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回忆,但依然没有头绪。
直到看见背景中一句有些模糊的文字:“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才恍然大悟——这是刻在小学礼堂后的名言。原来这是我首次作为学生代表在全校发表讲话时的纪念照。估计是看书时顺手把它夹了进去。
说来也挺好笑,老师推荐我上台发言,其实一开始我是拒绝的——我认为自己根本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别说当着几百人发言,就算让我在几十人的小班里唱歌,也不敢。
为了鼓励我,老师不断强调上台的好处,什么“有助于锻炼胆量”、“培养能力”......我都记不太清楚了,只记得当时把老师的话当了“耳旁风”,结果惹得老师下了“死命令”——你必须上台!
当着全校几百人演讲,初出茅庐的我自然紧张——照片中,我身体绷得笔直,站姿也很不自然,两只脚夸张地分开,成了一个“倒八字”;额头上冒出豆粒大小的汗珠,早就将校服打湿;我颤颤巍巍地露出两颗小虎牙,浑圆光滑的脸蛋上远远没有今天这般“崎岖”,也不知是害羞还是紧张,脸红得活像熟透的苹果。
这张稚嫩的脸庞,激起了我思绪的波澜,仿佛又回到那时,面对台下的观众,内心无比激动与紧张。闭上眼,感受自己狂跳不止的心脏趋于平静,伴随着台下潮水般的掌声,自豪与成就感油然而生。
现在,我已经上初二,但那次发言的经历给予我的,不仅仅只是回忆与感动,还有面对困难时的勇气与经验。
上初中以来,我先后担任过校园运动会主持人、高中部艺术节闭幕式主持人,还曾在“文心雕龙”杯全国作文大赛的\'现场面对几千人演讲,角逐“全国小作家”,虽然说不上得心应手,但至少也“像不像三分样”了。
回想起那时的紧张与恐惧,我既觉得可笑,又觉得释然——其实现在再回头看看,也没什么可怕。但我知道,如果不是那一次老师的“死命令”,我很难迈出这艰辛的一步;如果不是那一次上台的机会,我很难发现自己的“长处”,也许我在这方面的“才能”,就被自己的胆怯给磨灭了——虽然,我“上台”的水平还停留在“毛皮中的毛皮”。
时间久了,照片已显陈旧,仿佛蒙了一层灰蒙蒙的“霾”。我将照片从书中抽出来,照片中的自己,仿佛又得到了“新生”。
书柜右侧的层架上,挤满了从我出生到现在的具有“重大意义”时刻的照片。我将这张照片放在正中央,旧照众星拱月般围绕着“新成员”,在我的房间中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这些,都是岁月留下的痕迹,这些粗浅不一的痕迹跌跌撞撞地拼成了两个大字——成长!
“关于往日,我能写的,只是我的记忆和印象。我无意追踪史实。我不知道追踪到哪儿才能追踪到史实;追踪所及,无不是记忆和印象。有位大物理学家说过:‘物理学不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而是告诉我们关于世界我们能谈论什么。’这话给了我胆量。”
一连两个下午,我躺在沙发上读史铁生发表在《上海文学》七月号上的八则《记忆与印象》。第一天是邂逅,拆开信封发现它在那里;第二天便是约会了。现在夜深,可以写一点读后感。这是我近年来读到的最打动我的散文。
不知他自己是否意识到,我看着文章,通篇在写早已离去的母亲。一再地有点纠缠地缠着妈妈。很多事情,很多光线和气息一次次走向她。心指着她。读这样的文章会停下静一静,停下吸吸气。我想这是一个跪在沙滩涂画的人,赶在潮水到来之前用手指画一点自己反复的梦见。有很多很多情绪海一样朝人涌来,我读的时候都有希望自己被吞没的感觉。那时候,吞没不再可怕,甚至有幸福和融入。烟消云散才好呢,一滴水和大海才好呢,没自己才好呢。
文章记的是旧人旧事和旧的心情。有些人和事本来也是不可说的。人可说食色,满纸渲染出味道,但不可说空气。留给空气的只一两个形容词,没有一点颜色。但每一次呼吸都可感觉。儿时被母亲空气一样地环绕灌溉,浑然无知,到一日,气喘起来,才意识它的不可或缺。每个红血球都醒来,不依不饶,才想念儿时的包裹自己的丰沛的爱。
