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在我的印象里是一望无垠的田野,乡间小路旁边有着绿油油的小草和五彩缤纷的花儿;清澈见底的小河上有着欢快的鸭子和小鱼在水中玩耍......乡村是城里人向往的世外桃源。
一次,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爷爷的乡下——夏茅村。当我们到了村口,眼前的景象却和我印象中的截然不同:往日的田野变成了一幢幢高楼;小河不见了,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乡间小路也变成了宽阔的水泥道,街上只见人来人往,热闹繁华;交通也发达了,到处都是车辆,只是卫生和品德有待提高。在我们等车时,有一位姐姐在我身旁吃香蕉,她吃完后,直接把香蕉皮随手一扔,大摇大摆走开了。我想对姐姐说:“姐姐,请您爱护环境好吗?”一辆辆车从我身边“飞”过,地面掀起层层灰,分散在整个空中,我急忙捂起了嘴巴和鼻子......。
好不容易,我们终于找到了一片田野,便向那绿树成阴的田野奔去。春风在田野中掠动,只听见叶子发出“沙沙”的声音。一棵棵健壮的香蕉树上,结了一串串可爱的“绿灯笼”,一个个紫色的小茄子挂在小枝上,一棵棵瓜藤顺着竹竿向上攀爬,终于找到了一点田野的气息。
乡下的变化如此之大,我希望他们能爱护环境,还我们一个世外桃源。
我的小外公,住在宁波乡村。每当炎炎夏日来临时,我们就会去那没有喧闹声的、阴凉的乡村度过一段时间。
那里是那么的美不胜收。
清晨,启明星高挂在天空中,似乎在最后一段时间里耀武扬威。用不了几分钟,启明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时,一阵子规的叫声打破了原本的寂静:“咕咕!”大公鸡也“喔喔”叫了起来——最美的时候——早晨到了,朝阳从山后渐渐升起,河塘里,青蛙“呱呱”地叫着,好像在嘱咐孩子要小心。村庄里的人们已经起床了,有的挤奶,有的喂鸡,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炎热的中午到了,狗吐着舌头热得不愿叫唤,母鸡带着自己的鸡宝宝们纷纷躲到阴凉处打起了盹,劳作的人们各自回到自己的家中休息,我们可没受到影响,因为大自然送了我们独特的“空调间”——葡萄园,我们把椅子架在园中,葡萄藤为我们架起一片阴凉的天地,渴了就伸手摘一串紫得发亮的葡萄,那种快乐不言而喻。
下午的乡村最美,水田里一条条吃饱喝足的小草鱼吸引着满山遍野的白鹭们。它们可真是神速,眨眼间就抓住小鱼从你眼前飞走了。这时候,只要你一跺脚,“几行白鹭上青天”的美景便会立即出现在你的眼前。
夜晚的乡村是安静的,在路灯照不到的地方,随处可见一团团的小亮点,定睛一看,原来是那些打着灯笼的萤火虫们正在巡逻。
深夜里,蛐蛐唱着不同的小曲儿,伴随着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安稳得进入梦乡。
夏日的乡村真是美不胜收,比《乡村四月》里的“绿遍山原白满川”还美。
我的家乡在桥头,那里风景优美,民风淳朴。
我的家乡有一条碧绿的小溪。早晨,轻纱笼罩的溪水温柔,碧绿;白雾在溪上方飘动,这为小溪添加了一点神秘,好像一个美丽的大姑娘蒙着面纱,不让别人看清自己。过了一会儿,太阳缓缓从天边升上来,放出了金黄的光芒,白雾消失;徐徐微光落在溪面上,溪水犹如一面镜子,把阳光反射到溪边杨柳的身上,仿佛为杨柳穿上了一层金黄外衣。清晨的溪边,早早就有村里的妇人们蹲在那洗衣服,像是八仙聚会,热闹极了。
我的家乡有一大片田野。那里随处可见农民伯伯辛勤劳作的成果。眼前一片菜园,里面种植着各种各样的蔬菜,有油菜、春菜、大白菜、玉米、番茄、芹菜……每到收割的时候,菜农们开始他们的大丰收,真是一个非常快乐的活动。除了菜园,还有果园的景色呢!微风姑娘吹过,香蕉女孩在微风中摇着手,似乎在对果农们打招呼。
花园里,菊花千姿百态,摆着她那美丽的花瓣。花盆里,有一株茂盛的郁金香,绽开的花朵是黑色的,微微四散的花瓣如同黑色的丝绒,散发出阵阵清香,沁人心脾。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美丽风光,我爱我的家乡!
