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故事》是关于西方古典音乐史的通俗文图本,以古希腊时期的音乐为源头,讲述了宗教音乐、歌剧的发展,乐器的发展,著名音乐流派与音乐家等。其主要内容有:古希腊时期的音乐、宗教音乐的发展、剧场点滴、歌剧的发展、法国歌剧后来居上等。
德里克·威廉·房龙(Hendrik Willem Van Loon,1882—1944),荷兰裔美国人,美国著名的人文主义文学大师。他的著作文笔优美,知识广博,深入浅出。智慧的妙语和真知灼见更是让人获益匪浅。是出色的通俗作家、伟大的文化普及者,大师级的人物,在历史、文化、科学等方面都有著述,在世界范围内拥有众多的读者。代表作有《音乐的故事》《人类的故事》《圣经的故事》《宽容》《房龙地理》等。
在《音乐的故事》中提到“既然促进生物进化的力量是不变的,既不能增添也不能消减,那么这种力量作用也一定是完全相同的,所发生的变化也只是外形上的变化。”所以说,进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转变过程,而不是进步。较早把握进化论精髓的歌德认为,植物不存在进化之说,而只能发生形变,也就是说,只是植物的有机组织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变化取代进化的观点应该作为我们研究历史的基本原则,而在研究艺术发展史时特别应该如此。古代人和现代人完全一样,至少在智力上是相同的,我们没有资格轻视前人,视他们为原始低级的人类。虽然前人没有现代人那么多、那么先进的设施,却和我们同样具备人类的优秀品质。因此,进化并不一定意味着进步或者完善,至少在艺术领域是这样的,人类生生不息的一切努力只能促进艺术形式的变化。所以,研究历史不仅仅是陈述历史事件,关键在于挖掘导致这些变化的规律和动力。
但是以进化的观点来指导历史研究是一种错误,应该用变化的观点取代之。艺术形式无所谓进化而只有变化,这是我们现在研究音乐历史问题的基本观点。而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它在每一个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形式都应该是完全平等的,而且反映出每一个时期的音乐创造者的性格特征。所以,我们认为古代人的智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比不上现代人是毫无理由的。
然而音乐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因为形成音乐的乐音(即振动的空气)无法保存,这使我们永远无法真正了解过去的音乐形式。造型艺术用石块、画布和颜料来表现;诗歌中所包含的思想可以诉诸文字,可以得到准确的记录。但是,音乐是靠空气振动形成的,我们如何将它保存下来呢?
同样,过去100年中产生的真正优秀的“民族音乐”,都明显带有产生它的国家的特征。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不可能表现出南非高原草原或美国堪萨斯地势起伏的草原的景象,而只能表现广袤无垠的俄罗斯大草原的风光。鲍罗廷、穆索尔斯基以及里坶斯基一科萨科夫的音乐,无一例外。即使像斯克里亚宾和斯特拉文斯基这样的现代派作曲家,他们的作品,也总会带着一些特点,你听过之后,就会立刻断定:“这是俄国的东西”。虽然你也搞不明白,你的根据是什么。另外一些,如拉赫玛尼诺夫或塞萨尔·居伊等人的乐曲中反映出的西欧气质多于俄国气质,可是无论他们当中的哪一位都不能完全脱离他们的斯拉夫之根。
其实在创作《音乐的故事》这本书是,房龙始终站在全人类的高度进行创作。他一直努力从全人类的眼光来观察和叙述,超越地区的、宗教的、党派的和种族的偏见。他反对任何形式的狭隘,包括那种为了给本民族增光而歪曲事实的超爱国主义。
房龙,他绝不是一个刻薄的人,比如,他对贫穷给莫扎特造成的伤害、对瓦格纳的人格、对帕格尼尼的贪婪本性并没有口诛笔伐,因为这些东西不仅没有伤害到神性,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他们各自独特的音乐。另一个更为典型的例子是,他对不合时宜且怪僻的贝多芬性格的完全深入的分析,一下子让我们体会到了他那本身兼具神性的悲悯情怀。
音乐就像一粒种子,在我心中种下,慢慢地生根发芽,开出了一朵最大最美最香的花。
