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别撞着“扩写题”
【小引】2008年台湾省的“高考”(台湾省称“大学入学指定科目”国文考试中,要求扩写《史记项羽本记》中“鸿门宴”项庄舞剑的故事,要求考生根据原文,运用想象力加以渲染,将其扩写成一个故事。这是一道让人眼前一亮的高考题,扩写这种作文形式初次走进高考考场,足见扩写对作文水平提高的重要作用,同时体现了高考试卷“稳中求变”的特点。那么,如果在2010年或今后国内高考试卷中我们也撞上这种“扩写题”,也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那么,什么是扩写呢?扩写就是一种“给材料作文”,是把中的一段文字,发挥想象扩展生成一篇内容充实、形象丰满的。我们以《长别离》为例,具体谈谈如何扩写。
【文题】请以《长别离》为题,扩写《孔雀东南飞》兰芝和仲卿殉情部分(22—31段),注意想象合理,注意细节,字数不少于800字。
点拨:首先要仔细阅读原文,梳理情节,确定中心。扩写的部分是《孔雀东南飞》中的高潮部分,即殉情部分,其主要内容是写成亲的那一天,傍晚时,仲卿赶来,兰芝、仲卿诀别,两人相约以死抗争。夜里,兰芝投水而死,仲卿上吊自***。根据原文内容,我们扩写的重点是“诀别”部分,突出的主题是“忠于爱情”,至于其他次要的“成亲”、“殉情”部分可一笔带过,切忌面面俱到,泛泛而谈。其次,扩写要合理想象,不可失真。扩写时补充的内容要与原文内容一致,衔接要自然、流畅。比如,有一篇结尾设计成:兰芝和仲卿死后在在天堂相遇,两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显然,这种结尾就是“天马行空,不加约束”的想象,不符合扩写的要求。另外,扩写要注意细节和环境描写,注重人物塑造,使具体、生动、感人。
【佳作示范①】
长别离
枝江一中 张黎
屋子是空落落的,心也是空落落的。
诺大的房间里,吹过几丝冷风,将兰芝的心吹得冰冷,破碎。门一阵轻微的响动,是母亲进来了。看着女儿如此伤心,母亲几次欲言又止,但想到太守的来信,于是轻轻地说:“女儿啊,太守的家人明日便会来迎娶你,还是快做嫁衣吧,不要让婚礼不像样子。”兰芝依旧不语,用手巾掩住嘴巴,眼泪如断线的珠子簌簌落下。母亲见状,摇摇头,叹了口气,又慢慢走出屋去。
半晌,兰芝闭了闭眼睛,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拿出精美的梳妆盒。毕竟大事已定,容不得她自作主张。明天,她将成为别人的新娘。
剪刀和尺缓缓游走在布料上,犹如游走在她心里一样。这一幕,似乎很熟悉。想起当日做衣时的情景,物没变,只是,心已不同。每一剪,每一线,都重重地刺进她心里。在剪断最后一根线时,她的心,也似乎被剪断了,鲜血喷涌而出,染红了眼前的嫁衣。打开房门,红日欲沉,心中被压抑的委屈一齐涌上心头。她再也控制不住,失声痛哭。这悲声,竟也使得这阳光也支离破碎。
远方,传来马的哀鸣,像是某个人心碎绝望的呐喊。蹑手蹑脚地出门,正看见仲卿牵着马,一动不动地望着她。相同的眼神,只是,仲卿的眼中,有着难以掩藏的愤怒。兰芝目光如水,走过去,轻轻拍了拍马鞍,叹了声气:“自你离开后,事情的发展果然不是我所能左右的,我的母亲和哥哥逼我嫁给了别人,你回来还有什么希望呢?”仲卿冷冷道:”那就恭喜你高迁啊,我这磐石可稳立千年,而蒲苇,不过是一时坚韧罢了。就让你一天天变得尊贵起来,而我独自走向黄泉路吧。”兰芝听罢,手因为激动而蜷曲起来,指甲嵌入皮肤。她的眼里隐隐有了泪光:“想不到你竟会说出这样的话,你要记得,黄泉路,我们一起走!”风放肆地吹着,却吹不干悲伤的泪水;寒冷狂傲地汹涌着,却冷却不了两手相握散发的热度。
仲卿回到家,母亲还在房内劳作。他悲从中来:“母亲,外面天冷了,院中的兰花也结满了白霜。儿将不久于世,不能再陪伴您左右。希望您如南山之石一样长寿,身体永远健康硬朗。”焦母听毕,泪如雨下:“你是大户人家的公子,又身兼重职,千万不要为一个妇人寻短见。人人贵贱不同,又怎能算你薄情?邻家的女子贤惠美丽,娘这就为你说媒娶她进门,好不好?好不好?”仲卿苦笑:“儿已无福消受。”拜了两拜,便转身回房。而那个不好的打算,也已在他心中扎下根,但回头望望母亲的房间,他的心,又仿佛被重重揪了一下:自己若离去,母亲又有谁相伴?
