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我家旁边建楼房的声音就“轰轰”地响起来了,吵得我睡不着,我想:你们为什么这么吵啊,讨厌死了。
放学后,我经过那里,不由得停脚打量,只见那里灰尘一大片,黑色的雾气中,隐约可见很多红色的砖块,一些工人正在吃力地推车,车上是满满的泥沙。我又抬头望着手脚架上的建筑工人,他们满头大汗,虽然带着一个安全帽,穿着灰色的衬衫,但是也遮不住那黝黑的皮肤。
这些建筑工人可真辛苦啊!其实他们一年四季都很辛苦!
春天,小雨连绵不断地下个不停,工人们在努力地工作,一点也没有偷懒。天气很潮湿,地上水淋淋的,一个工人差点摔下来,但没有人停工休息。夏天,天气很炎热,他们还在忙碌着,有的挑砖块,有的提水泥,有的砌墙…..一个工人还中暑了,可他们还是劳作着。秋天,天气凉爽,工人们被凉爽的风吹着,应该很舒服了,可他们依然忙得汗流浃背。冬天,工人们的手冻得红彤彤的,还裂开了一条条口子,但他们不管不顾,仍然在工作,在刺骨的寒风里,他们热火朝天地干活。
这些辛苦而建筑工人,在我心里是十分可敬的。我喜欢他们。因为他们用他们的.双手和汗水筑成了我们美丽的家园。
在中国北宋时期,有这样一幅长画,记载着古代普通百姓的生活。它至今仍留在北京的故宫,作为国宝级画作收藏着,供人观赏。这幅画就是著名的《清明上河图》。而在这幅传世名作中,有一座虹桥,飞跨两岸。整座桥熙熙攘攘,恢弘大气。今天的主题,泰顺廊桥,完整再现了当年的虹桥结构,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认可。位于温州泰顺的一座座廊桥,在时光的变迁里,保存至今。
廊桥,泛指有廊屋的桥。而泰顺廊桥则是位于泰顺境内保存完好的唐,宋,明,清时代的木拱廊桥。其种类又大致可分为编梁木拱廊桥、八字撑木拱廊桥、木平廊桥、石拱廊桥等几类。以其数量之多,工艺之巧,造型之美以及与周围环境的浑然一体,和谐自然,在世界桥梁史上,堪称一绝。
以北涧桥为例。北涧桥位于泗溪镇下桥村,因跨北溪之上,故此得名,被誉为“世上最美丽的廊桥”。该桥运用宫殿式重檐,属于廊桥结构中的叠梁式木拱廊桥。结构精巧,造型古朴。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675年,后经6次重修,至今容颜不改。桥长51。07米,宽5。39米,高11。22米,桥屋20间,桥柱84根,桥面地板全部由一寸厚木板两层加固。桥的东首被当地人称为“桥头”。地势较高,有石阶16阶;西首称“桥尾”地势较低,有石阶26步。桥上有像伸展开来的亭子一般的廊屋,不仅能遮风挡雨,还能供人们歇息,娱乐,交易,用途广泛——这也是廊桥区别于其他种类的桥梁的原因。它不止作为交通道路,更作为人们的生活部分而存在,它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不可分离。
廊桥的基本组合单元是六根杆件,纵向四根,横向两根。整个平面呈“井”字型。利用受压产生的摩擦力,使构件之间愈压愈紧。但更令人震惊的是,全桥根本不用一根柳钉,却能使整座桥坚若磐石,延续千年之久——我们实在要折服于古代工匠的智慧。这种简单而奇妙的结构构成了一个拱形整体,是受力转移到两边的岸上,拆卸也极为方便,不会损伤构件。
但是桥梁的延续至今,亦离不开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的守护。每当山洪暴发,居民们都会把家中最重的物品搬到桥上,以增强桥的稳定性。久而久之,保护古桥似乎已经成为这里居民们的下意识的习惯。廊桥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不可或缺。
廊桥不止是一座桥,是先祖智慧的结晶,是温州的一部分,更成为一种地理文化概念,是泰顺乡民富有的特定的生命意味的文化符号。这是中国的一份传承,先祖留下的一份使命,承载着无数年的匠心。
它望着我。
每天朝九晚五,上车下车,上学放学,它总深情地注视着我,像母亲。
它是钟楼。
学校的钟楼啊,是不走的,时间永远定格在8点。八点,太阳初升,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刻,野草挺直了身板,都抖落了滴滴晨露;青菜披着白霜,在太阳的照射下越发的惹眼。钟楼这不是在告诫我们趁早学习,抓住早晨太阳射出的缕缕金丝吗?人们把孩子比作点钟的太阳,旭日东升,我们也要抓紧这时间啊!
