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宇宙间的精灵,挣脱了云层的羁绊,洋洋洒洒地飘落于大地。我却曾一度很讨厌雨。
依稀记得以前放学回家,外面的雨淅淅沥沥地下着,乌云把天遮得灰蒙蒙的一片。这时,我总会一边抱怨一边将手中的包举到头顶,一路奔跑着回到家,皱着眉看着自己裤管上的污渍,却又无可奈何。不知从何时开始,我竟对雨萌生出一种特别的情愫,并且渐渐喜欢上了雨天。
此时,外面依旧在下雨,点点雨滴调皮地敲打着窗户,发出风铃般清脆的响声。我拿起身边的雨伞走进雨帘中,但雨却仿佛捉迷藏似的变得小了些,些些许许落在伞上,却只见伞湿,未闻雨声。我漫步在小巷中,里面有些积水,我踩着积水小心翼翼地走着,却依然听到了步伐没入水中,水花迸溅的声音,清脆如提琴者。
过了一会儿,我似乎听到了雨落在伞上的声音,急促的闷声铺天盖地,我蓦地感到一丝凉意,风也不合时宜地吹了过来,耳边的呼啸声夹杂着雨星袭来,我急急地走着,将雨伞压低,却仍然挡不住风雨的洗礼。雨滴落在池塘,泛起涟漪,如敲玻璃的清脆声传来;雨滴落在树叶上,闷闷的,我仿佛听到了树叶的不满;雨滴打在我的脸颊,
我分明有一种沉重感……
不多久,调皮的雨滴似乎玩累了,慢慢平静下来,恢复了她的淑女姿态,舒适绵长,淅淅沥沥。我收起雨伞,在细雨中慢慢走着,听着那平淡却极富韵味的雨声,轻轻吟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呼吸着雨后芬芳的空气,心灵仿佛也沉淀下来了。突然想起有人说过雨声是地球的心声,自然的呐喊,我本不以为然,如今却深有同感。在这雨声中,我仿佛听出了她的柔美隽永,至真至纯,自在飞扬……
听,雨来了。
世界上有许多花,玫瑰、月季、郁金香……但我最喜欢荷花。
荷花从不孤傲,要开满整个池塘,方圆一片,给人一种壮观。荷花似雪,红的也似霞。一朵朵花瓣簇拥着花芯,有的荷花簇拥在一起,成了“莲花台”。那含苞欲放的花骨朵似乎一听到铃声就会开放。
荷花有许多颜色,不只有白色、紫色、粉色这几种。碧绿的荷叶像一把小雨伞,帮我们遮挡风雨,也给荷花制造养分。
荷花,你那种超凡脱俗的气质,常触发出我们内心的美感,使我们遐思飞逸……
“包饺子时间到喽!”我听到妈妈的吆喝声,冲击卫生间洗好手,一个箭步跑到餐桌边,做好一切准备。
妈妈摁好面饼,我便开始擀面皮。向左擀,向右擀,向前擀,像后擀,我擀呀擀,努力想把面皮擀圆一点儿,结果事与愿违,把面皮擀得太薄了,馅儿刚放进,还没捏几下,皮儿就破了!
我不服气,我要继续擀,直到擀得又圆又好。
我把两手放在擀面杖上,自然放松,用均匀的力量揉来揉去,不能太重,太重会把面皮擀破,前功尽弃;也不能太轻,太轻了,压力不够,面皮很难擀开,会很厚,下到锅里不容易熟,还不好吃。
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我终于擀成了一个妈妈满意宝宝得意的面皮。
我把面皮轻轻放在手心,放了些馅儿,将面皮边缘没有馅儿的地方捏紧。想要好看一点儿,还可以折花边,只要把边缘再往上捏一下就可以了。
昨天,我们也包了饺子。可是我擀得面皮奇形怪状,外公说它们像鳄鱼,我看它们像澳大利亚地图,用这种形状的面皮包出来的饺子能好看吗?!可是今天我就学会了擀面皮,圆圆的`,厚薄均匀,包出来的饺子非常好看,加上花边,就像半个刺鲀。我的进步真是神速啊!
