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件往事,犹如一只只小船,在我记忆的海洋里漂泊,越漂越远……很多船已经找不到它的踪迹了,唯独有一只小船,总是停靠在那海洋的彼岸。
还记得那是一个很晴朗的日子,我踏着轻快的脚步来到了学校。你也许会问我,为什么这么开心呀?告诉你吧!昨天老师布置了一个小任务,让我们每人做一份小礼物,要和别的学校的一批学生交换。我花了一个晚上,做好了这份珍贵的代表我心意的礼物。我把自己的祝福用棉线缝在了彩色的纸上,并捆成了一个卷轴,放在了我心爱的玻璃罐里,还加上了许多点缀的小饰物呢!我能够想象那位同学收到礼物后会有多么高兴。
可是,不幸的事发生了,还没来得及等我把礼物交上去,在下午的活动课上,我不小心碰掉了罐子,“砰”地一声,罐子,碎了。我的心也一下子碎了。怎么办?怎么办?送给外校同学的礼物……怎么办呢!?突然鼻子一酸,那种酸酸的咸咸的苦苦的液体就流了下来,而且一发不可收拾,越流越多……朋友们都在安慰我。而她,毅然拿起了那些玻璃碎片,用透明胶一块一块贴了起来。谁都知道,玻璃罐摔得那么碎,根本不可能贴好,可她仍在继续……“怎么出血了?”一个同学惊呼。她的手指被划开了。“没事。我去拿个创口贴……”我震惊,她完全没有必要那么做!
二十分钟后,“不好意思,只能贴成这样了,你看该怎么办?”“谢谢你!我家好像还有一个玻璃罐吧,明天我带来就行了……”后面还有一句话没有说出来。我想说,我要把这个碎罐子永远珍藏,它储存着我们最纯真,最宝贵的友谊。还有,我要永远珍藏这个名字,我永远的好朋友,她,陆纯。
回忆,是一杯香浓的咖啡,香气弥漫;往事,是阵阵花香,沁人心脾。随着童年往事的重演,不知不觉又走到从前……
奶奶已去世好几年了,每当看到书桌上的那张已快发黄的旧照片时,一幕幕往事不禁浮现在我眼前……
记得儿时,奶奶一直把我当作她的心肝宝贝。因为爸爸妈妈外出打工,奶奶一个人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她每天都要忙里忙外,而我却不知道如何心疼奶奶,习惯了每天早上吃着香喷喷的米饭或米粉,却不知道珍惜,还常常嫌饭菜不好吃。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懂事,看到奶奶天不亮就起床干活,准备我的早餐,我感到非常内疚。饭菜虽然简单,但却凝聚了奶奶对我的爱。难道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我还有资格责怪奶奶吗?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已经渐渐长大,奶奶也日渐苍老,我们两人相依为命,变得更加形影不离。
有一次,我陪奶奶去花园散步,我脚底不慎一滑,摔倒在地,更糟糕的是地上一块碎玻璃把我的手臂划了很长一条口子,奶奶吓得脸都白了,“你怎么这么不小心,”奶奶一边责怪着一边扶着我回到了家,她拿出创火贴、万花油、棉签,耐心细致地帮我包扎伤口,还念叨道:“乖孙女,以后走路可要小心点。”看着奶奶的白发又多了几根,脸上的皱纹又更深了,我的泪水不禁夺眶而出……
不知不觉中,我已经进入初中,我也更加懂事,决心用实际行动好好孝敬奶奶。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天,奶奶突然说腿疼,我就要奶奶去医院检查一下,可奶奶却不愿意去,说还有活要干,而我因为要赶着上学,也就没有顾上奶奶,去了学校。可是,等我放学回到家,奶奶已经不能动弹了。等送到医院检查时,奶奶的双腿已经瘫痪,再也不能下床走动了。我后悔,我真后悔,后悔当时没有让奶奶及时去看病,想到这里,我就会心肝俱裂,热泪盈眶,星期五的中午,我听别人告诉我说,我奶奶去世了,我一时之间几乎失去了知觉,只知道含着泪水,跑回家里,等我回到家里,只看到横在家中的棺材。我真想拉着奶奶的手,叫她起来,再让她为我做一次香喷喷的饭菜,如果我知道奶奶那天会去世,我无论如何也不会去读书的。因为我知道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奶奶的身边。
我是多么地希望听到奶奶去世时对我说几句话啊!哪怕是一句,我都会细细谛听,因为那将是最后一次听到奶奶的声音了,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个愿望我将永远也不能实现了。因为奶奶已经永远永远地走了。
每当我拿起那张旧照片时,我就会在内心呼唤:“奶奶,你回来吧,你快回来吧,孙女要好好孝敬您!
