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背两小时,谁让你以前偷懒呢!”
我一肚子不高兴,白了妈妈一眼,嘟囔着说:“那你为什么不督促我呀?”
妈妈火了:“自己不自觉,还赖我,真不要脸!”
顿时,一股怒火涌上我的心头,生气地把手中的书甩向墙壁,只听“啪”的一声,书被碰落在了地上。
妈妈急了,瞪着眼,走过来,想要打我。我一把抓起MP3,飞快地冲出房门,扬长而去。
走在路上,眼里含着泪水,既痛苦又无聊。上哪儿去呀?漫无目标。在一棵大树下,坐了下来,拿起了MP3,戴上耳机,听起歌来。周杰伦的!周杰伦的!这是我最崇拜的歌手了。听!《最后的战役》:“部队弃守阵地,你坚持,要我也离去——我怎么能放弃?……”听着这首歌,渐渐地忘记了烦恼,进入了沉思。战士坚守阵地的精神感动了我,启发了我:学习上,没有完成作业,就自动放弃,这能怨妈妈吗?我又想起了一句名言:“如果因为惧怕失败而无法去追求成功,那么纵使没有失败,也不会有成功。”课文没有背过而不想背了,这不是放弃吗?……听着周杰伦的歌,想了许多,许多……。我明白了,突然转身向家的方向跑去。
回到家,冲进自己的`房间,捡起摔在地上的书,轻轻地擦掉书面上的尘土,坐在书桌前,一页一页地慢慢翻动着,静下来用心地读着。
不知不觉中,发现妈妈站在了我的身后,我不好意思的望着妈妈。妈妈微笑着说:“好孩子,转变得真快啊!”妈妈抚摸着我的头,说:“我快给你做饭去!”
期中考试,我的成绩突飞猛进,一跃成了班内第二名。我再也按耐不住心中的快乐,激动得几乎跳起来。回到家,把成绩告诉了妈妈,妈妈笑咪咪地说:“聪明人,知错就改,进步就快。我祝贺你!”
在记忆的长河中,许多事都已褪色,唯独这件事,清晰在目。它如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时时在照耀着我的面容;它如春天的雨露,事事在滋润着我的心田。
那次是在一个有许多星星的晚上,我和母亲怄气逃出了家门,我一个人在街上游荡着,心里很伤心,我看着街上有许许多多对父女、母女在一起逛街,我心里很伤心,突然有一个高大的身影出现在我的面前。我向上一看,原来是我的伯伯,他看见我在街上,而且是一个人,就连忙问我:“我和爸妈吵架了,就一个人跑出来了。”我强忍着泪水说。伯伯很急的说:“那我给你爸妈打个电话,你爸妈肯定到处在找你……”伯伯的话还没说完我就大声的说:“不要,我不回去。”“好好好,你不回去,你去我家好吗?”伯伯生怕我哭起来。
回到伯伯家中,我听到伯伯在和妈妈打电话。我只听见伯伯对妈妈说:“你放心,她在我这儿好好的,你放心吧!明天等大气消了,我再把她送回去。”说完伯伯把电话挂了,然后去厨房里烧饭我吃,我在伯伯的身后,看着伯伯忙碌的身影,我不禁热泪盈眶。
过了一会儿,伯端着一碗热腾须的饭过来对我说:“来,快吃,快吃吧,你这孩子肯定饿坏了吧!”我强忍着泪水说:“嗯,谢谢伯伯,您比我爸妈都好。”伯伯却笑着说:“你爸妈也对你好,只是有时感受不到而已。”
我听了伯伯的话,我连连点点头,伯伯对我说:“我送你回去吧!”
我想起了伯伯的背影,而又想起了爸妈为我忙碌的背影,觉得我这不该离家出走。
最近,我阅读了一本意义非凡的书——《童年》。
《童年》是著名作家高尔基传三部曲的第一部。这本书以高尔基本人童年的生活经历为题,并在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加工。
和高尔基相比,我们的童年是快乐的,是无忧无虑的。高尔基残暴的外祖父几乎每天都抽打高尔基,而我们的爸爸妈妈对我们充满了疼爱与关心。
和高尔基相比,我们的童年是幸运的,是没有痛苦的。高尔基幼年丧你,在外祖父家里度过童年。十一岁时最疼爱他的母亲也不幸病逝,高尔基成了一名名符其实的孤儿,小小年纪就开始只身到“人间”谋生,在俄国的最底层社会受尽磨难和艰辛。而此时的我们却呆在美丽的校园里,在老师们的教导下努力地学习知识和本领……
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高尔基却成就了其伟大的一生,成为俄国最杰出的文学家!和高尔基相比,成长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又岂能不更加加倍努力?
在高尔基写的?童年?中他真实的描述了自己的苦难的童年,特别是还描绘出了一幅俄国小市民阶层风俗人情真实生动的图画,可是高尔基的童年还是快乐的。
因为他有那些关心他的家人,他外祖母看见他被人打,自己就去挡住他;在高尔基生病的时候,他的父亲为了他自己生病了没有看医生,而是守在他的身边,就这样他的父亲生病死了;而他的妈妈看见自己的丈夫死了,自己一个人照顾着全家。
我的生活中也有一件事,我有一个哥哥对我可好了,我心情不好的时候就逗我开心,有时候我生气还让我打他,当我的出气筒。心情好的时候他就带我出去玩,还送给我了很多东西。别人欺负我的时候,他总是挺身而出帮我出气。可是后来不知什么原因他生了一场大病死了。当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的眼泪不知不觉的往下流,眼睛哭得都肿了红了。我非常地伤心。
我看了这本书后,我深深地体会到高尔基失去亲人的痛苦,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珍爱自己的生命。
我是鼓乐队的一名小鼓演奏者,在3月时整个鼓乐队就投入了紧张的训练,因为5月就要比赛了。
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们的努力就是为了比赛的那一天。没比赛时,大家在一起其乐融融,还经常挨老师的批评,但特别开心!训练时,同学们一丝不苟,专注演奏。
在5月14日,第一次集体穿着制服演奏,我们那身漂亮的制服把每个人的心都栓了起来。在操场上,我们庞大的队伍吸引住了每一名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孩子,一双双大眼睛好奇的盯住我们,我们都快不好意思了。我们练到下午第一节课,我直接穿着衣服去班里上了,同学们都惊讶的看着我。那一天下午训练早早的就结束了,当大家走的时候,吴主任还叮嘱我们让睡好觉。我、刘昕雨、段拙和郭家乐留了下来,帮助老师为明天的比赛做准备,大家忙的不亦乐乎。虽然马上要比赛了,艰苦的训练结束了,可是每个人的脸上都没有对比赛的太大欢乐,大家都明白,自己不舍得那样快乐而又辛苦的日子,真舍不得呀!