我一边包饺子一边问妈妈:“这两天为什么要包饺子呢?是不是什么节日或重要的日子呢?”妈妈微笑着说:“是外婆和外公干活太辛苦了,累得没有时间包饺子,可是他们又非常喜欢吃饺子,所以,我们就包点儿给他们吃。”“妈妈,等你想吃饺子的时候,我也包给你吃!”妈妈微笑着点点头。
饺子煮好啦!我尝了一个,又香又鲜,真是太美味啦!
说到春,耳边就只剩不断的雨声。这个周末,雨也照样飘洒,朦胧中披上一身轻纱,远处的楼房就溶在奶白色中了。
我不很喜欢连绵的扭捏的春雨,但雨也有雨的乐趣。我曾经有个小愿望,是拥有一把透明的伞,最好是浅绿的,这样我在雨天撑伞时,抬头就能看到轻盈的雨丝在伞上跳跃,凝成的水珠缓缓滑到伞的边缘。雨小到不必撑伞时,我抬头看天,看见雨水零零散散地下来,在夜里划出一道道银白的弧线。落在我的脸上,眼里。
模糊里记得曾经看过一篇雨游公园的文章,当时是极向往的。现在也会想起,我撑着透明的伞,从水帘里看一片新绿。蔓延的绿使树木摇摇欲坠,浓重得要坠下似的'。那美极了。我溺在充满新生气息的绿色海洋里,不是那种温润的碧玉,而是更跳脱一些的——春的颜色。
春天实在太适合新绿了!而雨雾又使它变得优雅、神秘。我的春天总是潮湿的,春给我带来无边无际的绿,向没有尽头的远方尽情地奔跑,让世界都渗透绿色。
我自然喜欢晴天,阳光明媚的时候花朵就是一块蜜糖,甜津津的、暖洋洋的,又带着类似柠檬或薄荷的清香。这种春的下午显然适合我去一回图书馆,在令人放松的午后用手指摩挲书页上的浅浅墨香。
阳光下的春天像个无虑的仙子,而我则更喜欢夜幕下优雅的精灵。春天里,万物都是发自内心地喜悦着。我在白天惊喜于万物的变化,又在夜晚细听雨点轻轻叩响书房的玻璃,奏出纯净的乐音。
记得我刚上一年级时,陌生的校园、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都让我恐慌。我怯生生地缩在座位上,这时,一个甜美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打破了我心中的'孤寂:“孩子,怎么了?”一位美丽的女老师摸著我的头,温柔地看着我,她就是我小学生涯中的第一位老师——汤老师。在汤老师的鼓励下,我越来越开朗,好朋友越来越多,我真想说:“谢谢您,汤老师!”
上四年级了,陈莹玉老师教我们语文。陈老师是名师,她对学生的要求可严格啦:每天都要让我们看课外书,诵读一些拗口的古诗词。课前预习不仅要自学生字词,还要写批注,写疑问……朗读要“张口即有情”,书写要“提笔即练字”,甚至连撕纸乱扔纸屑都要管,真是事无巨细!刚开始不大习惯,可渐渐地,大家开始有了明显的变化:在学校海选“红领巾广播员”活动中,我们班有三个同学人选,我也成了一名光荣的播音员;在新罗TV小主持人大赛中,中年级组十强有三位是我们班的同学,陈柳瑜还获得总决赛冠军;林伊同学获得了省“故事大王”大赛银奖;胆小的谢昕烨居然敢主动报名参加“棒棒艺能团”海选;我们班还获得学校经典诵读一等奖……这时,我们才明白了陈老师那颗火热的心,才懂得我们成长的背后,凝聚着陈老师的辛勤付出。
老师,我们是小草,您就是雨露,滋润着我们健康成长;老师,我们是百花,您就是辛勤的园丁,默默地为我们付出一切……感恩老师,师恩永难忘。
饺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食,人们最爱把饺子当早点。今天是五一,我和妈妈在家里一起包饺子。
