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在电视上看音乐节目时,见到民乐演出,大都抱着一种不屑一顾的心态。在我看来,民乐多半是那无止尽的喧闹抑或是沉闷单调的空乏。但在看完《百鸟朝凤》这部影片后,我对民乐的态度不似从前。
游天鸣十三岁那年,父亲带他去水庄无双镇上找有名的唢呐师傅,请师傅收天鸣为徒,师傅最终答应了。在其后漫长的十载光阴里,天鸣随师父认真学习唢呐技艺,成为师傅认定的继承人,学到了那极其荣耀的“百鸟朝凤”,懵懵懂懂地担任起了游家班的当家。然而岁月蹉跎,时代已变,吹唢呐这项本领不再风光,游家班解散,师傅病逝,只剩天鸣一人尽余生将唢呐技艺传承发扬。
影片中,天鸣见识的第一次出活是在金庄葬礼上。金庄村长离世,儿子恳请师傅吹一首“百鸟朝凤”,钱不成问题。师傅却笑着摇摇头,不过多言语。专用于白事上的“百鸟朝凤”,排面大,气势足,受用的人必是口碑极好,非常人能享有,师傅不认为金庄村长有这个资格。
天鸣第一次出活是在朋友的婚礼上。已不再是小男孩的天鸣依旧保持着孩提时的淳朴善良,将自己所挣得的钱大多分给了一同出活的伙计,用剩下的钱为师傅买了烟叶,给师娘带了布匹,领着点心去拜访师傅。师傅很高兴,拉着天鸣畅饮珍藏了二十年的佳酿。天鸣未醉,师傅却是醉醺醺的,将一箱师传的唢呐尽数交给天鸣,自己又拿起一只唢呐吹起来。他微眯着眼,摇着身子,陶醉在这跟了一辈子的唢呐声里,好似回到从前风光无限的、吹唢呐的日子,面颊红红的,皱纹舒展,眉目间流露欢欣,头上的白发清晰可见,悠长激越的唢呐声充斥在整间屋子里。突然,师傅一个趔趄跪倒在地,天鸣正欲上前搀扶,师傅却借着酒劲扳开他的手,道:“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说完便呼呼大睡,昏黄的灯光下,师傅咧着嘴憨憨地笑。
时间不舍昼夜地向前奔去,游家班还是不如新来的洋乐队受欢迎。又一次出活,洋乐队一到,众乡邻的目光顿时集中在他们身上,游家班也不服气,与洋乐队似打擂台一般比了起来,纵使他们面前无一人驻足观赏。比到后来,几个年轻人走上前来,冲游家班说愿意出双倍的钱让他们别再吹了,天明定是不同意,几人间的推推搡搡转变成了两伙人之间的混战。师傅坐在后头目睹一切,却见他慢慢走过去,蓦地弯下身子拾起那被踩得变形的唢呐,眉毛拧在一起,不解与忧愁浮现在苍老的面庞上,师傅的时代早已匆匆落幕。
在那之后,游家班几个师兄弟相继离开,虽不直说,但大家都明白当今想靠吹唢呐谋生是近乎不可能的。不久,窦村长驾鹤西去,想请师傅他们吹唢呐,却是凑不齐人。师傅怒火中烧,带着天明一块去找人,正好撞见二师兄收拾好了行李准备外出打工。二师兄先是一怔,神色再由愧疚转向颓然,颓然转向麻木,他还有家,他也要吃饭啊。师傅恨铁不成钢地瞪着二师兄,猛然夺过师兄手中的行李,将里面的衣服一件一件甩在地上,像是泄愤,又像是在寻找师兄行李中是否有唢呐,寻找唢呐在二师兄心中是否有一席之地。二师兄紧紧抿着嘴唇,跪着捡起衣服,又跪在师傅面前,心甘情愿地挨了师傅一脚。