在5月15日,我在家精心梳妆打扮,虽说老师让化妆,但我不太喜欢,我只是淡淡的涂了一下眼影,然后编好辫子,早早就出门了,我的制服把街上的人都惊住了,每个人的目光都锁定在我身上,我吓的就近跑到侯慧男家,准备和她一起走,省的别人管我叫神经病嘛!因为看到集体才知道这个人不是神经病呀!我和侯慧男从她家出发,我看到侯慧男的眼睛肿了,就很庆幸自己没抹太多眼影。到了学校,大家都互相说着在路上的尴尬事。我们小鼓都是女孩子,个个打扮的都很娇气:乐林文是打扮的'最漂亮的:刘昕雨是抹得最白的;付聪是什么都没抹的;侯慧男是眼睛最肿的;牛越是最害怕别人叫自己女鬼的,而我是抹得最少的。男生们都一个个排着队抹粉底和口红,我们女孩都快笑死了,当然,我和侯慧男也被迫化妆,我眼睛肿了。在学校的最后一次排练,我们还发了手套,特别威风呢!
排练完,我们排队上车,赶往郑东新区比赛。指挥最先冲了上去,接着一个一个,等到我们这一批,就上不去了。我们坐了第二辆车,我最喜欢坐在窗户旁边,而且是在角的一端,我喜欢哪里小往哪里挤。路程遥远,不过吴主任还发了水和面包。车上一片混乱,吃的吃,喝的喝,玩的玩,唱的唱,大家都特别激动。到了郑东新区,我们已是大汗淋漓,因为我们还要戴帽子,真是热。
到了那里,我们先是下车排练了一次,或许是在别的学校面前,我们平时演奏不好的地方都演奏的特别好,别的学校的人给我们做各种各样的鄙视动作,吴主任让我们不理他们,演奏好自己的就可以了。我们的乐团不是号,而是各种各样的乐器,如:长笛、长号、单簧管和圆号,听起来还不错。不知道为何,我们听别的学校的号声,感觉特别别扭,呵呵!
在侯场区,我们大家都悄悄地发表感慨,以表达内心无比的激动。
开始比赛了!整个比赛过程,大家都认认真真,面带微笑,眼盯指挥棒。
比赛完,我们又到如意湖去留念,真是好开心。
再回学校的时候,又发了面包和水。在我吃面包的同时,刘桐溪和侯慧男在抢MP3听,把我挤的面包都挤到窗户外面了,肚子可发出了抗议的响声。,我只好在窗外吃东西了
再看看她们俩,看到我的狼狈样,立马就不抢了,在干什么?笑呗。
读了《童年》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和高尔基比童年,我们今天是多么幸福啊。
高尔基出生在一个木工家庭,5岁时,父亲病故了,他的生活更加艰苦了,他和妈妈就住在外祖父家里。由于家境贫困,他上学只好穿母亲的皮鞋,外祖母的外套,黄色的衣衫和补丁裤子。
高尔基这样一身不协调的装束,都引起同学们的嘲笑。和高尔基相比,我们现在穿的全是自己的新衣服,想到这儿,我不禁有些惭愧。尽管我们有这么好的条件,却生在福中不知福,常常挑三拣四,有的衣服穿的时间长了就不愿意再穿。
高尔基为了上学,只得去捡垃圾换钱。每到不上学的日子,他就早早起来,背着一个大布袋,走街串巷,捡一些破布头、烂纸片卖给废品加工厂。运气好才能有半个卢布的收入,如果运气不好呢,高尔基上学的事就没了着落。再想想我们,我们现在什么也不用操心,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好日子,相比之下,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自己幸福的生活,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我那数不尽的书中,让我感受最深的便是《童年》这本书了,这本书是著名的高尔基自传,这本书让产我看到了高尔基在艰苦的环境下如何成长的。
这本书讲述了阿廖沙岁三岁到十岁的成长经历,四岁父亲去世,母亲离家出走,阿谬沙和他外祖母到他外祖父家,后来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因劳累而发烧去世……
比起主人公阿廖沙,我们不知道幸福到哪里去了,白天能做在明亮的教室里上课,回家有大鱼大肉,有各种各样的课外书,心爱的玩具等等。我觉得阿廖沙是一个不耍小孩子气的人,他在家里小心翼翼地干活但是他总是受到二个舅舅的冷眼相对,他没有因为父亲的去世而有沉重的压力,他也没有在母亲离家出走的那段时间害怕过,他没有因为外婆去世而埋怨上帝的`不公平。
在阿廖沙的童年里,他认清了各种各样的人,如慈祥的外祖母,善良的瓦尼亚,两个贪财而又小气的舅舅等等。
读了童年这本书,我深受启发,而对困难,我们不要放弃,要永往直前。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