兰芝不知道这一天是如何过去的,她只知道,庞大的迎亲队伍,喧鸣的锣鼓,都丝毫激不起心中的涟漪。她知道,自那晚一别,她的心,早已死去。周围升腾起飘渺的青烟,忙碌一天的人们都三三两两地安歇了。
这样宁静的夜让人昏昏欲睡。青庐内,兰芝独醒。突然,她起身,向皖河走去。
皖河边,蒲草正随风摆动着,像是凄美的舞蹈。“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她一步一步,向河心走去,轻盈的纱裙在水中轻柔地飘动。像是鲜血,扩散在水面,染红了黑夜。
庭前树下,仲卿徘徊着,当听到兰芝的死讯,他竟然流不出一滴泪水。常说,大悲无泪,现在自己才明白这种感受。仰起头,树枝上悬着的白绫泛着刺眼的光。风吹过,吹动了树梢,却吹不动树下的磐石。也许只有离别,我们才会再次相见吧。仲卿想着。他的身体如同败落的枯叶,孤独地在风中颤抖。
有一种遇见,注定别离;有一种别离,是为了永远相守。
【点评】本文扩写流畅自然,想象丰富,真实的再现了一副“长别离”的场景。其中,恰如其分的环境描写,描绘了一幅凄美的画面,很好地反映了主题。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渲染了一幕幕真实的场景,对人物形象有一种很好的衬托作用。结构清晰,结尾处富含哲理,耐人寻味,升华了的主旨。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
【佳作示范②】
长别离
枝江一中 廖文婷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题记
正值仲春,蒲公英在风中哭泣,就像是被离弃的约定,宛若柳絮般飘荡在空中,遗失了回家的方向。
“刚才贵府来人说明日就来迎娶你了,快做嫁衣,别让婚事搞砸了!”母亲的呵斥清晰有力,一字一句都要我承担。我无奈进了房间。摆在桌子上的那红布和线团,是如此的耀眼,扎得我眼睛生疼。沉默,沉默,房间里冷得没有一丝温暖。多想此刻他能够陪在身旁,给我依靠,给我力量。可,我们都一样。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射进屋内,斑斑点点,是不是我们的感情也会如此——支离破碎。我的手指冰凉地蜷在掌心,指骨关节捏得泛白。无力去触摸这所谓的“嫁妆”,热闹是别人的,我什么也没有。想到这,委屈化成泪水簌簌落下,浸湿了鲜艳的布料,殷红了我白皙的手巾。“快点做衣服,别磨磨蹭蹭的!”房外母亲的又一阵怒斥。我拭去泪痕,应了母亲一声。随后拿着剪刀开始裁布……
暮色四合,微醺的太阳光斜斜拉长了垂在身后的黑影。光影缱绻。夕阳,皎月垂悬天际,各据一方。看着自己手中的罗衫和满屋的红灯,我叹息了一声,走到窗前,看到一片绿色被黑色天空映得深沉,没有朝气,没有绿意。
次日清晨,一声马蹄划破了宁静。早已听惯了这蹄声,他来了。床上鞋,我飞奔出去。雾霭朦胧,烟迷我的眼。隐隐约约看见了亭下的他,依旧风度翩翩,只是多了些沧桑。我停住了脚步,彼此眼神交汇的瞬间,默契,代替了永恒。我哭诉着我的苦衷,可你却说我背弃誓言。天若有情,亦我为伤感。你的背影湮灭在雾中,“让我独自去上黄泉吧”,这声音还留在耳边,回响出巨大的声波,扩散开来。古道上你的足迹坚决而有力。好,生死与共,相濡以沫。