后来,八台勉强凑齐,就连天鸣父亲也参与了进来。在窦村长的丧礼上,众乡邻身着丧服,跪坐在地,只听师傅高声道:“窦村长***过鬼子,剿过土匪,带火庄人修水库,让石头压断四根肋骨。这样的人,受得起百鸟朝凤。”这首曲子,是师傅领的头,师傅本想让天鸣来吹,天鸣却发着烧。师傅正襟危坐在木椅上,用苍老的嗓音喊道:“百鸟朝凤,敬送亡人!”说罢便举起唢呐开始吹奏,唢呐声同师傅一般苍老悲凉,古朴而有力,众人注视下,场面肃穆而哀伤。天鸣望向师傅,却惊恐地发现师傅的血顺着唢呐滴落在地上,师傅一口血猛地喷出来,仍是不准备停下,转过头去冲天鸣无比严厉道:“接着吹!”演奏的伙计都站起身来,师傅坐在中央卖力地打着大鼓,半晌,抬头去望身旁流泪吹着唢呐的天鸣,唢呐声荡气回肠,师傅露出了欣慰的笑。
去了医院,天鸣这才知道师傅已是肺癌晚期,时日已不多。师傅让天鸣卖了自家的牛,为的是让天鸣去置办一套新家伙,他靠在被褥上,面庞再无当年醉酒时的红润,似那燃尽的木柴:“你该把游家班再撑起来,无双镇不能没有唢呐!”但这一腔热忱尚未能使师傅的夙愿实现。天鸣去省城着原来的伙伴,他们却再也没了演奏的能力:二师兄在工地上干活断了一根手指,三师兄在石棉瓦场干了半年,咳得厉害。城市里,吹唢呐的老人坐在屋檐下乞讨……伙伴们都劝他留下来:“留在城里打工总比在农村吹唢呐要强。”朴实的天鸣只是说:“我跟师傅发过誓的。”城市里的喧闹繁华与他无关,他的心里装着一片净土,一片只有唢呐的净土。
青山黄土间,师傅的墓在一座小山丘上。天鸣穿着参加红事时穿的衣裳,手中的唢呐系着红布,或许是在为自己守住了自己的誓言而向师傅证明,想要回到自己第一次出活后与师傅一同庆祝的时光。他直起身子,眼角被泪水润湿,在师傅的墓前再次吹起这荡气回肠的百鸟朝凤。这样的人,受得住百鸟朝凤。恍惚间,他看到少时在师傅家院子里师傅俯身教自己吹唢呐的模样。回过神来,泪光迷了眼,他看到师傅坐在木椅上,深深地望着他,听着曲子咧嘴一笑,便向看不清楚的远方走去。那一笑,同当年师傅喝醉酒的笑不一样。泪水滑落,师傅的时代、唢呐的时代,天鸣无法守住。
师傅一生里,不为富贵的金庄村长奏百鸟朝凤,却自发为火庄窦村长奏上一曲百鸟朝凤,对人品的要求也体现出他对唢呐文化的敬重。这也是师傅当初选天鸣为继承人的原因,天鸣多的是沉稳踏实,坚定执着,朴实善良。拒绝金庄村长是师傅作为唢呐匠人对唢呐艺术的追求,也是他坚守的匠人精神与风范。他与天鸣将唢呐揉进血肉,融入生命。
有关传统文化的发扬的传承与发扬,不仅仅是师傅和天鸣在倾力奉献,还是无数怀揣着赤子之心的匠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追求。时代的滚滚洪流中,社会发展不断向前,传统文化多数抵不过时代更迭下汹涌的浪潮,终是迎来残破甚至消亡的命运。吹唢呐、打太极、唱戏、捏泥人……这些我们看起来陈旧过时、不够有格调的事情,有的人坚守了一辈子,在传统文化日益式微的时代,他们“守的是信仰,熬的是命”,或许孑然一身,仍存傲骨,不受功名利禄污浊,悄然驻守着一盏盏属于传统文化的长明灯。无数竭尽毕生心血的匠人在新旧文化碰撞的今日奋力在时代的波涛中激起传统文化的浪花,他们值得我们的敬重。
走进电影院,约坐了一半人,我心略感宽慰。朋友圈里说这是部业界良心电影,我心里希望更多的人能看这部影片。
在一声声如泣如诉的唢吶声中,影片结束了,可是大多数人并没有立即起身,仿佛还沉浸在影片那让人无法言说的情绪里。我想这就是好的影片的特点吧,它总会给观者留下思索体会的空间,让人从中感悟到灵魂深处的'一种东西!
