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姐A simple life》影评
我很庆幸,在我情绪几近失控时,我遇到了《桃姐》,然后,狂躁怒吼的心因这部轻描淡写简单生活的简单电影,渐渐平伏下来,转而为戏里的点滴温情简单爱而感到小温馨小感动。
许多人都说《桃姐》是部催泪大片,可我在看这部戏时几乎没有流过眼泪,而我辩驳别人说我冷血无情的理由则是——许鞍华创作本片时应该不是刻意企图挤压观众的泪腺吧,本片基调是舒缓的、自然平实的,就像是一部关于老人院生活的纪录片(事实上本片也的确运用了大量的“类纪录”手持摄影镜头及拍摄真正住在老人院的老人家们),没有任何强烈的戏剧冲突,没有任何矫情做作的煽情戏码。然而,也许就是这种让观众能在戏里看到自己或身边人、引起强烈共鸣的生活流电影,才能做到情至深处,感人肺腑吧。
尾声结束后,关上电脑,往床上一躺,闭眼回想起那一幕幕似水流年。Roger带桃姐去看他的电影首映,散场后于街头携手漫步,一路乐呵呵地闲聊,昏黄灯光下,寂寥街道上,如母子相处的主仆俩的背影构成了一个颇具诗意与温情的镜头;经常出现的关于食物的镜头,在挑起我们食欲的同时更引发了我们对家常菜、对家人的思念,就像李安的影片所表达的那样,中国人“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早已深深融入家庭文化中;老人院里,老人们寂寞孤独、眼神空洞呆滞的样子总能让我内心轻叹,待了解到某些镜头是真正在老人院取材拍摄时,则更加唏嘘不已了……我们多久没跟父母长辈一起屈膝长谈、漫步街道了,多久没回家吃暖心饭菜了,又有多久没询问关心过他们的身心健康了呢?想着想着,几滴眼泪划过脸庞,那是想念,也是愧疚,更是遗憾。
电影源于生活,戏如人生,人生如戏。许鞍华不愧是个富有经历而善于观察记录的导演,她能拍出生活气息浓厚的作品,如《天水围的日与夜》,如《桃姐》。但我想,在这个追求视觉刺激的大片时代,要经历过某些事情的观众才能被她平淡是真的作品打动吧。若是一年前看,我的感触或许不至于那么深,而现在,我止不住去将戏里人物与我及我的身边人一一对号入座,思绪回转间,懂了该去做些什么,也知道我就如Roger阻止不了桃姐的逝去那样,有些事情我永远也做不了了……
罢了,言归正传吧。许鞍华的电影总有许多影射现实的情节,在《桃姐》里亦然,所以带着探索心的观众总能在本片里找出某些或会心一笑或发人深思的情节安排。最让我觉得意味深长的莫过于桃姐住的老人院在中秋节的那段情节——女艺人唱完歌后甜美的笑容瞬间变成不耐烦;拍摄完毕后,摄制人员从老人手里收走月饼,原来那只是要循环使用的道具;老人们以为终于“应酬”完后先是松了口气,而后听到还有人要来探访时却是叹气但又不得不继续强颜欢笑。不过许鞍华可不是位爱说教的导演,她由始至终都只是用摄像机静静地拍摄记录下这些画面,不会激昂批判些什么,也不会端起架子告诉观众正确答案是什么,一切都让观众去思考、去探讨,更富有予人启发的意义(比起某些高高在上说教式的内地电影,的确更有观众缘)。
不过《桃姐》有三点让我些微失望之处,一是戏里对电影行业的描述挪揄似乎有点多了,虽然ROGER是个混电影圈的.,虽然像刘德华与徐克、洪金宝饰演的导演监制唱双簧拿追加投资这样的情节挺有趣的,但不得不说有淡化主题的嫌疑;二是结尾平淡过头,结束过快,虽然本片就是那个温情内敛的范儿,但桃姐的去世如此草草收场,大家如此平静地面对,甚至时长还及不上开头ROGER坐火车那段可有可无的戏,总让经历过类似事情的我内心有些说不出的堵;三是内地演员表现平平得来还有些“搭配不当”,看王馥荔和刘德华的对手戏时,实在是感受不到一丁点母子情啊,秦海璐算是女配角吧,但她的存在感偏弱了,跟叶德娴一比,简直连花瓶都称不上。所幸的是,影片的主心骨叶德娴演技实在了得,举手投足、眼角眉梢之间,便把一个有血有肉、情深义重的桃姐形象给塑造出来了,完全打破她在我记忆中那个《与狼共舞》《黑马王子》《新少林五祖》中大大咧咧老不正经的妇人形象;刘德华及其他演员的表演亦是洗尽铅华、返璞归真,仿佛就是生活中真实存在之人,更为这部质朴温暖的电影锦上添花了。
然而瑕不掩瑜,如此一部能够让中国乃至全世界的观众更懂得中国人传统亲情的感人佳片,《桃姐》斩获多项大奖,代表香港电影选送冲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确实至名归。关于《桃姐》,我还想说得更多,无奈时间有限,我还得去研究写出一个老人题材的剧本。总而言之,每个人都值得去观赏这部描绘简单生活简单爱的简单电影《桃姐》,因为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个桃姐,有一个爱你如生命的平凡而伟大的亲人,一个你应该懂得感恩珍惜的亲人!