晨曦的微光渐渐扩大,照耀着世界万物,那片绿色的希望又重新迸发出新的'生命力,肆无忌惮地生长,蔓延……
此刻,我的脑海里充斥着他回家后的画面:他拜见他的母亲,他如此恭敬的祝福她,举手投足之间满是怜爱与不舍的目光。他的无可奈何,他的难以启齿,他的母亲的泪花及他的牵挂,终究敌不过现实。
窗外阳光跳跃在树叶间,绿意浓浓。红红的鞭炮,红红的盖头,红红的花轿,红红的嫁衣。这一片红似乎要淹没这绿。我上了花轿,家人的笑靥与我竟是这般不相符——眼角噙着泪,浸湿睫毛。
热闹的一天过去了。我换下嫁衣,取下头饰。来到了池边,月光静静地泻在这片池面上,澄净透明。泪水划过脸庞的刹那,我的身体触到了冰冷的池水。一片涟漪后,恢复了平静。
我不孤单,因为在天国很快就会与他再度相见。
长别离,浓情意,与君共相存。
【点评】以第一人称来写,将兰芝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形象的刻画了出来,真挚感人。语言优美,穿插着许多环境描写,刻画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与性格特点。结尾寓意深刻,感人肺腑。
【延伸训练】请将南唐诗人赵诗秀的《约客》扩写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注意想象合理,突出人物形象。
约客
宋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佳作示范】
约客
枝江一中 邓园园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清)赵师秀《约客》
淅淅沥沥淅淅……淅淅沥沥的雨点声叩开了黄梅时节的大门。雨季来了。
飘飘洒洒,飞飞扬扬的雨丝从天空飘落。带着春天羞涩的笑容,轻轻拂过嫩绿的枝芽,朦胧在雾一般的空气中。
雨点飘落在池塘里,漾起了一圈小小的涟漪,惊扰了青草丛中做着美梦的青蛙,清脆的哇鸣声此起彼伏,似乎在欢庆这夏雨的到来。
他立在窗前,唇边的涟漪渐渐荡漾,心跟着这清新的空气醉了。
静静的雨,静静的黄昏,沉醉于静静的心中。
突然,一阵轻快的脚步声在青石板路上响起,打乱了这黄昏的宁静。他心头一颤,莫非,他来了?听着,脚步声越来越远,越来越模糊,原来,是个过客。
静静的雨,静静的黄昏,不再宁静的,是心。
他慢慢走回桌旁,倚着桌子坐下。桌上的棋盘摆放得整整齐齐,似乎也在等待着知音的来临。
夜张着黑翼飞来,张牙舞爪的黑暗笼罩了他,夜风夹杂着的清冷慢慢渗入屋内,一点一点吞噬着……
于是他点了一盏灯,在这如豆的灯下坐着,抽一本书出来,看了一阵,难以入眠。再抽一本,看两页,仍旧放回了原位。灯花越结越大了。他信手拈起一颗棋子,在桌上轻轻敲着,一团灯花应声而落,烛光也随之一颤,他的影子碎在里面。
雨,依旧安静;夜,依旧凝重;破碎的,是心。
他仿佛定格在了桌前,似乎是执拗的等待,又或许是落寞的无望。他的背影,始终不颤抖一下,像是坚守于长夜的孤灯。就这么安静、这么平静地与烛光消融在微凉的春夜里。但那背影,却依然灼热,热切地盼望,是盼望友人的到来,还是准备将执拗的背影弯曲,不再等待,不再因等待而寂寞?
