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因为有荷叶的陪伴而更加美丽纯洁,小动物因为有母亲的陪伴而更加感到安心,而我也因为有你陪伴的日子而感到和被爱的感觉。
每天放学回家,即使有再多的烦恼,只要在家门口驻足,闻一闻那令人垂涎三尺的饭菜香,就什么都忘了。我总是冲进家门,甩下书包,冲你喊一声:“奶奶,我回来了!”厨房里“轰隆”的油烟机下,你回头看着我,笑呵呵地把我推出去,那细腻的触感,至今还留在我的皮肤上。
记得小时候生病时,睁开眼睛,是满眼无力的白色,稍一侧目,就看到你心急火燎地大步冲进病房,进门便朝着坐在对面的爸爸妈妈喊:“怎么回事?连小孩都不会照顾,今年第几次住院了啊?”转过身,看着生病的我,怜爱地说:“现在怎么样了?好点了吗?奶奶给你做了你最爱吃的骨头汤,喝点吧。”你温柔地托起我的背,把我轻轻扶起,无比疼爱地说:“我端着,你喝吧。”与你的双眸对视,我看到了你满眼的温柔与痛心。
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每次喝水,总会觉得烫口,一碗水总是奶奶先喝,我再接着喝,奶奶总是说热水太烫口了,所以我把热的先喝掉,然后你就可以喝剩下的温水了。每每想起这件事,我总会想:奶奶留下的根本不是什么温水,而是温润的爱。
最喜欢***事还是和你一起在夜晚乘凉。夏天有知了的晚上,奶奶牵我到有蝉鸣的树下,观望星天。“那边的七颗星星就是北斗七星,像咱们吃饭用的勺子。”“不,像奶奶的耳朵。”我钻进奶奶的臂膀里捏捏她的耳朵。“对对对,像奶奶的耳朵。”奶奶笑着摇着蒲扇,我便靠在奶奶的臂膀上“那就是星星,因为它在眨呢。”……有奶奶的陪伴着,蝉鸣、蒲扇、星空,织成了我的夏夜之梦。
突然从美好的想象中猛醒过来,奶奶已离开一年了!但,奶奶,有你陪伴的日子真好!
在传说以外,据史料记载,除夕守岁始自南北朝时期。“岁”字在中国古代与“年”字相通用,岁即是年,年即是岁。据《说文解字》释,“年”,“谷熟也”。《谷梁传》中也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就连甲骨文中的“年”字,亦是谷穗成熟的样子。因而,可以推断,“年”是丰收喜庆的日子,而过年则是对丰年的庆贺和祈祷。
此外,除夕夜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秸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假如我有一只神笔,我会给穷人画出一栋栋高楼大厦,让他们在那儿幸福的生活!
假如我有一只神笔,我会给昆虫画出一片片草地,让他们在那儿快乐的歌唱!
假如我有一只神笔,我会给残疾人画上健全的四肢,让他们快乐的生活!
假如我有一只神笔,我会给灾区的孩子们画出一栋栋美丽的校舍,让他们在那儿吸取知识的源泉!
假如我有一只神笔,我会把世界打扮的更加美丽!
从蹒跚学步到学校,从婴幼儿期到接近中考、会考的初二下学期,年龄越长越大,学习越来越忙,在家的时间越来越少,似乎是离母亲越来越远了。但实际上,母亲陪伴我的时光又渗透在我记忆的每个角落,仿佛广阔的夜空中柔和闪烁的星辰,不是那么耀眼,却无处不在。
母亲在学生时代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外公在我小时候就常在我面前夸赞母亲的好成绩,特别是数学。那时侯母亲数学经常考一百分,这也是外公的。母亲也期望我也能有这样的成绩让她感到骄傲。可是我没有如母亲所愿,数学一直是我所有功课里的弱项。常常会数学后,成绩不理想,就不太敢告诉母亲,不是因为母亲会责骂,而是不希望看到母亲失望的眼神。等回家把成绩告诉母亲后,母亲却没有责怪我,只是温柔的鼓励我说:“一次的失败并不代表永远的失败,只有勇敢的面对失败,把每道错误的题目都弄明白,这样才能保证下次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每一次,我都会在母亲的鼓励下重拾信心,继续前行。
现在的我已经是初二的学生了,到了初中学习非常关键的时期,也是各门功课新知识点最多的时期,作业如山,难题似海,通常下了晚自习后,还会有未完成的作业要带回家做,而且为了进一步巩固知识点,还需要抽时间另外加做课外的习题,所以常常做会到十点以后。每当这个时候,母亲都会抑制困意,陪在我身边嘘寒问暖,每天准备好不同的水果,还温好牛奶或者蜂蜜水,她说这样能保证我每天都摄入足够的维C和钙,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学习。每到这个时候,我就觉得疲劳都一扫而空了。
母亲总是这样,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着我,在母爱的陪伴下,我茁壮成长。有母亲的陪伴的日子里,满满都是幸福。
除夕的习俗:传统座次
按照老礼,除夕夜传统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年宴的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如果是请客,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
除夕的习俗:饮食特色
北方人年夜饭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饺、鱼、年糕、长年菜等。因为水饺状似金元宝,有富贵之意;鱼这道菜不能吃完,因为在汉语中“鱼”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则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长年菜则有长寿的意涵。华南则多有鸡、烧肉、发菜、蚝豉等,因为“发菜蚝豉”与“发财好市”谐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饭必有鱼,丰盛汤锅。
除夕的习俗: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是南京。现在江南地区百姓讲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
除夕的习俗:祭祖
据民俗专家、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室主任陈竟介绍,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焚烧纸钱。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除夕的习俗: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福”字究竟该怎么贴没有统一的标准:
除夕的习俗:守岁
守岁的习俗在中国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晋朝人周处《风土记》中说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馈送年节礼物,称为“馈岁”;相互宴请,称为“别岁”;除夕通宵不眠,称为“守岁”。这是现今看到关于守岁习俗的最早记载。但这时守岁似乎还是地方性年俗,隋唐之后,守岁成为全国的共同年俗。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