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刘婷玲,今年13岁了,我身高1.55米。弯弯的眉毛,鼻子端正,唇似绽桃,笑的时候总露出光洁闪亮的牙齿。
我有一个缺点,就是胆小。记得有一次上课,老师提问,我明明会回答,可是不敢举手发言,老师突然叫我的名字,我当时很紧张慢慢的站起来,我不像别人那绘声绘色的回答,而是用语无伦次像蚂蚁那么小的声音回答,吞吞吐吐,在老师的鼓励下,我终于说完了,老师对我说:“回答的很好,如果声音再大一点,那会更好的。”老师说完,着下子我才不紧张些。瞧我那胆小的样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胆小的缺点慢慢的改了,我开始喜欢水粉画了。每当双休日我都会拿起笔画画,我多么希望自己能够当上一名伟大的艺术家。对了,我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喜欢看书。如果我闲着没事做,我都会拿起一本书,坐在沙发上看书。天长日久,日积月累,我现在学习越来越好了。
胆小是我的性格,画画和看书是我的爱好,朋友们,你们觉得我怎么样呢?
望着院子里那株茁壮成长的向日葵,挺拔的身躯,不服输的朝向太阳的方向,我的思绪不知不觉的被拉到了,两年前的那个夏天。
那是个对我来说,和往常不一样的夏日,虽然他们并没有感觉到,阳光还是一样的强度,花朵还是一样的鲜艳。那年夏天是我美术八级考的日子,凌乱的思维无法集聚在我画纸上,看着大家四处游玩的照片,我用力在撕掉画板上的那张纸,我果然什么都做不好。
垃圾桶里堆满了一张张半成品,直到一沓画纸用完也没有找到任何感觉,白白浪费了这么多纸张,我只好起身扑在床上,想着这半个多月的努力,却没有得到回报,不禁鼻子一酸,把头埋在软软的枕头中睡着了。
被雨水打在窗上的声音,突然惊醒,我揉揉没睡醒的双眼,走到窗台,竟是乌云密布,风吹着树叶发着刷刷的响声,抬头望去,看不见,一点点蓝天。
就这样浑浑噩噩的度过几天,是那日,你推开了房门,约我到楼下散步,闷在家里几天的我迫不及待的奔了下过去,你突然对我笑了一下,从口袋里拿出了一颗又黑又圆的东西,你告诉我,这是向日葵的种子,我们一起将它埋下,当花开的时候,他就会告诉你太阳的方向。
你牵着我的手在河边讲着,你说美术这种东西是要用心来学习的,当握住笔杆在那一刻,你就要开始做一个最好的自己,不要想着还有第二次机会。
我回到家中,抽出一张画纸夹在画板上,轻轻地握住铅笔,在纸上有节奏的挥舞着笔尖,看看这幅几天中最好的画,天上的云渐渐散开,已经能稍稍看见蓝天。
又一个月过去,终于要考级了,离开家的时候,看到房间中每一个凌乱的角落,都是自己日日夜夜奋斗的痕迹,胸有成竹的走向检验我这两个月成果的房间,手持一支铅笔,让笔尖与纸面摩擦的声音组成一曲乐曲。放下笔后,一颗悬了近两个月的心也落了下来,望着那幅画,没有辜负了自己,用最认真的态度做了一回儿最好的自己,拒绝了第二次机会满意的交上画纸。
回到家楼下,向日葵已经长出小花,坚毅着向太阳的位置,青空白云,并无不同。
那是在前几天,语文老师将把作文本发下来。照例,语文老师先把写得好的人的名字报一下。当我听到我的名字时,我激动极了,巴不得马上看到分数。一下课,我就和别人一起去抢本子,可是左抢也没有,右抢也没有,本子抢完了还是没有,这可把我急坏了。突然,我看到语文老师手抓着五六本本子时,眼前一亮:那会不是写得特别好的人的呢?那里面会不会有我的呢?
在以前,我的作文一直不太好。小学快毕业时学校组织过三次质检,三十分的作文我均扣了十分以上。在那时,自满的我满以为这是偶尔失手,以后绝对不会这样。可等我到了初中,作文成绩还是十分不理想。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郁闷地想:莫非我天生就写不好作文吗?