读这样的文章肯定无法欢笑,但也不是哀哭。要哭也是无声流泪。流着泪却有一丝甜意上来。有所庆幸。毕竟还有过老家的废墟般的老屋,一圈圈绕着不敢进入,但去看屋顶上的野草。毕竟有妈妈。
我也是在瞎说。史铁生的这文章没法叙述甚至没法论说。他写字很慢,数念珠一样,一颗颗地下来。第二天的重读,我读得慢些。我也慢慢数它。我可以引一些哲理的警句式的话出来,但那些句子一被引出立刻变作另外的东西。读,是接近作者的惟一的办法了。如果能走向他,也就能走向自己,把自己也读出来了。
老天保佑在天和在地的人。
记忆,是一个牢笼,印象是牢笼以外的天空。
——题记
历史的每一瞬间,都有无数的历史蔓延,都有无限的时间延伸。我们生来孤独,无数的历史和无数的时间因破碎而成片段。互相埋没的心流,在孤独中祈祷,在破碎处眺望,或可指望在梦中团圆。
史实的足迹,铁般的刚毅,生命的朝气,成就了一个人——史铁生。
他的身体固定在床上,固定在轮椅上,而他的思想是游动的。他坚韧而又顽强地活着,自强而又勤奋地写作,记下患病的点点滴滴,悟出生死同一的最高境界。
他依靠记忆修补过往的生命,依靠印象填补记忆。那消逝的钟声,老家,老海棠树,幼儿园,二姥姥,孙姨……那些物,那些事,那些人,是见证自己成长的,是不可以说忘就忘的,因为深植在记忆的土壤中,早已生根发芽。
站在人生的此岸回望,史铁生留给了世人一份最美的礼物。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似乎成为我们对生死的普遍看法,而史铁生却认为,生与死都不过取决于观察,取决于观察的远与近。如同一颗早已熄灭的星星在数十万光年之外的我们的视野中仍度着它的青春时光。这不是对死亡的漠然,不是对生命的藐视,更不是对生与死的嘲弄,而是一种豁达。直到死亡之时,史铁生的嘴角仍微微上扬。面对生存,他更多的是一种敬畏,一种对生命存在的虔诚,一种对生命最为纯真的态度。他以他独特的方式,诠释了生与死。无论生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生又何欢,死有何惧。
在我看来,地坛是史铁生心中的一种信仰。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了这样一段话:“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也许你会问,这个悲剧的结尾是什么?我想告诉你的是,首先,这不是悲剧,而是秋天;其次,它的结尾是等待死亡。
秋风,绝非肃***之气,那是一群成长着的魂灵,成长着,由远及近一路壮大。
秋风的行进不可阻挡,逼迫得太阳也收敛了他的宠溺,于是乎草枯叶败落叶萧萧,所有的`躯体都随之枯弱了。万物萧疏,满目凋敞。强大的本能,天赋的才华,旺盛的精力,张狂的***与意志,使得灵魂从而凸显出来。
对于史铁生来说,生死无忌。
认识史铁生一晃已有二十多年了。最早是从《今天》上读到他的《午间半小时》,我喜欢得不得了。小说中传达出的对生活真切的感受,在那个空话连篇的时代罕有的那种朴实的文字,让我读了一遍又一遍。后来终于在紫竹院落的草坪上见到了他。那时的聚会还不那么合法,可是他还是摇着轮椅来了,见到他让我钦佩而感动,我不由得走过去推起了他的轮椅。
我一直喜欢他的作品,无论是《病隙碎笔》还是《务虚笔记》,他写的文字从生命的感悟出发,书写人灵魂深处的颤动,叫人无法不去思考。我把史铁生的文字看成是当代文坛的珠峰。而三四年前,在轮椅上坐了30个年头的铁生,又面临新的灾难———双肾功能衰竭,他必须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想出他书的出版社太多了,而他惜墨如金。作为编辑我的亦不例外,但一直不好意思开口。今年春天,我试着给他的夫人打了电话,没想到竟得到了肯定的答复。能编辑他的新作我十分兴奋。
拿到稿子我一气读完,太绝了!刚巧北京出版社打算上马推一个《人生中国》项目,这是一套以记录普通人的生活故事和命运为主题的丛书。或许百姓的生活并不惊天动地,不那么辉煌磅礴,但每一个个体都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意义。《人生中国丛书》要将这些笑容和泪水印进书页,让读者从中感知民族、历史、人生、价值。以史铁生的《记忆与印象》为旗,这将是一个绝佳的选择。
