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三国演义》,最大的感触就是诸葛亮很聪明,就像鲁迅先生所描述的,诸葛亮“多智近妖”。正是他的计谋深远才使得蜀国三分天下。他一生用计无数,特别是其中的几个惊险的计谋更是让我佩服,那就让我来阐述一下我的鄙见吧。
“三顾茅庐”是他踏上仕途的第一计。他深居陇中,“卧龙”的名声却传得很远。为的就是引起贤主的注意。当刘备慕名前来时却吃了他的闭门羹,但他知道刘备思贤若渴,必定还会来,再加上诸葛亮的几个好友在沿途的谈论,更让刘备觉得诸葛亮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于是有了“凡三往,乃见。”但他这个计很险,如果贤主不是刘备,或刘备不是求贤若渴,那会怎样呢?虽然他自比管仲,乐毅,说不定碌碌一生,虽是“卧龙”却没有游弋的江河。当然他那“指挥若定失萧曹”的军事才能无法展现,也不会有“千载谁堪伯仲间”的《出师表》,更不会使“诸葛大名垂宇宙”了。
“草船借箭”是他寄人篱下时的险计。为了联合东吴抗曹,他不得不接受周瑜的命令,并且还立下了军令状:如果十日造不成十万只箭甘受惩罚。这样正中周瑜下怀,周瑜早就想借机除掉他了。但诸葛亮早就算好了时日,准备去曹营借箭,最后轻松地完成了使命。如果那天不是大雾,如果曹操不疑心,他的十万只箭从何而来?他只好回去受罚。
“空城计”恐怕要算诸葛亮一生最险的计了。用空城计也实属无奈。当时大军压境,自己又没有可支配的军队。只好冒死一试。诸葛亮一生谨慎,不会冒险的。司马懿深知这一点,于是在大军临城时也不敢贸然进攻,他相信里面有埋伏,不然诸葛亮怎么会泰然自若地弹琴呢?最终决定后军做前军撤退,远离这个是非之地。如果带军的.不是司马懿,而是一介莽夫,管他什么诸葛亮,什么计谋,只是率军直前,说不定诸葛亮已成阶下之囚了。
但那些都是“如果”,诸葛亮的计已成功,如果那些“如果”是真的,我相信凭诸葛亮的智慧也有解决的方法。他的计看似惊险,取胜却又在情理之中。
这就是我读完“三国演义”后对诸葛亮的计的鄙陋之见。
随着大家的笑声,我们开展了一次科学实验课。
这次的题目是“水果发电”。看到这个题目,大家的心中都浮起了一个大问号——水果怎么能够进行发电呢?老师却说:“当我们自己做出来后就知道了。”
经过充分的准备,我和我的队友林诗铭开始动手做了。我们首先把导丝安好,然后插入果肉里,再把导丝夹好,最后,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候了,我把另一端导丝连在硬币上:“亮了!”我和林诗铭惊呼,好象我们干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我们是第一个使灯泡亮起来的组,是因为我们发现了其中所蕴含的技巧和奥妙。
是啊,在生活中不也是如此吗?许许多多的成功者不正是从身边一些司空见惯的小事中发现大道理的吗?
世界上著名大科学家牛顿不正是如此吗?当苹果掉在他头上时,正是因为他善于发现,就从这样一件“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的小事中发现出震惊世界的地心引力。也许当你在被苹果砸中时,并不会象牛顿一样,去发现,去思考。这样的人,成功是不会降临在他身上的!
无独有偶,还有许多成功人士也常常从身边的小事去观察,从而得到大道理。
一次一位科学家发现每一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逆时针旋转,他对这件小事非常兴趣,于是就下了一个定义——在北半球,漩涡会逆时针旋转。许多科学家纷纷去试验,结果证实,他的结论完全正确。他最后也在科学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实,很多时候,成功都是在你不经意间与你擦肩而过。而想要把握住成功的最有力方法就是善于发现。善于发现是成功的第一要素。
从古到今,多少豪杰被称为英雄,但“真英雄”却屈指可数。
提起楚汉之争,大家都会欣赏刘邦,欣赏他的用人之道。我却欣赏项羽,欣赏他的心直口快,有情有义。
楚汉之争的最终结果是刘邦称帝,项羽乌江自刎。项羽死了吗?不,没有,他虽死犹生,他在人们心中成为了一个挺天立地的真英雄。
在鸿门宴上,项羽没有***刘邦,是因为先前他答应过项伯要好好对待刘邦,以至范增再三提醒,项羽都默然不应。如此守信用的人,难道不该为他喝彩,为他鼓掌吗?当樊哙闯入帐中,他不但没有治樊哙的罪,反而好好对待樊哙,如此真性情的人,难道不该为他喝彩,为他鼓掌吗?
