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学到散步这一课了,老师叫我们先读课文。看完后我深受感动。本来散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我们一家几乎每天都散步,但看到这篇文章,我的心酸酸的。
作者的母亲老了。不想出来散步,但作者希望母亲出来走走,锻炼锻炼身体,母亲顺从了儿子,一家四口人出来散步。在路上时,小家伙天真的说:“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句话体现了他们家的融洽,三辈人浓浓的情。但是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和孙子要走的路不一样,毕竟是小孩,喜欢走小路。母亲要走大路。是爸爸即是儿子的作者还是决定委屈儿子顺从母亲走大路。最后婆婆疼爱孙子。走小路,最终一家人决定走小路。就这样走到一处,作者背母亲,妻子背儿子。他们都特别小心,最后作者还写到他们背上的全世界。
“全世界”我想他指的是一家人的全世界。我们一家人也是如此。爸爸常说我们家里的每个人都是他的命。我以前不懂事,从没觉得珍惜。现在我明白了。爸爸妈妈辛苦的在外赚钱,回家还得照顾老小。我以后会在家照顾爷爷,爷爷那么疼我,有时我还冲他大吼!想到这里我很惭愧。爷爷虽然瘫痪了。但爸爸给他买好吃的,他总是悄悄留着给我。看了散步这篇文章。我懂事了。一定会听爸爸妈妈的话,力所能及的分担他们的担子。孝敬爷爷。照顾爷爷!
在我的家乡,美丽的高邮湖,它一直是我心中的人间天堂。
清晨,走在高邮湖边,全身清爽,湖边的小草贪婪的吮吸着清晨的甘露,在晨曦的照耀下,小草上的露珠闪闪发光,好像镶嵌在小草上的珍珠,散发出七彩的光芒。嗅一嗅鼻子,多么清新的空气,令人心情舒畅。
傍晚,高邮湖边微风徐徐,柳丝轻拂,微风扑来,凉凉的,很舒服,向远方望去,夕阳西下,太阳在远处只留下啦半边身子,沐浴着余辉。湖面金光闪闪,像是被镶上啦一道金边,一层层波浪绵延起伏。远处,不见天,也不见地,接天水璧,美不胜收,正如王勃所说的那样,“吾乡如覆于,地处扬楚脊。环以万顷湖,粘天四无璧。”那河岸两边的运河二桥,在金色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精神。一只只鸟儿掠过湖边,湖面立刻漾起啦涟漪,又飞向空中,自由飞翔,还不时地唱着歌儿,接着,又停在啦电线上,就如五线谱上的音符,给着美丽的高邮湖增添啦一丝生机。天空中的晚霞,红的,黄的,紫的,五彩缤纷,就让天仙女织出的一块块轻柔的绸缎。大树映照在湖面上,湖面如一面镜子,将美丽的高邮映照在自己的身躯上。远方,驶来一只只船,船上的中国五星红旗旗帜随风飘扬。阳光洒在湖面上,游来一群群麻鸭,它们三五成群,一切显得宁和安详,多么美好啊!一群群,一只只的麻鸭在水中嬉闹着,悠闲自在。不时地扭动着它那纤柔的脖子,弯下身来喝水,觅食。它们摆动着尾巴,游在高邮湖,好美的景色!远处的镇国寺寺庙好像在保佑着这一切。
夜晚,人们来到高邮湖边乘凉,漫步在高邮湖边,多么悠闲自在。
高邮湖——我家乡的高邮湖!这里风景如画,充满诗情画意;这里,处处充满啦生机;这里,是我心中的人间天堂!……
我去过柔美秀丽的西湖、烟波浩渺的太湖、大气雍容的玄武湖,但如果你问我最爱哪个湖,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我家乡美丽的黄山湖。
远眺黄山湖,三面是巍峨耸立的黄山,一面是郁郁葱葱的树林,仿佛给湖水镶了一圈翡翠花边。几座形态各异的小岛随意点缀在湖中,绿意盈盈。风平浪静的时候,宽阔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湖面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耀起一个个小光斑,好似一地碎金。突然,一辆游艇飞驰而来,湖面上溅起了半丈高的水花,顷刻间又飞驰而去,只留下一道道波纹和“轰隆隆”的马达声。湖中央还有几条轻轻飘荡的小船,远远望去,像一朵朵七彩云悠悠浮动。
边走边看,边看边走,我来到了迷人的金沙滩。沙滩上遍地的细沙闪着金光,似乎是一片金色的海洋。我赤脚踩在金色的沙滩上软软的。细细的沙子就像按摩师的手在给我按摩脚底,可舒服了。清清的湖水拍打着岸边的细沙,亲吻着孩子的小脚丫。
沙滩上还有许多游玩的人们,他们有的在一个个巨石上争分夺秒地比赛攀爬,有的在沙滩上乐此不疲地建立自己的“城堡”,有的在岸边追逐打闹,玩得可高兴了!喧闹的人群和平静的湖面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
在这如画的黄山湖边走一走,看一看,怎能补令人心旷神怡呢?
