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来,轻叹一声:今天星期一,每天的生活都是这样,起床,吃饭,上学,放学,这样无味乏味的生活,我们已经过了N长时间了。
来到学校,上次的卷子发了下来,不及格,摇摇头,拿出课本预习今天要讲的课。毕竟,再不好,我们也得面对。
上课了,老师面无表情地走进教室,一位优等生迎过去,笑眯眯地问老师问题,老师的脸也由面无表情变成了春花灿烂,讲完题之后,自己怯怯地走到老师旁边,小声地问着老师问题,见了我们这样的差生,老师的脸又成了面无表情,还狠狠地斥道:这样的题都不会,你算是笨到家了!被老师骂了不知道多少遍,已经麻木了,于是转头回到座位上自己看书。
下课的时候,前面的优等生跑到自己面前,拿起参考书就走,自己生气地站起来,大喊:借东西也不说一声!优等生轻蔑地看着自己,说:就你那成绩,再学习也上不去,还是别浪费了这本书,再说,我用也是看得起你。说完,拿着书扬长而去。自己则无力地瘫在椅子上,唉,谁让我们学习不好呢。
放学的铃声响了,苦恼地拿起书包,把那张不及格的卷子塞进去,提起书包向着回家的方向走去,在路上想着回家以后将会受到的“优待”,不免叹息。到了家门口,犹豫不决,但是还得进,心情复杂地推开家门,进去。
刚进家门,父母便来询问分数,从书包里拿出卷子,摊在桌子上,果不其然,看到分数后,“暴风雨”来临了,他们开始了“批斗”,而自己则一如既往地低头听训,内心想着自己的不争气和自己努力了却换来的结果。
“暴风雨”过后,透过窗子抬头看天空,发现,湛蓝的天空中多了一缕我们无奈的叹息……
这段时间拜读了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主编的《这样爱你刚刚好》这本书,感觉受益良多。这本书针对各个年龄段孩子家长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在各个成长阶段可能出现的变化和问题,并向父母提出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帮助孩子的方法。读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爱孩子不是简单的事,更学会智慧的爱,科学的爱,不能一味迁就孩子,让爱变成“溺爱”,要学会“让爱刚刚好”。
我的女儿已经四年级了,书中所说的孩子成长中会出现的一些问题,有我意识到的,也有我没有意识到的。比如“是否应该陪写作业”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从女儿有作业开始,我都是坐在旁边陪着她,因为我怕她写作业拖拉、姿势不对,更怕她写作业注意力不集中、错误多¨¨¨孩子累,我自己也身心俱疲,“陪”不知不觉变成了“盯”。怎样解决好这个问题呢?这本书让我明白“陪伴的目标是不陪”。首先,家长不能单纯的陪同,紧盯着孩子的作业转,这样容易让孩子形成依赖心理,碰到问题就会问家长;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减少对家长的依赖。其次,孩子写完作业后,不要直接帮她检查作业,而是要养成孩子自我检查的习惯;通过事后随机检查孩子的作业,并对出现的错误进行必要的惩罚性的订正,让孩子认识到独立作业必须认真面对。最后,要学会放手,在孩子能够独立写作业之后,逐渐减少陪同时间;要将“陪”更多地用在课外阅读上,用“陪”来享受一段温馨的亲子时光,借“共读”走进一个属于孩子的世界。
还有,生活习惯上的“分床问题”,这是我没有意识到的。作为母亲,我原来一直认为女儿想跟母亲一起睡,是母女感情亲近;所以到现在女儿十一岁了,还跟我一起睡。但书中指出到了该分床的时间就要分,这是一种独立生活的能力,这种能力直接关系到孩子以后学习和生活。书中还强调在与孩子分床睡的习惯培养过程中,肯定会有反复,比如孩子自己睡一会儿后,往往又会跑到父母的床上来了;这时候,父母一定要坚持原则,不能破例;即便夜里孩子迷迷糊糊地自己过来,父母切记当时不必与孩子较真,但是等孩子睡着之后,一定要把孩子抱回自己的床上。
书中还提醒我们,孩子形成一个新的习惯往往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父母要有思想准备,不仅要坚持,更要有耐心,在孩子反复的时候,不能轻易责备孩子,强迫孩子,使这个过程成为孩子痛苦的回忆。
四年级是孩子小学阶段的一个关键期,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四年级孩子开始从被动学向主动学转变,孩子会逐渐出现个性和能力的明显差异,他们会在一道难题面前“死磕”,会为集体和同学的事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还会向我们成人“讨要说法”,不再处处言听计从。面对学习任务日益加重,身心发育渐趋成熟,人际交往逐步深入,虽然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但是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极其有限,社交经验也缺乏,经常会遇到很多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表现出不安的情绪。这是需要父母密切注意,及时引导孩子解决问题、克服不安;如此,孩子可以安然度过这个不安期,综合能力也能得到健康、快速的提高。书中反复强调,对于父母而言,任何事业的成功也不会弥补孩子教育的失败。工作忙不是忽视孩子教育的借口,特别是在关乎孩子一生的关键时期;孩子的教育不一定要花费太多的时间,但父母却需要时刻具有寻找教育时机的意识。