清晨。
清晨东方刚刚泛起鱼肚白,一切都雾蒙蒙的,仿佛给大地披上了一层白纱,大地在沉睡当中,花儿美丽的小脸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咯咯咯——一只公鸡清脆的叫了几声,寂静的村庄马上热闹起来了;鸟儿叽叽喳喳地聊起天来;小溪叮叮咚咚地唱起歌儿,太阳公公也不知什么时候跑到那么高的天空上去了;小溪边的垂柳,原来垂头丧气的,这会儿也精神起来了,挺起腰杆,津津有味的听起小溪歌唱。休息了一夜的人们,开始了他们一天的劳作。
中午。
中午太阳高高的挂在天上,似乎要把她的光辉洒满整个世界,农民的额头上布满了汗珠。忙碌了一上午的人们回到家坐上木椅,吃上一口可口的饭菜,饭菜过后家家户户都在睡午觉,睡完后拿起锄头下地耕地去了。人们精神百倍,可花儿却被太阳晒恹了,整个田野无精打采的、
下午。
下午太阳的光芒慢慢变弱,花儿又抬起头,向路边的人们绽开了笑脸。小溪又在唱它那首动听的歌曲,垂柳在梳理着它的辫子,给田野增添了几分生机。
傍晚。
傍晚人们扛着锄头在小路上有说有笑的走着,头上飞着归巢的鸟儿,垂柳垂下它的头,好似一个羞涩的`少女。田野慢慢的沉寂下来。
晚上。
晚上人们的房子里只有少数的灯闪烁着微弱的光芒。一会儿,所有的灯都灭了,无声无语。整个乡村寂静下来,只有几只树蝉还在叫着,月亮高高挂着,星星的小眼睛一眨一眨的,一会儿,蝉不叫了,月亮和星星也睡了。
乡村的风光真美!
我喜欢无忧无虑的乡村生活,那宁静的田间小路,路边的农家院落,潺潺流动的小溪……无一不令人向往。
晨光微曦,一声声清脆的鸟鸣,将睡梦中的人们唤醒,为他们注入了崭新的活力,勤快的农民开始了一天的活动。行走在田间小路上,偶尔有几根麦子悄悄地钻进裤腿,轻微的晃动着,像是在调皮地跟我打招呼。路旁的小溪里,有几只小蝌蚪在快活的游动着,几只蜻蜓从水面上掠过,急速的飞向天空,你追我赶,快乐而又惬意。紧接着,几个孩子从面前飞奔过去,他们在干什么呢?哦,原来是在追那些蜻蜓。一眨眼的工夫,他们就淹没在了浓密的麦穗中,但那快乐的叫喊仍清晰可辨。
中午,一朵朵粉色的太阳花迎着正午的烈日绽放。坐在农家的院落里,听着那棵梧桐树上的蝉鸣鸟叫,偶尔会有一只花猫从腿间穿过。此时,漫步溪边,一定会感到轻松,愉悦。
黄昏,在那洒落日的小山坡上,一棵矮树,被太阳的余辉镀上了一层金黄色,似乎一幅被定格的写意画一样,美得令人心醉。在最后一抹余晖消逝的那一瞬,世间的一切仿佛都变得安静了,鸟不叫了,狗不吠了,连正在吃草的老牛也忘记了一切,静静的注视着落日的方向……
傍晚,大奶奶家的烟囱上又飘起了袅袅清烟,好像一个个美丽的少女穿着洁白的衣服在晚霞中翩翩起舞。
说道乡村的风光,我是非常的神往,因为每年的暑假,我全家都会去乡村奶奶的老家,那里景色迷人。
奶奶的家是一个富裕的家,村后有山,山有很多很多,它们一座一座的连在一起,山上有很多很多的树,树有的高,有的矮,高的像大人,小的像小孩,有的树的叶子是绿的,有的是黄的,山顶上飘着两朵白色的云,像溜溜板,山下有一位农民伯伯,田里有很多庄稼,农民伯伯在犁田,牛长得很壮,它犁田很用劲,有的时候会很大声地叫:“哞……”,好像在说:“田里的庄稼快快长吧!”村前有一条小溪,小溪弯弯的,溪里的水很多很多,清清的,小溪里清的看的见小鱼。两只鸭子觉得饿了,就抓到小鱼来吃,小鸭子游在水面上,毛是黄色的,像在做游戏,真可爱!最诱人的是奶奶家的荷塘,荷塘里长了荷叶、荷花和莲藕,这些花有的开了,有的没开,有的含苞待放,花的颜色是粉红的,它们真好看啊!荷叶的颜色是绿色的,叶子很大,荷茎有的弯,有的直它们高高的伸出水面,风一吹,荷叶会像陀螺一样转起来,象在跳舞,蜜蜂和蝴蝶也来参加荷花和荷叶的舞会,美丽极了!