我自小就喜欢音乐,在妈妈怀抱里的时候,只要听见音乐声,身子就会随着音乐的节奏一动一动的,后来长大一点了,只要我听见电视里唱歌我也会跟着唱起来,有时甚至会拿来茶杯或其它东西当话筒边唱边跳。在吃饭的时候只要电视里有唱歌节目,我就会情不自禁拿起筷子当话筒跟着唱。
记得有一次全家人正在吃饭,电视里响起我最爱听的儿歌《打电话》,我把筷子往嘴边一比划,摇头晃脑地唱了起来。唱得正“嗨“时,凳子“哐当"一声倒了,我也顺势倒了下去,差点酿成大祸,可把爷爷奶奶吓坏了。随着我年龄的增长,我接触的歌曲也越来越多,花样儿也越来越多,有戏腔,可爱音,御姐音,萝莉音有的较为雄厚,有的'较为低沉,有的较为悲伤,有的较为欢快。日子久了,我的唱功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虽无法和歌手相媲美,但在我的朋友中已经是佼佼者了。在家里爷爷和爸爸都觉得我还是以学习为重,学音乐没多大用处,可我不这么认为,我爱音乐,喜欢它在烦燥时带给我的平静,喜欢它在孤独时给我带来的快乐,音乐,成了我不可缺少的闺蜜。
音乐带给我快乐的同时,也给我带来不少的“竹笋炒肉”。周末晚上,时钟已经漫步到九点,透过窗外几乎看不到几处亮光。而我们家各个忙得不亦乐乎,弟弟一边开心的刷着抖音一边傻乎乎地笑着,像个小疯子似的自娱自乐。老爸专心致志地看着电子小说,一声也不吭。老妈聚精会神地追着她最爱的电视剧《锦心似玉》。我在忘情高歌“台下人走过,不见旧颜色。台上人唱着,心碎离别歌”我正唱起劲儿。耳边突然响起一声震天吼:“干什么呢?大半夜的,人家都睡了,你还在那唱,再唱我就把手机摔了。”爸爸恼羞成怒地瞪着我:“进屋去,赶紧洗洗睡觉!”哼你以为我会乖乖的去睡觉吗?NO、NO、NO,我愉愉地把手机和耳机往口袋里一揣,若无其事的走进卫生间快速洗漱,然后回到我温暖的被窝里继续我的小夜曲
我爱音乐,喜欢它在烦燥时带给我的平静,喜欢它在孤独时给我带来的快乐音乐,成了我不可缺少的闺蜜。
他方圆圆的脸上总是架着一副黑框眼镜,穿着白色短袖,黑色长裤,每到上课的时候,他总会拿出自己的一副“幽默相。
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张老师拿着一根酸奶棒站在前边,说:“这是一根酸奶棒,谁上课好好听讲,我就把这个酸奶棒给谁。我们班很多同学都学乐器,他们都说:“这酸奶棒老师给我们的多了,一点都不好吃!
张老师却又说:“不好吃你们就别吃,我专给上课认真听讲的同学吃。我们被逗得哈哈大笑。到头来那根酸奶棒还是留在老师那里。
还有一次我们上课的时候,有一个同学嗓子不舒服咳嗽了几声。老师就开玩笑地说:“小猪佩奇。就这一句话惹得我们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张老师又接着说:“你们别笑,我可是对小猪佩奇很了解的。然后张老师又说很多小猪佩奇里面人物的名字什么的,让我们班笑的更猛了。
当然,张老师除了幽默搞笑,他抓我们的学习可是抓得很严的,这也导致老师不发脾气,光叫几个表现不好的人站起来,我们班就能在几秒钟内“鸦雀无声下来。
老师一有叫同学站起来,我们班就赶紧安静,因为老师那面无表情的脸,还有那双无神的`眼睛,让我们觉得自己随时都有可能站起来。
我很喜欢张老师的音乐课,可惜每次都在中午第四节课,中午第四节课只有二十分钟,每每都是当整节课也是全班的笑点到达最高潮时,任老师来叫我们站队吃饭了,大家都觉得很扫兴。
不过,张老师能当上我们的音乐老师,那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估计别的班同学知道了,都求张老师不得呢。
“叮铃铃”,上课了,我们有序地排队来到音乐教室坐下,仵老师打开光盘,放出了一首优美的曲子。当我第一眼闪过大屏幕时,只看到了“致”和“春”两个字,便以为是王菲的“致青春”。我的脑神经一下子就被触碰了,要知道,我可是王菲的铁杆小歌迷。由于太过于激动,惊讶地说道“致青春!”我说完才觉得好像不太对,想:咦,不可能啊!音乐课怎么会听流行歌?我这才定睛一看,“哦,原来是致春天啊!”我恍然大悟,还忍不住扑哧一笑。“谁说的?”仵老师快速回过头,生气地质问,犀利的眼神在我周围穿梭。我边上一些知情的人立马指向了我。我意识到祸从口出,世上可没有后悔药。我颤颤巍巍地举起手,认了罪。老师和同学向我投来了惊讶的目光。我的.脸红得像一个红苹果,恨不得找个地洞钻下去。老师狠心地下了判决书:“扣三十元!”虽然不是真的三十元,但是扣去了我们组宝贵的荣誉,我更羞愧了。
以前,我经常批评自己的组员,可今天我这个组长也犯了错误。我一定要努力改正错误,做一个以身作则的好组长。
