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爸爸非常关心我,这两天我一直咳嗽,他就研究药方而且买回来了人家都说好的'治疗儿童咳嗽的猴枣散。爸爸为了增加我吃药的乐趣,做了黑米粥,把两小支药放入做成了“药膳”,我吃起来也不苦了。之后,爸爸又开始了专研药方的过程,他让我抽查他学习记忆药方,为了加快记忆,他采用了形象记忆法。
这个药方名称为珠珀猴枣散,主要成为猴枣,珍珠,琥珀,茯苓、薄荷,防风,神曲、梅片、麦芽,天竺黄、甘草。爸爸编写了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个儿童去郊外玩,他发现远处有一个梅树和枣树生长在一起,他非常好奇,走近了发现枣树上有一个猴子在摘枣子(形象记忆为“猴枣”),枣子很圆很光滑,像珍珠(药组分“珍珠”),突然他还发现树枝上有一粒数值正滴下来,滴上树枝上一个蜘蛛上,以后就会长成一个琥珀(药组分“琥珀”)。梅树和枣树均开花了(药组分“双花”)。小孩还怕被猴子发现,就伏在树下(药组分”茯苓”,嘴巴吃薄荷糖(药组分“薄荷”)让心里平静。之后一阵狂风吹来,他为了防风(药组分“防风”),左手抓树藤(药组分“钩藤”)。狂风过后,天上突然出现一个神仙,吹奏神曲出现了(药组分“神曲”)。他手中拿着仙草,为了人类幸福他撒了一些仙草:麦芽(药组分“麦芽”,颜色是“天竺黄”),很甜(药组分“甘草”),这时候梅花也感动的一片一片掉下(药组分“梅片”),非常好看。一片美丽的景色。
就在爸爸把上述故事说给我听后,我非常开心,哈哈大笑,就在此时,不知谁设定的“哈哈大笑”手机提醒九点钟到的声音也同时响起来,非常搞笑,我们这时候更加哈哈大笑。在郎朗笑声中,
我们过了一个非常开心的周日早晨,同时也学习了形象记忆法,还学习了药方,真是一举三得呀!
【
我们平时经常听到这样的古语:开卷有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德国诗人歌德也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书不仅可以获取知识、而且可以提升一个人的人格。书何以具有如此的魅力呢,我们来看一下古今中外的先贤们对书的评价,就可以找到答案:
书是顾问——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是良药——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书是面包——高尔基说: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书是益友——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子曰: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损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书是阶梯——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是源泉——高尔基说: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半亩方糖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书是船只——凯勒说: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
勃斯说:书是随时在你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供给你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意,重复这个顾问的次数。
由此可见,读书的益处不言而喻,但是读书也要掌握好的方法,否则会事倍功半,比如孔子曾说过:诵
《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相反却应该学以致用,比如苏轼在当年参加科考写的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中用了这样一个典故:尧手下一个司法官三次判一个人死刑,尧本着宽大为怀的原则,三次赦免了他。可当年的主考官欧阳修却不知这一典故的出处,经过再三询问,原来苏轼根据《后汉书·孔融传》的记载加以发挥,自己杜撰了这么一个典故,结果欧阳修非但没有批评苏轼,反而对他大加赞赏,夸苏轼读书简直读活了。
对于读书的方法,南宋大儒朱熹曾总结到: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虽然很有道理,但仍有一些不足,读书时除了心到、眼到、口到以外,还有一点不可或缺,那就是手也要到。
比如:马克思为写《资本论》, 曾认真钻研过 1500 种以上的.书籍,而且每本书都写了提要,每本书都有笔记可查.仅 1843 年到 1847 年间,属经济学的笔记就记了24 大本,全部力量相当于《资本论》第一卷的两倍;1850 年到 1851 年仅一年时间, 又记了 18本;1861 年到
1863 年记了 23 本.这些笔记再加上他的其它笔记,其总字数至今未有人能精确地统计出来.
又如:革命前辈徐特立同志少年时期只上过 6 年私塾,后来在长沙仅仅读了4个月的师范学校.他的渊博的知识完全是靠刻苦自学得来的,他从19岁到43岁的漫长岁月中,每天晚上必定要读3 个小时书,结果成了博学的教育家。徐老有一个重要的学习经验:不动笔墨不读书。他告诫学生:读书不要贪多图快,要仔细研读,还说:买书不如借书,借书不如抄书,全抄不如摘抄。
1、会利用小数点的位置来进行名数改写。
2、理解知识间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