这本书非常能体现《人生中国丛书》的出版理念。书中有许多精彩的人生故事,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命运的讲述传达出他对生命意义的深刻体验与独到感受。这部书稿通篇描写的是普普通通的百姓的生活经历,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位出色的当代文坛大作家在为草民写史作传。这部书并不厚,只有十来万字,但是史铁生的文字具有一种神奇的魅力,在对往事娓娓道来的回忆之中,有一种对命运诗意的把握。作者写了我的幼儿园,写了二姥姥,写了院里的邻居小姑娘珊珊,写了老家,写了看电影……正如这套丛书的主旨所表明的那样:真实往往比虚构更离奇更有力,平民往往比名人更真实更亲切。通过史铁生细腻生动的描述,这些凡人小事使人得到一种良知的启迪。
我曾经与史铁生交谈过,他告诉我,写作以生活为基础,可不同于生活。文学关注的是人的位置、人的处境。《记忆与印象》不是一本仅仅讲述成长经历、生命过程的书。记忆是一架过滤器,过滤了浮泛的不值得回味的昨天,记住了那些让生命升华的苦难、欢乐、点滴的没齿难忘,留下了经过心灵过滤的难忘的印象。
在写作面前史铁生不是一个残疾人和重病患者,他自由的心魄漫游在世界和人生的无疆之域,思考着生与死、苦难与信仰、残缺与爱情、生命与法律、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他的思考既执著又开阔,既深刻又平易近人,他的作品充实而完整。史铁生的小说,或多或少都有些寓言的意思。他早期坐轮椅还不久的时候,小说还多是描写具体的生活经验:写街道手工作坊的《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写知识青年下放农村生活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等等。随着坐轮椅的时间增长,离开自由行动的日子越远,史铁生的小说越变得抽象,思想的涵量增加,比如《命若琴弦》,比如《务虚笔记》。这些与具体人和事疏淡了关系的小说,显现出他逐渐脱离外部的生活,而进入内心,在寻找新的超越。
正如王安忆在一篇关于史铁生的文章中所说:不会有事物能够向四面八方发展,任何事物都只可能以一种秩序存在着。纵然是无中生有的,它一旦生出,便也有了自己的生命秩序。这隐在虚无之中的基因图谱,就是史铁生要去寻找出来的。
命运将史铁生限定在了轮椅上,剥夺了他的外部生活,他就用思想做脚,往内心走去,越行越远。他渐渐进入一种冥思的生活。对这世界上的许多事物,他不是以感官接触,而是用认识,用认识接近,感受,形成自己的印象。他不断追寻新的超越,与其他作家相比,甚至更高程度地把生活掌握在自己手中。谦和、平实而顽强的轮椅作家,他用笔在灵魂的深邃之处引领我们。
有一天下午,妈妈让我去洗蘑菇,我就拿着装蘑菇的\'盆来到楼下的水池边,我接了一盆水后,就开始洗蘑菇了,也不关水龙头一直让水冲进盆里又流进水池……“姐姐,姐姐。”忽然从我的背后传来一个声音,原来是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在我的身后,她见我回过头来,就说:“请把水龙头关掉好吗?”我说:“怎么你还管起姐姐来了啊。”小妹妹又说:“我妈妈说过要节约用水。”在小姑娘的一再催促下,我才极不情愿地关掉了水龙头。“天空下,草地上……”一阵歌声从近处传来,我回头一看又是那个“爱管闲事”的小姑娘,我就尽量避开她,这时,我发现有几个烂蘑菇,我就随手扔在水池里了,“姐姐,请不要把蘑菇扔在水池里。”“你这个多事的小鬼,又管起我来了。”“我,我……”,“你什么你?”我吼了她一声,小姑娘轻声地说“这样会让水流不通的。”说完,小姑娘低下身去将烂蘑菇拣起来扔进垃圾箱里就走了。
我望着小姑娘远去的背影,脸上火辣辣的,心里象打翻了五味瓶,此刻我恨不得地上有一条缝让我钻下去。许久,我才默默地对自己说“小妹妹,我一定要向你好好学习,做一个爱护环境的好孩子。”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