米、宽0.5米、厚0.3米的石条,人抬不起,车拉不上,且山高路远,无法运输。眼看隆冬季节就要到了,石条还没有从山里运出一块,这时有人想到了一个好办法:等到冬季到来后,众人从山上往嘉峪关城修一条路,在路面上泼水,寒风吹过,结成一条冰道,然后把石条放在冰道上滑行,非常顺利地把石条运到了嘉峪关城下。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了这条高大雄伟的万里长城!
两千年来,万里长城减缓了战争的破坏,保护了中原地区的农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据说从太空回望,万里长城是地球上唯一能望得见的人工工程。
在古老的苏州城边,有个恬静的小镇,名唤周庄。那里盛产鱼虾,广泛种植水稻,是江南有名。的\"鱼米之乡\"。那里以舟代步,很少看到宽敞的路面,却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船家,举着一根半长的篙,戴着斗笠,穿着蓑衣,哼着家乡的小调,在熙熙攘攘的船群中悠然地穿过……。那年有幸,与妈妈一同目睹了这一片古色古香、与世隔绝的“中国威尼斯”。
那年我八岁有余,去那里时也是五月已过。夏雨淅沥不停,柳絮飘摇未衰,现在依稀记得也只有这些了罢?但那种视觉的冲击,却是我一生都忘不了的:古朴的建筑群漂浮的水气、质朴的人群都令人难以忘怀……
周庄虽已将旅游业开发多年,却不曾见到过半点现代人为的一丝痕迹。因为那天下雨,致使能见度很低,但那虚无缥缈的雾气,却在船与人之间来回穿梭。也有三两个人,挑着担子,沿岸叫卖些瓜果蔬菜,还有许许多多当地独有的工艺品:尿娃;一种泥制小人,只要在它头上浇少许水,它便会从底下“尿”出来,直到现在我都不懂这是什么原理只是觉得很新奇,便买了一个,戏于股掌之间;套娃:一种竹制的小玩偶,可以一一打开,中间会有一个比前时要小但却一模一样的东西。我只买了一个,仔细数数,里面竟有五个之多,真是不得不佩服当地人民的高超技艺……
乘着小船,开始向镇的深处进发,舟身随着船家地撑篙而一左一右晃动。这时雾气散去,我这才发现,原来周庄的水是这样清:似一块巨大的翡翠,又恍如一面明镜,还可以看见鱼的一颦一蹙,一举一动……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次周庄之旅!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