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生命因你而动听》这部影片深受感动,对贺伦老师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原先的问题也随之释然。一部电影浓缩了一个教师三十年的教育生涯,我从中仿佛看到了我的影子。我把这部电影概括为一个教师的成长史,而教师的成长历程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矛盾冲突中展开的。我把贺伦的教师生涯划分为三个时期:教学工作期、职业期、事业期。
贺伦一个酷爱音乐作曲的有为青年,梦寐谱就一支成名的乐曲一举成名,名利双收,但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不能以专业作曲为职业,而是选择了一年有两个轻松假期的教师为职业,成为一名高校的音乐教师,好有充裕的时间用于音乐创作。
工作期的困惑与懈怠,爱好与职业的冲突。
初为人师的音乐欣赏课,三十多人昏昏欲睡,默默无闻,交响乐队名存实亡,机械的演奏音符,无和谐与美妙可言,特别是红发女孩的走调,即使是课下的补课也不见效果,贺伦感觉教学了然无趣,她把教学工作看成换取工资的一份工作,测验结果可想而知,甚至大骂学生“滚”。
他按时到校,不耽误一节课,总是放学后捷足先登奔向停车场,用自己的话说时间尽力了。他不关心学校的其他活动,当校长要请他参与课本研修的讨论组时,推脱自己晚上有事,面对校长的指责,他义正严词地述说自己已尽了教师的责任。诚然,我们不能否定贺伦的工作,为红发女孩补课,但五个月学生没有丝毫进步,这却是贺伦不得不承认的事实。他处在苦闷,失望,愤愤然之中。很能理解贺伦此期的心情,因为我们做教师的都经历过这一时期。
不能不说校长的职责和批评警醒贺伦,虽然影片中只交代了贺伦被切中要害后的疯狂言语,但是影片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内省反思的过程。如果说校长的指责是引发贺伦改变的直接外因,那贺伦的反省是内因。
首先贺伦改变教法,以学生喜爱的摇滚乐为突破口,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入手,但却引发了传统教育观念与教学策略的冲突。
这里我们不能不提两个学生,一个是红发女孩和路易华斯。这两个学生在我们看来特们毫无乐感可言,红发女孩学了三年乐器,还吹走调,从贺伦耐心细致地教红衣女孩学吹音阶,在他的启发下红发女孩终于成功,贺伦从中体会到从来未有的自信和成就感,在学生的毕业典礼上他们师生的交响乐队的演出让贺伦找到了爱好与职业的和谐点。
路易华斯是贺伦遭遇的乐感困难生,他连节奏都打不准,反复练习,没有进步,贺伦几乎要放弃时,却被足球教练提醒,决定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他想法设法,通过多种途径教他打击节奏,手舞足蹈,可爱的近乎一个孩子。
此时的贺伦是幸福的,快乐的,但却因为忽视家庭,忽视了聋哑的儿子高赞,引发了父子冲突。原本一个幸福的家庭,却因为高赞的先天失聪而变得不和谐起来,他给学生述说贝多芬后天失聪时,眼眶满含热泪,因为儿子先天失聪,竟不会听见音乐。一个父亲的真心溢于言表。由于把全部的精力用于教学、谱曲、交响乐队,他根本没有时间兼顾儿子,甚至连手语都没有学会,无法与儿子进行交流,需要妻子在一旁翻译。父子一次次爆发不和谐的争吵。在贺伦得知自己崇拜的音乐家约翰遭枪***时,心情极度糟糕的他与儿子矛盾激化到顶点,他被高赞指责关心学生胜过儿子,还被儿子骂“混蛋”,可悲的是自己却不知道“混蛋”的手语。此时作为父亲,贺伦是失败的。他愧疚是自己没有尽心教育儿子,误以为儿子不懂音乐,什么都不知道。贺伦从此想方设法使音乐接近聋哑人。我们在最后的专场演唱会上看到贺伦为儿子演唱的手语歌曲,感受到父子情深。爱要说,更要做。
要做到家庭与教育的和谐的确不是很容易的事,常常是教师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心里装的都是学生,忽视家庭子女,甚至是在子女面前很少有耐心细致的教育,如何使家庭与事业和谐统一,怎样把握合适的度,值得我们思索。
这是贺伦职业的黄金期。教给学生知识,引领学生未来的方向在摩根身上体现出来。摩根是位有音乐天赋的女生,贺伦培养摩根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当然摩根也给了贺伦创作的灵感。他鼓励摩根追求自己喜爱的理想。此时的贺伦教学经验丰富,音乐,本人深得学生喜爱,被老校长认为是本校中最喜爱的教师。
