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的事还在头脑里闪烁着,这件事我总忘不了。
我和妈妈正在小区里面散步,我一不小心一下子踩到正在闪闪发光的小钉子。我支支吾吾的哭叫:妈妈,我的脚流血了。”我的妈妈看着我鞋子里的鲜血,急忙背起我跑向最近的医院。妈妈的呼吸非常紧蹙,在妈妈背上的我感觉到的是湿湿的汗珠里,汗珠里藏着父母对孩子的爱。
很快我们就到了医院,妈妈赶紧把我受伤的情况说给大夫听,催促着大夫来给我清理伤口,大夫把我的鞋子脱下来,仔细的看一下说:还好钉子扎的不深,要不然我们这个小诊所可治不好。”大夫给我包扎了脚底的伤口,然后又嘱咐妈妈药的使用方法。在回家的路上,我再次听到妈妈气喘吁吁的呼吸声。可到了家,妈妈却没有坐下休息,而是先把我安排到卧室里,一会儿端茶,一会拿点心,忙得团团转,把我安排好了,妈妈才坐在我的床边休息。此时的我真不忍心看到气喘吁吁的妈妈,她用自己的劳累换来了我的安逸,换来了我的幸福。
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每当别人问我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它总会在我的大脑里闪烁。这件事是我人生中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情节!
暑假的一天,我正睡着懒觉,爸爸推醒我,要带我去捉鱼。我朦胧中一听说要捉鱼,马上就想起上次和爸爸捉鱼的情景,我一骨碌下床穿好衣服,来不及洗脸,就拎着水桶,网兜,跟着爸爸去捉鱼去了。我们到了山后面的小河,然后从桥边爬到快干枯的小河床上。
爸爸卷着裤脚要从桥洞里走过去,我也卷起裤脚想下水,爸爸大声说:”不行你会淹死的.”我只好站在河床上,但心里想:“我都一米四,怕啥淹死,要怕淹我还来?”可我毕竟怕爸爸,只好看着爸爸修坝。我把要用的石头,甩过去,有的石头却掉在水边,溅了爸爸一身泥浆。他抬头说:“小心点。”我伸了伸舌头,爸爸修完坝走到一头,我以为他还要在这修坝,就抢先把出水的小沟堵了。
爸爸一见,说:“这要排水。”我又把水草扒开,和爸爸和开了一条又宽又深的排水沟,让水流出去。不久,桥洞里的水就浅了很多,爸爸看水不多了就钻进桥洞里捉鱼。我看见爸爸一伸手就捉住一条鱼,一连捉了三四条。我的手也不禁痒起来,也想捉几条。忽然,我发现排水沟里有几条鲫鱼正顺水流去。我一下子飞扑过去按住了一条,我把鱼装在水桶里。回家我对妈妈说:大丰收,大丰收。妈妈开心地笑了。
偶然的一次机会得到了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一书,该书虽由两位中学校长所著,但其中许多教育教学案例隐含的意义使我们幼儿园教师也深受启发。书中的言语亲切自然,发人深省,故此书令人爱不释手,其中有些句子引起了我的共鸣。
为了建立积极的纪律,孩子们首先应具备的思想是分清好坏;教师的任务在于使孩子不要混淆好和不动,也不要混淆坏与活动,然而旧的纪律常常把它们混淆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积极的纪律、工作的纪律、良好的纪律。而不是建立静止不动的纪律、被动的纪律、屈从的纪律。
反思目前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大多希望孩子安静地坐着、听着,认为那样才是好孩子,才叫守纪律。我曾观摩过一次音乐活动,教师通过巧妙的图谱设计,专业的音乐技能引领,使幼儿完全浸润在唯美的“山谷回声”中,幼儿的活动兴趣和能力完全被调动起来,大家手舞足蹈。可当个别幼儿忍不住站起来配合教师进行和声部分练习时,教师立刻加以制止。这种现象在幼儿园里并不少见。表面看来,教师似乎维持了良好的课堂纪律,但实质上混淆了“好和不动”,从而扼***了幼儿灵动的表现力。我想,让幼儿静而灵动、动而有序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为此,我们要摒弃“好是不动,动是不好”的思想,用好的教学内容与形式吸引孩子,让爱“动”与爱“静”的孩子均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不是静止不动或游离在外。 真正有个性的思考常常跳出习惯思维,在美好的教育情境中,教师应该认可与欣赏学生思考中那些建设性的、创造性的。甚至与标准答案激烈冲突的想法——教师应该相信,所有思维火花都是值得谈论的,而值得谈论的问题当然是有益的,只有思与思的碰撞加之心与心的接纳与宽容,才会有教育的超越。在教育教学中,奇思异想是创造的火苗,万不可轻易掐灭!