俗话说:“若给学生一碗水,自个必有一桶水”。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暑假期间,更应该充实自己,待开学时更加优秀的面对学生。充实自己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读书,趁着假期,我读了由王艳芳老师写的《给音乐教师的建议》。里面剪短但具有代表性的课堂真实小故事,使我看到了原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正是成千上万小学老师同样面对的问题,王老师的解决方法也让我受益良多。
《给音乐教师的建议》记录了一位从教二十多年的小学音乐教师在教育教学生涯中的探索和感悟。她的音乐课上得非常鲜活灵动、贴近孩子、富有特色。书中一个个突发奇想的小妙招,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非常实用,从中我们也看到这位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对孩子的爱心。
李镇西老师为本书作序,序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的书,你也可以写。我这里所说的“也可以写”,有个前提,那就是首先踏踏实实地做——做好每一天的教育。然后,用笔忠实地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包括自己的教育行为、故事、感悟,等等。只有做得精彩,才能写得精彩;而精彩地写,又能促使我们更加精彩地去做。
书中编辑了王老师的日常教学教育教学案例,分为五辑。第一辑穿越心灵的歌唱——畅享音乐;第二辑一切行动听音乐——课堂管理;第三辑润物无声育桃李——德育渗透;第四辑带上小耳朵出发——名曲赏析;第五辑徜徉在音乐的天堂——音乐活动。这些案例,涵盖了德育渗透的、课程资源拓展的、音乐课堂管理等方面。每个案例也配了简短的教学反思,这些反思也只是心灵鸡汤式的思考导引。上海的陈璞老师点评此书赞道:从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一种研究是一种叙事研究方法,属于“质”的研究,这也是一线音乐教师比较容易入手的研究途径。这样的研究,要是从单个的案例来看,其本身的价值与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推动力是有限的,但如果能像王老师一样,在坚持中跋涉,在快乐中探索,“量变”最终能引起“质变”。这本书,印证了一名普通的小学音乐教师,同样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成为一名优秀音乐教师,乃至于成为一名音乐名师。
看完王老师的书我还有一些启发,音乐课就是音乐课,要让孩子和语文数学课有明显的区别体验,我们不必拘泥于音乐课本,要以学生为中心,结合课堂实际情况上好每一节课,照顾到每一个孩子的感受和表现。比如在书中王老师上来一节别开生面的音乐课,因为一场“不期而遇的暴雨”,由于安全起见,多媒体不能用了,王老师就以这场“暴雨”为主题,发散学生思维,上了一节编创课。在课堂上编创不经使孩子们发散思维,锻炼合作能力,而且想展示自己,有特长的同学还弹奏了有关暴风雨的钢琴曲,孩子们发动大脑,用自己喜欢、熟悉的曲调来替换歌词表达现在的心情,一堂音乐课好不热闹!孩子们不但锻炼提升了音乐创编的能力,而且每个人都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特别开心。
刚工作的时候,学校单位要求每位老师每周都要写教学反思或者教育小故事,记录本周的工作,我当时很烦恼,觉得平时的课时那么多,课后作业比学生的还多简直是煎熬,但是看了王老师的这本书我改变了这种肤浅的'想法,在王老师的每一个课堂小片段后面,都有一小段自己的课后反思。名师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青年教师呢?实践出真知,但是也要善于反思和总结,只是一味的埋头去做还不行,还要回过头去想、去思考,去总结。
上课有《问好歌》,下课有《再见歌》,还有《安静歌》,“起立”“坐下”也都用音乐来表达,学生们除了学唱歌,还能听故事、做游戏……这样的音乐课哪个孩子不喜欢呢?我要深刻反思自己,在认真上好课本上指定的课程以外,多帮助孩子们开拓视野,让音乐课堂充满了创意和快乐!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