首尾式照应在记叙文中的运用,常见的有两种情况。
一是运用倒叙方法的记叙文,必然是首尾照应,这种情况最多,也最典型。例如《记一辆纺车》,它运用了倒叙的方法,首尾照应很严密。请看首尾两段的`有关内容:
首段:“我曾经使用过一辆纺车,离开延安那年,把它跟一些书籍一起留在蓝家坪了,后来常常想起它。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
尾段:“就因为这些,我常常想起那辆纺车。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和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围绕着这种怀念,也想起延安的种种生活。……”
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感情上、修辞上、时间上、地点上、表达方式上等方面,几乎都是相同的,前者放在开头,领起全篇,造成悬念,揭示主旨,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后者放在结尾,总结全文,强调中心,回扣文首。这样,既强调了作者与纺车的密切关系,又深化了纺车的不平凡意义,使文章形成了一个很严密的整体。
二是运用顺叙方法的记叙文,也有首尾照应的,但没有运用倒叙方法记叙文的照应那么周密,那么严整,运用的频率也不高,难度却较大,但如果运用得好,会产生别出心裁的效果,例如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用顺叙方法写成的记叙文,其中就运用了这种照应的方法。
先看开头:“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再看结尾:“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这两段文字的照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节的照应,即“散步”;二是人物的照应,即“我”母亲、妻子、儿子等祖孙三代四个人。而且,照应的顺序很有讲究,开头是“散步”总概,结尾是具体的“散步”;开头由“我”到“母亲”到“妻子”到“儿子”,结尾依然是这样的安排顺序。这样照应,既有序,又有物,既合理,又严密。
首尾式照应是使文章完整的最主要方法之一,运用时,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照应的语句要有所变化,不能简单重复,否则显得呆板;二是开头和结尾的文字,要有明显的适应性,开头只能作开头,结尾只能做结尾,不能互换而用。
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小时侯,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这是一幅极普通的画,清晨看到,晚上看到,一天少说看三四次,竟百看不厌。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一打开,就被一幅幅插图吸引住了。梁山雄伟险峻,水泊烟波浩淼,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了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做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河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荟水港中走投无路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以后年龄增长,也曾重读《水浒传》,虽然理解比小时侯深入,但是形象却不如那时鲜明。后来才懂得,这就是形象思维的作用,生动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记忆。
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起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千家诗》中很大部分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的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朗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中。
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知趣高尚的人。”淳淳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小时候的我总记得外婆的大手挽着我的小手,迈着小脚走出镇子的.石板街,走过小木桥……
小时候父母工作忙,我便交由外婆抚养。外婆每天要从她那窘迫衣兜里,挤出钱为我买一些营养品,外婆每天都在我睡前讲一个小故事,我每次都有一个甜甜的梦乡……就这样,长年累月,外婆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人。
但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我三周岁的时候,母亲接我回去。无奈之下,外婆只得默不作声地帮我收拾衣物,然后不停的嘱咐孩子爱吃什么,爱喝什么,哪件衣服穿着舒服,哪件大了以后再穿……嘱咐了一遍又一遍,到了车站,外婆抱着我摸摸头发,亲亲脸蛋,怎么也不肯放手,车缓缓开动,在外婆的大手松开握小手的一瞬间我"哇"的声大哭起来,"外婆,我要外婆……"外婆再也忍不住了,边跟着汽车一路小跑,边用袖口擦拭不住滑落的泪水,母亲看着外婆这样很是心痛,她也心软了,忙唤司机停了车,我赶忙飞扑到外婆那温暖的怀里,外婆一把搂住了我,抱起了我,在我的脸上"刻"上了几个深深的吻。
现在的我已经长大了,我终究要学会独立。但在我的脑海里总出现一幅这样的情景:外婆梳着齐耳短发,穿的干净利落,迈着小脚,大手握着我的小手,一起走过石板街,走过小木桥……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