风和雨合鸣在孤寂微凉的夜里,一种等待以孤独和忧伤的平和姿态伫立在风和雨的合鸣里,却还是被风雨渐渐朦胧,融为一体。那背影,似乎有了依靠,有了安慰,有了寄托。
窗外,雨静静,夜深深。
屋内,那灯仍然不寐。
【点评】这篇的成功之处,就是注重细节描写,起到了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比如,开篇“淅淅沥沥的雨点声叩开了黄梅时节的大门。雨季来了。”用白描的语言描写细雨,奠定了全文“凄清”、“孤寂”的感情基调。还如行文之中“他信手拈起一颗棋子,在桌上轻轻敲着,一团灯花应声而落,烛光也随之一颤,他的影子碎在里面。”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刻画了一个“打棋”时的情景,栩栩如生,让人如见其人。
②纳米科技以空前的分辨率为人类揭示了一个可见的原子、分子世界,它的最终目标是直接以原子和分子来构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人们普遍认为,纳米科技是信息和生命科学技术能够进一步发展的共同基础,将对人类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③从90年代初起,纳米科技得以迅速发展,新名词、新概念不断涌现,如纳米电子学、纳米材料学、纳米机械学、纳米生物学等等。
④科学家为我们勾勒了一幅若干年后的蓝图:纳米电子学将使量子元件代替微电子器件,巨型计算机能装入口袋里;通过纳米化,易碎的陶瓷可以变成韧性的,成为一种重要材料;世界上还将出现1微米以下的机器甚至机器人;纳米技术还能给药物的传输提供新的方式和途径,对基因进行定点等。
⑤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从战略高度部署纳米领域的研究。
1.根据第①段文字,给“纳米科技”下一个定义。
2.从文章看,纳米科技有什么深刻意义?从文中选取有关语句回答。
3.第①段和第④段中加点的“略”“将”能否删去?请分别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纳米科技就是以0.1至100纳米这样的尺度为研究对象的前沿学科。
2.纳米科技是信息和生命科学技术能够进一步发展的共同基础,将对人类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3.不能。如果删去“略”,就成了1纳米等于45个原子排列起来的长度;删去“将”,“蓝图”就成了事实,显然与原意不符。
众所周知,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语言单位,是构成短语和句子的备用单位。词性是指词的语法特性,包括词的词法功能和句法功能。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特性划分出来的词的类别。根据词的语法功能,词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词,一类是虚词。实词是指能充当句子成分,具有一定的词汇意义的词。虚词是指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能帮助实词造句,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的词。根据各类词不同的词法功能,实词可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虚词可分为介词、连词、助词等。语法学中的词类分析法是西学东渐后,中国现当代语言学家借用西方语法学的研究成果来解剖汉语,研究汉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论文检测,高中。它就如数形探索中的坐标,化学变化中元素周期律,生物学研究中的细胞分析法、基因探究法一样,是我们学习汉语,研究汉语,解读汉语的一个突破口,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遗憾的是受高考语文科重对语言的理解运用能力的考查,轻对语法术语概念的考查的影响,中考很少考甚而至于不考词类的相关知识,以致于初中语文教师很少讲解有关词类的基本知识。如果讲,都是浮光掠影泛泛而谈,讲得不全,讲得不透,以致学生进入高中后,对词类的相关知识知之甚少,或一知半解,给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带来了基础性的障碍,羁绊了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
那么在初中词类教学的基础上,高中语文词类教学的重难点是什么呢?