这段话给我们的感触特别深,很多教师能够欣赏学生建设性的、创造性的想法,但很难接受学生与标准答案存在激烈冲突的、有悖常理或道德的想法。笔者曾观摩过一个活动“忙忙碌碌的夜晚”,它的主要目标是让幼儿了解夜晚有许多人在辛勤工作,以引发幼儿的感激与敬佩之情。活动中,教师问:什么人在晚上工作?大多数幼儿说保安、医生等,其中一个幼儿的回答出乎意料:小偷。这当即引起了其他幼儿的哄笑,而教师也马上给予否定。如果当时教师能认识到“另类”答案很可能说明该孩子有与别人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并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如引导幼儿谈论“小偷这样做对吗?‘偷’是工作吗”,那么就有可能了解他已有的,保护他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促使他进一步思考。
学生不是橡皮泥,而是刚刚挖掘出来的树根。在雕塑家的眼中,橡皮泥是可以按着自己的意志任意揉捏成想要的形象的。但“根雕”的原则正好相反,你必须尊重那树根的原始形状,尊重它的本质特征,然后因势象形,装饰它的优点,夸张它的造型,才能将它塑造成完美的工艺品。
纵观我们的学校教育,确实有不少教师把学生当作橡皮泥。教师将一切预设得相当周全,在活动实施过程中,一旦节外生枝,教师便会及时制止。或采用“巧妙的方法”把他们硬拉到预设的框架中。如,在一次大班科学活动中,在讲菱角的外形特征时,教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请你们看看菱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摸摸有什么感觉,闻闻有什么味道。于是,幼儿开始观察、触摸菱角。有一幼儿叫道:“老师,某某小朋友在掐菱!”教师马上制止幼儿的“掐菱”动作,强调是看看摸摸闻闻。在这里,教师把幼儿当成了橡皮泥,不顾幼儿的实际表现,按自己的意志揉捏。其实,教师让幼儿摸菱的目的是感知菱的软硬,难道“掐一下”就远离教育目标了吗?我们认为教师应把幼儿看成有待雕塑的“树根”,尊重他原有的探索方法,因势利导,如:“你掐了一下发现了什么?你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以引导幼儿围绕教育目标积极思维,促进幼儿获得新的发展。
书中像这样值得我们回味和深思的句段随处可拾。轻轻地掩上书本,等待下一次的重读……
今天是星期五我可以回家了,我手忙脚乱的收拾书包,因为我迫不及待想回家,当我走到楼下,天空不作美,竟下起了倾盆大雨。
我这是正想着:哎,现在怎么办。正当我担心之时,广播里传出了校长那沙哑的讲话声:“同学们,不着急,老师们已给你们的家长发信息了。”我一听,终于把心中的“石头”放下。
过了两三个小时,同学们的爸爸妈妈一个接一个的来接了自己的孩子,我眼看着就要当最后一个了,我打算冲回家,因为离家也不远,啊!一个熟悉身影正向我奔来—是妈妈来了,她举着伞,牵着我的手。当回到了家,我发现我竟一滴水也未沾,而妈妈浑身都是水。妈妈累坏了吧?她连打了四五个喷嚏,我给她冲了感冒药,让她喝,见她好转,我放心多了。