在现代社会中,美或许已经在大众口中成了一种印象和一种肤浅的面相。这就使得今天的美学研究变得尤为复杂,让人们感到困扰。如果我们将范围再缩小到有着数千年审美历史的中国,美学研究者面临的困境就更大,诸如数千年的审美传统,相对感性和飞扬生动的审美特点,正在涌入的纷纭繁杂的西方美学理论、通俗文化和大众趣味的日益繁荣等等。这些都使得我们不得不在美学研究,或者说美学学习中举步维艰,慎之又慎。于是,很多人想到了1957年那场美学大讨论,想到了朱光潜和李泽厚。而我的观念中,对于中国审美实践和中国的审美思想,主观和客观的截然分开是极不合适的。只要看看中国的园林艺术、书法,想想中国美学中“气”、“无”等概念就会明白了。宗先生的《美学散步》开头就说:“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将这句话作为论文的开头,本身就是一个启示,足以让我们想见其人、其文、其思想捧《美学散步》以入美学之门。
宗先生的《美学散步》以生动的语言、精到的分析勾勒了中国美学思想史的大致脉络,深刻挖掘了中国美学的思想的独到之处和中国美学中对“美”的独特看法。
首先,宗先生对于中国美学思想史的勾勒主要体现在《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唐人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三篇文章中。
《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主要梳理了中国美学史早期思想以及由之而来的中国美学思想的苗头。他提出不仅仅从语言成果上,而且“应该结合古代的工艺品、美术品来研究”。于是,他不仅从文学成果上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而且更主要的从画论和图案美上来论证。他指出,先秦,甚至在汉代美学的特点主要是“雕缋满眼”的美,只是其中有了中国美学主要特点的苗头。一方面,他讲述了楚国装饰图案、楚辞、汉赋、雕刻的凝重或古朴;另一方面,也花费了大量的篇幅介绍“鹤莲方壶”的飞扬姿态和《考工记》中在乐器制造过程中的虚实响应。在宗先生的眼中,先秦和两汉时期是中国美学的准备期,虽然还没有成熟的\'形成自己独特的特点,但很多方面已经显示了萌芽。
《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了魏晋时期的文化风气和美学实践的特点。最后,宗先生将论述的重点集中在晋人的美上。认为那是“全时代的最高峰”。那对于生命的热情、风神俱佳的艺术心灵、往来于山水之间的虚灵胸襟——自由而解放、待人接物的真诚,都深深的吸引了宗先生,也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心灵向往,对后世的美学实践和美学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关于这一点,从他关于中国美学特点的论述中可略窥一二。无论是讲中国的空间意识时将其最早形
成和定型放在中国山水画的成熟上,还是将中国艺术意境说成是“植根于一个活跃的、至动而有韵律的心灵”,都是将中国美学的形成和奠基期放在魏晋时代。山水画的成熟正是在魏晋时期,宗先生说:“晋代是中国山水情绪开始和发达时代”;而那活跃的、至动的心灵也是在魏晋时代才出现的。魏晋时代可说是中国美学形成和奠基的时代了。正如宗先生自己说的,“魏晋六朝是一转变的关键,划分为两个阶段。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面,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
其实,《唐人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只是宗先生举出的一个标示。在这篇文章中,宗先生并没有涉及到具体美学思想的论述,只是论及了唐代的诗歌,并将之作为中国民族诗歌的成熟期。同样,诗歌作为美学实践中的重要方面,在宗先生的眼中,中国美学在魏晋六朝以后就走向了成熟和发展的道路。这一观点在其他的一些零星论述中说的非常清楚。
