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那是XX年1月的一天,我看见爸爸双手捧着厚厚的一堆报纸向我走来。我连忙迎上去,问:“爸爸,你哪儿来的这么多报纸呀?”爸爸说:“哦,这是我上次接受采访后,苍梧晚报社的`记者赠送给我的《苍梧晚报》。”我听后,二话没说就把《苍梧晚报》抢在手中,专心致志地读了起来。渐渐地,我入了迷,觉得《苍梧晚报》就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只要爸爸一天没有把《苍梧晚报》带回家,我就觉得那一天都过的没有意思。
与《苍梧晚报》接触后,我了解到《苍梧晚报》的内容很丰富。她设有《海州湾》、《教育周刊》、《法制苑》、《情感网》、《夕阳红》、《时尚潮》等专副刊版面,涉及面广、读者群稳定。可是,当有重大新闻发生时,《苍梧晚报》专副刊部负责的版面,尤其是专项负责的《苍梧晚报*星期天》都会迅速调整报道计划,做大做足重点新闻。在版面控制上,编辑们尤其强调版面间要有流动的气韵,要有百川归海的气势。
最令我感到兴奋的是,苍梧晚报小记者的活动很多,并且,每一次活动都非常有意义。我刚拿到小记者证的第三天,苍梧晚报社就举行了一次去新海实验中学的采风活动。通过这次采风,我了解到新海实验中学拥有很多先进的设备,其师资队伍的水平也非常高。这使我很高兴,因为,明年我就要上初中了,我的第一志愿将是“新海实验中学”。
古人云:“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从无意间的读报,到成为苍梧晚报小记者,我想,这也许就是我和《苍梧晚报》之间的一种缘分吧!
良久,我才急忙把目光移到了地上,只见一颗树影旁,伫立着一个瘦弱的人影。没错,这就是我母亲的影子。我没敢抬起头来正眼看她,因为我怕撞上她那双具有威慑力的眼睛。于是,我和母亲之间,便拉开了一段距离。我和她并排走在石板路上。我默默地低着头,不语。
注视着灯光照在树上投射在地上的杂乱的树影。我们互相走着,彼此之间并不说话。此刻,路已到了尽头,我们面临这两条选择:一是走上铺有浅绿色方砖的草坪。第二条是放弃捷径,绕圈去走车来人往的水泥路。只可惜,在当时我们心灵并没有彼此相通。母亲选择了第一条路,而我,则刻意选择第二条路。遗憾的\'在拐角处分别。我低着头走我自己的路,许久,终于到了尽头。正瞧见母亲在一棵梧桐树下静候着我。我与母亲四目相对,母亲用她的手轻轻的拉住了我的手,我们肩并肩的走在一起,显然没有了以往的隔阂。就在那四目相对的一瞬间,我的脑海中猛然蹦出了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的一句话:“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渐行渐远的过程。”我觉得,这句话说的并不完全对,因为,当父母和儿女分别后,经过漫长的等待,彼此必会在某一处的终点相逢。
于是,我把目光投像了未来的十年,甚至二十年以后的我,亦许那时我的还在大学中深造或是在我衷爱的事业上打拼,而我的父母却在千里迢迢之外的故乡默默地注视着我远去的背影孤自感叹。当我走南闯北、在人间漂泊无依,一心拼力想在事业上崭露头角时,而我的父母,这一对被我忽略和冷漠了的父母,正在家中做好精致可口的菜肴,祈盼着我这个不可能归来的女儿与他们共餐。当我逐步迈入天命之年,互让明白了这世间的人情世故,在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太多的人间的沧桑磨难时,我便不顾一切,、马不停蹄地赶到家乡,去陪伴我家中的衰老的父母。龙应台先生的话,并非十全十美。当父母目送着自己的儿女踏上其人生之路时,自己则踏上另一条与之相反的道路,当漫漫岁月消逝后,你会发现,你的父母正在和你所走的路之交汇处,在那里,静静地守候你,期待你的到来。我愿意在那两条路的交汇之处,默默的等候我亲爱的父母,陪伴着他们,直至终老。
我希望和我所期待的,不是一个终生悔恨的答案。亲爱的父亲母亲,你的女儿会在终点处默默地等候你们,直至你们到来。
屠呦呦奶奶就是一个敢在梦想路上勇敢向前冲的人。大家都会说:“人老了!拼不动了,干不动了”之类的话,有的人甚至直接否定梦想,一个人的性格完全能够决定他的筑梦路能走多远。大家有没有想过屠呦呦奶奶之类的伟人是怎样成功的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每个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是天才,也需要努力、奋斗。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会在梦想的路上越走越远,而不是随便找个借口就此放弃。
大多数人都有梦想,但真正去实践、创新的恐怕没有几个。今天我们享受着服务,明天,就轮到我们去为下一代服务,社会的发展,祖国的进步离不开他们的贡献。我们在梦想的土地上生长,难免会有雷雨天,虽然能力不一定够,但是梦想的\'力量足够。只要我们向着美好的未来共同努力,没有什么是实现不了的,我们要肯定自己,相信未来,只要有梦想,就要去闯一闯,就像马云说的:“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我曾经也有过小梦想——就是成为一名光荣的四好少年(现在叫金荷少年)。记得在我读一年级的时候,我还未真正的进入学习状态,以为好好学习就是上课听话不惹事,就这样,我在美术学习上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每次都不交老师布置的作业,落下个不交美术作业的毛病,结果到期末评定的时候,我的综合素质评分表上美术栏打着大大的“合”,于是我只得了个“勤学之星”,看着人家上台领红红的奖状和金光闪闪的奖牌,就像奥运冠军似的站在讲台上,脸上笑得跟花儿一样灿烂,心里太不是滋味了。此时,我心里便冒出个小梦想——明年一定努力和他们一样,得一个“四好少年”奖。第二个学期,我更加勤奋学习,认真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很快跑到学习的前列。知道吗?中途有好几次我都想偷懒放弃呢!估计是我这要强的性格吧,许多次想到那亮闪闪的奖牌,就又振作了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那个期末,我也如愿成为“四好少年”(金荷少年),获得了我小学生活中最重要的一块奖牌,领奖的那天我笑得无比开心,因为我的小梦想实现了。
“筑梦路”说难不难,说易不易,可没有什么是坚持、毅力和智慧所战胜不了的,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有着无限的潜能。记住:不要否定自己,否定梦想,“筑梦路”不可怕,关键在于你敢不敢放手一搏!来!让我们携手相伴,一同踏上这充满未知的筑梦之路吧!