我亦毛发挺立,久久沉浸其中。片中焦师傅那句“秦川大地不能没有唢呐”振聋发聩。唢呐是本土乐器,它本是先民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创造的能抒发自身情怀的工具,与那土地上的人们精神息息相通,见证表达着那块土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更是人们精神价值的一片守护地。如影片中所言,“百鸟朝凤”是德高望重的逝者才配听的,所以当查家子孙用高价请求焦师傅给其当了四十年的村支书父亲吹“百鸟朝凤”时,焦师傅断然拒绝了,原因是其父在位期间将村里其他四个姓氏人家全挤走了,德性不够。而当窦家请唢呐班时,焦师傅主动提出要给窦老爷子吹“百鸟朝凤”,原因是老爷子生前“抗过日,打过土匪,领人修大坝时被砸断四根肋骨,称得上德高望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唢呐班已是那土地上传统价值体系的坚守者——以德为重,而不以金钱权势论英雄。而学习“百鸟朝凤”的人也必须是人品好。从另一意义上说,唢呐若在,那块土地上的精神就还在,唢呐若亡,那块土地上的精神也就消亡了。
基于这样的认识,焦师傅最想做的是把代表唢呐精神的“百鸟朝凤”传承下去。他那句“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的人,才能把唢呐传承下去,才会有把唢呐传下去的责任感”的话深入骨髓,道尽了文化传承的精髓。我想“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的人”的生命已和唢呐融为一体,不分彼此,才会有内在的一种真正的坚守。如焦师傅,如游天鸣,他们是被唢呐精神化了的人,因为对唢呐的热爱,让他们有了一种强大的内心力量,当外在诱惑扑面而来时,他们能高贵地选择说不!
可是时代的洪流滚滚,现代化的进程,西式乐队的涌入和流行歌曲的兴起强烈地刺激着人们的感观,使很多人都迷失了方向,人们抛下自家家当,迅速地拥向那西式乐队,现在那个场面还刺得我心疼:人们用迷恋地眼神看着台上穿着超短裙的唱歌女郎,满是艳羡之色。***的闸门一开,不可遏制,这是一次东西方文明的冲撞,如同一声响雷,击得游天鸣魂差点都飞了,是焦师傅一声大喝,让他又振作了起来。结果被打得鼻青脸肿的唢呐班黯然而归。更要命的是,人们红白喜事已很少请唢呐班了,转而请西式乐队了,生存都成问题的唢呐班人心唤散也在情理之中了,游天鸣的几个师兄都进城打工了。
为了唢呐班能延续,焦师傅不顾重病在身,强吹唢呐,口喷鲜血,临命终前,念念不忘的是把唢呐班重建,并把家里的牛卖掉为游天鸣筹建资金。
影片最后,游天鸣站在师傅坟前独自吹“百鸟朝凤”给师傅听,仿佛看到师傅那独自远行的背影渐行渐远,只有一声声唢呐泣血泣泪。
唢呐班到底能否重建,片中没有交待,只是游天鸣在城市的一角看到一个吹琐呐的人,已沦为街边乞丐,让人无限感伤。其实何止唢呐,多少传统工艺,传统匠人,传统优秀文化都面临和唢呐同样的命运,在西方物质文明的强势冲击下,我们丢下了自家宝藏去跟风,可是没了自家精神领地的人们真的幸福了吗?答案是没有!出去打工的二师兄一年时间里头发已花白,手指被机器碾掉一个;三师兄一年时间里在棉瓦厂里务工便得了肺病;蓝玉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更遥远的未来。唢呐班从地位受人尊崇到沦为街边乞丐,这其中巨大变迁谁之过?让人难过的是,朋支圈里传《百鸟朝凤》的导演跪求大家进影院的微信,这样好的影片要跪求,片内片外的境遇何其相似!答案不言自明,若果我们每个人珍视自己的宝贝,重视我们的传统,唢呐匠人是不会消失的,好的影片也不会没有的!我们轻易能让外国大片赚得脑满钵肥,为什么不能让自己土地上的好东西也能有个稍微好点的生存环境?