说句题外话:从现实角度来说,假如这部戏不是许鞍华执导,没有刘德华这个大腕坐镇,没有保利博纳公司的保驾护航,这部戏能不能拍出来都是个未知数,更无论口碑票房俱佳了。所以说啊,就算是许鞍华这种才华横溢的文艺片导演,假如没有商业搭对台,唱得再好的文艺戏总体价值也说不上多高。衷心希望,通过《桃姐》这部叫好又叫座、摆脱文艺片怪圈的电影的成功,许鞍华能更懂商业运作对电影的作用,好好利用,借此东风呈现给更广泛的观众更多有想法有意义的诚意佳片,毕竟像她这样一直坚持严肃创作、坚决不拍商业烂片的导演真是越来越少了……
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不知道在电视里面听了多少遍,已经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然而,自己却从未认真想过,这句话的前后来源,也并未深入了解这些词的真正含义,直到开始品读国学经典——《大学》,才开始有了点点认知,虽然理解浅薄,但也希望持续学习能够有所进益。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能够弃旧图新,使人能够达到最完美的境界。人要知道自己想要达到的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自己意向坚定;然后镇静不焦躁,心安理得,思虑周翔,最终能够有所收获,万物都有根本和直接,事物都有先后,我们只有弄清楚事情的本末始终,才能更加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
这里虽然是说光明正大的品德,然而所有的事情都一样。无论你想做成什么事情,你都必须要知道自己的最终目标,定下目标之后,然后静下心来,慢慢筹划,梳理事物的本末始终,做出思虑周翔的方案,无论工作、生活都会大有好处。我们时常被很多同时并行的事物缠身,工作中亦是如此,尤其创业公司,产品兼运营、运营兼销售这是非常常见的事情,一人身兼多职,有时候会觉得工作无从下手,那么你就要开始梳理这么多事情的细枝末节,优先级等,一次只能做一件事情,列出详细的项目管理方案,这样便能轻松处理好事情。
之前在学校一直看到格物、致知这两个词,但却从未细细深究。直到看了《大学》,才知道这也是儒学中对“三纲八目”的追求中的两个点。古人所谓的三钢就是指: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而所谓的八目就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不知道被多少大学引做校训,但是确实很多人并未深入了解,这又多么可笑呢。
我们只有正确的认识了万事万物,将其研究透彻之后,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只有获取知识之后才能让自己的一年更为真诚;意念真诚之后才能心思端正,心思端正之后才能让自己更好的修养品行,只有品行修养好了才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学会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方法之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掌握了治国的方法之后才能让国人过上太平富足的生活。
虽然这里讲的是治国、平天下之道。但是万事万物无不是如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强调的其实是内修,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中间的“修身”是链接内外的枢纽,和前面的相连接就是“独善其身”,和后面的相连接,便是兼济天下。现实生活中,也很少有人将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梦想与抱负,这世界,毕竟平凡人居多,但是却一点都不妨碍这套方法的实行。因为不管任何人,都必须具有良好的品德。想要出人头地,就必须将自己修炼好。去修养好的品行,永葆赤子赤心,去学习,钻研,丰富自己,让自己更学识更加丰富。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格物、致知,抱着一颗正念的心,去学习,去分享,去帮助。
(一)《大学》本为何书之中一篇?何时始单行?何人定为《四书》之一?