一是词的概念的界定。绝大多数刚跨入普高大门的学生,都搞不清楚字、词、语素、词组这几个语法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因此,教师有必要澄清这几个概念的关系。其中,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汉字是汉民族的文字,它是汉民族用来记录本民族语言的书写符号,是汉民族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从书写形状看,汉字是方块形文字;从造字的来源看,它是表意体系的文字。论文检测,高中。汉字都有一定的形体,都有相应的读音,但不一定有意义,如“孑、蜘、朦、葡”等字,就只有形体和读音,但没有意义。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构词的备用单位。任何一个语素都是形、音、义三者的结合。“风、云、雷、电、山、河、湖、水”等都有形、音、义,可以称得上语素;“孓、蛛、胧、萄”等只有形、音而无义,就只能称为“字”而非“语素”。词是由语素构成的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称为单纯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称为合成词。“猪、牛、羊、马、金、木”等字都有形、音、义,它们都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一个单音节单纯词。“孑孓、蜘蛛、朦胧、葡萄”等尽管有两个读音,两个形体,但组合起来才有一个意义,因而只能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一个双音节的单纯词。同理,“俄罗斯、歇斯底里,布宣诺斯艾利斯”等,尽管有几个字,但只能算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一个多音节的单纯词。而“土地、教室、板凳、法律”等就是由两个字、两个语素构成的双音节的合成词,“对台戏、对流层,对外贸易,对抗性矛盾”,则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字(或者说是语素)构成的多音节的合成词。词组又称短语,是语义上和语法上都能搭配的,没有句调的一组词。“黄叶、坐好、三次、所想”等就不是词而是词组。词一旦形成,其形、音、义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其句法功能和词法功能不会轻易改变;而词组是词与词的临时组合,具有可变性,多样性。
二、词类的划分,词性的确定。很多刚跨入高中大门的学生,一看见“风”就说它是名词,一看见“把”就说它是介词,一看见“流”就说它是动词。其实这些看法都是孤立的,片面的,不准确的。词类的划分,词性的确定,首先要根据词所承载的意义加以判别。如果一个词没有词汇意义,那它一般情况下就属虚词;如果有词汇意义来,我们就可根据其意义判断其词性。如“流”这个词,在“流血”、“流汗”、“流鼻涕”中,“流”是指液体移动,那它就是一个动词;而在“洪流、急流、中流、开源节流”等词组中,它是指江河的流水,显然是一个名词。“风”这个词,在“寒风、暖风、热风”等词组中,它是指“由气压不均而产生的流动的空气”,显然是个名词;在“风干、晒干风净”等词语中,它的意思是“借风力吹”,显然是一个动词;在“风言、风语、风闻”等词中,它的意思是“传说的,没有确切根据的”,因而是一个形容词。可见词的意义不同,相应的,其词性就有可能不同。其次,词类的划分要根据词的词法功能来加以判断。论文检测,高中。如动词,它具有如下两个显著的语法特征,一是动词前能够加副词,但多数不能受程度副词“很、非常”等的修饰。二是动词经常作谓语或谓语的中心语,多数能带宾语。与之相区别的是形容词,它也有两大语法特征,一是大部分形容词都能受程度副词“很、非常”等的修饰,二是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据此我们就很容易划清“深刻、深入”的词类了。我们可以说他的发言很“深刻”,但不能说他的.发言很“深入”;我们能说“深入”敌后,“深入”人心,但不能说“深刻”敌后,“深刻”人心。据此我们就可以判断:“深刻”是形容词,而“深入”是动词了。再如叹词,它是表示感叹、呼唤或应答的词,具有极强的独立性,一般不同别的词语发生结构关系,常作感叹语或句子,是其显著的词法功能。而与之相区别的是,语气词是放在句末或句中停顿处,表示种种语气的词,它总是附着在句末或句中停顿处,永不独立。据此,我们就很容易判断出下列语句中“啊”字的词性了。
①荷叶啊(语气词),是青蛙的摇篮。
②啊(叹词),我们的祖国多美啊(语气词)!