焦师傅如同一个智者,说出了那句“要有把唢呐传下去的责任感!”你有吗?
北宋张载的话在我耳边激荡:“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摩挲着手中的书,品着香茗,品着成长,心中默念:阅读不仅仅是享乐。
凭栏眺望,夜雨飘摇,端一杯香茗,静坐。也许是领悟了阅读不仅仅是享乐,我感到眼前的书是那么亲切。清逸隽美的文字,让我如痴如醉。
学业繁重的我,经常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品茶、阅读。那时的我,只是将阅读看成享乐的工具,因为它可以给我带来愉悦。仅此而已,别无他求。
然而,彻底改变我的观念的,是那一本《欧·亨利短篇小说选》。
一天下午,父亲把它送给我,我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才看完一篇,我就已经深深爱上了这本书。因为我太喜欢它的小说结局了。每次都让我意料不到,但细细品味却仿佛又在情理之中。这让我想起了福尔摩斯,结局也总会让我大吃一惊,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刺激。
就这样,时间在不经意间流淌,一转
眼,已是黄昏。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将我和书镶成金黄色,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安详。
不一会儿,父亲风尘仆仆地回来了,而我却丝毫没有察觉。直至他走进我的房间,问我:“喜欢欧·亨利的作品吗?”我才回过神来,答道:“特别喜欢,尤其是它的结尾,引人入胜,幽默风趣。”
“是啊,那你每次都能提前猜到它的结局吗?”
“当然不能。”
“嗯,人生就像一部欧·亨利的小说啊!”父亲感叹道。我却愣在那里,许久才恍然大悟。原来父亲是想告诉我,我不可能猜到小说的结局,也就不可能猜到我人生的结局。所以,不到最后一刻,千万不要放弃,也许会“柳暗花明又一村”,成就一片新的天地呢?
父亲或许猜到我明白了他话中的含义,赞许地看着我,说:“阅读不仅仅是享乐,更要沉下心用心思考,体会生活的真谛。一步步褪去锋芒,褪去浮躁的心,走向成熟。”我边听边郑重地点点头。
摩挲着手中的书,品着香茗,品着成长,心中默念:阅读不仅仅是享乐。
《百鸟朝凤》是唢呐名曲。然而,它并不仅仅是一支曲子那么简单。据影片主演陶泽如介绍,《百鸟朝凤》原是欢快的曲子,常被用于乡间结婚喜事。然而在电影《百鸟朝凤》中,吴天明导演将其改成了哀曲,变得深沉庄重。一般情况下不吹此曲,“只有德高望重者,才配得起为他吹《百鸟朝凤》。这首曲子,承载的是对人生的评价。”
正如黄建新导演所评价:“吴天明用‘一个年轻生命的成长’与‘一个生命的消亡’交叉来表现了一种精神世界。这个精神世界是他的,又是全人类的。电影到了这个份儿上,才是真正的大师。”
电影《百鸟朝凤》说的是传统手艺吹唢呐传承的故事,今天看完,写写感想。
1、这是一部注定不卖座的电影,它缺少了吸引眼球的噱头,缺少激情碰撞的场景,一个电影院一天就安排一两个场次,它,可能不适合在电影院中用银幕表达,在灯光下捧着纸书细品应该是它更合适的欣赏形式。
2、一个拥有唢呐匠梦想但无法实现的父亲,把唢呐匠的梦全寄托在了孩子身上,这段让我莫名想起来前几天看过的《无声告白》这本书,只不过游天鸣比莉迪亚幸运而已。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走上自己喜欢的人生道路,希望所有的父母真是按照孩子的特点去助力他们的人生。