当然这些事,也让我想起了以前的事情。在我生病的时候,妈妈也常为我干了许多事,比如:喂我药,安抚我睡觉……她在我看不见的时候无私奉献,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靠她。
我为有一个这样伟大的母亲自豪,当然这件事也使我难以忘怀。
记忆中,这件事情已经过去非常久了,但还是留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能忘却。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 ,我和妈妈去逛商场,刚出门一股热浪朝我涌来,汗水立刻涌出来,虽然我一个劲得用手绢擦汗水,但汗水还是一个劲得往出流,妈妈见了,立刻买了根雪糕塞给我,真是雪中送炭啊!我狼吞虎咽的吃起来一根雪糕三下两下就被我“消灭”了。我随手把雪糕棍扔进路旁的垃圾箱里,只听“当当当”三声,雪糕棍从垃圾箱上滚落到地上,我瞟了一眼,就跑去追妈妈了。
“大姐姐,大姐姐”只听见一个奶声奶气的声音,我回过头,只见一个长的得虎头虎脑的小弟弟,他见我回头,用他那细嫩的小手指指地上的雪糕棍,我想:一个小不点儿,反倒管起我来了,不理他。我转身向妈妈追去,来到妈妈跟前,我看到妈妈正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个小男孩呢!只听见他嘴里嘟囔着:“大姐姐不乖,大姐姐不乖,老师说不能乱扔东西的。”说着用手捡起地上的雪糕棍,小心翼翼地扔进垃圾箱里,才跑去玩了。
看着妈妈的眼神,顿时觉得心里无比的惭愧,虽然我的年龄比这个小弟弟要大,但是我有什么资格让他喊我大姐姐?因为我还不如他呢……
记得那是一个爽晴的日子。下午第一节体育课,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大地,天气干爽,燥热。嗓子里几乎要冒烟了,渴死了,想喝水的念头愈来愈强烈,如果能喝一口清凉的冰水,那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啊!
正想着,下课的铃声响了。我既没带水也没带钱就向朋友借吧!突然,我看见李烁手里有一瓶冰水,于是,我飞快地跑了过去向李烁借水,可李烁就就好像没看见我似的,走了过去。我愤怒极了!连好朋友都不理我,太没良心了!
到了教室,我的喉咙就像着了火似的,徐佳琦见了我,二话不说的把水瓶递给了我,我顿时热泪满盈喝了一大口,后来,我遇见了李烁,我本想转头就走,可李烁叫住我对我说:“我不是不理你而是我感冒了不想传染给你!"
顿时,我的泪水就像泉水似的涌了出来。
星期天晚上,我与妈妈一起去诗墙玩。
刚开始我在草坪上又蹦又跳玩得可开心了。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哎哟”一声,我往远处望去。只见一位小朋友摔倒在在草坪上,正在呜呜地哭呢!他的家长把他连忙抱起来问:“我的小宝贝,你怎么了?”小朋友边哭边用手指指地上,我往地上一看,看见一块香蕉皮。非常显然,小朋友的家长也看到了这块香蕉皮,变高声嚷道:“是谁这么不讲卫生呀?到处扔垃圾。”说完便气冲冲地走开了。我心里也非常气愤,是谁这么不讲卫生呢?