时光飞逝,转瞬间贺伦老师已白发苍苍,当听说学校因资金问题要停艺术课时,他首先与校长据理力争,进而与董事会激烈抗争,因为他衷爱音乐教育事业,因为他深知音乐对塑造人的一生中的深远影响。抗争毫无结果时,他提出了辞职,其实他也到退休的年龄了。但此时的裁课无疑是对贺伦最大的打击,教了一辈子学,为人师的人生价值在哪里呢?是可有可无的么?人生的信仰大厦就好象在那一刹那间被击垮,处在无奈,极度失落与迷茫中。他坐在教师里环视,钢琴,指挥台,乐队座椅,似乎在回忆这一生的教育生涯,收拾好东西,忍不住再看一眼自己熟悉的教室,那一眼有多少的依依不舍呀!此时儿子高赞却戏剧性地成了一名聋哑音乐教师,自承父志。我想暗含着社会需要音乐,需要音乐教育,更是对贺伦人生价值的肯定。
最使人感动的莫过于“GoodbayMrhollan”欢送音乐会了,这是个隆重的仪式。(退休就得有个隆重而简洁的仪式,一方面可以让退休教师获得认可,也可给青年教师做出榜样,值得推行)。偌大的音乐厅,座无虚席,来自全州的各层人物,连州长也出席了,都是蒙受贺伦老师教育学生,可谓是桃李满天下。“我们就是你的交响乐队,我们就是你作品中的音符和旋律,我们就是生命的乐章!”州长感人肺腑的话语激动人心,在热烈的掌声中,贺伦走向了指挥台,奏响生命的乐章,激昂的乐曲在展厅回荡,感动在心底荡漾……
教师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在忙忙碌碌地应付日常教育教学中混过几十年,还是尽职尽责地完成教学任务,还是钟情于教育事业,把自己与学生的生命与知识的相互编织中发展学生的生命,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优秀的老师更愿意选择后者,像贺伦、马修、雷夫和众多新教育实验中涌现出的榜样教师。要有勇气,有信念,把自己交付给教育事业,创造自己教室的奇迹,不放弃任何学生,让学生遭遇你而感到幸福,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呀!憧憬中,学习中,我要我的教育人生更精彩!
生命的价值应该如何体现?是在于人的思想、目标、方向还是勤奋?是一种让人瞩目的钦佩?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崇拜?还是一种莫名的感动呢?
人说,生命是个美丽的奇迹。
生活,就是奇迹绽放美丽的过程。
或许,平凡是大多数人的定义,但伟大的声息和赤诚的感动是归属于每一个生命的。因为容纳我们的空间太大,而能成为显赫一世、叱咤风云的英雄的机遇又太少,所以我们中的大多数显得忙碌而普通,渺小而挚诚。
每个人的生命不尽相同,“幸福”也就被多样的人生阐释着不同的定义。《生命因你而动听》,一部讲述师生故事的影片,一个以音乐来呼唤心灵的故事,一份投注长达三十年的激情与狂热,谱写出了主人公贺伦先生(音乐教师动人的生命乐章。让我们聆听了一个平凡生命演奏出的最令人感动的音乐。三十年的教学,让他桃李满天下,赢得了无数学生的喜爱与尊敬;三十年的摸索与努力,让他笃定“教师”是自己“唯一想做的职业”。影片着实另人感动,也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无限的遐想。
贺伦先生因为生活所迫而做了一名音乐教师,但他却用音乐架起一座与学生与亲人沟通相亲相爱的桥梁。虽然与自己患先天性耳聋的儿子有过隔阂和冲突,但他努力化解了。他用儿子可看到的音乐表达了他的慈父之情,他用真诚引导了儿子可谓成功的一生。
该影片也向我们诠释了教育的真谛。女校长在责备贺伦先生一上完课就匆匆离校(此时的他还只是把教育当作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的行为时所说的那一句:“教育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指引方向。”也就是说,为人师者,不能单单只是为人““经师”而已。如果人生真的如影片中所说:“上帝在每个人的心中都安放了一个梦,同时又在他脚下铺上了最遥远的距离,梦因此有了许多分岔,我们怀揣着自己的梦等待一个红绿灯,奔向未知的旅途”那我觉得教师就是分岔路口的红绿灯下给人指引方向的.那个人,而教育就是教师指引方向的那一个行为。
纵观贺伦先生的音乐课前后不同的风格,更让人觉得教育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要有创新,要讲究方法。片中贺伦先生起初采取的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一味地向学生灌输高深的经典音乐知识,得来的却是学生在迷茫中昏昏睡到,音乐科目的成绩自然也是惨不忍睹。所谓“穷则思变”, 贺伦先生后来顺应时代特征,把古典音乐与时下流行的摇滚乐联系起来传授。这样既拉近了自己与学生的距离,也让学生爱上了古典音乐课,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课成绩,同时也使自己获得了传道的幸福感!这一切都来源于贺伦先生那种敢于打破规则的勇气,于创新的精神!