3、焦三爷的德艺双馨、师娘的勤勉慈善皆令我钦佩。一对老实朴素又有傲骨的乡下老人,有自己的生活准则和标准,以德品人,以德律己。唢呐匠,在别人眼中只是一段可有可无的背景音乐,而在他们眼中,那是一生的骄傲和守候,值得用鲜血乃至生命去捍卫。这,可能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最缺乏的匠人精神吧。还好,他们有了游天鸣去传承这份精神。
4、洋乐队慢慢抢了唢呐班的饭碗,大家举步维艰。从坐太师椅到没了拜师礼,再到另谋生路打工断指的、打工肺痨的,在悲情背后其实是一个普世性的沉重问题:传统的如何与时俱进?何为时,如何进?时,就是时代的车轮带动的大势,代表着生产力的进步,代表着思想的进步,代表着生活习惯的变化。随着信息的流动越来越顺畅,任何行业任何角色都被引入了竞争,今天是洋乐队,明天就是录音机,后天就是在线音乐,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那么如何进呢?有时候,有些老物件就会慢慢沉淀在历史长河里吧,这就是事实,因为它生长的土壤已经变了(红白喜事的形式已经彻底变化了。如果说转机,那就是用这份“德”,守住这份“艺”,换块土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好,民俗民乐也罢再去慢慢发芽吧。
5、总体而言,这是洗涤内心的一部片子,当我们习惯在喧闹的街市中大步急奔,当我们习惯在快餐式和碎片式文化中汲取信息,偶尔停下来,想想为什么也是好的。
现在,已经不能用清澈见底这个词语来形容小河了,取而代之的是“浑浊”与“丑陋”。现在的河流里,到处是垃圾,一块块垃圾堵塞了河水的流通。
《百鸟朝凤》是流传于鲁、豫、皖等地的优秀民间唢呐曲,因曲中多有模仿鸟鸣之声,所以得名。
电影《百鸟朝凤》,讲的是一个逝去的故事,而终于公映的那天,来自一位逝去的导演。
中国第四代导演吴天明生前最后一部电影,既是对这一中国民俗唱哀的挽歌,又是在自己生命历程的终点处画下的一个句号。
电影中的唢呐,以“班”的形式游动着演奏,谁家有红白之事,唢呐班子便替他们吹奏一场,红事不多,白事为主。白事,便是替死者演奏,死者的身份越是高贵,吹奏的阵势就越是高级,二台,四台,八台,所谓《百鸟朝凤》,便是为最为尊贵的死者准备的曲目。排挤过他人的,即便是任职四十年的村长,也担不起这首曲子;为民献身的,哪怕是扛着病重的身躯,也要为他奏完此曲。
老一辈质朴而又纯粹的价值观念,就这样融入了唢呐这一民俗音乐之中。
因为提携过张艺谋、陈凯歌、黄建新等第五代导演,吴天明在圈内还享有“中国队长”的称谓。当“中国队长”遭遇同日上映的好莱坞大片《美国队长3》,《百鸟朝凤》全国排片率仅略高于1%,三天票房才150万元。然而豆瓣评分从映前的7.9分一路升至8.4分,目前仍保持上涨趋势。同时,猫眼电影评分9.5,格瓦拉电影评分9.1,在目前所有上映电影中均排名第一。与此同时,许多影评人、电影类公众号纷纷自发撰文为影片宣传推广。
事实上,《百鸟朝凤》在国内公映之前,已经参展过许多国际电影节,并获第2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大奖”、法国tours电影节“观众最喜爱影片奖”、第13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 优秀作品奖、第20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大奖、首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等多个奖项,在釜山国际电影节、香港国际电影节、东京电影节中成为官方展映影片,所到之处,皆获极高评价。
所以文艺片毕竟不是商业电影,没有必要用票房来证明片子的价值和意义。让观众认识、了解、熟悉,并思考,才是最重要的吧!