我抬头望去,只见一位青年妇女,边走边吃香蕉。我刚要上前跟她讲道理,只见一位红领巾走到那位妇女眼前,说道:“阿姨,请您不要乱扔垃圾好吗?如果每个人都这样一来,那么这个公园将会成为垃圾场的。”那位妇女低下头,感到非常难堪,忙说:“对不起,我不应该乱扔垃圾。”说完便走了。红领巾走到香蕉皮前,弯腰捡起垃圾扔进垃圾桶里,便离开了。
看到这一幕,我心想:世界上如果这种红领巾越来越多,世界将会越来越美好。
偶然的一次机会得到了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一书,该书虽由两位中学校长所著,但其中许多教育教学案例隐含的意义使我们幼儿园教师也深受启发。书中的言语亲切自然,发人深省,故此书令人爱不释手,其中有些句子引起了我的共鸣。
为了建立积极的纪律,孩子们首先应具备的思想是分清好坏;教师的任务在于使孩子不要混淆好和不动,也不要混淆坏与活动,然而旧的纪律常常把它们混淆??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积极的纪律、工作的纪律、良好的纪律.而不是建立静止不动的纪律、被动的纪律、屈从的纪律。
反思目前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大多希望孩子安静地坐着、听着,认为那样才是好孩子,才叫守纪律。我曾观摩过一次音乐活动,教师通过巧妙的图谱设计,专业的音乐技能引领,使幼儿完全浸润在唯美的“山谷回声”中,幼儿的活动兴趣和能力完全被调动起来,大家手舞足蹈。可当个别幼儿忍不住站起来配合教师进行和声部分练习时,教师立刻加以制止。这种现象在幼儿园里并不少见。表面看来,教师似乎维持了良好的课堂纪律,但实质上混淆了“好和不动”,从而扼***了幼儿灵动的表现力。我想,让幼儿静而灵动、动而有序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为此,我们要摒弃“好是不动,动是不好”的思想,用好的教学内容与形式吸引孩子,让爱“动”与爱“静”的孩子均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不是静止不动或游离在外。真正有个性的思考常常跳出习惯思维,在美好的教育情境中,教师应该认可与欣赏学生思考中那些建设性的、创造性的甚至与标准答案激烈冲突的.想法——教师应该相信,所有思维火花都是值得谈论的,而值得谈论的问题当然是有益的,只有思与思的碰撞加之心与心的接纳与宽容,才会有教育的超越。在教育教学中,奇思异想是创造的火苗,万不可轻易掐灭!
这段话给我们的感触特别深,很多教师能够欣赏学生建设性的、创造性的想法,但很难接受学生与标准答案存在激烈冲突的、有悖常理或道德的想法。笔者曾观摩过一个活动“忙忙碌碌的夜晚”,它的主要目标是让幼儿了解夜晚有许多人在辛勤工作,以引发幼儿的感激与敬佩之情。活动中,教师问:什么人在晚上工作?大多数幼儿说保安、医生等,其中一个幼儿的回答出乎意料:小偷。这当即引起了其他幼儿的哄笑,而教师也马上给予否定。如果当时教师能认识到“另类”答案很可能说明该孩子有与别人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并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如引导幼儿谈论“小偷这样做对吗?‘偷’是工作吗”,那么就有可能了解他已有的经验,保护他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促使他进一步思考。
学生不是橡皮泥,而是刚刚挖掘出来的树根。在雕塑家的眼中,橡皮泥是可以按着自己的意志任意揉捏成想要的形象的。但“根雕”的原则正好相反,你必须尊重那树根的原始形状,尊重它的本质特征,然后因势象形,装饰它的优点,夸张它的造型,才能将它塑造成完美的工艺品。
纵观我们的学校教育,确实有不少教师把学生当作橡皮泥。教师将一切预设得相当周全,在活动实施过程中,一旦节外生枝,教师便会及时制止。或采用“巧妙的方法”把他们硬拉到预设的框架中。如,在一次大班科学活动中,在讲菱角的外形特征时,教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请你们看看菱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摸摸有什么感觉,闻闻有什么味道。于是,幼儿开始观察、触摸菱角。有一幼儿叫道:“老师,某某小朋友在掐菱!”教师马上制止幼儿的“掐菱”动作,强调是看看摸摸闻闻。在这里,教师把幼儿当成了橡皮泥,不顾幼儿的实际表现,按自己的意志揉捏。其实,教师让幼儿摸菱的目的是感知菱的软硬,难道“掐一下”就远离教育目标了吗?我们认为教师应把幼儿看成有待雕塑的“树根”,尊重他原有的探索方法,因势利导,如:“你掐了一下发现了什么?你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以引导幼儿围绕教育目标积极思维,促进幼儿获得新的发展。
书中像这样值得我们回味和深思的句段随处可拾。轻轻地掩上书本,等待下一次的重读……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