雨,淅淅沥沥的,没完没了。花草被那密密的雨点打得歪头晃脑,左右攲斜。我于心不忍,将盆栽放置在钟楼之下。听够了一夜的繁杂的雨声,早上见到还挂着乌云的天穹。当钟楼那小小的屋檐上贮集的最后一滴雨水落到了那盆花早已干透了的土上,那花似乎发疯了地吮吸着——那哪怕独有一丝丝的——水。它是钟楼母亲的乳汁,看吧!花又长高了一寸。
钟楼雨后是妩媚动人的。秋雨是冰凉的,它洗刷了钟楼身上的秽土。外面的一层粉刷过得保护层褪了色,一块儿红,一块儿白。而且还透着点儿雨的润白色的美丽肌肤……看到这,所有的烦心事都应该消散了吧!
也许,我们恶作剧成功后在大笑时,它也在那儿匿笑,悄悄地;也许,我们在受伤时,它也在默默地伤心,它也想承担那一份痛苦;也许出游时,它也在那儿祝福着我们,我们,也喜笑颜开地望着它……
钟楼顶上,没有学生的嘈杂声,我的思绪随风飘走,飘向海洋,随着洋流冲向陆地。它像个宿儒,教会了我很多很多;但又像个刽子手惩戒那些心怀不轨之意的人。
“滴答”!当钟楼那小小的屋檐上贮集的最后一滴雨水落在了地上,我醒了,是场梦,钟楼还在那矗立着。没有了海洋与陆地,只还有那盆花。
啊!我恍然大悟!我就想那朵花一般,老师父母好比那钟楼,为我遮蔽风风雨雨。但总有一天我们会长大,父母们已无力来为我们庇护了。这时,我们应该面对风霜雪雨!我们会在寒冷的冬天傲放,会在春天开出最艳丽最壮美的花!那时,钟楼还在望着我们,但我们,是否会忘记熟悉又陌生的钟楼?
啊!它望着我!
山的这头,是一个尼泊尔小孩:“山的那边,是什么呢?”“中国。”母亲回答。
中国,一个响亮的名字!它不仅代表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九千六百万平方千米的总和,更是千千万民族精华的汇聚!最后,浓缩成了这样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让全世界为之振奋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
每个炎黄子孙,尧舜后代,都背负着“中国人”这个烙印,不可擦除,不可转让。而中国的建筑,更是有着“中式建筑甲天下”的美称。
明清的紫禁城,是一座七十二万平方米的宫廷。汉白玉栏杆上刻着龙凤流云,中国特色的金黄琉璃瓦重檐殿顶,雕金蟠龙与宝珠的完美邂逅……这是中国式的建筑方式:跃动的院落重门,千年绵延,或以恬静、或以豪放的形态闪耀在中华文明传承的历史长河中。故宫,引领中国建筑曙光初现,在审美的天空创造着建筑传奇。
当代的港珠澳大桥,是一座圆梦之桥、同心之桥、自信之桥。它历经十年波折,终于被心灵手巧的中国人攻克,成为名扬天下的超大型跨海工程,成为名震天际的海上巨龙。它的建设中突破了三地不同的法律体系,建设标准,技术规范等,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被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充分体现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并且,它将成为中式建筑走出去的靓丽名片!
山的这边,是一个中国姑娘:“山的那头,就是大海!”
