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恒”?词典老师告诉我,“恒”有4个意思:其一,永久、持久;其二,恒心;其三,平常,经常;其四,姓氏。我想谈谈我对“恒心”的认识。“恒心”是成功的保障,是伟业的基础,是胜利的朋友。纵观古今中外,有多少伟人,他们成功的动力不是“恒心”?比如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好好学习。一次逃学时,看见一位要把一根大铁棒磨成一根绣花钱的老奶奶。老奶奶告诉李白,只要有恒心,做什么事都能成功,就是把铁棒磨成绣花针也是有可能的。李白听后,下决心努力学习,最后成为了著名的大诗人。
众所周知,我国男乒运动员马琳,自1998年在世锦赛上与金牌失之交臂,距x年北京奥运会已有十个年头了。这十年中,他屡次在关键时刻被队友王励勤击败。但他不卑不亢,十年磨一剑,终于在x年北京奥运会上“试剑”试出了金牌。倘若他没有恒心,怎么可能站在高高的领奖台上呢?现在这个时代,做任何事都需要秉持一颗恒心。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像马琳那样,做事多加一颗“恒心”,使之成为成功的动力。“镭”的发现,真是太伟大了。但是,如果居里夫人没有一颗恒心的话,恐怕那种元素现在还没有被发现,兴许,既使被发现了,也不会叫“镭”了。
我小时候有多种爱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围棋、绘画、书法、武术等都没能保持恒心,好好坚持下来。现在唯一坚持下来的只有小提琴了,因为我在学琴上坚持持之以恒,所以现在已经达到了业余九级的水平。综上所述,古今中外,大到名人,小到像我这样的小学生,都是需要恒心的。没有恒心,做什么事都会没有成就,最后一事无成。
1、万事从来贵有恒。谢觉哉
2、人生有所贵,所贵有始终。唐·卢仝《感古四首》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古可镂。《荀子·劝学》
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5、人生以精神贯注而立,大事以一线到底而成。黄兴《复刘承烈书》
6、尊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礼记·中庸》
7、只要持之以恒,知识丰富了,终能发现其奥秘。杨振宁
8、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波斯]萨迪
9、做学问,做研究工作,必须持之以恒,不怕失败。摔倒了,爬起来想一想,再前进。华罗庚
10、为学正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宋·朱熹
11、耐心和持久胜过激烈和狂热。[法]拉封丹
12、一个如果做事没有恒心,他是任何事也做不到成功的。[英]牛顿
13、耐心和恒心总会得到报酬的。[美]爱因斯坦
14、只要有恒心可以使你达到目的,只有博学可以使你明辨世事,真理往往藏在事物的深底。[德]席勒
15、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法]巴斯德
16、如果你希望成功,当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当心为兄弟弟,以希望为哨兵。[美]爱迪生
17、要有耐心!不要依靠灵感。[法]罗丹
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刚好在家里教外甥读课文《植物妈妈有办法》:植物旅行有什么好办法?蒲公英妈妈给孩子准备了降落伞,孩子们乘着风纷纷出发;苍耳妈妈给孩子预备带刺的铠甲,只要挂上动物的皮毛,孩子们就可以到达田野山洼;豌豆妈妈让孩子晒在太阳底下,豆荚炸开,孩子们就可以出发……课本还说只要仔细观察,还能发现更多的好办法,而粗心的孩子却得不到它……
对于植物的种子到底怎么旅行或者确切地说,种子是如何传播地,梭罗这个细心的孩子比我们都观察的入微,懂得要多的多……
在这本《种子的信仰》中,第一部分就介绍了种子的传播。大自然总是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达到它的目的。开头的那首儿歌虽然简单,却也道出了许多种子传播的方式:靠风、靠动物和人类“搬运”、靠自然炸裂传播以及水力传播等等。
作者果真是仔细观察后才写下的这些文字记录,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梭罗力求文章的严谨性。他说“用心灵之眼看,有时也用肉眼”,这样看到“种子从树上飞出,有如一阵浓密的阵雨,就像从播种者手中撒出谷粒。”
文中例如“我观察到”“我注意到”“我发现”一类的字眼特别多,可见作者真的是花费了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这个事情。曾经我也心血来潮,拿着一本户外植物指南,想要去找找周边树木的名称。可是去了一两次就不爱去了,因为按图索骥找名字太慢了。看着叶子相似,花朵却不一样。看着花朵相似,叶子却不一样。在这广袤的植物世界里,能静下心来观察并得出结论,真是一件特别需要极大耐心的事情。
这本书也并不是像一般的工具书枯燥无味,并非总是按照观察的先后顺序来陈述。而是从一连数年的许多观察之中,挑出最重要的一些,然后以自然顺畅的顺序写出。
梭罗在这本书里用了很多说明文的描写方法,可以供我们参考。他在描写蓟草的时候写道:种子虽然跑得快、远,在最终停留处却无法长出任何一株蓟草。由此暗语人忙乱计划,经历没什么好经历的,穷忙——没有可以留存的东西。“带着成功种子的人,从远处就可以认出来。他飘得较慢,较稳,承载着重量,才能期待他的事业会有所成就。”