看过电影的观众赞不绝口:“影片真的很不错,看了其他人的评论,有人说那么高的评分有可能吗,我觉得没什么不可能,进了影院去看它,绝对值得高分。”
更有观众表示:“影片一开始我就想掉眼泪,看着看着到后面就情不自禁哭的稀里哗啦的,红肿着眼睛从影院出来。” “我觉得这是我这么多年以来看过最好看的一部电影。” “这部电影完全出乎我的预期,从开头到结尾,每一段情节每一个镜头都在诉说这部电影的高超与珍贵。”
从专业影评人到普通观众,所有平台和观影人群都对一部电影如此高度好评,实属罕见。
这不免让我感觉,莫非又是一次以情怀为卖点的影片?
电影2019年就拍摄完成,直到现在才得以上映,寥寥千人的评价也许并不够客观,但足以证明这部电影值得尊敬。
电影没有偶像明星,没有自带IP的故事,也没有震撼的视觉效果。
故事很老套。讲了一个旧东西,“唢呐”。一个父亲,从小时候就喜欢唢呐,却苦于没有天分,所以把希望都寄托在自己儿子身上,于是千辛万苦送儿子去拜师。
儿子跟着师傅练功,结果和父亲一样,没有天赋,偏偏这时候来了一个天才小学弟。小学弟学得快,学得好,但最后,却慢慢厌弃了唢呐这个老东西,反而是没天赋却真心爱着唢呐的小子坚持了下来。
他学成出师,却发现世道变了。西洋乐队当道,他一生所学无法糊口。但他还在坚持。当初送他去学唢呐的父亲,却也不再以他为荣,反而嫌弃他无法赚钱。
曾经深谙于心的信仰,逐渐倒塌。师傅也死了,他在师傅墓前吹百鸟朝凤,那个时代就这样不声不响,安静谢幕。
不知道诸如此类的安静谢幕,融着多少人过去的青年热血,一生坚守,有多少故事多少生命和那些淡出我们记忆的老手艺一样,悄然流逝。
豆瓣网友@山水烟花 说:
传统的匠艺化作一纸冷冰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有太多的遗憾;
失传的独门绝活成为历史书页上的记载蕴含了无尽的惋惜;
不再有年轻人愿意继承衣钵扛住无双镇唢呐的最后一脉;
这一刻,《百鸟朝凤》已成绝响,街坊巷陌再无回音。
是否传统文化正在没落,是不是早已没有人记得?但仍有人坚守着,有人传承着,有人喜爱着,不会灭亡,因为它在很多人心里活着。
这不是一部商业片,就像电影中焦三爷酒醉之后说:“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这部电影,导演吴天明也不是拍给别人看的,是拍给自己,却也最终真的成为他人生的最终注脚。
吴天明在《百鸟朝凤》拍摄片场
很多人怕是都不认识吴天明,所以自然不懂,为什么一部"土"片子,会引来电影圈无数大咖站台。
在电影首映礼上,谢飞、黄建中、和平、张扬和管虎,几代中国导演分别回忆了已经逝世的吴天明,有关于艺术价值的肯定,有关于慧眼伯乐的赞美,也有生前动人故事的追思。
多年前,《天井》是张艺谋首次主演的电影。这部电影不仅让张艺谋屡获影帝,还让中国电影导演首次获得国外A类电影节奖项。
最后放上豆瓣网友@阴灯 的一段评语:看电影,其实也是个寻根的过程,目前的中国电影市场太急于求成,以至于勾勒出的图景完全是一副光怪陆离的浮华表象,太轻,能给观众的充实感便不多。《百鸟朝凤》能给你什么呢?也许你对唢呐甚至是音乐都不感兴趣,也许你对民俗甚至是文化也无心过问,但至少,这部电影能让你强烈的感觉到,在这个世界上,即便不是中国的、老一辈的,也必定存在着某样东西,值得你倾力去传承,去保护。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