直到有一天,我偶然看到这样一句话:“每个人都至少管着一个人,那就是他自己。因此,每个人都有权利、有义务去做最好的自己。”这句话真可谓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明白了:我不该再怨天尤人,而是应该把每一件事都做好,去做最好的自己!
从此,我给自己树立了一个目标:一定要把作文写好!为了这一点,我在上语文课时尽量让自己一点儿都不走神,把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记到笔记本上;为了这一点,我每次都先在草稿纸上写作文,写完之后经过反复修改才会誊到作文本上。直到有一天,我把《一节生动的生物课》写在作文本上,自信地交上去,认为可以得75分。结果,老师报到了我的名字,我却找不到我的本子。最后,我在老师手里拿到了我本子,一翻,80分!我高兴极了,知道我的努力得到了回报。
经历了这件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每个人都可以去做最好的自己,而且只要他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我与泥塑学校每周四的泥塑活动课,无疑是培养同学们兴趣爱好比较好的方式。一下子就使我深深地爱上泥塑,成为我无法割舍的喜好。
终于迎来泥塑艺术活动了!我迈着喜悦的步伐踏进了万分憧憬的泥塑教室。
教我们泥塑的老爷爷等我们坐好,就娓娓道来:“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工艺品中,泥塑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以泥巴为原料,用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是中国民间工艺品的奇葩,很吸引众人的目光……”终于,让我们开始自己动手做了。
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块包装好的陶泥,看着这块诱人的陶泥,不禁有几分兴奋。我站起来模仿着老爷爷刚才教的操作步骤,先用手把陶泥揉软,搓成萝卜般粗细的泥条,然后分成两截备用;下面就正式开始制作成型了:预备“唐僧”造型模具(分为两半),用泥条分别填满两半模具,注意这时要用力压实,否则做出来的产品会出现裂纹,而且作品可能变形。下一步,用水沾湿泥条,粘在两半模具边缘,这样整个模具就粘合成了完整的一体。最后,还要在填满泥的模具底部做一个圆形泥饼做为底座,用木筷刮去多余的泥屑,让填满陶泥的模具晾一会儿,小心拆去两半模具,一个“唐僧”泥塑作品就大功告成了!是不是很有成就感呀!
“看着容易做起来难”,还真应了这句俗语。我的动作显得比较笨拙,刚开始做出来的作品不成型,老是开裂,我没有灰心,尝试了几次,终于成功了,心里陡然升起一种自豪感,这种体验真是很快乐!
不知不觉间,半小时过去了,一件精致的泥塑艺术品在我手中诞生了!望着慈祥和蔼的“唐僧”泥塑品,我仿佛看到了一个面容英俊手捻着佛珠的唐僧,正冲我微笑着,似乎在说:“你真棒!”
老爷爷见了,夸道:“嗯,好!不错嘛!继续加油哦!”
我小心翼翼地捧着这个“伟大”的作品,慢慢地把它放好,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
这样的活动不仅锻炼了我的动手、动脑能力,更让我学到了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生亦是如此。每个人都拥有自己不同的人生,只有做最好的自己,才会让生命有价值。
这天,风和日丽,我去河边钓鱼……
首先把诱饵——蚯蚓慢慢地用手推进钩里,再把鱼竿伸长放置于水中,再在诱饵周围撒一圈用酒浸过的米。做好这一切后,我就坐在架起的椅子上等鱼咬钩。
半个小时后,我拿起鱼竿,发现鱼不仅没有调到,鱼饵却已被水浸得残破不堪,钩都露出了。哎呀,怎么会这样呢?我懊恼地拿起鱼竿,跑到离这50多米的一位老渔翁请教。老渔翁见了须发乱颤,哈哈大笑。他说我这鱼饵没有套住钩子,鱼见了,当然就不咬钩了。老人还帮我重新把鱼饵套好,他还特意告诉我钓鱼也要找地方的,他所在的地方就是鱼儿聚集之所。我探头瞥见他的桶里果然已有五六条鱼,真是“听翁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
取“经”归来,我另找了一处地方,开始又一次垂钓。又过了半个小时,水面晃荡了一下,我觉得钓竿一沉。大喜之下,我猛得提起鱼竿,发现鱼饵已被吃掉了。懊恼之余,从盒子里挑出最肥最大的蚯蚓推进沟里,将鱼竿重新放回水中,等待着下一只鱼的到来。过了十来分钟,鱼竿微微抖动了一下,我及时地提竿……却把鱼竿和水草扯在一块,拔不出来。这时候,我吸取教训,让自己的心态平静下来,终于摆脱了水草的纠缠,发现钓到了一条大鱼。我把鱼放在水桶里,想为它解下钩子,可它猛了,在我解下钩子的时候,居然跳到了外面,在草地里打了几个滚后,就跃进了河里,一溜烟就没影了。
我第三次换上了新鱼饵,看见水面上浮出许多泡泡,就知道水里还有许多鱼。我不气馁,又一次把鱼竿放入水中……这一次,我很快地钓到了一条近1斤重的的鲫鱼。我吸取了上次的教训,终于把鱼安全地放到水桶里。
通过钓鱼,我做了回最好的我,不仅收获了大鲫鱼,也收获了做事的耐心与毅力。
我今年11岁,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瓜子脸,皮肤有点白,因为剪发了,头发有点短,但还能扎起来。书是我最好的伙伴:那里也有书,哪里就有我(有点夸张,呵呵。看书时,我脸上一会儿"阴云密布”,一会儿“四季如春”,看来我是完全陶醉在书海里了,以致我的眼睛有些近视呢!