《圣经》上也有许多关于种子的比喻,比如说好的种子落在哪里……芥菜种子的力量等等……当森林的资源随着时间衰减,我们也无可避免地越来越确信种子的重要性。尤其在被称为地球之肺的亚马孙热带雨林着火以后,我们不得不思索种子的力量,思索人类生存的问题。而这本《种子的信仰》也变得更为可贵。
书中还说“世上有些人描写他们所谓的自学成功者,并颂扬在困境里对知识的追求,对这些新手很有启发性的活动,就是让他们去挖掘十几棵从种子长出的橡树和山核桃树,读懂那些树的发展过程,看看它们跟什么奋斗,在跟什么较量”。不难看出种子的力量,就是让其向下扎根……
第二部分讲的是《乡土的滋味》,大多人跟乡土的关系就像航海家之于海上未知岛屿那样。的确,乡土是我们轻易去不了的远方……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许多果实,让我们透过这些田野的语言,因此更能表达自我。
他在书中这样赞美草莓:是大地的第一抹红,是朝霞的红,是长在奥林匹斯土壤中的诸神美馔。十一月的草莓,带着一种淡淡的夕阳红,回应那抹朝霞红……
可以想象梭罗对着森林寻找,对着河水和沼泽冥想……或者缓缓地寻觅那没有脚步踏过的地方……他和自然的美丽会谈,和种子进行交流,打开植物种子的富藏……
荒野,树林,果实,花朵,种子……太阳东升西落,空谷干了又湿……这本书可以让我们更多了解种子的生命力和自然的奇妙,更多的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
1、万事从来贵有恒。谢觉哉
2、人生有所贵,所贵有始终。唐·卢仝《感古四首》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古可镂。《荀子·劝学》
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5、人生以精神贯注而立,大事以一线到底而成。黄兴《复刘承烈书》
6、尊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礼记·中庸》
7、只要持之以恒,知识丰富了,终能发现其奥秘。杨振宁
8、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波斯]萨迪
9、做学问,做研究工作,必须持之以恒,不怕失败。摔倒了,爬起来想一想,再前进。华罗庚
10、为学正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宋·朱熹
11、耐心和持久胜过激烈和狂热。[法]拉封丹
12、一个如果做事没有恒心,他是任何事也做不到成功的。[英]牛顿
13、耐心和恒心总会得到报酬的。[美]爱因斯坦
14、只要有恒心可以使你达到目的,只有博学可以使你明辨世事,真理往往藏在事物的深底。[德]席勒
15、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法]巴斯德
16、如果你希望成功,当以恒心为良友,以为参谋,以当心为兄弟弟,以希望为哨兵。[美]爱迪生
17、要有耐心!不要依靠灵感。[法]罗丹
文中首先对于“速胜论”和“亡国论”予以否定并提出抗日战争将是持久战。中国不会亡,中国人不会沦为亡国奴,我们必然会取得战争的胜利。全文总结起来原因有四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由于敌强我弱,所以这场战争一定不会很快结束。而后三点则可说明我们一定会胜利,只不过要经过持久战。文章条理清晰,娓娓道来。据理力争的推翻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的无科学理论,使人们对这场战争持正确的态度。同时,条条阐述我们会取得战争胜利的原因,增强了我们对战争的信心。
随后文中阐述了我国将采取的战略,分析了战争趋势。我们的战略方针是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同时强调“兵民是胜利的根本”,应团结广大农民群众,只有人民战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可见他把胜利的最重要因素放在人上面而非武器,也许日本在武器上比我们先进,但是胜利最终还是属于我们的。而历史也足以证明他的理论的正确性。
同时,也指明了中日都不会妥协以结束战争。与日本方面,他们的胃口很大,单纯几个省份的割让并不能满足他们的狼子野心;对于中国,我们也不容许日本保留中国的寸土。我们是绝不会妥协的,战争也是必然会进行下去的。
最后,而对于战争的趋势,他预测将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不能预断,总体趋势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这一点是我最为佩服的,当时写这篇文章时刚处于战争初期,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对战争的推测准的让我们吃惊。足以显示了他对战争独特而敏锐的洞察力和他的军事才华,也难怪这篇文章会被奉为经典,成为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同时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
在文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他在文中所展示的思考模式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即使在社会主义的今天,学习这篇著作也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德国诗人席勒说:“只有恒心可以使你达到目的”。一个人在确定了奋斗目标以后,若能持之以恒,始终如一地为实现目标而奋斗,目标就可以达到,世上无数的成功者就是明证。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