由此可见,根据词的词法功能,我们很容易确定近义词、同音词的词性。再次,词类的划分要根据其句法功能,根据其在句中的位置来确定。如“在”这个词,它在如下三句中的句法功能不同,其词性就不同。
①他在家。
②他在家学习。
③他在学习。
第一句中“在”充当句子的谓语,故为动词。第二句中“在”与“家”组成介词短语表处所,故为介词。第三句中表时间状态,修饰“学习”,作状语,故为副词。再如“把”这个词:
①他把住车把不放
②他把两把扇子都弄坏了。
第一句中的第一个“把”字充当“他”的谓语,意为“握”的意思,显然是一个动词。第二个“把”是指器具上便于用手拿的部分,作“把住”的宾语,为名词。第二句中“他”为主语,“弄”为谓语,“坏”为补语,“把两把扇子”这一介词短语作状语。其中第一个“把”为介词,第二个“把”为量词。由此可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的位置不同,充当的句子成分不同,其词性往往就不同。
总之,在词类的划分、词性的确定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灌输三大理念。一是不能孤立地判断词性,认定一个词就只有一种词性,一定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多角度,多侧面地全面把握一个词的多种词性。如“花”这一个词语,在下属语句中,词性就不同。
①梨花开了。“花”,指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名词。
②文艺之花绚烂夺目。花:比喻事业的精华,名词
③她是一朵交际花。花:比喻年轻漂亮的女子,名词。
④他喂了一只大花猫。花:颜色或种类错杂的,形容词
⑤别在我面前耍花招了。花:用来迷惑人的不真实的,形容词
⑥该花的花,该省的省,一定不要浪费。花:用,耗费,动词。
由此可见,我们不能一看见“花”就孤立地说它是一个名词,它除了作名词外,还可以作动词、形容词。二是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一个词词性的发展演变。如“朝”本为一个会意字,甲骨文象日出草从中而月亮还没有下去的形状,本义是“早晨”。论文检测,高中。“朝闻道,夕死可矣”“朝不虑夕”“朝令夕改”“朝辞白帝彩云间”等中的“朝”都是解释为“早上、早晨”,为一名词。论文检测,高中。后因人臣每天早晨要拜见君主,所以引申为“朝见”,成为一动词,如“盛服将朝”(《左传·宣公二年》。现又由“朝”的“朝见”义,引申为“向着”,“对着”的意思,虚化为一个介词,介绍动作的方位或趋向,如“朝前,朝后,朝着共产主义社会迈进”。三是要有词类活用的理念。词类活用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其通常的词法功能、句法功能的语法现象。如“端正”,本为一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但我们经常说“端正态度”。此处的“端正”一词就属词类活用,由一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使态度端正”的意思。又如“悲伤”,本为一表心理活动的动词,是指伤心难过,但在“悲伤着你的悲伤”一句中,就发生了词类活用。前一个“悲伤”为动词的为动用法,解释为“为……而悲伤”;后一个“悲伤”由一个动词活用为一名词,指悲伤的事情。由此可见,社会在发展、语言在发展、词所承载的意义在发展,其词法功能、句法功能就相应地发生变化,我们切不可用静止的眼光来审视词性,而要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待词性变化。
三、重视文言文中的词类分析教学。和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具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古代汉语多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多双音节词。有时古汉语是两单音节词连用,而现代汉语中这两个连用的单音节词,恰好变成了一个双音节词。初学文言的学生往往用现代汉语的词义去解释,结果就歪曲了原意。如“鼎足之形成矣”《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句中的“形成”,本为两单音节词连用,“形,形势;成,形成、产生”。这两个连用的单音节词发展到现在恰好成为了一个双音节词,其义为“通过发展变化而成为具有某种特点的事物,或出现某种情形或局面”。又如“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地方”为两单音节词,地:土地;方:方圆。现代汉语中“地方”为一双音节词,意为,某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部位。