早晨,爸爸从市场上买来饺子皮,但馅料是妈妈自己做的。一切准备就绪了,我和妈妈开始包饺子了,只见妈妈左手托着饺子皮儿,右手拿着筷子,用筷子夹了一些肉馅儿,放到饺子皮儿的中间,然后用双手使劲一捏,一个胖乎乎的饺子诞生了,这还中间厚两边薄呢!真让我羡慕。我心想:这太简单了,小意思!我学妈妈的样,拿起饺子皮摊在手心中,包了一个饺子,可是有一块红红的肉露在外面,我就把外面那多出的肉给拿掉。可妈妈包的饺子一个个却是昂首挺胸端坐在桌子上,没包几分钟,我就不想包了。妈妈说:“就快包好了,你再坚持一会儿吧!”我实在没办法,只好继续包。不一会儿,饺子包好了,我看见我包的饺子很滑稽,有的像“大肚子将军”挺着滚圆的肚子;有的像受伤的士兵,露出了红彤彤的肠子;有的像菩萨一样笑得裂开了嘴。妈妈笑着说:“你看看你包的饺子,都成什么样了,包饺子不能心急。”我苦笑了一下。
接着妈妈把饺子放进锅里煮。过了几分钟,一个个饺子在沸水里上下翻腾,。饺子烧好了,我迫不及待地夹了一个就往嘴里送,饺子把我烫得哇哇大叫,我一下子把饺子吐了出来。看到我的狼狈样,爸妈在旁边哈哈大笑,妈妈说:“你别急着吃,先吹一吹,凉点了再吃。”我听了,又重新夹了一个,这次我不急着往嘴里送,而是用嘴对着饺子使劲吹,再咬了一小口,一股香香的汁水流进了我的喉咙,那味儿是那样鲜,那样美。
今天,我和妈妈学到了包饺子的乐趣,也体验到了包饺子的辛苦。
远远的就看见炊烟袅袅,那是外婆的家,我的老屋,外婆在这个地方生活了几十年,好像从来都没有心事,但是五月来临了,我竟发现了外婆的心事。五月的天似乎比三四月份更蓝些,而乡村的天空更是明朗,放下所有的压力,我来到了这片天堂。
走进门口,就喊外婆你在哪儿?我在这儿,屋后的田岸上传来了外婆的声音,外婆正在田岸上种豆,我问外婆你在干什么呢?我在种豆,外婆的手上提着一簸箕的豆秧,我跟在外婆的后面,只见外婆用锄头沿着田岸砸出大小均匀间距适当的小窝。小窝里给田岸豆放的,外婆让我在每个小窝是放一撮搅好的肥料泥,在放好两株豆苗,然后一手扶豆苗,一手从水田中捧稀泥糊到豆根上。外婆说,泥太硬不行太烂也不行,要正好与田岸土粘到一起才行,田岸是有斜坡的,很快我就精疲力尽了,外婆说去歇着吧!而外婆却没有一丝疲惫之感。我问外婆为什么要种在田岸上呢?外婆神秘的笑了,却没有回答我。
是什么力量,让一个年旬六旬的老人竟没有一丝劳累的迹象,见外婆的.劲头十足,在田岸上一起栽种,栽豆苗正是累呀!好一会儿,才把这项工程完成了,似乎外婆她比我更轻松,坐在田岸上,那豆苗似一道浓浓的豆叶墙,在阳光下,在绿与黄的海洋里,让人心动。我转身看到外婆满是笑意,外婆你笑什么呢,为什么在田埂上种豆?外婆笑的更诡异了。外婆说,现在造房的造房,承包的承包,种秧不能不种,我就用了老方法。在这斜斜的田岸上种豆,既能节约土地,也能让豆苗生长的更好,水田就是源头,在这片田岸上种豆,是两全其美的,这圆了外婆的心事。该种的却成为了造房的,是社会的一个发展趋势,怀着和外婆一样的心事种这那一排排一行行的豆苗。
哦,外婆在这五月的天,道出了农家的心事,是土地的心事,是我们想去挽留乡村近土的心事。远远能看见炊烟从老屋的烟囱中冒出,或许这是属于乡村的舞姿,又或许这是外婆所有农田上的心事。有谁,能还外婆心事的圆,不要夺去我们的方寸之地,乡间小径,那一片种着豆秧的土地,是外婆你心中小小的心事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