通过具体的论述,宗先生深刻挖掘了中国美学的特点和精神,并且将这种艺术美学精神贯穿在自己的具体论述中。这种特点主要是意境论,这种意境论又深深的植根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深深地和中国的宇宙观和空间感受相结合。意境论主张艺术、美是对自然世界的组织,并且不仅是自然物质世界的表现,更重要的是体现了生命的丰富和飞扬,人生的超然境界。这是《美学散步》的核心所在。他的这些思想表现在一系列的文章中,主要体现在全书的第一部分。
在宗先生看来,意境是中国艺术或美学中最代表性的追求与境界,它深深的植根于中国的哲学和空间意识中,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一个境界的两个互相融通的两面:充实和空灵。他把意境作为艺术之为艺术的灵境,作为诗人艺术家“游心之所在”,从而将之放在一个极高的位置上。意境的根基是中国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那么中国的宇宙观又具有哪些特点呢?他说:“我们宇宙即是一阴一阳、一虚一实的生命节奏,所以它根本上是虚灵的时空合一体,是流荡的生动气韵”。我们的宇宙是一个节奏化的空间结构,是对山水自然的组织。在这样的空间、宇宙中游心,艺术家用“追光蹑影之笔”写出了按实写虚,由空灵而入充实的艺术境界,表现了包含艺术家飞扬生命的人生境界。
宗白华先生的意境论只是一个框架,是一个艺术的境界,或者说目标。他并没有将它说成一个死板和固定的东西。意境具有互相融通的两个方向:充实和空灵。在这两个方面的论述中,宗先生还在另一个层面上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在讨论中国的艺术和审美的特点时,它往往会参照西方的美学思想,将它们不自觉的融化到中国的美学思想中,从而使我们能更加深入明了地认识到中国的艺术特征。
在我的问题讨论中,我将主要关注的问题是:宗先生的《美学散步》在什么样的意义上给了我们今天的美学研究、文艺学研究以启示?宗先生给我们启示的所在意义本身又有着什么样的问题或者有着怎样的价值?在那个意义上,宗先生的《美学散步》和同类的作品相比有着怎样的优点和不足?
纵观全书可以发现,宗先生在紧扣中国艺术、美学的特色的同时,很大程度上融合了西方的近代的美学成果。这就使得宗先生的美学具有了明显的现代性特征,甚至因为宗先生的《美学散步》,中国的美学也开始具有明显的现代性特征。《美学散步》给与我们的启示便是,我们如何才能更加恰当的解决中国美学的现代性转向的问题。这实质上包含了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利用中国美学资源和西方涌入的美学资源;二是,将中国当代的美学导向何方,即我们用这些美学资源来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对于第一个问题,在这本书中宗先生很好的吸收了西方的思想,并且最终将之于中国的美学传统相联系,得出了中国美学典型特征的核心范畴:意境。他很好的把握了西方思想在这些方面的建树,使自己的理论具有一种世界性的视角。也就是说,宗先生在对于西方的理论和思想并不是跟着西方的走,以至于丧失了自己的理论立场,丢失了自己的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我们来看中国当代的美学或者文学理论的研究,就会发现其中大多数人不是着眼于问题研究,不是落脚于实际,而是跟着西方的思想跑。
第二个问题则更加的重要,因为它涉及到美学研究或者说它是美学研究的指导和方向。但是奇怪的是,在这个问题上看到的几乎又是一致的意见:化洋为中,化古为今。尽管很多研究者一直做的都是用西方的理论来比划、切割中国自己的美学思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立足现实,准确的把握中国审美情趣的核心,用相应的范畴或者理论加以贯穿之。
宗先生的《美学散步》是中国现代美学的一个典范。从宗先生出发,我们能找到中国艺术、美学的特点和发现中国艺术、美学中的现代性精神,并且还为现代的美学研究和探索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带给我们有效和明确的启示。
在我们村的东边有一个健身广场,健身广场旁边有一个美丽的小池塘。
小池塘圆圆的,池边砌着一圈雪白的瓷砖。池水清清的,平静的像一面大镜子。池中间有两座青黑色的假山,一大一小,一高一低,像一对亲热的母女,站在那儿看风景呢?