他长得一表人才,风度翩翩;他是一位精益求精的人;他是一位聪明非凡的科学家。他就是我最敬佩的人——爱迪生。 记得有一次,爱迪生仅仅只有6岁,他的妈妈生病了,肚子疼得在床上翻来覆去。爱迪生的爸爸十分着急,心里七上八下,忐忑不安的,他立即骑着马,去城外请来了一位医术高明的大夫。 大夫来了,看了看爱迪生妈妈的病,十分郑重地说到:“他的病十分严重,是得了阑尾炎,需要马上动手术。”爱迪生的爸爸疑惑不解地说:“那就快动手术呀?” 医生环视了一下四周,犹豫了一会说:“可是,这儿的光线太暗。” 爱迪生灵机一动,像一只小燕子似的,飞奔出房间,叫了许多小伙伴拿着镜子走进来了。 爸爸看见了十分生气,大声地说:“爱迪生,什么时候了,你还玩,太不懂事了。” 爱迪生非常委屈地说:“我只是拿镜子,让光聚集在一起,好让妈妈动手术。” 爸爸这才恍然大悟。顿时,房间变得亮堂堂的,手术非常成功。 爱迪生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救了妈妈。爱迪生永远都是我最敬佩的人,我将以他为榜样
我从小深受父母的宠爱成长起来,那时农村贫穷,缺衣少食,父母拼命劳作,节衣缩食送我上学,让我成为我们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可我大学毕业没几年,你外公就走了,留给我无穷的思念和无尽的悔恨。
我从父辈那里继承了对儿女无私的爱;但我更明白:不能不顾自己的身体来爱你们,那不是爱,是伤害!爱你们首先要好好爱自己,一个连自己都不能好好爱惜的人怎能好好地爱孩子呢?又怎么有能力好好的爱孩子?众所周知:健康是1,学习、金钱、地位、荣誉等都是1后面的0。没事有健康的身体,就没有一切!
从现在起,我会好好爱自己。坚持锻炼、保持平和的心态,坚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作息习惯,让身体和思想能一起远行,为你们的成长构筑起坚固的爱的长城。
女儿,你经常提醒我:“时代变了,我也要改变自己。”为了好好地爱你们,我更要好好地爱自己!
这本书告诉我,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伟大的、无私的,同时这种爱的能力需要树立正确的观念,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自我完善。10岁左右孩子交往的重心已经由家庭转移到了学校,同学之间的关系和友谊将成为影响孩子精神的重要因素。父母对孩子情绪的理解和认同,以及允许孩子自由表达悲伤和软弱,是给予孩子最大的爱,这将构成孩子心理安全感的重要基石。面对科技产品对孩子在时间、精力上的争夺带来手足无措感,这本书在“做关注科技的现代父母”章节,告诉我们正确地认识科技产品,倡导“带孩子一起探讨科技新事物”,给我们提供了正确的理念、正确的方法。我们的孩子终将走上社会,本书将“诚信”、“有教养”、“劳动”,以及如何看待“分数”,四篇独立成章,让我们父母作诚信、作有教养的榜样,让我们全面看待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这推动了作为父母的我们,要不断自我完善、不断自我修行、不断自我提高。
相信大部分人都有过这样的感叹:“道理我都懂,为何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同样的,在育儿路上,虽然我们也学习并“懂得”了很多“先进”的育儿理念,可是,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我们依然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们依然会生气、焦虑、抓狂甚至崩溃。《这样爱你刚刚好》这本书告诉我们:世界上根本没有唯一正确的育儿观,要培养好孩子,最重要的是父母和子女的共同成长和良性互动。陪伴孩子与孩子一起成长,一起阅读才是家庭教育最美丽的风景,才是父母最美好的人生姿态!我们要相信孩子是完美的种子,父母自身的成长可以对子女产生影响,但父母不能决定子女的命运。学校是孩子这颗种子种植的土壤,父母的共同成长和良性互动是种子破土而出需要的养份,而老师的教育则是种子开出鲜艳花朵的水份。只有父母的参与、学校的管理、老师的教诲三者完美的结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才能期待孩子长成参天大树!
原来可以这样爱孩子,父母对孩子的爱,再多也不嫌多,随着时代的变迁,爱的方法也在不断改变,我们探索着充满智慧的、恰到好处的爱的方法,让我们对自己、对孩子、对世界,都能爱到刚刚好。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