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高挂的风筝,被割断的线
你去了哪里,你不说话
云层里的雾霾,下过雨的天下
没有一段消息,一句话
像断翅的'蝴蝶,抹***久远的芳华
你去了哪里,你不说话
躲进月的光华,一万年不假
没有一封信,一个电话
茫茫黑夜里,孤单在喧哗
你去哪里了,你不说话
只要你手指轻点,我就出现了
没有一封信,一个电话
悲伤未曾被浮夸
你去哪里了,你不说话为何
沉默在作答
你只要挥手,我都会到达
没有一封信,一个电话
你去哪里了,你不说话
怎一个"情"字了得?据《吕览•去私》篇载:晋平公让大夫祁黄羊推荐南阳县县令,祁黄羊毫不迟疑地说:"叫解狐去当,他一定能够胜任。"晋平公惊讶地反问道:"你说的是解狐吗?他不是你的仇敌吗扩祁黄羊笑了笑说:"您让我惟荐的是县令,并没问谁是我的仇敌呀!当县令,我认为解狐最合适,他能干得很好。因此才推荐他。"果然,解狐很有才干,成为百姓拥戴的好县令,又一次,晋平公让祁黄羊推荐一位法官。祁黄羊想了想,说:"让祁午做吧,他是再合适不过了,"晋平公听后又很震惊,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推荐他不怕别人说闲话吗?"祁黄羊认真地回答说:"您问谁能当法官,我就把最能胜任的人推荐给您,您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事实上,祁午正如父亲所料,他办案精细果断,政绩裴然。孔子闻此曾赞叹道:"善哉,祁贺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是啊,祁黄羊两次推荐人,虽然都直涉感情,但他的认知、判断却完全不受感情的左右,盯见认知之"理"是"情"外之物,它因人而异,并非总受",请"的束缚。
怎一个"情"字了得?战国时齐国的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欧丽。,其貌美,就是用今天的"酷毙了"、"帅呆了"来形容也不为过-尽管妻、姜、客人都一致认为他"美于徐公",他也自我感觉良好,然而,当他见到徐公•"孰视之","又窥镜而自视"后,就不得不自以为不如"甚至"远甚"了,无疑,邹忌是希望自己比徐公关的,他也一--定有着那种感情上的自爱,但难能可"的是,他竟能突破感情的樊篱,冷静清醒地分析自己的"美",并做出实事求是的认知判断德国大哲学家康德曾说:"每个人必须承认,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杂着极少的利害在里面,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人必须完全不对这事物的存在存有偏爱,他在这方面纯然淡漠,以便在欣赏中,能够做个判断者。"这一点邹忌做到了,他在"纯然淡漠"的心态下所表现的自知之明,不仅赢得后"的赞誉也是"认知"高于"感,请"的有力佐证。
怎一个"情"字了得?臂代历史学家陈寿的父亲因犯错误,受到诸离浇的严惩而郁闷致死,然而陈寿并本因为孔明是仇人,就御"情"忘"理",歪曲历史,他"按事情的本来面目",写诸葛亮"东联北拒、高瞻远瞩,励精图治、赏罚分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而突出了人物的雄才伟略、高风亮节。陈寿也是人,以其历史学家的心灵,当然有着丰富的感情,"***父之仇"他能忘吗?当然不会!可他竟能抛开个人的爱恶,如此"歌颂仇人",大讲实事求是,也绝非"认知"出现了毛病。这,只能说明“感情”左右不了“认知”,其影响是有其局限性的。
哦,怎一个"情"字了得!
最终从“为了城市把人管住”转向了“为了人管好城市”,由公众共同参与取代了政府单方管理,凝聚了共识。该地立法机构人士感叹:今日好评就源于昨日争鸣,没有争鸣哪来共鸣!
争鸣如同燧石,让各种看法和观点公开论辩,反使真理变得更加夺目。人类认知难免有局限性,无论是立法还是决策,一下子就拿出成熟方案几乎是奢望。事先多些争鸣,就多了些参考系数和认知视角,汲取其合理成分,就会更接近规律和真理。付诸实践,方能稳操胜券。争鸣越透彻,和谐共鸣度则越高。把最大公约数找出来,法规或政策由纸上走进生活就会“事半而功倍”。
“深水区”改革的时代,“摸着石头过河”难度大了。重点环节的各种改革,无不“牵一发而动全身”。每项改革也都如同下棋,一步不慎,步步被动,“悔棋”代价往往更大。从争鸣中“摸规律”,用共鸣增合力,已成提升执政能力和执政智慧的基本要求。
由争鸣到共鸣需要时间,决策也会“慢”下来。这种“慢”不是慢慢吞吞,而是调查研究、咨询论证、公开讨论,以求谋定而后动。无论是改革还是公共决策,想所有人同等同时获益很难,只有少数人获益又令人无法接受,只有绝大多数人获益才行。这就得在争鸣中协调各方利益,求大同、存小异。共鸣度高,落地就快,“慢”换来了高效率。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