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汉族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汉族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宋代的范成大在他的《祭灶诗》中说:“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可以说,这首诗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古代汉族人民有关祭灶的风俗习惯。当然,这只是汉族民间的传说而已,是不足为信的。
过小年吃什么?
吃饺子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旧时,不论贫富,只要是顶门成家过日子,就要在锅台上边的墙上,供奉灶王爷的尊像,在像的两边贴幅:“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按。”每家都把灶王爷奉为神明,由它来主宰一家兴衰祸福,由于四季常住灶间,察看一家人的活动,自然成为“一家之主”。
吃灶糖
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
关东糖
关东糖又称灶王糖、大块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清人写的《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清代祭灶,供品中就有“关东糖”、“糖饼”。关东糖在东北的农村、城市里,大街小巷、街市上,都有小贩叫卖:“大块糖,大块糖,又酥又香的大块糖。”乳白色的.大块糖,放在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平,呈丝条状。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它已从灶王爷的祭桌上走下来,广为百姓享用。
吃糖瓜
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炒玉米
晋东南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天子也祭灶神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开始祭灶活动,成为天子的五祭之一。汉代以前的文字记载称其为灶神。唐以后又称其为灶君。至于灶王、灶王爷的说法是唐朝以后民间的说法。使他的职称与称呼合为一体,成为另人敬畏、惹人喜爱,有让人怕的神。
其他
在中原地带腊月二十三是很隆重的节日,这一天一大早人们就要打扫房子,扫净灰尘,还要用湿毛巾擦除房内的中堂画,和各种装饰画,把室内外打扫干净,然后祭灶,祭灶除了要用祭灶糖,还要烙葱花油饼,放鞭炮,祭灶糖是用白糖熬成糖稀,拌上炒熟的芝麻,或者苋菜籽,还有吹出的中间空心上面占满了芝麻很香很甜的祭灶糖,这一天灶王上天去回报人们在这一年中的行为善恶,玉皇大帝便根据灶王的回报,决定奖善罚恶的度数,如此规范人们的行为,虽为可笑,但不缺乏心理的暗示作用,是中国民俗中重要的传统文化。但也有不贴灶神的地方,比如中国四大名镇的朱仙镇就很少贴灶王,据说过去这里的人也是贴灶王的,只是人们年年用灶糖封住灶王的嘴,便觉得有了灶王的蔽护,可以为所欲为,商人们偷工减料,以次充好,连饭馆饮食也不足量,有一年,玉皇大帝到这里看门神会,看到人间饭馆内座无虚席,便也想吃饭享受人间烟火,他买了一碗面,却发现四两面竟只有几根,于是他很生气,回到天宫命火神祝融前来访查,火神到这里来化成一个老汉,沿街叫卖火烧:“换火烧十六两的小火烧,十五两的大火烧,”镇上那些爱占小便宜的一听拿少的可以换大的,纷至沓来换取火烧。
幼儿园放学,伙伴们都在人山人海中寻找自己的家人,我却往地上看,寻找一双布满老茧的,黝黑的,没有穿鞋的脚。只要我发现目标,就会飞奔而去,投进他的怀抱。
他是我爷爷。
爷爷是农民,年轻时家里穷,没有钱买鞋,总是光着脚出行下田,所以他的脚总沾满泥。但幼时的我从没觉得有哪里不好,反而认为有大脚在身边,就有安全感。可随着年纪渐渐增长,虚荣心也开始萌芽,好几次放学,看见别人的家长穿着漂亮、昂贵的鞋子,转过头再看到那双大脚,就会面红耳赤,不愿再去这双脚的主人怀里,等爷爷走到我的面前,微笑关切地问我:“怎么了?”我并不理他,爷爷似乎也没有察觉,一如既往地将我抱起。爷爷很瘦,但他的大脚像有魔力一般,总是能撑起我俩,心中的不悦便消失了。
再大些,看见他人华丽时尚的鞋子时,更觉得爷爷的脚是那么的丑那么的黑,就急忙自己跑回家,不想遇见爷爷。爷爷渐渐发现了我的变化,一次放学出来晚了,我竟没看到那双大脚,心里正舒口气,爷爷却冒了出来,自豪地指着鞋子说:“悦悦你看,我买了鞋!”他极开心,像个讨要表扬的孩子,我却因为那双丑陋无比的鞋狠狠地说:“以后你不要来接我了!”说完不等爷爷开口便跑回家。
从此,再也没有那双大脚出现在我放学的路上。
转眼就初中了。
周末放假回去,爸爸总是眉开眼笑地迎接我,可上周回去,爸爸却阴沉着脸,只说:“去爷爷那儿。”我看到爷爷安详地躺在床上,穿着一双价格不菲的皮鞋,奶奶抽噎着说:“你爷爷啊,一生只穿过三双鞋,一次是刚挣钱去买的,没穿到一天,脚就疼得受不了,去医院检查,医生叫他不要再穿鞋了。可你爷爷为你又去买了一双,白天在外充门面,晚上在家痛得嗷嗷叫,还落下了病根。前些日子知道自己可能不行了,专门去买了脚上这双鞋。”听到这儿,我的眼泪早已抑制不住地从眼眶流出,滴到我美丽的鞋上,不见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爷爷,此时我也光脚陪您,可是,光着脚的您在哪里啊?