我看着那小村子里红的花、绿的树、肥壮的牛、可爱的鸭,听着那淙淙的流水声,我真想大喊一声:“村里的景色真美呀!”
我爱奶奶老家的乡村,这里的乡村风光就像是一幅画。让我陶醉其中。而每次暑假来这里,都是我最开心的时候。
乡下的空气那么清新,乡下的天空那么湛蓝,乡下的景色那么别致,乡下会使你流连忘返。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乡下的春天,空气里散发着令人陶醉的小草的清香。田野里,不时地飘来泥土的芳香,放眼望去,田野里到处都是嫩绿的`麦苗,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地方。几场春雨过后,在屋后的竹林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结队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乡下夏天是炎热的,火辣辣的太阳烤得在田里干活的人们汗流浃背;乡下的夏天是茂盛的,树木的枝叶长得密密的,像一个高大的将军一样;乡下的夏天是有趣的,傍晚,青蛙在池塘边开演唱会,你听,它们“呱呱”叫得正起劲呢!
“雨色秋来寒,风严江爽。”乡下的秋天是凉爽的,太阳不再像夏天一样暴躁,而是温情绵绵地注视着人们。乡下的秋天是丰收的,到处瓜果飘香,苹果、梨子、大豆、玉米、高粱……都熟了,争着要农民伯伯呢!农民伯伯笑得合不拢嘴,忙的不亦乐乎!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秋天的脚步渐渐远去,冬天到了。天上下起了鹅毛般的大雪,整个村庄被大雪覆盖了,换上了银色的新装,那景色美丽极了!
乡下的风景多美呀!
春天来了,细心的春姑娘特地用油菜花给大地妈妈纺了一层面纱。面纱奇特的香味吸引来了蜜蜂和蝴蝶,她们把这面纱当作他们的舞台,在上面唱歌、跳舞。那些精耕细作的农民、吃着草的黄牛、赶牛的小牧童……都是他们的观众。一大片一大片的`麦苗田翻涌着,显得格外翠绿。
秋天,来到菜园门口,便看见一块块排列整齐的蔬菜,好像是正在等待检阅的士兵。西红柿的脸红扑扑的,好像几个小娃娃在一起讲悄悄话。长长的豆角把自己打扮成了一位瘦瘦的公主,在藤架上舞动。臭美的小丝瓜头上还戴着一顶金黄色的帽子……红辣椒被气得不行了,火爆脾气的它赶紧穿上了它的大红袍,也想一较高下呢?
竹林里,高高的竹子都聚集在一起开会呢!竹叶首先以摩擦出的“沙沙”声,在发表想法呢!
突然,一群不速之客跑了进来,他们是谁呢?当然是带着小鸡宝宝来觅食的母鸡,和他们的哨兵——昂首挺胸的大公鸡。
……
乡村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恬静、神奇、有趣、欢乐,都是城市所领略不到的,乡村所独有的“风景”。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