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的海洋中,有许许多多的精品。在寒假期间我读到的《失落的一角》就是一本很有品味的书。这是美国作家谢尔·希尔弗斯坦的经典之作,我被它有趣的画面深深地吸引住了。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小圆球,不知什么原因,它缺了一角,于是,它出发去找它那缺失的一角。它一边唱着欢快的歌儿一边寻找着,可是,有些角太小,有些又太尖……总是不合适自己,不是自己缺失的那一角。后来,它漂洋过海,饱经风霜,经过了几次折磨,终于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那一角,它们组成一个完整的圆,没有缺失了。可是小圆球发现自己无法歌唱了,它把那一角轻轻放下,又独自上路寻找新的征途了……
看完这本书,我深有感触,它让我明白了这样一个意思:缺陷胜于完美!生活中,不是完整就会完美,有了缺失、有了不足,不见得是坏事,重要的是我们要心怀梦想,只要拥有梦想,梦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
《失落的一角》是一个关于完美与缺陷的故事,它让我懂得很多。
这个短短的小故事中讲的是一个缺了一个角的圆,去寻找它失落的一角。它历经艰辛、风吹雨打和严寒酷暑,虽然它知道寻找的过程是艰难的,但它没有退缩。因为它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找回那失落的一角!
因为它身上缺了个角,所以滚得很慢。但虽然慢了,而且很累,可是在寻找失落的一角的同时,它却可以时不时停下来与小虫聊聊天,闻闻花香,让蝴蝶停在它身上。这使它很快乐。
它找到了很多角,可是,看来它们并不合适。有的太大,有的太小;有的太方,有的则太尖;有的没咬紧,掉了,有的咬得太紧,碎了……
当它又遇到一个角时,正合适。它终于找到了失落的一角了!它滚起来,滚得很快,可是,却来不及和小虫聊天,来不及闻花香,来不及让蝴蝶停在它身上。它想唱歌,可是,它却开不了口。哦,它明白了,或许,是否找到那失落的一角,其实并不重要。所以,它把那角放下了。它又自由了。
曾经有位名人说过:“毫无缺点的人显然是不存在的,因为他无法在这个世界上找到一个朋友,他似乎属于完全不同的物种。”是的,人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因为我们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不可能做到完美。即使是圣人,也有缺点,不可避免的缺点。如果一个人可以做到没有任何缺点,那么,在这个世界上,他就是个“异类”。
很多人都努力使自己变得完美,变得更好,而故事中的那个缺了角的圆,寻找自己失落的一角,也就是找到自己的缺点,更正自己的缺点,使自己完美。可是,这种想法是错的,完美是不存在的,每个人都会有缺点。如果你总是以完美来要求自己,你会失去很多原有的快乐,或许还会发现十全十美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我们应该要知道,完善自己是必需的,但不要一味地追求完美。
完美,不一定十全十美。拥有,失去,会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当你拥有某种物品时,你是否会珍惜?当你失去它时,你又会怎么想?
经周老师推荐,我买了一本《失落的一角》书,买回来我就把它放入我的书柜,三个多星期我都没有碰过它。昨天无意之中发现了,感觉很轻薄的一本书,因是班主任推荐,应该是很有意思的吧,谁知道才一打开,映入眼帘的竟然是一幅幅简笔画呀!我无法掩饰我的失望,按说周老师不会让我们乱买书的啊?难不成他把我们当成了他四岁的儿子看待了?我随手就合上书,依然夹进了书柜里。
作业写完了,我无趣地翻着书柜里的书,想找本新书看看。“啪”!一本书掉了出来,我好奇地捡起一看,竟然又是《失落的一角》!它还很顽强,似乎我今天不看完它,它就得跟我较上劲儿了呢,切,索性看看也无妨。
十几分钟过去,薄薄的书很快就看完了,可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憾住了,作者仅用几笔简笔画和一小段的文字描写就构成了这么一本杰出的巨作!故事大致讲了一个缺了一角的小圆片,它因着自己的不圆满,生活就很失落和伤心,于是就决定去寻找自己失落的那一角,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合适的一角,可它同时明白了道理,轻轻放下角,从容地走了……虽然故事的最后并没有教条地告诉我们小圆片悟出的道理是什么,任凭读者自己想像。我慢慢悟出的就是:完美,并不一定就是说最好,可能会失去些自己并没有意识到的什么,就像小圆片那样,不缺少什么,可是它却再也不能歌唱了,失去了动人的歌喉。残缺,不一定完美,可能是也是另一种完美,就像小圆片,少一个角,却拥有动人的歌喉,拥有朋友小虫、花儿、蝴蝶、做伴儿,更重要的是,它拥有快乐!这才是生命生活的直谛!因为有目标,生活才能真实和快乐!