水面上,长满了莲花,莲叶碧绿碧绿的,像一个个可爱的小圆盘,一片挨着一片。一朵朵开放的莲花开在绿叶中,有的花瓣全开了,两三片花瓣,有的还是个花骨朵。那盛开的莲花,像小朋友张开的笑脸,美丽极了!一条条小鱼在池塘里吐泡泡。有几只小蝌蚪在水里捉迷藏,它们玩得多开心啊!
小池塘多美呀!我非常喜欢这个小池塘。
暑假里,我陪同故乡来的小伙伴一起游大明湖公园。虽然天气炎热,但是我们依然兴致勃勃。
我们走进南门,来到了大明湖扩建新区。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漂亮的大明湖。我们走到了大明湖边。岸边杨柳荫浓,鲜花锦簇。湖水真静啊!静的没有一点波浪,好像一面大镜子。湖水真绿啊!绿的就好像一块无瑕的翡翠闪烁着耀眼的光泽。湖水真清啊!清的与天空融为一体,湖底的鱼儿清晰可见。
湖里的鱼儿真多呀!看得我们的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条,又错过了那条,看见了那条,另一条又游过来了。
湖面上大片的荷花开放了,有粉红的、有淡黄的、还有雪白的,朵朵娇艳欲滴、美不胜收。一只只蜻蜓轻轻地落在花瓣上,我不禁想起了杨万里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湖水里鸢飞鱼跃,几只大白鹅欢快地游着,“呱呱”地叫着。这些美景好像一幅五颜六色的巨大画卷,真叫人流连往返。
大明湖的扩建新区里共有八大景观,包括:超然致远、鸟啼绿荫、七桥风月、秋柳含烟等,处处有亭台楼阁、水榭长廊,真是引人入胜。另外还有28座造型独特、各有不同的桥,更让人赞不绝口。
沿着湖岸,我们不知疲倦地走着,好像自己也融进了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如荷花、如蜻蜓、如这清澈的湖水。
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见到西湖后发出的赞叹。西湖以景色秀丽、风景如画而出名,西湖还有一处名胜古迹,叫三潭印月,西湖风景那么优美,把它比作秀丽的西施就是再也合适不过了!今天我要带大家亲自去体验一下那里的风光!
西湖春夏秋冬四季景色不同,但风景都很迷人。
春天,万物复苏,湖水碧绿,春风拂过,湖面上漾起阵阵微波。湖岸边,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柳树展开带绿色嫩叶的柳丝,随风舞动,树木吐出零零星星的嫩叶,百花盛开。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夏天,西湖绿树成荫,那碧蓝的湖水像一颗硕大的蓝宝石,而湖边那茂盛的树木和许多不知名的、五颜六色的小花像一条镶着五彩宝石的\'翡翠,镶在那颗硕大的蓝宝石的周围。
秋天,树叶变得的五彩缤纷,一些金黄的落叶飘了下来,落在湖面上,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从远处看,像一只只金黄的小小的船儿。
冬天,雪花飞舞,湖岸的树木银装素裹。湖水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几个胆大的男孩子在冰面上溜冰,欢乐的笑声几里外都能听见。
西湖除了四季景色迷人,晴天和雨天的景色也各不相同。晴天,太阳照在湖面上,波光粼粼;雨天,西湖周围的山被拢罩在雨雾中,显得十分神秘。
西湖有一个岛屿,叫做三潭印月,岛屿被水分成田字形,晚上,游人在岛上赏月时,可以看见水中月,空中月,景色非常清幽。
西湖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景色如画,你难道不喜欢吗?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