“人是一棵能思想的苇草”,帕斯卡尔这句话形容得极为贴切。思想,能让人意识到自己生命的伟大和渺小。单个生命的脆弱迫使人们以集体的方式生活,而独立的思想又使精神的交流成为必需。人与人之间最初的关系,大抵由此产生。
彼此逐渐地亲近,感情似乎就随之愈发地亲密、牢固。但在现实生活中,过近的距离却往往容易导致矛盾的产生。人与人之间还应蕴藏着更深奥的智慧,除去亲近,我想,人际间的交往,还需要一种节制。
盛极必衰,艳极则败,过于极致的事物必会走向泯灭。“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人与人间的关系亦然。如胶似漆,如影随形,不断拉近双方距离才得以维系的情感,往往破灭得最快。纵然是马丁·布伯这般重视人际交往的哲学家,在论证“我与你”时也曾提出:“人无法永远存在于你我不分的‘你’之世界”。毕竟,每个人都是一个在肉身上独立的个体,最切实的冷暖只有自己知道,最隐秘的思绪也只有自身才能。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管多么亲密、多么热情,心中总要有一个宁静的、冷寂的世界,它是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节制所要求的,即是自始至终不丧失自我与他人的界限,不去惊扰,也不让别人惊扰自己这片宁静的天地。这样一种节制,并非所谓看破红尘,一味逃离,而是对对方的珍惜。像菟丝子一样依附于别人,只会失掉自我,整日活在对现存关系的惶惶然而不可完全掌控的痛苦中。
我想,自我的节制是对双方的尊重。在这样一种能够彼此尊重的距离下,人才能从中感到轻松、愉悦,才能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发觉对方更深层的闪光点。如此看来,节制,是一门人生的智慧,是理性与感性的相互制约,从而上升到的一种平衡。
在你和我的\'精神世界中,都有这样一片寒潭,静谧、冷清。水雾弥漫,静静守护着心灵的净土。一个节制的人,即使感知得到它的存在,也不会妄图窥探一二。他是如此深刻地明白:贸然地闯入,只会扰乱其原有的宁静,这是对我与你最大的伤害。
(编辑:李跃)
评点:黄向君
新颖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标题新,以“我与你”为题,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切入角度新,从人与人交往的角度切入,阐述人与人之间要保持适当的距离。思想深刻,开头引用帕斯卡尔的提出论点,中间列举了马丁·布伯的事例,引用《红楼梦》中的诗句,紧扣论点来说理,最后一句点题升华,并与题目照应。事例典型充分,说理富有条理,思维缜密。
电脑刚进入我家时,我们一家三口都还是电脑白痴,对电脑和它的功能用法是一无所知,简直就是一窍不通。去年,我家的电脑装上宽带了,可以上网了。首先对电脑产生兴趣的就是我妈妈,她只要一有空就喜欢坐在电脑旁,查查资料,看看新闻,听听音乐,看看电影,很享受。她说:有电脑真好,我们了解事情都更快、更方便了,不用这么被动了。慢慢地,我爸爸也时常上网看电影玩游戏了,电脑的魅力大啊。
当然,最常用电脑的人还是我哦。一到周末,我就会占着电脑半天甚至一天。听流行音乐,看电影,做心理测试题,上网看书都挺有意思的。
去年暑假,表姐回来了,我从她那儿知道了上网聊天。在网络里,人们放纵自己,露出自己的另外一面,正如比尔盖茨所说的:隔着一层电脑屏幕,没有人会知道你是一条狗。的确是,在偌大的网络世界,虚幻的东西太多了,甚至于让你分不清什么是真的,什么又是假的`。慢慢地,我不再去结识新的网友,只有几个谈得来的,可以聊聊天通通信。
电脑给我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帮助,也为我的课外生活增添了新的内容,它让我不用走出家门就可以了解世界,结识五洲四海的朋友,它是有益的。
电脑不是万能的,当我们遨游在虚拟的世界中时,网络安全是不容忽视的。
善用电脑,它会是你知心的朋友。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