一次刘邦在逃避项羽的追击时,竟狠心抛下了他的妻儿老小。项羽呢,他决不会做出这样的事,在他失败后,他在军帐中问他的爱妃——虞姬,他该怎样安置她。虞姬泪流满面,拿起项羽的刀自尽了。项羽来不及阻止,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曾经***敌无数的宝刀竟***死了自己心爱的女人。在乌江边,他不忍心***了追随他多年的坐骑,一个人下马与敌人进行斗争,身受重伤,最后自刎于乌江边,他的坐骑见主人已死,也跳入江中。试问,如果项羽无情无义,他的爱妃,他的坐骑会无怨无悔地追随他吗?
退一步讲,就算没有这些事迹,就凭他的一个西楚霸王的名,一首荡气回肠的歌,一段生死相随的情,难道还不能够征服世人,难道还不能被人称之为“真英雄”吗?不,我认为已足够了!
没有鸟语的山林将会失去生机,没有生物的大海将会失去活力,没有白云的天空将会失去画意,没有细节观察将会失去成功。
细节决定成败,就是在你生活中把握细节,为成功做积累。没有人会随随便便的成功,都是在日常生活的不断积累之后才会得以爆发。已经上高二了的我们,似乎每天都习惯了“三点一线”,早上起来出宿舍到饭厅,再从饭厅到教学楼,最后再从教学楼到宿舍,似乎每天都是这样的生活,了无生机。而有些同学正是因为这种乏味无趣的生活而走上了社会,其实仔细想想,又有哪一天是重复的呢?正是因为他们忽视了细节,将每一天变成了一个质点,所以忽视了每一天量的变化。所谓“小事成就大事,细节呈现完美”。高一的时候,我很荣幸的成为了语文科代表,因为身兼重任,所以对语文自然马虎不得。刚开始的时候,我的语文成绩很平庸,但我每天坚持写日记,不时还进行整理,语文课上十分认真,在期末考试的时候,我语文成绩位居全级第一,这使我都感到不可思议,我仔细的分析了原因,我觉得其实这是必然现象,只有不断积累,才会有从量到质的飞跃,这就给说明了细节决定成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那么我们如何做到积累呢?其实就是在生活中善于发现。生活处处是课堂,把握好每一个细小的事情,就会收获自己想要的结果。海尔总裁张瑞敏先生在比较中日两个民族的认真精神时曾说:如果让一个日本人每天擦桌子六次,日本人会不折不扣地执行,每天都会细节决定成败议论文
坚持擦六次;可是如果让一个中国人去做,那么他在第一天可能擦六遍,第二天可能擦六遍,但到了第三天,可能就会擦五次、四次、三次,到后来,就不了了之。有鉴于此,他表示: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与日本人的认真、精细比较起来,中国人确实有大而化之、马马虎虎的毛病,以致于社会上“差不多”先生比比皆是,好像、几乎、似乎、将近、大约、大体、大致、大概、大概其等等,成了“差不多”先生的常用词。就在这些词汇一再使用的同时,生产线上的次品出来了,矿山上的事故频频发生了,社会上违章犯纪不讲原则的事情也是屡禁不止。与“差不多”、“大概其”的观念相应的,是人们都想做大事,而不愿意或者不屑于做小事。但事实上,正如汪中求先生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所说的:“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础。”
这就说明中国人不注重细节,从而导致一些可避免的事情发生,细节决定成败,不拘小节,无以成大事。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只有把握好生活的点滴,做好每一件小事,我相信细节决定成败。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