我喜欢玩电脑,喜欢和同学们聊聊天,玩玩游戏,有时心情不开心是,玩一会电脑,心情就能开心起来。我今天才看见我的姐姐(不是亲姐姐,她叫谢安然也在这个小荷网里面发表,并且交了很多的朋友,她很开心,每天都要登陆小荷作文网,她说这很好玩,叫我也进小荷作文网里面看看,她给我了网站,我便进来了!
我还是初级,希望大家以后多指点指点,谢谢啦!!!
吴川是一个泥塑多的地方。
梅菉泥塑起源于瓦窑村。瓦窑村始于唐朝(公元618年),开基祖姓廖,从佛山石湾迁徙而来,佛山石湾精湛的陶瓷工艺从此也传入吴川。唐朝中期,有一年元宵,有个陶工随手用陶泥捏起一座小型泥塑玩,想不到竟吸引了不少观众,后来别的陶工也来凑热闹。这就无形中成了元宵泥塑展览。从此,泥塑这一民间艺术断断续续经历了唐、宋、元三个朝代。到了明朝洪武年间,皇帝派遣官吏四出挑选美女进宫寻欢作乐,民间百姓对此无不怨声载道。于是,梅菉头村的群众便乘闹元宵之机,特地造了一套丑化皇帝与皇后的泥塑。其特点是:人像的眼大、肚大、脚大、乳大、耳大。果然触动了官府衙门,竟派遣大批衙差,声言要抄斩全村百姓。后来,炮制这套泥塑的为首者便出灭辨解道:“皇上眼大看得准,肚大有福份,脚大乾坤,乳大养子民,耳大听民音,这为何不妥?”这帮趋炎附势的官兵听了无言可答,只好罢休。此后,当地群众对“造泥塑”、“看泥塑”、“评泥塑”的兴趣更浓,热情更高。这便成了当地居民闹元宵的一项主要内容。随着岁月的流逝,“泥塑”作品的题材也不断有新的发展。原先大都取材于神话传说的“盘古开天辟地”、“女祸炼石补天”,“嫦娥奔月”、“哪咤闹海”、“八仙过海”或取材于历史戏曲的“三顾茅庐”、“七郎打擂”、“平贵别窑”等,进而发展到取材于现实生活的“金杯献给祖国”、“军威震敌胆”、“向四化进军”等多样化题材。
若从“泥塑”制作工艺来看,逐步也不断有新的发展。过去,老是用稻草竹篾绑“树杆”作“泥塑”支架,如今已被“铁线扎钢筋”所取代了。有的群众还别出心裁地搞“活泥塑”,只要来人轻轻按一下机关,小舞台上的“书生”就可吹箫弹琴,又可启步运行;“公主”既可眉来眼去,又可翩翩起舞;何去何从也跟着拧起罗伞,确是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有的“胖娃娃”塑像还神气活现地当着观众的面“嘶嘶嘶”地拉起“小便”来。原来,这些巧夺天工的“泥塑”已被制作者搞成“电动化”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