再如“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中“因为”本为两单音节词,因,于是;为、写、创作。现代汉语中“因为”合用恰好变为一双音节词,是表原因的一连词。可见利用词类分析法,我们能更深入、更准确地解读古汉语。二是现代汉语词类活用少,古代汉语词类活用多。我们只有运用词类分析法,才能更透彻,更精细地理解古汉语的词义。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中,“事”本指“事情、事件”,为一名词;在该句中,“之”这一代词充当其宾语,“事”就由一名词变为了动词,解释为“侍奉、侍候”。兄,本义为“兄长”为名词;但它放在谓语“事”的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作状语,其解释就变为“以对待兄长的礼仪”。又如“惧有伏焉”(《曹刿论战》)中“伏”字,本义为“埋伏”,是一动词。但在该句中“伏”用在“有”这一谓语动词后面,充当宾语,其词性就发生变化,为一名词,应解释为“伏兵”了。再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忘讽齐王纳谏》)中的“美”,本义为“美丽好看,与丑相对”,是一形容词,不能带宾语。但在该句中“我”充当“美”的宾语,“美”就由形容词演变为动词。联系上下文,“美”就只能解释为“以——为美”,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见利用词类分析法,我们才能把文言中的词类活用解释得更精细、更准确。三是与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有独特的兼词现象。兼词是指古汉语里用一个字兼有两个字的读音或意义的词,如“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中的“诸”就是“之”和“于”(“于”古音wū)的合音,“之”是代词,指搬运的土石;“于”是介词,释为“在、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中“焉”用在动词后,相当于“于之”,“于”是介词,解释“从”,“之”是代词,指代积土而成的山。其它如“子曰:‘盍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盍”为“何不”二词的合音,义为“为什么不”。成语“居心叵测”中“叵”相当于“不可”,义为“不可以”。要读懂文言文,首先就要我们准确地解释翻译好文言语句,为此我们就要充分地利用词类分析法,以此来帮助我们解读古代汉语。
像生物学的研究要从研究细胞、基因入手一样,研究汉语也应从词类分析入手来解析相应的语法现象。在高中阶段的词类教学中我们应引入探究式学习方式,因为词类的划分,标准不一,归类不一,不同的语言学家有不同的看法。如实词的划分,黄伯荣和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就把副词、叹词归为实词,并把表语气的词作为一个独立的词类单列出来,称为语气词。而刘燕、邱学东等人主编的《高中语文教材知识资料包》则将副词、叹词归入虚词,把表语气的词归入助词,称为语气助词。论文检测,高中。此外,按一般语法学观点,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对词类的划分也不一致。如代词,现代汉语法学家将其归入实词,而古代汉语语法学家将其归入虚词。副词,古代汉语语法专家一致把它归入虚词;而现代汉语语法学家对其归类就有争议,有的把它归入实词,有的把它归入虚词,争论不休。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尽可能地去收集尽可能多的资料,进行比较斟酌,这样就更能加深学生对词的语法功能的认识。其次我们应重视“讲、练、评”三者的结合。对刚跨入高中大门的学生来说,词的词法功能、句法功能、词类活用、词的归类等知识都是相当抽象的,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只有先剖析一些典型的语法现象,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去探究,然后让学生在大量的练习中加以巩固,对学生的分析解答作出客观、公正、有理的评价,才能提高学生的词类分析能力。在教学的时间安排上,教师可以把词类教学作为初高中衔接教学的内容之一,在学生一跨入高中大门就集中讲授,然后在以后各年级的教学中加以巩固。也可以把词类教学的相关内容,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分割在各年级各单元之中加以讲授。总之词类分析法是我们解读语言的一把利剑,一种烛照语言内部的微观结构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必须熟练地加以掌握。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刘燕、邱学东等《高中语文教材知识资料包》北京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王朝忠、王文学《常用汉字形义演释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说实话,翻开书,要先把"可读性最差"的第一章通读下来,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虽然我偏于感性,爱把"文字要感性才好看"这句话挂在嘴边,但这些年一直从事相关语文教学的课题研究,还是深知理性的不易的。读完第一章,感受最深的就是王荣生先生的"理性"。敏锐的洞察力和缜密深刻的思辨力简直令我折服。