来到上海,举世闻名的“东方明珠”怎能不看?以前几次我都错过了这个机会,但这次我的确来到了闻名遐迩的“东方明珠”。
“东方明珠”的高度是世界第三,亚洲第一。百闻不如一见,当我站在高大雄伟的电视塔前,他磅礴的气势令每一个中外来宾惊叹不已,实属我国高科技的代表之物。走进电视塔,乘着快速直达电梯,由上至下,作了细细的参观,看完之后比对电视塔的外观感到跟加瞠目结舌。
最令人过目不忘的就是太空舱和一楼的上海历史展厅。
太空舱是“东方明珠”的最高层。刚刚乘快速直达电梯到达那儿时,耳朵突然听不到声音了,耳膜压力太大,问了爸爸才知道,原来,是上升的速度太快,耳膜不能适应。太空舱有两层。我先来到了第二层,这是什么?只见一堵墙上有许多圆形的塑料板,每个上面都有不同国家的语言,我再看下面的中文翻译,哦,原来是各个国家的国王或公主对“东方明珠”的赞美之词。站在那里,透过厚厚的玻璃,整个上海尽收眼底:黄浦江的江水奔流不息,江上的几条小船缓缓移动;对面的摩天大楼在我的身旁屹立,楼房鳞次栉比地排
列着,簇拥着“东方明珠”……再到太空舱的第一层,这里还有望远镜呢!我赶忙“强占”了一个。通过望远镜竟然看到了离我很远的建筑物上的字母!总之太空舱最有趣的就是望远镜了!
一楼的上海历史博物馆简直就是上海历史的缩影。在那里有栩栩如生的蜡像;有巧夺天工的花轿;有形态逼真的油画;有……就像走进了解放时期的上海!
“东方明珠”岂是一个“妙”字可行容的!
每天清晨,我家旁边建楼房的声音就“轰轰”地响起来了,吵得我睡不着,我想:你们为什么这么吵啊,讨厌死了。
放学后,我经过那里,不由得停脚打量,只见那里灰尘一大片,黑色的雾气中,隐约可见很多红色的砖块,一些工人正在吃力地推车,车上是满满的泥沙。我又抬头望着手脚架上的建筑工人,他们满头大汗,虽然带着一个安全帽,穿着灰色的衬衫,但是也遮不住那黝黑的皮肤。
这些建筑工人可真辛苦啊!其实他们一年四季都很辛苦!
春天,小雨连绵不断地下个不停,工人们在努力地工作,一点也没有偷懒。天气很潮湿,地上水淋淋的,一个工人差点摔下来,但没有人停工休息。夏天,天气很炎热,他们还在忙碌着,有的挑砖块,有的提水泥,有的砌墙…。一个工人还中暑了,可他们还是劳作着。秋天,天气凉爽,工人们被凉爽的风吹着,应该很舒服了,可他们依然忙得汗流浃背。冬天,工人们的手冻得红彤彤的,还裂开了一条条口子,但他们不管不顾,仍然在工作,在刺骨的寒风里,他们热火朝天地干活。
这些辛苦而建筑工人,在我心里是十分可敬的。我喜欢他们。因为他们用他们的双手和汗水筑成了我们美丽的家园。
一天一大早,我和妈妈坐车来到了古城墙。今天好像老天特别眷顾我们,从昨天的骄阳似火一下子就微风习习,晴空万里。早就听说城墙的雄壮了,可还是百闻不如一见,坐在车里,沿着环城路驶过,我已经被它的伟岸征服了。一下车,我就迫不及待的冲上了台阶,准备好好欣赏古城墙呢。
等妈妈买完门票,我已经三步并作两步爬上了城墙。站在城墙上,我眺望远方,古城墙像一条巨龙蜿延在高楼林立中。古城墙全长13.74公里,有四座城门,每隔一段距离就矗立着一座城楼,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脚踩着秦砖,我的脚步也逐渐放慢下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阔的大道,两边的城墙上有大小一致的垛口,整个城墙有5984个垛口,那是古代人用来射箭和瞭望的。每隔一定距离,就有一个角楼。城墙的地面是倾斜的,左高右低,同时每隔几十米就有一道水槽,这些是用于排水的,这表明了古人的聪明和智慧。古城墙历时悠久,至今已有600年了,是全世界保存最完整的城墙。我走在城墙上,既兴奋又骄傲。我拿着相机这拍拍,那照照,真希望把城墙的一砖一瓦都记录下来。我不时地把刚拍的照片拿给妈妈欣赏。
在古城墙上,到处看到三三两两的游客,有的在漫步前行,有的骑着脚踏车,还有的小孩子在飞快地奔跑,打闹。还有的停下来在照相留念。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