《礼记》;宋;程颐;朱熹
(二)何谓“大学”?
大人之学。就是养成充实而有光辉的理想的.人格之修养方法。
(三)何为《大学》三纲领,八条目?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何谓“明明德”?何谓“亲民”?
彰显美好的道德;推己及人,启迪人民。
(五)何谓“格物致知”?
琢磨事儿,然后获得道理。
(六)朱子所补释“格物致知”的一章,大意如何?
就是致知在于即物穷理。人的心灵有去了解万物的本领,而天下的东西都有其道理。道理不被知道完,去求知的路就不会有尽头。对于万物都去琢磨,有一天就会豁然开朗,心明眼亮。
(七)诚意何以须从慎独做起?
诚意就是不欺骗自己。在独处的时候最容易原形毕露,所以能在这个时候做到不欺骗自己,就是真正的意诚之时了。
(八)心何以不正?
凡人有所愤怒、恐惧、好乐、忧患,则心为情感所动,往往不得其正。
(九)齐家最忌的是什么?
有偏见。
(十)能齐家的,何以便能治国?
道理相通,可由内及外。
(十一)何谓“絜矩之道”?
即推己及人之道。
(十二)治国当以何为本。以何为末?
以民为本,以财为末。
(十三)生财之大道如何?
散财于民。
(十四)何谓“以义为利”?
就是重民轻财,把道义放在重要的位置。
(十五)朱子《大学章句》所分的各章,其要旨如何?
一经十传。一经是大学原文,十传分为三纲领八条目以解释原文。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翻译:知道所应止之处则志有定向,志有定向后心不妄动,心不妄动继而安定自在,安定自在然后智虑明澈,智虑明澈便能思而后得。事物都有本末终始,如果能知道事物的轻重缓急便接近于大道了。
止、定、静、安、虑、得既是个人修养的次第,也是取得事业成功的次第。止,说文释为“下基也”,即在下的基础。许慎释其篆形为草木在下的根基,而甲骨文之“止”则象足趾形,那人在做一件事时要止于何处呢?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释“知止”为“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至善并不是一个(唯一的)终极目标,而是在任何一事,任何一物中要求个至善的所在。朱熹称此为天理,天理这一概念既包含事物的规律,也包括人的道德责任。
故知止即在做任何一件事时要先清楚自己应该承担的是什么?《大学》在下文中释“知止”为“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一个人随其身份的不同而要承担不同的责任,如作为教师,承担的是教育学生的责任,作为司机,承担的是维护乘客安全的责任,在承担责任的同时也就是自己的事业获得成功的时候。故而,一个人的事业并不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私人目的,而是以此为基础,同时承担起对他人及社会的责任。
我们能够知道止于何处,心灵便能够定、静、安,从而能够虑——理性地谋划事业。虑,许慎释为“谋思也”,虑难曰谋,即对困难的审慎思考,也即自己的“知止”最终落实于行动,最后能“得”——有所得——获得成功。故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给我指出的是具体落实修身的操作方法。
《大学》作为一篇千古名文,其作者曾子写出了儒家“美德”的特点。
我们先讲一讲作者曾子,姓曾,名参,曾参,字子舆,十六岁师从孔子,颇得孔子真传。
《大学》分为经文和传文。经文是总结传文的,传文则细讲经文的重点,并在讲的过程中引经据典。
现在我们来说说经文。经文主要讲了治国的方法。原文是这样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意思是:古代那一些想要在天下弘扬光明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德;要想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
而传文就是细讲这个治国方法的。
传文一共有十传。传一讲的是“弘扬光明的品德“,传二讲“澡身浴德,日新月异“;传三讲“知其所止,止于至善”;传四讲“”凡事抓住根本“;传五讲“获得知识的途径”;传六讲“不要自欺欺人”;传七讲“修身先正其心”;传八讲“齐家先修其身”;传九讲“治国先齐其家”;传十讲“平天下先治国”。可以看出修养品德是治国的根本。
我认为修养品德就是让自己变得更文明,比如不打人,不说脏话、不随地吐痰等。在别人问你问题时不回答,这种行为也是需要修养品德的。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