老祖屋的背后就是一座高大的山,好像一位严肃的卫士,静静地守卫着这片神奇的土地。那座山上有着我最喜欢的花朵——金银花。虽不知那花名的来路,但也从祖母的口中探出了点别样的情味。可惜时光匆匆,祖母的欢笑已无法再次响彻在蓝天之下,我只有默默地怀念那个花开的日子。
金银花开了!儿时的我似乎永远也停不下那颗对金银花赤诚的心,满山的花,满身的香已使我激动得跳了起来,急切地想让祖母带我上山采花。
祖母提着一个竹制的小篮子,我背着一个竹制的小背篓,大摇大摆地走向上山的路。一路上,我的目光从未离开祖屋后那一片金银花,兴奋地跟在祖母身后。上山的路不远,走几步便到了山脚下。这时祖母停下脚步,放下篮子,若有所思地望着前方这美丽的山坡,虔诚地拜了三拜,懵懂的我也笨笨地鞠了一躬,心中好奇祖母此举用意何在,便好奇地问道:“祖母,您为什么这样做呀?”祖母露出慈爱的微笑说:“因为这山守卫了这些金银花,守卫了这山村,守卫了这些对咱们有着思念的城里人呀!”祖母摸了摸我的头,我似懂非懂地应了声,便又跟着祖母上了山。
摘了一路的花,嘴里嘀咕着不着调的歌谣,不知不觉中,祖母的篮中竟已装满,而我还在玩忽似的蹿来蹿去,浸着满身的花香,心中更是得意了起来。无意间,我却惊奇地发现,祖母的思绪就如同这满山的金银花,奇思妙想地便摘下一朵花,轻轻地插在祖母少许的发髻上,稚嫩地说:“祖母,你的头发就像金银花一样啊,真漂亮!”也不知是我说错了什么,还是其他,引得祖母放声大笑起来。那豪迈的气概使我一惊,竟不知所措了起来,忽的听见了祖母呢喃,很想念我在外工作的父母……笑着笑着,祖母竟流下了两行清泪,之后再也没有了愁容,露出慈爱的笑容,牵着我的手下山了。
时光匆匆,我也来到了这美丽的城市,但心中总挂念着那漫山的金银花与祖母那清爽的笑声。
望天外,山悠悠。化为石,不回头。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题记
江水滔滔,不断奔流,传说在望夫山之巅,有一座望夫石。当人已化为石头,却忠贞不渝地眼望前方,可怜的望夫人,或许她已等不到征人归来的身影了,因为她忘了“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残酷。山头的风和雨使她绝望,但是,她愿化为石,指引着征人归来的方向。
残败的胡杨,将倒未倒,孤单的伫立在铁胄长戈中,凭斜阳将背影拉长。黑鸦的叫声,响彻那胡人的天空,春风也不曾到过的玉门关呀!是否有人随着锈透的长戈化为了黄沙?无尽的凄苦,随着衰草连接九天之外。
当寒风把湖边的泥土吹裂,梧桐树叶落下大地时,出征的人啊!不要向往“青豕向黄昏”的天边,声声的激奋尽化作“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鼓点。举起酒杯,请君再饮一杯美酒,莫要管那悲伤的琵琶,自古以来,有几人能再见妻儿。
天地如此浩大,小小的兵,历史怎会将你记住?只留下在家里等待的人将发熬白。
照着玉门的还是秦时的明月,守的依旧是汉时的关山,那豪言“壮志饥餐胡虏肉,毕淡眉饮匈奴肉”之人已随青史而去,不得良将,枉送了征人的性命。月下沙场,谁循着千万年前的足迹寻那不归的征人?
男儿呀!出征之时,请放缓你的脚步,你的身后,谁犹怜“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东”的女子。月色满庭、梧桐簌簌,这一方小天地,怎能将一腔愁绪淌尽?
在等待之中,再多无奈,也不过一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都说是岁月催人老,她们那已逝的青春年华,尽成龙等!等!等!揉断愁肠苦海棠,花开花落。韵华又至白头处,空留思于枯花家。空等待之时,月色有照流黄。
感叹之中,谁曾怀念那些独上西楼,看杨柳依依过,雨雪霏霏来的女子,任凭等待将泪定格,化作石!