语文教育研究的归属参照系的建构需要理性。理性的建构——用韩雪屏先生的话形容,是基于"为这个领域的研究做了大量的清理和整饬工作"的基础上的"高屋建瓴的构架"。以往,我对语文教学研究的感知是"连成一片"的,教材问题、教法问题、研究课题……几者似乎都是同一个平面上的若干点,有些具体问题甚至纠缠在一起,无法"择"清楚。王荣生先生对语文教育研究的归属参照系的建构思路异常清晰,他区分出语文教育研究的五种性质(类型和七个层面(范围(p35,并对每一种性质、每一个层面进行了概念的界定和状态的描述。
王荣生先生归属参照系的建构,使我的头脑中形成了一个立体的坐标轴。眼下,我似乎很可以借此给自己所做的相关语文教学的各种工作先做个定位——实际的语文教学、教研组长、景山学校校本教材的编写、我这几年从事的以"景山写作学院"为基地,开展网络环境下,写作教学系统的建构与实践的课题研究,我所开设的探究式语文活动课("关注北京传统文化"校本课程……——这些工作,究竟属于语文教育研究的哪种类型(性质、隶属于哪个层面(范围。我需要对这些工作的性质和范围做清楚准确的界定。这样做的意义在于:使我未来的工作得以按照它隶属的类型与层面所应有的工作方法而展开。如何给自己的工作准确定位则是后话,这需要我继续深入研读《语文科课程论基础》,对这个归属参照系精确地理解并掌握。
1.人造光对动植物和人类造成危害的现象。(2分
2.①“吸引”并“***死”昆虫;②使动物迷失方向;③使动物无端消耗精力。(3分
3.因为只有长期在光污染严重的条件下工作或生活,才会出现严重的症状。
4.使用色彩柔和而自然的纸张,可有效降低光反射系数,减轻光污染引起的视觉疲劳,保护视力。
教育、教学中的困惑恰恰就是我们应当着力研究的课题。那么,研究的方法与过程该如何?我很庆幸的是,在这样的关键时刻,读到了王荣生先生此书中《语文教材的两个理论问题》、《语文教材的选文类型鉴别》这样两个章节。的确有顿开茅塞之感。在我面前,多了一条研究的路径(p240"课程内容的研制与教材编制的工作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多了一种审视自编教材(为教材定性的角度,多了一种可供参考甚至实践的教材选文方式……我尤其欣赏王荣生先生语文教材的选文类型鉴别的定篇、例文、样本、用件的分类标准。特别是在界定每一个类型的时候,展开了国内外选文案例的比较,这一点对读者(如我非常直观有效。我个人很喜欢书中列举的那些高水平的国外教材选文的例子,很开眼界。(且激发了我学好英语的兴趣对照这些例子,我想,我校的自编教材同样有比较突出的"‘定篇’低档、‘例文’失当、‘样本’不当"、"‘用件’连‘当’的机会也没有"的问题。(p317反思教材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这与研究不够有直接的关系(研究的水平取决于研究者的态度、能力,研究的深度与广度等诸多要素。两个研究都不够:课程内容的研制与教材编制的工作本应是两套人马完成,但现在我们没有分开,特别是对课程内容的研制,在我的主观印象里这几乎是空白。另外,对景山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研究得不够。哪些能够保留下来,哪些不是规律性的东西,哪些还有待进一步发展——我个人认为,景山学校六十年代的语文教改的成功经验从现代教育理论研究的角度看,过于感性了,需要进一步挖掘整理,从理论上论证、甄别、提升。这一步工作力度不够,课程内容没有明确,教材编写水平就上不去,或者也是过于感性,凭经验、凭编写者个人(或小集体的喜好。(研究是要能沉下心来,要有不急功近利的态度。我们的教材编写,不论从我校的小局部,还是更多教材的编写,据我所知,还是比较浮躁的。
幸运的是,我校的校本教材还在修订之中,不论以教材编写者或执教者哪一个身份,我都还有机会继续实践。特别是作为执教者,应该有自觉的意识、清醒的头脑处理教材。用教材教——按照定篇、例文、样本、用件的分类标准甄别教材选文,并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这是作为执教者所力所能及的事情。当然,王荣生先生的这套分类标准会不会带来更好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效果,还要在实践中拭目以待。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