乔布斯说:“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或许追求理想完美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感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好。
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经历就是收获,收获就是快乐。
“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这是苏辙谈论其兄遭遇时所说的话。乌台诗案使苏轼左迁黄州,虽说黄州给予了苏轼无限的创作灵感,但他在此地的身份却是“罪人”,一个诋毁朝廷、企图造反的“罪人”,他的余生都在贬官的阴影中度过。洒脱是真,可能无奈也不假。
我们会在此产生一个疑问,像苏轼这样一位可敬而豪放、墨画皆长的文化大儒,理应受到全民族的爱戴和尊敬,为何会发生如此令人费解之事,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
其一为中国世俗社会的特定氛围。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社会文化具有独立性,独立意味着孤立,意味着社会上的人会将他视作异类,迟早会排拒他,糟践他。起哄式的传扬,终将转化为起哄式的贬损。苏轼的文采不必多说,清扬如李白,忧民如杜甫。可惜的是他生在了一个文化氛围并不健康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拥有独立文化的人没有一片立席之地,处处遭人嫉妒与怨恨,于是,一切流言蜚语便统统砸在他的身上,这种痛苦恐怕只有苏轼可以体会。创造文化的人正在毁灭文化,令人幽怨之中竟生出一丝愤怒。正因为古代中国这种氛围,真正代表中华文化巅峰的许多人,应是日夜惶恐不安,谁知道哪天会让某个小人挑出刺来,在皇帝面前检举,轻则远谪荒地,重则家破人亡。有人会说,那他们怎么不报仇,解解心头之恨?这个问题很好想,他们若是报仇了,还能是有文化的人?
唉,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其二是文化本身的脆弱性。1076年8月27日,朝廷派人到湖州的州衙来逮捕苏轼,苏轼事先得知风声,然而不知所措。文人终究是文人。他完全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从来者气势汹汹的样子看,估计会被处死,他害怕了,躲在屋里不敢出来。而当他终于出来的时候,朝廷派来的差官装模作样地半天不说话,故意要演一个压得人透不过气的场面出来。想想吧,一个毫无文化的差官竟然用这种方式来恐吓苏轼,竟然还成了,原因很简单:苏轼的`文化用于诗词,并非用于世俗。而差官用绳子捆扎了苏轼,像驱赶鸡犬一样上路了。家人赶来,号啕大哭,我想,此时哭泣的不只是家人,还有文化。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行进。苏轼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全部遭遇还不知道半点起因。苏轼只怕诛连亲朋好友,在途经太湖和长江时几度想投江自***,由于看守严密未成。当然也很可能成,那么,江湖淹没的将是一大截特别明丽的中华文明。文明的脆弱性就在这里,一步之差就会全盘改易。文革的种种惨剧不也如此么。
国亡而文化兴,民族坚如磐石;国兴而文化亡,民族不堪一击。乌台诗案可以引发无数人的思考,它让我们了解到,文化看似稳如泰山,其实内部矛盾重重。如今的社会,仍有很多现象充斥着对文化的不尊敬,我并不想谈都有什么,我只想谈谈该怎么办。
一曰反省。社会上的某些人,我想问问你们,你们为何在创造文化的同时,要诋毁不同于你们的文化,理想的社会应该是包容的,每一个人应该都是包容的,春秋战国为何可以百家争鸣,原因也在此。而我们还应反省自己的态度,无论是对古文的,还是对诗词的,因为这些都是文化的种种表现形式。我想在此澄清一个误区,并非精通才算尊重,假如有人说书法应该被键盘所淘汰,哪怕你随口说两句书法的优点反驳一下他,这都是对文化的尊重。我们本应好好保护它的,别让它失望。
二曰自得。一个不信任本国文化的民族自然是没有未来的。当我们在大肆吸收他国文化的时候,本国的文化却岌岌可危,说明什么,说明文化已被民族忽视或抛弃,文化在我们眼里究竟是什么,是赚钱的工具,还是精神的归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我个人希望后者的人可以多一些。想想看,当我们近乎疯狂地砸金崇拜外国偶像抑或是本国某些毫无文化内涵的艺人时,有谁能看到中华文化正在一个角落里低声啜泣。我想,我能看到,她能看到,每个人都能看到,这并非难事,在崇拜的时候多一些理智,在中国艺术领域多停留哪怕是一秒钟,你所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景色,可能是叹为观止的璀璨星河,抑或是久未涉足的幽深小径。
我们不能再让文化失落下去,我不想说这是我们所肩负的伟大历史重任,这仅仅是一种自觉,而这种自觉存在于一个敬畏中华文化的人心中。因此,乍看是我们在保护文化,其实是文化保护了我们。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