荷花因为有荷叶的陪伴而更加美丽纯洁,小动物因为有母亲的陪伴而更加感到安心,而我也因为有你陪伴的日子而感到和被爱的感觉。
每天放学回家,即使有再多的烦恼,只要在家门口驻足,闻一闻那令人垂涎三尺的饭菜香,就什么都忘了。我总是冲进家门,甩下书包,冲你喊一声:“奶奶,我回来了!”厨房里“轰隆”的油烟机下,你回头看着我,笑呵呵地把我推出去,那细腻的触感,至今还留在我的皮肤上。
记得小时候生病时,睁开眼睛,是满眼无力的白色,稍一侧目,就看到你心急火燎地大步冲进病房,进门便朝着坐在对面的爸爸妈妈喊:“怎么回事?连小孩都不会照顾,今年第几次住院了啊?”转过身,看着生病的我,怜爱地说:“现在怎么样了?好点了吗?奶奶给你做了你最爱吃的骨头汤,喝点吧。”你温柔地托起我的背,把我轻轻扶起,无比疼爱地说:“我端着,你喝吧。”与你的双眸对视,我看到了你满眼的温柔与痛心。
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每次喝水,总会觉得烫口,一碗水总是奶奶先喝,我再接着喝,奶奶总是说热水太烫口了,所以我把热的先喝掉,然后你就可以喝剩下的温水了。每每想起这件事,我总会想:奶奶留下的根本不是什么温水,而是温润的爱。
最喜欢***事还是和你一起在夜晚乘凉。夏天有知了的晚上,奶奶牵我到有蝉鸣的树下,观望星天。“那边的七颗星星就是北斗七星,像咱们吃饭用的勺子。”“不,像奶奶的耳朵。”我钻进奶奶的臂膀里捏捏她的耳朵。“对对对,像奶奶的耳朵。”奶奶笑着摇着蒲扇,我便靠在奶奶的臂膀上“那就是星星,因为它在眨呢。”……有奶奶的陪伴着,蝉鸣、蒲扇、星空,织成了我的夏夜之梦。
突然从美好的想象中猛醒过来,奶奶已离开一年了!但,奶奶,有你陪伴的日子真好!
现在,我已经是十二岁的大孩子了,可我还是很怀念小时候的日子。
那时的我很调皮。
四岁那年冬天,有一天爸爸用过家里的小凳子,放在外面忘了拿进屋来。凳子上的霜冻得结成了冰,原来,我一直是坐这个凳子看电视的呀!
为了去掉凳子上的冰,我回屋拿了一把铁锹,用力“咚咚咚”的敲打凳面。我使劲敲打了半天,冰终于被我给敲掉了,可真把我给累坏了。
我美滋滋的把凳子搬到屋里,开心地坐在凳子上看电视。好笑的是,当我站起来才发现,红色的凳子面上伤痕累累,一条条淡白色深浅不一的伤痕呈现在凳子上,宛如水的波纹,真好玩儿!这就是我刚才“咚咚咚”敲的杰作呀!
回家的爸爸看到这个面目全非的凳子,气的本来想训我一顿。可他知道了事情的经过,明白我把冰弄碎的目的,就高兴地笑了。
现在啊,我一看到那个“花脸”的红凳子,我就想起了小时候给凳子除冰的那件事,那是多么有趣啊!
小时候的我,在玩耍中用心尝试没有做过的事情,也在尝试中成长并增长了很多知识。小时候的我真像是天空中自由飞翔的小鸟、水里活泼的游来游去的小鱼儿、地上撒欢的小狗一样——无忧无虑、天真快乐。
唉,我可真怀念我小时候的日子呀!
总是习惯的回忆起那段在阳光下的灿烂的日子。
想的多了,我会打开珍藏的相册,翻看那段日子里的照片。看见很多阳光的场景,看见很多灿烂的自己。
武夷山,一个明媚里透着诗意的城市。纵然是晴空万里,艳阳高照,那满目苍然也仍在散发着独一无二的清凉。悠然自得的踩着阳光漏下的影子,拾级而上,自由地吐纳着山中清新、纯净的空气,听着一种未曾有过的昆虫声,心中不知不觉的愉悦、欢快起来,仿佛阳光的剪影透过瞳孔直射到了心里。通行的是我的爸爸妈妈还有其他旅客,面对自然美景,他们显得格外兴奋。在这里,我看到了迎着阳光,沐着春风,绽出笑颜,陶醉在武夷山山水之中的明媚的自己。
鼓浪屿,一个古典中透着浪漫的海上小岛。蓝天白云下,腥甜的海风迎面吹来,灿烂的阳光如瀑布一般倾泻而下,照得周围的一切似乎都在荡漾着温暖。岛上各种风格的西式建筑随处可见,中西合璧的典雅庄严静静的矗立在枝叶婆娑的榕树里,阳光不经意的从柔柔的枝条缝隙间溜出来。漫步在黄金般的沙滩上,脚下的沙,软软的,绵绵的。闭上眼睛,倾城的阳光慵懒的敷在眼皮上,一直暖到心里。在这里,我看到了坐在海边,眯着眼睛,望着阳光的金黄的自己。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算是阳光倾城也未必温暖了。于是,我又慢慢地闭上眼睛,轻轻唱起了阳光下永久的歌曲,那种熟悉的灿烂又缓缓浮现出来。
再次回忆起那段阳光灿烂的日子,真怀念!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