欣赏影片的同时也让我看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法。贺伦先生对紧张自卑的凌小姐采取的是以让她想象她喜欢的美景——晚霞,在感受生命的美中,放松心情,最终使凌小姐吹出了美妙的音乐。这时,贺伦先生又及时地鼓励她,使她收获信心。对一个从未接触过音乐甚至对音乐一窍不通的黑人,贺伦先生更是不厌其烦地教导、陪练。而对那一位自以为有料的骄傲的高材生,贺伦先生则是严格要求,以高要求促其上进,还把他带到了黑人路易斯的葬礼上,告诉他即使是被人认为并不聪明的黑人男孩——路易斯能做到的许多事,他却未必可以做到,来让他真正认识自己,最终是学生成才。
一个热爱音乐的人很难说会不热爱生活,贺伦老师亦是如此。但当他年过花甲,要被校长解雇时,他真的迷惑了,将自己的几十年一一数来,既无作曲的成功又无财富的丰收,和当年自己追求的音乐梦想差得太远了。他失望了:自己的一生碌碌而无为又没有人会记起他。然而,他错了。在往昔的学生为他举行的惜别会上,他才知道了自己生命的价值。像凌说的那样:“您或许以为自己一生碌碌无为,但我们优秀的未来就是您最成功的交响乐,我们——您的学生就是您美妙旋律中跳动的音符。”
平凡而真切,就像一首平缓舒心的曲子一样,贺伦先生的生命演奏出的是一种感动。音乐无国界,亦无心界,贺伦先生用爱感化每个心灵,也演绎了自己最让人感动的人生。
用音乐感动着生命,生命感动着赤诚的音乐。生命的价值到底在于何处?作为培养祖国花朵的我们,价值的体现在于更要懂得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因材施教、孜孜不倦、用耐心、细心、慧心、爱心让每一朵花在阳光和雨露的滋润、呵护下更健康、茁壮地成长。
教师,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个苦行僧,应该剥去所有被刻意美化过得标签和意义,回归教育最本质的内容,就是一个真实、脆弱的灵魂对另一个真是脆弱灵魂的`触碰。无需他牺牲家庭、牺牲自我,教育应该在双方都能够真实自由地做自己的过程中完成。在我看来,老师,与这世上许许多多平凡琐碎的工作并无不同,无需赋予其太多高贵的意义。电影中霍兰的教师身份在不断地强化,而最初的音乐人、作曲家的身份却在弱化,我只是想,霍兰如果只是一个老师,他会吸引这么多的学生为他而来吗?一个老师,首先是人,他的人格魅力才是吸引学生的最重要的东西吧。
电影结尾处那一场盛大的演奏会,与我们现实中的反差很大,(现实中有许许多多优秀的老师,在他们的职业生涯谢幕时,我们只能看到他们沉默坚定的背影。他们没有这样隆重的谢幕,而事实上也并不需要这样的落幕。寂寞是哲人世界的常态,也是知识人的本分,花团锦簇、烈火烹油的世界是属于权势精英的。而真正的“英雄”,从来无需这种梦想,他们只想进一步,再进一步,不求生命是否有那种极致的壮丽,只知进一步便有一步的欢喜。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